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92)
- 2023(14770)
- 2022(12357)
- 2021(11333)
- 2020(9435)
- 2019(21656)
- 2018(21657)
- 2017(42521)
- 2016(22997)
- 2015(26007)
- 2014(26080)
- 2013(25960)
- 2012(23600)
- 2011(21246)
- 2010(21077)
- 2009(19430)
- 2008(18843)
- 2007(16761)
- 2006(14911)
- 2005(12955)
- 学科
- 济(99579)
- 经济(99465)
- 业(70160)
- 管理(62644)
- 企(48545)
- 企业(48545)
- 农(48416)
- 方法(44612)
- 数学(39328)
- 数学方法(38993)
- 农业(32238)
- 中国(25892)
- 业经(25414)
- 财(24953)
- 地方(20477)
- 学(19834)
- 制(17750)
- 贸(16893)
- 贸易(16886)
- 易(16335)
- 技术(14834)
- 发(14740)
- 理论(14262)
- 环境(14149)
- 银(13733)
- 银行(13692)
- 务(13668)
- 财务(13601)
- 财务管理(13570)
- 和(13376)
- 机构
- 学院(331317)
- 大学(330636)
- 济(135571)
- 管理(133548)
- 经济(132816)
- 理学(116972)
- 理学院(115754)
- 管理学(113846)
- 管理学院(113276)
- 研究(109318)
- 中国(81677)
- 农(70114)
- 京(69552)
- 科学(68007)
- 财(59272)
- 业大(55421)
- 所(54536)
- 农业(53842)
- 中心(50113)
- 研究所(49777)
- 财经(48217)
- 江(47897)
- 经(44168)
- 范(43428)
- 北京(43278)
- 师范(43084)
- 经济学(40326)
- 院(38826)
- 州(38561)
- 经济管理(37021)
- 基金
- 项目(231059)
- 科学(182411)
- 研究(170279)
- 基金(168823)
- 家(146678)
- 国家(145411)
- 科学基金(125378)
- 社会(108700)
- 社会科(102692)
- 社会科学(102665)
- 基金项目(90351)
- 省(89899)
- 自然(80734)
- 自然科(78819)
- 自然科学(78802)
- 自然科学基金(77437)
- 教育(76606)
- 划(74822)
- 编号(70097)
- 资助(68603)
- 成果(55846)
- 部(51557)
- 重点(50939)
- 发(49581)
- 创(47534)
- 课题(46906)
- 国家社会(44858)
- 创新(44283)
- 教育部(44007)
- 科研(43904)
- 期刊
- 济(148854)
- 经济(148854)
- 研究(95211)
- 农(70573)
- 中国(61565)
- 学报(53722)
- 科学(49824)
- 农业(47987)
- 管理(44326)
- 财(42136)
- 大学(41533)
- 学学(39355)
- 教育(33554)
- 融(29781)
- 金融(29781)
- 业经(29415)
- 技术(26958)
- 财经(23157)
- 业(22872)
- 经济研究(22150)
- 问题(21106)
- 经(19581)
- 版(16942)
- 图书(16050)
- 技术经济(16007)
- 理论(15919)
- 科技(15895)
- 世界(15364)
- 资源(15215)
- 现代(15021)
共检索到475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新华 陈利根 王铮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收入差距因素,以1988-2004年为样本期,选取年内建设占用耕地新增数量和基尼系数两个指标,运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探讨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滞后3期的耕地非农化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滞后4期的收入差距扩大又导致了耕地非农化的加快。基于此认识,提出了慎重对待耕地非农化过程、合理分配耕地非农化收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为耕地非农化的调控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海鹏 叶慧 张俊飚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收入差距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收入差距会影响耕地非农化进程,(1)收入差距扩大会加速耕地非农化,并且收入差距越大,这种影响效果就会越恶劣;(2)收入差距因素还会通过作用经济增长,促使经济发展对耕地非农化需求加强。研究结论:收入差距使耕地库兹涅茨曲线转折阈值提高,且滞后到达。因此,以社会整体福利提高为目的,协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利于耕地保护。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志刚 王青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耕地非农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从人类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角度提出了分析耕地非农化对土地退化影响的基本思路;然后基于这一思路,并结合对全国层面统计数据的计量分析,深入探讨了转型期中国的耕地非农化对土地退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由耕地非农化所引致的耕地开垦、耕地集约利用以及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等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会最终引起土地资源的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加剧、土壤质量的退化以及土地污染的加剧等。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土地退化 转型期 中国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蔡运龙 霍雅勤
实践表明,地方政府在耕地用途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耕地非农化的主要供给者。决定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的驱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耕地换资金,即经济驱动;二是耕地换政绩,即权力驱动。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巨大需求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在经济与权力效用最大化的驱动下,具有强烈的供给意愿,结果使耕地加速非农化。两种驱动力之所以能够过度膨胀并加速推进耕地非农化过程,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行为约束条件不足,具体则表现为现行土地制度对农民土地产权的漠视。耕地的丧失不仅使我们面临食物安全问题,而且这一过程也严重侵犯了农民及农村的权益。鉴于此,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合法的土地征用制度是否合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望晓东 魏玲 江华
本文以广东省1995年~2010年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二三产业产值、城市化率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利用Eviews6.0对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验证其是否平稳;在数据平稳的前提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以验证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然后用OLS法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得出变量间的影响作用大小。研究表明,非农经济增长是耕地非农化的原因,但耕地非农化并不促进非农经济增长;耕地非农化增量的变化是城市化率增量变化的原因。同时得出,建设占用耕地量对二三产业产值的弹性为1.2186,对二三产业产值增量的半弹性为0.05;三年前的建设占用耕地量增量每增加1000公顷,本年新增的城市化率水平将提高约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洪波
对我国省级耕地非农化的适度性做出评判,将有助于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此,从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评判区域耕地非农化适度性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对我国近年来各省市区耕地非农化的适度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全国耕地非农化总体适度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某些耕地非农化过度或滞后的省份。因此,对于那些耕地非农化过度的省份必须采取紧的土地供应政策,而对于那些耕地非农化滞后的省份则应采取松的土地供应政策,这样做才能既调控了耕地非农化,又不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经济发展 适度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袁晓妮 鲁春阳 吕开云 郭晓冰 文枫
[目的]通过梳理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进展,研判现有研究成效及不足,并结合新时代耕地非农化的诉求,厘定未来研究导向和重点,为增强耕地非农化成果精准性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该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结果](1)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内容丰富,耕地非农化发展现状主要涉及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发展异质性显著;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较为明显,但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驱动力及驱动机制对耕地非农化的作用具有两面性;耕地非农化体制机制、技术层面的调控因地区性发展差异而有所不同;研究多以耕地非农化的静态为主,动态性不强,对耕地非农化发展过程的控制与管控研究存在不足。(2)从研究尺度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集中在以全国和省市域为主的宏观地域上,对全国以及各省份及其内部范畴的耕地非农化做出研究分析,该尺度范围内耕地非农化发展大体呈不均衡态势,而目前我国对于微观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较少。(3)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多以定性方法为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问题,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研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并结合遥感与GIS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但多目标、多学科综合集成的智能体技术应用较少。[结论]创新耕地非农化的研究方法,构建智能决策模型;加强耕地非农化过程管控研究,提高实时监控力度与吻合度;厘清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完善多尺度、多层次结构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耕地 非农化 研究进展 风险评估 展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韦素琼 陈健飞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区域对比分析被国际地理学联合会LUCC工作组列为2000~2004年期间的三大研究目标之一,闽台因其区域自然背景及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成为区域对比研究的理想对象之一。利用闽台相关统计资料对比显示,福建1979~2001年与台湾1969~1998年的耕地非农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对影响耕地非农化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加及城市化水平提高、农业发展共同构成闽台耕地非农化的第一、二驱动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闽台耕地非农化的规模与利用效率,从同一时点比较,福建非农化土地利用效率远低于台湾,但就同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比较,福建非农化土地的利用效率明显高于...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关联因子 灰色关联度 闽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英彬 陈佑启 姚艳敏 许新国 唐鹏钦 余强毅
由于我国人地关系紧张,耕地非农化对于耕地总量及粮食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研究焦点。论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应用G IS技术详细地分析了耕地非农化、耕地非农化与耕地综合质量关系及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在1993~2003年10年间耕地非农化面积为16.599×104hm2,耕地非农化率为1.012%,年均耕地非农化率为0.101%,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分别是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最低的两个省份,耕地非农化率分别为2.138%和0.215%,东北三省交通位置优越及沿海的县(市)耕地非农化程度较高;②吉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戈 吴次芳 王杨
研究目的: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过程的内在原因,以助于协调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耕地保护工作与未来经济运行相一致。研究方法: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利用Eviews4.1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与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并不一致,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须将城市化作为切入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文涛 刘秀玲
文章利用1978—2013年全国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对人口城镇化、就业非农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就业非农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推进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而劳动力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则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但由于过去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不合理的制度性原因,使得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村就业人口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受到阻滞。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VAR 城乡收入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琦
文章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系统分析了耕地面积非农化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耕地面积非农化虽然短期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中期内会显著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尽管有所恢复,但相对于初始的增长,经济却可能会陷入较低水平的均衡增长路径。因此,耕地面积的非农化变动并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强化耕地保护应当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非农化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苑韶峰 杨丽霞 杨桂山 姚士谋
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人口数量、富裕度、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我国31省市的耕地非农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耕地非农化占全国比重由2003年的55.75%、25.62%、18.64%转变为2008年的48.42%、25.95%、25.63%,可见,空间格局由东部向西部扩散。人口数量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均呈现正效应,而富裕度、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在东部沿海地区,随人口数量和富裕度的增加会进一步促进耕地非农化,而随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耕地非农化;但是在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的正效应和富裕度的正负效应的作用相对较弱,而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的正效应作用明显强于东部地区。因此,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和土地城市化等措施,以协调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中的用地矛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爱军 张飞
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耕地资源快速减少。借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构建耕地非农化的经济效应分析模型,应用中国1982~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耕地非农化存在收敛性,并具体计算人均GDP、投资和财政收入等变量的拐点值。计量分析进一步表明耕地非农化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说明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强劲,因此保护耕地的形势依然严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丽军 宋敏 屈宝香
当前中国大部分省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主要利用基尼系数、希尔系数、变异系数、Moran I等指标与方法,对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格局、区域差异的来源及构成、区域收敛的可能性与收敛特征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较大,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基本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现阶段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全局区域收敛不存在,主要表现为局部收敛,尤其是中东部地区的局部收敛,包括浙江、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此外,区域经济增长的σ发散与耕地非农化的发散具有协同性。最后提出应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