- 年份
- 2024(8453)
- 2023(12496)
- 2022(10720)
- 2021(10205)
- 2020(8352)
- 2019(19440)
- 2018(19544)
- 2017(36242)
- 2016(20424)
- 2015(23208)
- 2014(23550)
- 2013(22713)
- 2012(21000)
- 2011(19237)
- 2010(19459)
- 2009(17496)
- 2008(16624)
- 2007(14611)
- 2006(13081)
- 2005(11618)
- 学科
- 济(93685)
- 经济(93604)
- 管理(52643)
- 业(46372)
- 企(38528)
- 企业(38528)
- 方法(36855)
- 数学(32000)
- 数学方法(31661)
- 中国(25828)
- 学(22892)
- 教育(22439)
- 地方(21832)
- 农(19526)
- 业经(18055)
- 财(17095)
- 理论(16869)
- 地方经济(13988)
- 和(13333)
- 农业(13305)
- 环境(13241)
- 制(12522)
- 技术(12266)
- 贸(12194)
- 贸易(12186)
- 发(12142)
- 易(11703)
- 融(10645)
- 金融(10644)
- 划(10576)
- 机构
- 大学(292964)
- 学院(286764)
- 济(114124)
- 经济(111531)
- 管理(109674)
- 研究(101678)
- 理学(94970)
- 理学院(93811)
- 管理学(92184)
- 管理学院(91644)
- 中国(68070)
- 京(63592)
- 科学(62317)
- 所(51045)
- 财(48996)
- 范(47362)
- 师范(47062)
- 研究所(46762)
- 中心(43663)
- 江(42118)
- 农(41198)
- 北京(41153)
- 业大(40466)
- 财经(39826)
- 师范大学(38703)
- 教育(36801)
- 院(36525)
- 经(36133)
- 经济学(34414)
- 州(33882)
- 基金
- 项目(193332)
- 科学(152789)
- 研究(147600)
- 基金(137318)
- 家(118365)
- 国家(117273)
- 科学基金(100046)
- 社会(91051)
- 社会科(86007)
- 社会科学(85983)
- 省(76071)
- 教育(73459)
- 基金项目(72678)
- 划(65488)
- 自然(63439)
- 编号(62017)
- 自然科(61866)
- 自然科学(61855)
- 自然科学基金(60714)
- 资助(56293)
- 成果(52525)
- 课题(45061)
- 重点(44124)
- 部(43908)
- 发(42611)
- 创(39676)
- 教育部(38300)
- 项目编号(38051)
- 大学(36941)
- 创新(36735)
- 期刊
- 济(128991)
- 经济(128991)
- 研究(95680)
- 中国(58952)
- 教育(58933)
- 学报(43077)
- 科学(40196)
- 管理(39922)
- 农(36580)
- 财(35108)
- 大学(33088)
- 学学(29690)
- 技术(28759)
- 农业(26071)
- 经济研究(20904)
- 财经(19773)
- 融(19729)
- 金融(19729)
- 业经(18867)
- 经(16930)
- 图书(16272)
- 问题(16179)
- 技术经济(14599)
- 职业(13962)
- 理论(13846)
- 业(12827)
- 科技(12750)
- 坛(12630)
- 论坛(12630)
- 实践(12525)
共检索到427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建福
在中国当代教育哲学恢复重建的田野上,有一位耄耋之年仍默默耕耘的学者——黄济先生。改革开放之初,黄济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开教育哲学课程,完成新中国成立后首部《教育哲学初稿》,成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拓荒者;黄济先生以其文化自觉,"各美其美",致力于挖掘中华文化教育智慧,完成《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守望者;"美人之美",善于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成为西方教育哲学的淘金者";美美与共",熔古今中外教育哲学思想于一炉,完成《教育哲学通论》,成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哲学体系的担纲者。
关键词:
黄济 教育哲学 文化自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伟
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奠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黄济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系统研究了我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精髓,批判分析了西方教育哲学的各种流派,创建了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成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重要奠基人。黄济先生三十年的探求为解决何为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教育中的古与今、东与西等事关新时期有中国特色教育哲学发展的前提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黄济先生的明白、朴实的文风和谦逊、民主、包容的学术品格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学术共同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财富。因此,研究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乃至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舒志定
教育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育科学越发展,越需要建优建强教育哲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恢复和重建教育哲学学科。黄济先生是恢复和重建教育哲学学科的重要见证者、亲历者和建设者。他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教育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认真思考和总结教育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建设经验,结合我国教育实践,主张要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教育意识的教育哲学新体系。为此,他自觉谋划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推动教育哲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他主张面向教育实践开展教育哲学研究,推动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与指导教育实践变革的协同发展;他主张教育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创新,推动教育哲学研究工作和教育哲学学科的规范发展;他主张教育哲学研究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教育哲学研究的动力。这些工作的开展,深化了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为新时代教育哲学学科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黄济先生对教育哲学研究学术自觉的反映,体现着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教育哲学学科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史宁中
这不是激情的产物,恰恰相反,这是避免激情的产物。思考教育,希望能够究其原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推理。思考的结果,或许会对现实教育的反思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由此而见,孟老先生是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和哲学"加"出来的,而是交融出来的,"酿"出来的,是它自己"长"出来的。教育哲学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育是什么"进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在教育领域里工作着的人,思考和研习教育哲学,决定了其教育自觉的状态。
关键词:
哲学 教育学 教育哲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长伟 方展画
如果说杜威哲学的使命是批判二元论,恢复连续性,维护自身即是目的的教育实践,那么就杜威而言,由于近现代的科学革命使得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成为可能,教育哲学的现时代使命就被他定位在批判专制社会的教育的二元分裂,恢复教育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民主生活方式上。在这个意义上,杜威的教育哲学就是民主的教育哲学,批判专制的教育,守护民主的教育始终是杜威教育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
教育哲学 经验 专制 民主 教育实践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于书娟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就教育哲学学科和教育哲学思想两个方面,对已有的教育哲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反思,认为教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自身理论建设滞后,重思想研究轻理论研究;指导实践不力,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且在概念使用上模糊混乱。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在研究方法上单纯依靠演绎法,致使教育哲学研究失去了其自身的特性,变成了哲学和教育学的演绎,而这又是由于教育哲学研究脱离了教育实践的结果。笔者在分析教育哲学研究现状的同时,着重区分了几组概念,并就教育哲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
本文借鉴释义学实践哲学关于“实践”及“实践智慧”的思想,阐述了教育哲学的知识地位与知识地形式,提出教育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为其可靠的合法的基础,是以“教育智慧”为有效的独特的“知识理想”。教育哲学作为对人类教育生活的价值性阐释,以哲学的方式对教育实践的目标,原则以及行动进行洞察,形成“教育智慧”,并以此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建构独特的智慧与实践的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润洲
哲学地教教育哲学既意味着爱智、创新地教教育哲学,也意味着反思、批判地教教育哲学,还意味着对话、说理地教教育哲学。当下,哲学地教教育哲学主要遭遇着智慧的知识化、知识的非智慧化和话语霸权的盛行等阻隔。因此,哲学地教教育哲学则需践行教研融通,探寻教育智慧;学会哲学思考,实现转识成智;秉承自知无知,开展对话教学。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教学 哲学 智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邵燕楠
教育哲学研究存在哲学化与实践化之间的张力。过度哲学化被指责为与教育不相关,远离教育实践,并被哲学家所轻视;而过度实践化则被指责为缺少教育哲学的味道。教育研究与哲学研究在教育哲学研究中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教育哲学研究。教育哲学研究者不可能做到完全平衡哲学化与实践化,总会有自己的价值偏向。教育哲学研究者无论持有哲学化还是实践化的价值取向都无可厚非,应在价值偏向的基础上审慎地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关键词:
教育哲学 哲学化 实践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哲学的未来性是以教育的未来与可能为引线的思想向度。审视未来教育观念、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存在论筹划,要求教育哲学开辟未来性维度。从反思性走向未来性并不意在营造反思性与未来性的对举,而是以未来为坐标自觉校准思想发展方向,以未来性的观照引领学术范式转换,把对未来教育哲学可能性的思虑接纳为教育哲学的本己性任务。技术是影响未来教育的决定性力量。技术世界和技术统治将使人类精神、人类身体以及人类本质技术化和非自然化,彻底改变整个人类的存在方式。对教育哲学来说,这是一个存在论级别的挑战。新兴技术所引发的教育问题是全新的、人类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新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教育哲学需要对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人类的生命形态、生命本性、生命结构、生命意义进行重新规划,学会以前所未有的眼光审视人类生存处境,审视教育本身,对教育哲学“重新域定”,重建教育认识论,重估教育价值。“生成”、“或许”、“突变”是未来教育哲学的可能样态。人类对未来教育的形塑需要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协同,而对于未来教育思想的筹划,是教育哲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未来性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未来性 技术 重新域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教育走向哲学形态,意味着教育的基本目标乃是人的完成,教育逐步把个体引向对人生周遭“最重要的事情”的关注,让个体面对世界大全,在对人生最高知识追求的过程中获得人性的卓越与整全。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又具有整体性,作为整体的教育,其目标就是个体人生的完成,即实现个体人生的整全,追求个体人生的最高形式的存在,引导个体人性臻于完善。教育正是在引导个体人性臻于完善的过程中走向哲学,走向教育存在本身的最高形式。
关键词:
哲学形态 人的完成 个体人性 卓越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振宇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席卷欧美亚各国的教育改革项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重点推广的项目。我国自80年代末以来开始关注并研究儿童哲学,迄今已有三十余年,不仅推动了全国各地学校及幼儿园的教育改革,也为整个社会儿童观的转变做出了贡献。截至目前,对儿童哲学的工具化与技术化研究已经比较普遍,而原理性的深度研究仍待加强,儿童哲学与东西方哲学传统、当代教育学研究的前沿之间还联系得不够紧密,从而限制了它在教育学界的整体影响力以及对学校实践的指导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