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68)
2023(12876)
2022(10330)
2021(9210)
2020(7745)
2019(17486)
2018(17231)
2017(33732)
2016(18383)
2015(20825)
2014(21133)
2013(21108)
2012(19719)
2011(18155)
2010(18492)
2009(17513)
2008(17257)
2007(15973)
2006(14481)
2005(13159)
作者
(55629)
(47592)
(47024)
(44961)
(29711)
(22519)
(21215)
(18533)
(17655)
(16695)
(16339)
(15476)
(15021)
(15008)
(14707)
(14556)
(14121)
(13707)
(13600)
(13462)
(11863)
(11833)
(11502)
(10908)
(10851)
(10726)
(10351)
(10286)
(9644)
(9494)
学科
(103891)
经济(103812)
(52994)
(47417)
管理(45524)
方法(35715)
数学(31856)
数学方法(31650)
(31498)
企业(31498)
农业(31328)
中国(24626)
地方(24566)
业经(23596)
(19314)
(18262)
(16791)
(15207)
贸易(15201)
(15071)
(14697)
地方经济(13823)
环境(13440)
(13072)
银行(13044)
(12958)
金融(12956)
(12633)
(12526)
(11960)
机构
学院(280131)
大学(275879)
(130039)
经济(127633)
管理(103082)
研究(100755)
理学(88420)
理学院(87453)
管理学(86050)
管理学院(85547)
中国(77341)
(66247)
科学(60849)
(57449)
(54550)
(52543)
农业(51044)
研究所(47624)
业大(46662)
中心(46581)
(43930)
财经(43431)
经济学(41283)
(39323)
经济学院(37196)
(36048)
北京(35879)
师范(35740)
(34433)
(33718)
基金
项目(180538)
科学(141635)
研究(132440)
基金(130782)
(114097)
国家(113103)
科学基金(95765)
社会(86897)
社会科(82037)
社会科学(82013)
(71384)
基金项目(69450)
自然(58944)
(58649)
教育(58320)
自然科(57490)
自然科学(57474)
自然科学基金(56452)
编号(53940)
资助(52210)
成果(43100)
(42175)
重点(40759)
(40440)
国家社会(36750)
(36722)
课题(36636)
(36410)
发展(34572)
创新(34513)
期刊
(154907)
经济(154907)
研究(84059)
(67995)
中国(55647)
农业(45686)
学报(44918)
科学(41809)
(40848)
大学(34228)
管理(33919)
学学(32780)
(29377)
金融(29377)
业经(28570)
经济研究(24225)
技术(23583)
(22708)
财经(22152)
教育(22113)
问题(21756)
(19229)
世界(16800)
技术经济(16060)
农村(15187)
(15187)
(14907)
经济问题(14843)
农业经济(14632)
(14077)
共检索到4267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爱军  张飞  
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耕地资源快速减少。借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构建耕地非农化的经济效应分析模型,应用中国1982~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耕地非农化存在收敛性,并具体计算人均GDP、投资和财政收入等变量的拐点值。计量分析进一步表明耕地非农化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说明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强劲,因此保护耕地的形势依然严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郭忠兴  
现阶段中国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地区差异,掌握差异的主要来源和变化趋势有利于耕地非农化指标的高效调配,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利用1989~2001年我国东、中、西部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分省数据,测算了以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和GDP增量为对象的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以及泰尔指数等指标,并对泰尔指数进行因素分解得到差异的主要来源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类地区内部省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增大、中部减小、西部有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鉴于此,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地区间公平发展环境的角度出发,耕地非农化指标调控的重点在于三类地区各自内部省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孝宇  张安录  
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使包括耕地在内的大量开放空间被不断侵蚀,随着人们对耕地非市场价值和生态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如何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利用耕地被广泛关注。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乡镇尺度定量研究了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关系,以探讨快速发展时期平原城市耕地非农化空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研究表明:(1)全局Morans I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在1990~2011年的4个时期均呈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其聚集强度以2005年为分界点,前3个时期不断加强后有所下降;(2)通过EB修正的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LISA图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聚集区域由开始处于区域外围的LL型聚集为主导逐步转变为处于城乡交错区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庆  陈利根  张凤荣  
为探讨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本文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1986年~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68.07%;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且必然带动数量的急剧增加,而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非农化数量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非农化资源消耗量的上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为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既保经济又保耕地的目标...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蔡运龙  霍雅勤  
实践表明,地方政府在耕地用途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耕地非农化的主要供给者。决定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的驱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耕地换资金,即经济驱动;二是耕地换政绩,即权力驱动。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巨大需求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在经济与权力效用最大化的驱动下,具有强烈的供给意愿,结果使耕地加速非农化。两种驱动力之所以能够过度膨胀并加速推进耕地非农化过程,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行为约束条件不足,具体则表现为现行土地制度对农民土地产权的漠视。耕地的丧失不仅使我们面临食物安全问题,而且这一过程也严重侵犯了农民及农村的权益。鉴于此,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合法的土地征用制度是否合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琦  
文章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系统分析了耕地面积非农化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耕地面积非农化虽然短期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中期内会显著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尽管有所恢复,但相对于初始的增长,经济却可能会陷入较低水平的均衡增长路径。因此,耕地面积的非农化变动并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强化耕地保护应当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志刚  王青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耕地非农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从人类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角度提出了分析耕地非农化对土地退化影响的基本思路;然后基于这一思路,并结合对全国层面统计数据的计量分析,深入探讨了转型期中国的耕地非农化对土地退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由耕地非农化所引致的耕地开垦、耕地集约利用以及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等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会最终引起土地资源的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加剧、土壤质量的退化以及土地污染的加剧等。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庆年   王虎威  
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1980—2020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全省158个县级评价单元1980—202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迁移路径和集聚特征,以期为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资源东西分布差异大,集中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耕地总面积随时间推移呈波动减少。(2)耕地“非农化”等级时空差异较大,豫西地区耕地“非农化”较为缓和,中部和东部地区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3)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空间格局小幅波动,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先向东南和西南后向东北的路径迁移。(4)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在4个时期均呈现出集聚特性,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高—高和低—低聚类主导格局变化。本研究揭示了1980—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政府管控耕地“非农化”现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银莺  张安录  
耕地非农化现象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根据武汉市1988-2002年来耕地资源变化的详查数据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非农化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88-2002年武汉市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面积16394.57hm2,占耕地资源减少面积的48.75%,耕地非农化成为耕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②近年来城市非农建设基本上是占用质量较好的耕地,以灌溉水田和菜地为主。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非农化的速度在加快。④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明显,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主城区的新区及城郊区。⑤耕地非农化的区域指向性变化明显,主城...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许恒周  吴冠岑  郭玉燕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库兹涅茨曲线并进行验证。研究方法: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结果:常规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的结果均显示,中国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验证了"耕地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且当经济增长质量(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达到1.4087时,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逐渐减小;区域间的耕地非农化确实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即相邻地区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动1%,会导致本地区耕地非农化数量平均变动0.1627%。研究结论:系统地识别、评估区域间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联动性,对于促进区域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望晓东  魏玲  江华  
本文以广东省1995年~2010年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二三产业产值、城市化率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利用Eviews6.0对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验证其是否平稳;在数据平稳的前提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以验证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然后用OLS法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得出变量间的影响作用大小。研究表明,非农经济增长是耕地非农化的原因,但耕地非农化并不促进非农经济增长;耕地非农化增量的变化是城市化率增量变化的原因。同时得出,建设占用耕地量对二三产业产值的弹性为1.2186,对二三产业产值增量的半弹性为0.05;三年前的建设占用耕地量增量每增加1000公顷,本年新增的城市化率水平将提高约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基凯  吴群  黄秀欣  
耕地非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耕地非农化的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1995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山东省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并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提出了各地级市耕地非农化的最优配置数量。研究结果表明:①17个地级市的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都在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3%,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无法低估的;②耕地非农化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从总体分布趋势上看,贡献率由鲁东地区向鲁西逐渐递减;③各地级市的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不仅仅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城市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苑韶峰  杨丽霞  杨桂山  姚士谋  
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人口数量、富裕度、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我国31省市的耕地非农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耕地非农化占全国比重由2003年的55.75%、25.62%、18.64%转变为2008年的48.42%、25.95%、25.63%,可见,空间格局由东部向西部扩散。人口数量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均呈现正效应,而富裕度、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在东部沿海地区,随人口数量和富裕度的增加会进一步促进耕地非农化,而随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耕地非农化;但是在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的正效应和富裕度的正负效应的作用相对较弱,而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的正效应作用明显强于东部地区。因此,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和土地城市化等措施,以协调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中的用地矛盾。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全喜  宋戈  隋虹均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压力、状态与响应因素的多重并发影响和因果组态复杂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的影响分析和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法(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4—2020年中国耕地“非农化”面积总体呈增长态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和不同单元分别表现出“东多西少”“阶梯递增”“中西扩散”特征。(2)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体现出明显时空异质效应,其中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是普遍性的因素。(3)压力、状态与响应中单因素并不构成影响耕地“非农化”的必要条件,不同地区耕地“非农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构成的不同组态构型并发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组态构型的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会发生角色和地位的转换。研究结论:耕地“非农化”受经济、社会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在制定调控管理政策时需着眼于不同组态路径中压力、状态及响应多重条件的适配关系,加强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规划管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曲福田  吴丽梅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耕地非农化现象日趋加剧,从而影响到人类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这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又可能对粮食安全、社会安定、生态环境等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该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力图揭示我国经济增长中耕地非农化的一般规律。作者认为经济增长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型关系,并通过对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6个典型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损失的分析,验证了这个假说。基于此认识,作者提出现阶段协调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公共政策调整方向: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将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明晰产权、改革征地制度等,为耕地非农化的公共政策调控提供一个有益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