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89)
- 2023(15227)
- 2022(12418)
- 2021(11481)
- 2020(9440)
- 2019(21706)
- 2018(21397)
- 2017(40977)
- 2016(22858)
- 2015(25553)
- 2014(25387)
- 2013(25055)
- 2012(23310)
- 2011(21012)
- 2010(21147)
- 2009(19726)
- 2008(19790)
- 2007(17984)
- 2006(15864)
- 2005(14025)
- 学科
- 济(94353)
- 经济(94252)
- 业(63509)
- 管理(56428)
- 农(48912)
- 企(41311)
- 企业(41311)
- 方法(37276)
- 数学(32711)
- 数学方法(32387)
- 农业(32247)
- 中国(25289)
- 业经(24655)
- 地方(22081)
- 财(21578)
- 学(21523)
- 贸(18216)
- 贸易(18212)
- 制(17975)
- 易(17632)
- 发(14628)
- 环境(14130)
- 银(13912)
- 银行(13846)
- 技术(13311)
- 融(13254)
- 金融(13250)
- 行(13154)
- 体(12764)
- 和(12713)
- 机构
- 学院(330085)
- 大学(328016)
- 济(131048)
- 经济(128289)
- 管理(119990)
- 研究(117189)
- 理学(103968)
- 理学院(102610)
- 管理学(100646)
- 管理学院(100046)
- 中国(87991)
- 农(83563)
- 科学(77771)
- 京(71708)
- 农业(65382)
- 所(62258)
- 业大(61388)
- 研究所(57206)
- 财(56915)
- 中心(54404)
- 江(51160)
- 财经(45463)
- 范(45069)
- 北京(44565)
- 师范(44517)
- 农业大学(41330)
- 经(41307)
- 院(41079)
- 州(40125)
- 经济学(39551)
- 基金
- 项目(225586)
- 科学(174820)
- 基金(161612)
- 研究(158769)
- 家(144658)
- 国家(143367)
- 科学基金(119796)
- 社会(99884)
- 社会科(94136)
- 社会科学(94105)
- 省(90072)
- 基金项目(87220)
- 自然(78950)
- 自然科(77016)
- 自然科学(76985)
- 划(76456)
- 自然科学基金(75581)
- 教育(70864)
- 编号(64308)
- 资助(63585)
- 重点(51483)
- 成果(51295)
- 发(50753)
- 部(48589)
- 创(46458)
- 课题(44580)
- 计划(43976)
- 科研(43726)
- 农(43680)
- 创新(43542)
- 期刊
- 济(149064)
- 经济(149064)
- 研究(90681)
- 农(83094)
- 中国(65210)
- 学报(63897)
- 农业(55884)
- 科学(55768)
- 大学(46785)
- 学学(44429)
- 财(42828)
- 管理(37586)
- 教育(30704)
- 融(30615)
- 金融(30615)
- 业经(30225)
- 业(28430)
- 技术(25572)
- 经济研究(21947)
- 问题(21873)
- 财经(21486)
- 版(20345)
- 经(18411)
- 业大(18037)
- 资源(17545)
- 世界(16219)
- 科技(16210)
- 技术经济(15607)
- 农业大学(15360)
- 农村(15329)
共检索到4847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磊 刘逢媛 李双成 蔡运龙
研究目的:探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规律。研究方法:基于GIS平台,分析耕地非农化的格局演变,探讨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在1995—2000年建设占地的数量较1985—1995年有所减少,且格局发生了轴向变化,由东北—西南向发展成了西北—东南向。研究结论:低海拔的平整农田是非农化最集中的区域,转换面积占转换总量的72.49%;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变化与城市等级密切相关;与不同等级的道路亦联系紧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方方 何仁伟 何砚
将京津冀地区147个典型区县划分为优化开发区(Ⅰ)、重点开发区(Ⅱ)、农产品主产区(Ⅲ)与生态保护区(Ⅳ)四大地域类型区,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2000—2016年京津冀县域及四大地域类型区的耕地利用效率,探讨了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京津冀四大地域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由高至低依次为Ⅱ>Ⅰ>Ⅲ>Ⅳ,四大地域类型区不同时期耕地利用效率值及其增速各异;2)回归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Ⅰ、Ⅱ、Ⅲ区耕地利用效率对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08 9、-0.003 8、0.002 4,Ⅳ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3)基于此,应采取培育农村新产业与新业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与农用地用途变更监管机制,实施差异化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路径等措施,构建不同地域类型农业发展新模式,以提升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效率,引导乡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理性回归。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全喜 宋戈 隋虹均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压力、状态与响应因素的多重并发影响和因果组态复杂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的影响分析和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法(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4—2020年中国耕地“非农化”面积总体呈增长态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和不同单元分别表现出“东多西少”“阶梯递增”“中西扩散”特征。(2)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体现出明显时空异质效应,其中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是普遍性的因素。(3)压力、状态与响应中单因素并不构成影响耕地“非农化”的必要条件,不同地区耕地“非农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构成的不同组态构型并发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组态构型的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会发生角色和地位的转换。研究结论:耕地“非农化”受经济、社会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在制定调控管理政策时需着眼于不同组态路径中压力、状态及响应多重条件的适配关系,加强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规划管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慧容 杜鹏飞
耕地资源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关键性作用,其生产消费均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环境扩展型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京津冀地区消费端的耕地需求及供给来源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其与生产端的耕地资源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情景下的耕地生产消费均衡,旨在为该区域耕地资源保护及区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主要依靠外省份的贸易流入来维续其自身的耕地生产消费均衡;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甘肃新疆粮食主产区为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外省份耕地供给源;在贸易不设限的常规情景下,该地区耕地生产消费将处于依赖贸易下的紧平衡状态,其对外省份贸易供给的依赖度将进一步加大;在贸易设限的情景下,该地区耕地生产消费均衡将受威胁;保护耕地资源及完善消费结构是应对贸易受限所带来冲击的关键举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慧容 杜鹏飞
耕地资源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关键性作用,其生产消费均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环境扩展型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京津冀地区消费端的耕地需求及供给来源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其与生产端的耕地资源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情景下的耕地生产消费均衡,旨在为该区域耕地资源保护及区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主要依靠外省份的贸易流入来维续其自身的耕地生产消费均衡;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甘肃新疆粮食主产区为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外省份耕地供给源;在贸易不设限的常规情景下,该地区耕地生产消费将处于依赖贸易下的紧平衡状态,其对外省份贸易供给的依赖度将进一步加大;在贸易设限的情景下,该地区耕地生产消费均衡将受威胁;保护耕地资源及完善消费结构是应对贸易受限所带来冲击的关键举措。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叶陈毅 陈依萍 谢丽莉 李晓静
社会信用环境评价揭示特定地区的信用环境状况,是促进该地区信用环境优化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于共建京津冀信用体系的主题,以国家政策和大数据为背景探讨构建京津冀社会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分析入手,结合实地调研结果筛选评价指标,借助因子分析法评价两市一省的社会信用状况,提出若干改善对策,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信用治理协同发展以及"信用京津冀"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孙延旭 张磊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首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完成,如果能很好地解决区域内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民工迁移成本,缓解社会压力。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在该区域就业。该地区内农民工流动的特点,表现为大部分的冀北农民工跨省流入京津两地。本文从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收入差距等方面,分析了该都市圈内农民工流动趋势,并对农民工转移进行了预测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陆 高素英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关键词:
多中心 空间联系 都市圈 京津冀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庆年 王虎威
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1980—2020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全省158个县级评价单元1980—202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迁移路径和集聚特征,以期为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资源东西分布差异大,集中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耕地总面积随时间推移呈波动减少。(2)耕地“非农化”等级时空差异较大,豫西地区耕地“非农化”较为缓和,中部和东部地区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3)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空间格局小幅波动,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先向东南和西南后向东北的路径迁移。(4)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在4个时期均呈现出集聚特性,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高—高和低—低聚类主导格局变化。本研究揭示了1980—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政府管控耕地“非农化”现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常延聚 张蕾
用赫芬达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基于省域尺度的服务业集中度不显著,且就业人数的空间差异程度大于基于增加值的空间差异程度;基于市域尺度的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省域背景下相似,但是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度波动更大;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空间格局呈现以北京、天津地区为核心向西向北呈圈状辐射分布,增长集聚水平空间格局与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基本耦合。
关键词:
服务业 集聚 空间格局 京津冀都市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才学 赵利利 柯新利
耕地非农化压力及其区域差异是建设用地指标区际配置的基础。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耕地非农化压力区际差异明显。通过对比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开展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格局研究,结合重心迁移模型,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化路径。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中恩施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大,其他城市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小且相对变化较小;东部地区的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大且相对变化较大;(2)2000~2011年,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迁移,表明湖北省东部一些城市的耕地非农...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贾珊珊 杨菲 冯振环
社会脆弱性是对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度量,是区域社会系统在内外部不利扰动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属性。本文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京津冀都市圈10个主要城市的社会系统的脆弱性。该区域的脆弱性结果如下:北京、天津脆弱性水平明显较低,而河北省8市的脆弱性较高。本文为社会脆弱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方法,同时研究结果又为综合治理策略的制定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支持和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平 吴涛 周介铭
研究目的:在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法,揭示2005—2013年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过程和规律,并通过非农化重心曲线分析其空间扩散路径,从而为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借鉴。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空间数据挖掘、GIS空间分析、重心模型等数学模型方法。研究结果:(1)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较为明显,集中分布在西部平原的城镇周边及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区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但2009—2013年与2005—2009年相比,这种不均衡性有所减弱;(2)以耕地非农化指数为等级划分标准的高等别非农化区的行政村集中分布西部平原城镇周边区域,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玉领 吴克宁 程锋 张洪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的核心应该是保护其粮食生产能力。耕地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即视为负债是普遍共识,而耕地不合理利用、占优补劣致使耕地质量下降也应该视为一种负债,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兼顾耕地质量情况,根据耕地分等结果开展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核算及资源压力指数测算,探索以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负债表编制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试算,结果反映依据耕地数量和质量为基础数据测算得出的耕地压力指数更能科学反映区域内耕地资源的承压状况及负债情况,更能科学量化区域内现有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能力的变化情况,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周京奎 吴晓燕
本文在构建房地产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01—2007年间北京、天津、河北的月度截面数据,就房地产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估计结果显示,在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中,房地产价格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会更显著;无论是投资推动型经济体,还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房地产市场都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与投资乘数效应、出口乘数效应直接相关;住宅价格、办公楼价格波动不仅受劳动力规模、工资水平、投资规模的影响,而且还与本地区经济增长规模有关。上述结论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城市发展政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 区域经济 需求冲击 供给冲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