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80)
- 2023(11206)
- 2022(8709)
- 2021(7987)
- 2020(6454)
- 2019(13990)
- 2018(14007)
- 2017(26407)
- 2016(14787)
- 2015(16227)
- 2014(16006)
- 2013(15625)
- 2012(14154)
- 2011(12731)
- 2010(12772)
- 2009(12036)
- 2008(11892)
- 2007(10791)
- 2006(9893)
- 2005(8928)
- 学科
- 济(59467)
- 经济(59388)
- 农(46868)
- 业(46335)
- 管理(36579)
- 农业(30807)
- 企(24848)
- 企业(24848)
- 方法(19459)
- 业经(19444)
- 中国(18102)
- 数学(17096)
- 数学方法(16939)
- 制(13575)
- 地方(13131)
- 财(13081)
- 学(12702)
- 发(12119)
- 贸(11882)
- 贸易(11874)
- 易(11601)
- 农业经济(10510)
- 银(10152)
- 银行(10112)
- 发展(10029)
- 展(10015)
- 体(9920)
- 行(9663)
- 土地(9625)
- 策(9529)
- 机构
- 学院(209934)
- 大学(205039)
- 济(86827)
- 经济(85183)
- 管理(78072)
- 研究(74755)
- 理学(67482)
- 理学院(66781)
- 农(65922)
- 管理学(65616)
- 管理学院(65272)
- 中国(59068)
- 农业(51142)
- 科学(48396)
- 业大(43733)
- 京(43131)
- 所(39257)
- 财(36485)
- 中心(35943)
- 研究所(35878)
- 江(33790)
- 农业大学(31933)
- 财经(28733)
- 省(27817)
- 范(26920)
- 师范(26531)
- 经(26270)
- 北京(26201)
- 业(25925)
- 州(25903)
- 基金
- 项目(144548)
- 科学(112681)
- 基金(104712)
- 研究(102132)
- 家(94529)
- 国家(93601)
- 科学基金(78368)
- 社会(66594)
- 社会科(62740)
- 社会科学(62724)
- 省(57997)
- 基金项目(56227)
- 自然(50760)
- 自然科(49540)
- 自然科学(49522)
- 自然科学基金(48658)
- 划(48016)
- 教育(44330)
- 编号(41440)
- 资助(40188)
- 农(35921)
- 发(32653)
- 重点(32528)
- 成果(31957)
- 部(31347)
- 创(29811)
- 业(28687)
- 国家社会(28223)
- 创新(27953)
- 课题(27864)
- 期刊
- 济(102446)
- 经济(102446)
- 农(69655)
- 研究(56916)
- 农业(47089)
- 中国(46086)
- 学报(41457)
- 科学(36219)
- 大学(31066)
- 学学(29796)
- 财(25639)
- 业经(24398)
- 管理(24101)
- 融(23327)
- 金融(23327)
- 业(23124)
- 教育(18279)
- 问题(15593)
- 技术(15463)
- 农村(14718)
- 村(14718)
- 农业经济(14452)
- 版(14043)
- 经济研究(14003)
- 财经(13400)
- 业大(12995)
- 世界(12456)
- 农业大学(11559)
- 资源(11548)
- 经(11461)
共检索到317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兴华
耕地非农化不仅会因耕地的数量减少而使粮食产量减少,还会因其质量下降而使粮食产量降低。在计算全国耕地数量减少导致粮食减产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质量下降导致粮食减产的计算方法,并据此估算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非农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这种损失每年高达6 000万吨左右,损失率约10%。
关键词:
耕地 非农化 粮食安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程传兴 高士亮 张良悦
中国城镇化加速推进所带来的耕地快速流失,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基于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1985—2010年中国耕地的流失与粮食净进口具有高度的相关性,13个粮食主产区是耕地快速流失被迫调整的结果。城镇化对土地的刚性需求固然是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但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偏向发展战略却加速和放大了这一结果。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行政管理方式,则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耕地违法开发上的政策博弈便会继续延续,只有将其置于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框架加以补偿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据此,本文提出了以土地发展权推进主体功能区和耕地保护的政策工具。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江龙 曲福田
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认为农地非农化只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之一。从理论上研究了农地非农化对粮食安全的综合效应,并实证分析了农地非农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989至2000年农地非农化使我国的粮食总产出下降了1.42%。本研究还设计了不同的情景方案:如果2000至2030年农地非农化面积在1997至2002年年均农地非农化面积的基础上扩大10%~50%,农地非农化导致的粮食产出损失最高为粮食需求量的6%左右。因此,应该适当释放农地,以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情景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惊柱 姜太碧
粮食安全涉及众多因素,已有研究一般采用不同指标体系来测定粮食安全状况。本文则从粮食供给和需求角度构建目标函数模型,利用四川省农户实际调查数据和相关年份的统计数据,对"耕地去粮化"趋势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了估计。在模型假设条件下的估计结果表明,按四川省目前的"耕地去粮化"水平计算,四川省和全国均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如果放松某些假设引入变量实际数据重新计算后的结果表明,四川省粮食安全指数(SI=-0.1631))与全国粮食安全指数(SI=-0.2923)均为负数,且后者比前者小,这表明全国与四川省都出现了粮食不安全状况,且全国粮食安全状况比四川省差。
关键词:
“耕地去粮化” 粮食安全指数 实证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英彬 陈佑启 姚艳敏 许新国 唐鹏钦 余强毅
由于我国人地关系紧张,耕地非农化对于耕地总量及粮食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研究焦点。论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应用G IS技术详细地分析了耕地非农化、耕地非农化与耕地综合质量关系及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在1993~2003年10年间耕地非农化面积为16.599×104hm2,耕地非农化率为1.012%,年均耕地非农化率为0.101%,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分别是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最低的两个省份,耕地非农化率分别为2.138%和0.215%,东北三省交通位置优越及沿海的县(市)耕地非农化程度较高;②吉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阳 段邵聪 肖慧敏
维护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耕地“非粮化”制约着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视域,立足不同区域的实证案例,发现耕地“非粮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农地流转中,农地经营户在流转耕地上偏好种植果木等经济作物,而非粮食作物。究其原因,农地流转本质上是资本下乡对耕地利用的再造,而资本下乡秉承着逐利性原则。受限于市场经济内生机制、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缺陷、公共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及农地流转合同未规定耕地使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农地经营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偏低,难以满足资本逐利需要。当前,囿于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及老龄化、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30年政策等条件制约,不应盲目地将农村流转耕地收回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而应遵循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逻辑。在农地流转基础上,选择区域实施商业化种粮政策,同时通过优化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确保公共政策精准执行及利用协商治理调整合同内容方式来提升农地经营户种粮积极性,从而推动耕地“非粮化”朝着“种粮化”转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郁玲 张佩 于亿亿 谢锐莹
研究目的: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和重点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研究尺度上,既有研究更多关注粮食主产区,而多尺度耦合研究尚显不足;在研究内容上,耕地"非粮化"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但测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防治策略较为丰富,但就如何构建区域协调治理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不足且多学科综合研究范式亟需完善。研究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应着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认知框架并采取分类化的管控策略,加强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的协同推进,强化多尺度耦合研究完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增强测算方式的创新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构建耕地"非粮化"研究新范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彬文
我国粮食连续几年当年产量低于消费量 ,且缺口不断扩大 ,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受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减少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 ,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粮食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尤其在农业发展新阶段 ,要认真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确保粮食丰产、农民增收 ,继续把国家粮食安全系数稳定在较高水平上。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 种粮积极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红波
本文分析了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耕地资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可以促进耕地资源安全程度的提高。提高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的协同保障措施:进口部分粮食,推进土地整理战略、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安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罗雅丽 张常新
在明确粮食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界人口发展态势、人均粮食消费情况相关统计数据,参考了美国、印度等国的实际情况得知,贫困问题的解决、人口迅速增长、膳食结构改变、生物能源开发等引起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威胁粮食安全,而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耕地增长潜力不足、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减少、耕地退化等耕地供给减少的发展趋势挑战粮食安全。针对粮食供需矛盾的现实,笔者从维护土地生态平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遏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控制人口增长以及改变消费方式等方面论述了推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世界 耕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英彬 陈佑启 姚艳敏 石淑芹 李志斌 万利
随着中国人口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非农化过程加快,建设用地大量侵吞耕地,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本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详细地分析了其在1993年~2003年10年间耕地非农化空间特征、耕地非农化与耕地综合质量、高产田的空间关系及由耕地非农化所导致的粮食减产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耕地非农化面积16.599×104hm2,耕地非农化率为1.012%,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是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最低的两个省份,辽宁省和吉林省耕地非农化区域分别呈"云片状"集团式和平行条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处于交通位置优越及沿海的县(市)耕地非农化程度较高;②吉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倪学志 于晓媛
耕地轮作在解决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耕地土壤遭受严重污染、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两大关键问题时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耕地轮作是保证持久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手段。耕地轮作要求我国必须从以往单一考虑粮食自给率转向兼顾粮食自给率和农业种植结构基本安全两个层面上来,树立农作物多样性的粮食安全结构观。这也要求粮食安全指标要从谷物自给率转向更能体现种植结构多样性的宽保障口径的综合粮食自给率。目前谷物的过高自给率是以谷物之外作物的低自给率(即低综合粮食自给率)以及相应的耕地轮作受到抑制为代价。当前耕地轮作存在如下问题:东北平原一种粮食作物常年连作成为主导;粮食生产集中度过高,小麦生产表现的最为突出;单一的轮作模式常年连作;从轮作程度上看,整体明显偏低,三大粮食主产区长江流域最高,其次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最低。从总体上看,各地区应推行一种主导生态轮作方式辅助另外一种以上轮作方式的多样化轮作模式。东北平原推行玉米、水稻与大豆,或者大豆与小麦的主导轮作方式,辅助于玉米、水稻与小麦、青饲料等轮作,或者辅助于大豆与马铃薯、青饲料等轮作。华北平原推行粮食作物与豆科作物,或者与甘薯、苜蓿等青饲料轮作。长江流域推行水稻与油菜、小麦、绿肥及青饲料等轮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彬 武恒
利用1978年以来30年的耕地资源统计数据,分析了安徽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总体特征,探讨了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有呈直线递减趋势,其中耕地资源总量年均减少率为0.24%,人均耕地面积年均减少率为1.15%。(2)粮食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具有较明显波动性,粮食安全仍将面临着很大挑战。(3)粮食总产量与单产水平和复种指数密切相关;而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则主要受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影响。1978年以来,耕地资源数量逐渐成为影响该省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限制因子。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粮食安全 影响因素 安徽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邓祥征 黄季焜 Scott Rozelle
利用覆盖中国国土的Landsat遥感数据,本文监测了1986-2000年间耕地的变化态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区划模型,计算了耕地变化导致其生物生产力的变化。研究表明,1986-2000年耕地面积增加了265万公顷(或增加了2%),耕地的平均生物生产力下降了2.2%;研究还发现,耕地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没有造成显著影响。适度的耕地非农化是不可避免的,人为遏制这一转移趋势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温翠青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发展非耕地技术,既可有效增加农业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与土地质量,又可有效缓解城乡建设用地需求,解决果菜等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矛盾,并具有利用非耕地光热资源发展低碳农业,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文章通过到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走访农户、搜集数据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非耕地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近年来内蒙古非耕地农业发展迅速,面积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生产方面。非耕地苜蓿种植一方面有利于非耕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各方面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