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817)
- 2023(22996)
- 2022(19502)
- 2021(17888)
- 2020(15251)
- 2019(34813)
- 2018(34474)
- 2017(66156)
- 2016(36322)
- 2015(41178)
- 2014(41345)
- 2013(40861)
- 2012(37792)
- 2011(34213)
- 2010(34596)
- 2009(32217)
- 2008(31716)
- 2007(28747)
- 2006(25508)
- 2005(22736)
- 学科
- 济(159154)
- 经济(158924)
- 管理(101639)
- 业(101288)
- 企(79676)
- 企业(79676)
- 方法(68310)
- 数学(58827)
- 数学方法(57935)
- 农(52212)
- 中国(40470)
- 财(37693)
- 业经(36357)
- 学(36287)
- 农业(34593)
- 地方(32254)
- 制(28748)
- 理论(26281)
- 贸(25931)
- 贸易(25917)
- 易(25083)
- 和(23410)
- 务(23334)
- 财务(23234)
- 财务管理(23178)
- 银(22880)
- 银行(22796)
- 技术(22256)
- 融(22075)
- 环境(22073)
- 机构
- 学院(529182)
- 大学(529049)
- 济(212837)
- 经济(208197)
- 管理(199860)
- 研究(182889)
- 理学(172717)
- 理学院(170699)
- 管理学(167097)
- 管理学院(166163)
- 中国(136171)
- 科学(116995)
- 京(113103)
- 农(104486)
- 财(96250)
- 所(95116)
- 研究所(86691)
- 业大(85692)
- 中心(83337)
- 农业(81588)
- 江(80430)
- 财经(76849)
- 北京(71208)
- 范(70002)
- 经(69787)
- 师范(69204)
- 院(65199)
- 经济学(64505)
- 州(63926)
- 经济学院(57866)
- 基金
- 项目(355936)
- 科学(277922)
- 基金(256720)
- 研究(253219)
- 家(226794)
- 国家(224896)
- 科学基金(191143)
- 社会(158607)
- 社会科(149683)
- 社会科学(149635)
- 省(140373)
- 基金项目(134868)
- 自然(126570)
- 自然科(123631)
- 自然科学(123594)
- 自然科学基金(121384)
- 划(118231)
- 教育(117525)
- 资助(107360)
- 编号(102713)
- 成果(83863)
- 重点(80682)
- 部(77593)
- 发(76106)
- 创(72832)
- 课题(71969)
- 科研(68641)
- 创新(68066)
- 计划(65941)
- 大学(65690)
- 期刊
- 济(238968)
- 经济(238968)
- 研究(153237)
- 中国(104524)
- 农(98529)
- 学报(93180)
- 科学(82889)
- 财(74294)
- 管理(72706)
- 大学(70027)
- 农业(66497)
- 学学(66233)
- 教育(58516)
- 融(47463)
- 金融(47463)
- 技术(46962)
- 业经(40272)
- 财经(38233)
- 经济研究(37973)
- 业(34198)
- 经(32852)
- 问题(31503)
- 版(27812)
- 统计(26567)
- 技术经济(26429)
- 图书(25614)
- 科技(24737)
- 业大(24570)
- 策(23856)
- 理论(23442)
共检索到7859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苑韶峰 杨丽霞 杨桂山 姚士谋
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人口数量、富裕度、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我国31省市的耕地非农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耕地非农化占全国比重由2003年的55.75%、25.62%、18.64%转变为2008年的48.42%、25.95%、25.63%,可见,空间格局由东部向西部扩散。人口数量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均呈现正效应,而富裕度、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在东部沿海地区,随人口数量和富裕度的增加会进一步促进耕地非农化,而随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耕地非农化;但是在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的正效应和富裕度的正负效应的作用相对较弱,而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的正效应作用明显强于东部地区。因此,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和土地城市化等措施,以协调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中的用地矛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忠华 吴次芳 杜雪君
论文利用1978~2007年我国耕地、经济增长、城镇化、地方财政收入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经济增长、城镇化、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存在单向因果关系;②社会经济因素与耕地面积在长期存在均衡关系,在短期存在失衡关系,41%的非均衡波动将在下一期被修正;③在长期,城镇化、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变化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5和-0.03,在短期,经济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变化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4和-0.01。结论为:协调耕地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应采取长期和短期结合的策略;在长期应减少城镇化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全喜 宋戈 隋虹均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压力、状态与响应因素的多重并发影响和因果组态复杂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的影响分析和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法(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4—2020年中国耕地“非农化”面积总体呈增长态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和不同单元分别表现出“东多西少”“阶梯递增”“中西扩散”特征。(2)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体现出明显时空异质效应,其中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是普遍性的因素。(3)压力、状态与响应中单因素并不构成影响耕地“非农化”的必要条件,不同地区耕地“非农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构成的不同组态构型并发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组态构型的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会发生角色和地位的转换。研究结论:耕地“非农化”受经济、社会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在制定调控管理政策时需着眼于不同组态路径中压力、状态及响应多重条件的适配关系,加强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规划管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许恒周 吴冠岑 郭玉燕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库兹涅茨曲线并进行验证。研究方法: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结果:常规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的结果均显示,中国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验证了"耕地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且当经济增长质量(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达到1.4087时,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逐渐减小;区域间的耕地非农化确实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即相邻地区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动1%,会导致本地区耕地非农化数量平均变动0.1627%。研究结论:系统地识别、评估区域间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联动性,对于促进区域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士琪 陈英 谢保鹏 裴婷婷 周翼
[目的]耕地是极其稀缺的自然资源之一,绿洲耕地资源是绿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资源对绿洲区社会经济生态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绿洲区典型城市酒泉市1997—2016年的耕地面积有关数据为基础,剖析影响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和STIRPAT模型。[结果](1)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整体呈波动式减少趋势;(2)由主成分分析表明,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公路里程、社会消费品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等)、农业产值(粮食作物总产量)存在较大相关性;(3)STIRPA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率、人均GDP及公路里程;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对酒泉市耕地面积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绿洲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广泛应用,人均GDP的增长是以牺牲更多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代价的,导致绿洲农业面积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公路里程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符合预期。[结论]研究认为可通过提高城镇化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绿洲区农业发展方式、增加技术投入等方面遏制绿洲区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雨濛 吴娟 张安录
利用1978-2008年湖北省耕地面积、地区经济增长、城市化率、地方财政收入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湖北省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经济增长、城镇化、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面积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社会经济因素与耕地面积在长期存在均衡关系,短期内则有26%的非均衡波动在下一期被修正;在长期,经济增长、城镇化率、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变化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2,0.03和-0.16;在短期,城镇化率和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变化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3和-0.06。研究结论:湖北省作为产粮大省之一,保护耕地尤为重要;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孝宇 赖宗裕 张安录
土地用途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下,耕地非农化概率值和其驱动力的空间作用强度分布在土地资源配置和耕地保护方面有积极的指示性。基于武汉市2000~2011年耕地非农化地块的微观数据,通过比较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结果,验证了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的空间异质性,并对异质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政策涵义做出总结分析。研究表明:1耕地间的空间依赖效应和建设用地对耕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具有显著影响力,且耕地非农化驱动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由于考虑到数据的空间非平稳状态所以比Logistic回归模型有更好的拟合效果;3耕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崔许锋 马云梦 张光宏
【目的】揭示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特征,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方法】研究采用2006—2015年耕地非农化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一般回归模型-面板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空加权回归模型"模型集成(简称OPGT),对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一般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时空加权回归模型(GTWR)估计结果显示,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耕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耕地非农化莫兰指数(Moran’s I)为0.740,并且通过1%水平上显著性检验,表明耕地非农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采用一般回归模型、GWR、GTWR模型估计,方程拟合优度分别为0.689、0.785、0.858,加入时空权重信息的GWR和GTWR模型方程解释能力有显著提升;GWR和GTWR模型方程结果显示,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弹性系数存在时空非平稳特征;空间分析显示,城镇人口增长和耕地资源禀赋对耕地非农化影响在经向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减的状态,在纬向上呈现出倒"U"型状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程度在经向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的特征,在纬向上呈现出"U"型特征,产业结构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程度在经向上由西向东递增,在纬向上由北向南递减;时序分析显示,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与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系数呈现减小的趋势,耕地资源禀赋系数有所增大,产业结构系数在部分省域有所降低。【结论】(1)OPGT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检验、互为补充,可以更加细致的刻画因素的时空作用;(2)耕地非农化因素总体作用强度方面,弹性系数最大的是产业结构,其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耕地资源禀赋,最小为城镇人口增长;(3)空间特征方面,城镇人口增长和耕地资源禀赋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而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4)时序演变特征方面,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与经济发展水平投资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作用呈现下降趋势,耕地资源禀赋与耕地非农化关联性趋于增强,产业结构的影响虽在部分省域有所降低,但其整体影响程度仍然相对较高。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模型集成 影响因素 时空特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鲍步云
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物质保障。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变化等原因,大量耕地从原有农业生产领域退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安徽省1990—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为例,采用协整理论及Granger因果检验,对耕地非农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依存关系及因果性的研究表明,耕地非农化与农业产值变动之间构成反向的动态线性关系,耕地面积与农业产值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耕地非农化与农业产值变动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其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阚博颖 濮励杰 徐彩瑶 朱明 黄思华 谢正栋
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基于2014年住宅用地监测点数据,利用GWR模型分析各驱动因素对住宅地价贡献程度及空间异质性成因,以促进地价的科学规范化管理。研究表明:①各影响因素对住宅地价的平均边际贡献程度为:CBD>河流水系>城市快速路>大学>医院>公园绿地>小学>幼儿园;②CBD仍占据影响住宅地价的主导地位,城市公共设施对住宅地价的负向效应有扩大趋势,"教育型"设施逐渐成为居民购房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面状自然地物在空间影响模式上存在"互补效应";③城市住宅地价影响模式由单一影响因素为主导向多因素共同作用转化,各影响因素虽作用大小仍有所侧重但差异逐渐缩小;④较全局OLS模型(50%),GWR模型可解释监测范围内87%的住宅地价变化,能够更加精准地研究土地市场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胜超 王良健 刘敏
运用空间面板模型,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9—2008年农地非农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构建不同的计量模型。运用Moran’sI指数测度出我国农地非农化与其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的空间效应为一种趋同效应,省际间农地非农化存在正的空间相关关系。根据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估计结果,通过对比得出,地区总人口、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政府收益、城市化水平、耕地资源禀赋对农地非农化存在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地非农化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农地保护政策对农地非农化的控制效果并不明显。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空间面板模型 驱动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温阳阳 高建华 梁迪
运用建设用地综合扩展系数分析河南省18个地市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及空间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对河南省及其18个地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差异显著,扩展变化由弱到强的城市数量和剧烈程度不断增加,整体以郑州为中心的北部、西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变化较为强烈;影响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因素中,总人口、城镇化水平、公路里程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共性的驱动因素。目前,河南省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应通过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统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曲福田 陈江龙 陈雯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农地非农化又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合理调控农地非农化需要掌握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辨识主导因素。论文从影响土地资源部门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构建了一个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1995~2001年省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是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土地利用的比较效益和耕地资源禀赋是农地非农化的基础因素;地方政府的收益以及地方政府的管制应对行为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与农地非农化的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爱军 张飞
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耕地资源快速减少。借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构建耕地非农化的经济效应分析模型,应用中国1982~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耕地非农化存在收敛性,并具体计算人均GDP、投资和财政收入等变量的拐点值。计量分析进一步表明耕地非农化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说明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强劲,因此保护耕地的形势依然严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振兴
从天津市50多年长序列耕地统计和土地调查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利用特征,探讨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资源数量在波动变化中呈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减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相关政策和比较经济利益等因素,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关键词:
耕地资源 耕地流失 驱动因子 天津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