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90)
- 2023(5822)
- 2022(4791)
- 2021(4330)
- 2020(3434)
- 2019(7872)
- 2018(7710)
- 2017(15180)
- 2016(8206)
- 2015(9042)
- 2014(8975)
- 2013(9152)
- 2012(8473)
- 2011(7653)
- 2010(7850)
- 2009(7193)
- 2008(7063)
- 2007(6331)
- 2006(5740)
- 2005(4991)
- 学科
- 农(44253)
- 济(35815)
- 经济(35790)
- 业(34008)
- 农业(29467)
- 管理(16941)
- 业经(12807)
- 土地(12386)
- 中国(10114)
- 农业经济(9872)
- 方法(9592)
- 企(9377)
- 企业(9377)
- 村(9067)
- 农村(9062)
- 制(9020)
- 数学(8952)
- 数学方法(8897)
- 发(8832)
- 服务(8621)
- 地方(8062)
- 工作(7148)
- 贸(7131)
- 贸易(7121)
- 发展(7115)
- 展(7111)
- 易(7031)
- 学(6754)
- 劳(6580)
- 劳动(6580)
- 机构
- 学院(114986)
- 大学(110127)
- 济(50611)
- 经济(49578)
- 管理(47903)
- 农(43755)
- 理学(41424)
- 理学院(41090)
- 管理学(40580)
- 管理学院(40400)
- 研究(38727)
- 农业(33195)
- 中国(32898)
- 业大(25896)
- 京(23401)
- 科学(23247)
- 农业大学(20641)
- 中心(20336)
- 财(19464)
- 所(19358)
- 江(18558)
- 研究所(17336)
- 经济管理(16279)
- 省(15372)
- 业(15326)
- 财经(15200)
- 范(14666)
- 师范(14584)
- 发(14239)
- 州(14075)
- 基金
- 项目(79325)
- 科学(62655)
- 研究(61805)
- 基金(57115)
- 家(49550)
- 国家(49029)
- 科学基金(41927)
- 社会(40557)
- 社会科(37961)
- 社会科学(37949)
- 省(32053)
- 基金项目(30775)
- 编号(28226)
- 农(26637)
- 教育(25428)
- 划(25364)
- 自然(24857)
- 自然科(24197)
- 自然科学(24195)
- 自然科学基金(23745)
- 成果(21964)
- 资助(21319)
- 发(19076)
- 部(17980)
- 国家社会(17056)
- 重点(16993)
- 课题(16876)
- 制(16642)
- 业(16487)
- 创(16076)
共检索到179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原 郑雯雪 曾维忠
文章基于CHFS2015年的调查数据,采用OLS和Logit模型,实证检验耕地质量对异质性农户耕地转出决策、转出对象及转出收益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土地流转服务供需失衡在这一影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平均而言,耕地质量越高,农户家庭将耕地转出的概率越大,更倾向于通过正式渠道将耕地转出给合作社、村集体等机构组织,获取更高的租金收益。(2)在低耕地质量和高生计依赖的双重制约下,贫困户耕地转出的租金收益显著低于非贫困户。(3)土地流转相关服务的供需失衡会抑制耕地质量对耕地转出收益的提升作用。因此,对于质量较高的土地,应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市场的主导作用,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避免土地闲置或抛荒;进一步强化土地流转中组织机构对交易主体的引导作用,土地补贴等政策设计上应给予贫困户更多的倾斜;深入挖掘并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相关服务在土地流转市场交易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农户对土地流转服务的潜在需求以及组织机构对相关服务的供给。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丹丹 周宏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系统梳理农户对耕地保护行为的选择机制,并实证分析了土地流转租期和流转方式对不同类型耕地保护行为的选择差异。研究表明:当前农户的恋土情结从无条件的对耕地质量进行掠夺到有意识的对耕地质量进行保护与投入;在农户耕地保护认知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有土地转入行为的农户更有意识进行耕地保护;流转租期对耕地保护具有促进作用,而流转方式对劳动偏向型耕地保护具有促进作用,对资本偏向型耕地保护具有阻碍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洪彬 吕杰 罗小娟
在耕地多功能利用、农户耕地需求偏好多样性理论基础上,基于地块尺度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过程与土地利用单元之间感知—响应反馈环路。采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分析、农户调查和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与对应地块采样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调整土地经营目标,导致农户在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程度、投入强度上产生差异,对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政府应通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适度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科学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佟泽鑫 刘帅
[目的]论证农地流转期限对农户采纳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跨期行为选择与家庭分工结构变化的角度,分别构建农地转入户与转出户采纳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分析框架,以期为引导与优化流转户采纳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文章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调研数据,利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借助更换模型法对模型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长期转入土地的农户如果短期转入土地,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概率将下降24.8%;长期转出土地的农户如果短期转出土地,其对剩余未流转地块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概率将上升13.6%。短期转出土地的转出户如果长期转出土地,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地转出户对剩余未流转地块采纳保护行为的概率将下降8.1%;打零工或从事其他不稳定的非农务工工作的农地转出户对剩余未流转地块采纳保护行为的概率将下降35.9%;自主经营或有受雇稳定的非农工作的农地转出户对剩余未流转地块采纳保护行为的概率将下降59.9%。[结论]长期的土地转入行为能够显著促进农地转入户采纳保护行为,对此应当鼓励农地长期稳定的向同一用地主体流转。家庭经营决策者的非农就业稳定性能够有效调节流转期限对农地转出户采纳保护行为的负向抑制作用。针对非农就业稳定性较弱的兼业转出户,短期的土地转出行为能够显著促进其采纳保护行为,对此应当强化其对于流转地块产权归属的政策信心,鼓励其长期转出地块。针对非农就业稳定性较强的兼业转出户,长期的土地转出行为将显著抑制其采纳保护行为,一方面应该探索其土地承包权退出办法,另一方面则应该鼓励其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亚丽 白云丽 辛良杰
土地流转程度低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本文利用2017年对黑龙江、吉林两省12个行政村调研收集的312份农户问卷与1527个地块信息,采用OLS和Probit模型探讨了地块尺度上耕地质量与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耕地质量与地块转入及转出均有显著的相关作用。面积大、坡度平缓、灌溉条件好的地块转入的概率更高,而面积小和通勤距离远的地块转出概率较低。②非农收入越高,农户转出土地的概率越大。③户主年龄越大,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概率越高;户主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较大;家庭农业固定资产数量越大,农户越不愿意转出土地;家庭承包的耕地面积越大,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越小。因此,建议吸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入土地,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与质量改善;同时,提高土地流转程度较高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衍毓 王静 史衍玺 李玉环
应用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方法(PRA),对陕西省横山县的107个农户进行了典型调查,旨在获取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知识并研究其对不同质量耕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农民选用坡度、灌溉条件、土壤质地、产量、肥料投入、作物长势指标评价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与土壤样品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将耕地分为高产地和低产地,发现农民在两类耕地上的种植结构、施肥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农民能够准确鉴别耕地质量并有合理的评价指标;现有生产模式下农民对不同质量耕地的响应行为会对耕地可持续利用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将农户指标与基于遥感手段的耕地质量指标相结合,构建了长城沿线风沙区与黄土高原交错地带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框架,用以指导该区域耕地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涛 孔祥斌 梁颖 秦静
研究农户决策行为与耕地质量评价和保护之间的规律,提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和耕地质量保护对策势在必行。在对国内外农户耕地利用决策、耕地质量评价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是未来耕地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为此从耕地质量评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方面,重点研究农户耕地利用目标差异性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农户在不同耕地利用强度下的耕地质量影响过程及其效应,分析这种影响效应的自然过程与农户耕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和复合关系。在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要构建基于农户决策...
关键词:
农户 决策行为 耕地质量 评价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令超 宋艳华 樊雷 何同舟
以较大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汇总、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显著,但不同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幅度差别较大;中低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大,高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小;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幅度作为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的硬性指标,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优先选择中低等别耕地或中低等别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整理,保障和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土地整理持续进行。
关键词:
土地整理 耕地质量 等别 等指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孔祥斌 刘灵伟 秦静 苗宇新
从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变化相关理论出发,依据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农户土地利用目标的产量最大化、产量与利润最优化和利润最大化三个阶段的变化特征,创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变化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逻辑框架模型;并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的变化特征,构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变化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从农户尺度上进行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
农户行为 耕地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明秋 李滢 牛海鹏 张梦琳
耕地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均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已经成为耕地利用和投资的主体,是耕地利用最基本的利用决策单位。农户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行为对于耕地质量影响显著。本文基于农户决策行为,从耕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入手,在分析耕地产权制度与耕地质量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耕地质量保护机制的设想,即明晰耕地产权、有效的耕地产权保护、耕地产权的可转让性及允许耕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关键词:
农户 决策行为 耕地质量 保护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晓雨 石淑芹 石英
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农户行为对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影响相关文献,回顾已有研究成果与趋势,为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出建议。文中采用文献回顾法、比较研究法,得出研究结果:总结了农户行为经典理论和国内学者根据我国国情做出的理论修正,以及当前研究比较集中的农户行为对耕地质量影响、农户行为对粮食生产影响、农户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对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影响等问题。本文的相关研究还可以在耕地利用质量本质、有限理性农户行为影响、农户行为与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动态关系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农户行为 耕地质量 粮食生产 文献综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钱龙 冯永辉 陆华良 陈会广
研究目的:以广西为例,基于农户调查,验证新一轮确权颁证后农户产权安全性感知对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描述性分析、二元Probit与Mv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农户产权安全感知得到有效改善,近80%的农户认为新一轮确权提升了农地产权安全;(2)产权安全性感知改善有助于农户采取多样化的耕地质量保护措施,施有机肥的概率提升了18.42%,施测土配方肥的可能性提升了13.99%,进行秸秆还田的概率增加了18.28%,施用石灰的概率提升了25.49%,进行深松的可能性增加了18.70%;(3)产权安全性感知对不同特征农户的影响存在分化,在不同代际、不同非农兼业化程度、不同土地规模、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转入地和承包地之间,产权安全性感知能更有效的激励年轻代、以农业收入为主、较大土地规模、非贫困村的农户对耕地采取保护性措施,且产权安全性感知提升更有利于农户对转入地进行保护。研究结论:为激励农户更积极地保护耕地质量,需要确保确权政策的落实和有效改善农户产权安全性感知。并且,在激励农户保护耕地质量时,要特别关注不同群体的响应分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璟 王天宇 王征兵
农户是耕地质量保护的直接主体,农户外在嵌入的社会网络和内在的感知价值对其参与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利用陕西省1 019户农户调查数据,在对农户社会网络和感知价值进行测度的基础上,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了社会网络及感知价值对费用型和资产型耕地质量保护措施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中网络互动与网络规范对农户采取两类措施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信任仅对采取资产型措施有显著影响,网络互惠仅对采取费用型措施有显著影响;(2)经济价值感知、生态价值感知和社会价值感知对农户采取两类措施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价值感知仅对资产型措施有显著影响;(3)感知价值能够强化社会网络对费用型措施的正向影响;(4)技能培训和耕地流转对两类措施的采取均有促进作用,文化程度和劳动力人数仅对费用型措施有促进作用,性别和耕地面积仅对资产型措施的采取有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完全分工对费用型措施的采取表现为促进作用,对资产型措施的采取表现为抑制作用。据此,相关方案的实施应充分利用社会网络和感知价值在农户耕地质量保护中的作用,对不同措施采取差异化的激励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璟 王征兵 娄季春
以陕西省637户农户调查资料为基础,在家庭内部分工视角下,运用Logit模型分析农户不同特征和认知状况对其耕地质量保护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特征方面,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土地流转类型与地块数量对不完全分工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意愿有显著影响;外出务工和非农收入比重对完全分工农户有显著负向影响;耕地肥力对纯农户有显著正向影响;性别和劳动力人数对不完全分工与完全分工农户有相对显著的正向影响。(2)认知状况方面,经济认知对不完全分工农户的影响大于对完全分工农户的影响,生态认知对三类农户有程度相近的正向影响,情感认知对不完全分工与纯农户的影响要大于对完全分工农户的影响。(3)与不完全分工农户相比,完全分工农户倾向于采取费用型措施,纯农户倾向于采取资产型措施。由此提出建议:提高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提高各类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认知,促进土地流转,加快实现耕地规模经营;针对不同类型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制定分类补贴政策,加强对农户的技能培训,引导不完全分工农户向完全分工农户和专业纯农户转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洪彬 王秋兵 吴岩 王大鹏 闫宇闻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耕地质量保护中农户的认知及其行为决策响应程度,揭示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为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耕地和构建耕地质量保护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农户调查法、统计学分析法、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1)在耕地质量保护认知方面,大城市郊区农户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对于耕地质量保护前景预期较低;(2)在行为决策响应方面,农户已经开始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但仍需要相关部门的合理引导,总体行为决策响应得分不高;(3)对耕地质量保护政策认知与意愿是影响其行为决策响应主要方面,不同区域在影响因素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对于大城市郊区的农户,政府应该从改变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的悲观预期、引导农户合理选择保护性耕作方式和鼓励土地向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流转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