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99)
- 2023(10384)
- 2022(8947)
- 2021(8249)
- 2020(7149)
- 2019(16676)
- 2018(16450)
- 2017(31983)
- 2016(17626)
- 2015(19825)
- 2014(19652)
- 2013(19828)
- 2012(18790)
- 2011(17087)
- 2010(17029)
- 2009(15699)
- 2008(15688)
- 2007(13983)
- 2006(12162)
- 2005(10689)
- 学科
- 济(75417)
- 经济(75354)
- 管理(45749)
- 业(43369)
- 方法(33783)
- 企(32883)
- 企业(32883)
- 数学(30191)
- 数学方法(29929)
- 农(22762)
- 地方(20696)
- 学(18455)
- 财(18183)
- 中国(18145)
- 农业(15465)
- 业经(14896)
- 制(13447)
- 贸(13050)
- 贸易(13045)
- 环境(12748)
- 易(12559)
- 和(12012)
- 资源(10808)
- 务(10711)
- 财务(10692)
- 财务管理(10666)
- 地方经济(10174)
- 企业财务(10050)
- 融(9859)
- 金融(9856)
- 机构
- 大学(253040)
- 学院(252753)
- 济(101318)
- 经济(99045)
- 管理(94363)
- 研究(90153)
- 理学(81564)
- 理学院(80449)
- 管理学(78968)
- 管理学院(78482)
- 中国(67297)
- 科学(60253)
- 京(54451)
- 农(50976)
- 所(47734)
- 财(45373)
- 研究所(44077)
- 江(42573)
- 业大(42503)
- 中心(42218)
- 农业(40374)
- 财经(36429)
- 范(35512)
- 师范(35137)
- 北京(33375)
- 经(32963)
- 院(32701)
- 州(31228)
- 经济学(31157)
- 省(30705)
- 基金
- 项目(175875)
- 科学(137399)
- 基金(126949)
- 研究(123655)
- 家(113089)
- 国家(112189)
- 科学基金(94506)
- 社会(77171)
- 社会科(73037)
- 社会科学(73012)
- 省(70878)
- 基金项目(68880)
- 自然(63340)
- 自然科(61629)
- 自然科学(61608)
- 自然科学基金(60515)
- 划(59335)
- 教育(55745)
- 资助(51123)
- 编号(49739)
- 重点(40831)
- 发(39333)
- 成果(39276)
- 部(38655)
- 创(35508)
- 课题(34486)
- 科研(34360)
- 计划(33906)
- 创新(33415)
- 教育部(31924)
- 期刊
- 济(109567)
- 经济(109567)
- 研究(68878)
- 中国(49168)
- 学报(45915)
- 农(44226)
- 科学(41630)
- 财(35088)
- 大学(32566)
- 学学(30633)
- 管理(29870)
- 农业(29826)
- 教育(22091)
- 技术(20118)
- 融(19775)
- 金融(19775)
- 业经(18530)
- 资源(18235)
- 财经(17285)
- 业(16970)
- 经济研究(16835)
- 问题(15505)
- 经(14924)
- 图书(13591)
- 版(13092)
- 技术经济(12264)
- 科技(11604)
- 统计(11306)
- 理论(11149)
- 现代(11040)
共检索到368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宏轶 赵华甫
基于耕地利用水资源的供需视角,在综合考虑耕地利用类型、作物种植结构、作物生长期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的国家气象站数据,对耕地利用需水量与有效供水量从微观尺度上进行分析,并以此对1990—2018年内不同生长期耕地利用水土资源匹配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8年间黑龙江省耕地结构不断变化,旱改水现象在2010—2018年间最为普遍;作物生育前期与中期需水量较多,后期需水量较少,需水量逐年上涨,与水田占比变化保持较为一致,并且空间上需水量高值地区偏移规律与同时段内的旱地水田化现象保持高度一致;1990—2018年间,作物各生育期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均先降后升,大部分的水土资源匹配高值地区分布在有效降水量的高值地区与旱地地区的交接地带,可见天然降水仍是满足耕地作物用水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三江平原南部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程度严重下降,粮食单产下滑,建议该部分地区减少旱改水工程量,同时,松嫩平原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匹配水平与粮食单产逐年上升,可适当进行旱改水工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国明 张继心 于凤荣 孙晓兵 春香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黑龙江省2000-2013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基础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采用耕地整治率、地理集中度、基尼系数及变异系数,对其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3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数量和规模均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项目类型逐渐单一化;2)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整治率为9.06%,耕地整治率和整治项目数量分布均呈现两大平原地区高于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老爷岭地区的态势;3)2000-2013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在时间上呈波动增加态势,在空间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宁静 张树文 王蕾 匡文慧
基于MSS和TM影像借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1∶10万地形图获得1978年、1987年、2001年三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矢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类型退化指数、质心模型分析资源型城镇特有的土地退化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利用欧几里德最短路径函数分析工矿用地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退化类型主要为草地退化、次生盐碱化、沼泽湿地萎缩。在不同研究时期其土地退化的速度和强度差异显著,1978年~1987年土地类型退化综合指数约为3.18,而1987年~2001年土地类型退化指数约为27.96。1978年~1987年土地退化类型的质心主要向西北方向偏移,1987年~2001...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戈 林佳 孙丽娜
耕地利用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具有一定地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黑龙江省东部垦区的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4个农场群为研究区,选取18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和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研究区1999—2008年10年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其三者的协调度和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值,同时运用ArcGIS手段,对1999—2008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特征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益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且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始终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协调度的影响。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效益呈现出东北部和中部高、西北部和南部低的明显区域差异性特征。
关键词:
耕地利用效益 时空分异 黑龙江省东部垦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浩 雷国平 路昌 张康康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补充耕地被建设占用的重要途径,为摸清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储量及分布特征,该文基于多源数据,从生态、立地、气候和区位4方面构建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因子"法对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并分析各县(区)空间自相关格局特征。结果发现: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0.55×10~4 hm~2,且以可开垦的其他草地、沼泽地、内陆滩涂和盐碱地为主,主要集中于大庆市、黑河市、绥化市和佳木斯市;耕地后备资源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高集聚区多分布于大庆市及周边县(区),低-低集聚县(区)基本为市区或者郊区,低-高集聚较为零散,不存在高-低集聚县(区)。不同后备资源来源用地的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莉 吴文斌 杨鹏 唐华俊 周清波 李正国
【目的】农作物时空格局特征分析是微观层面农户农作物选择影响机制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宾县乡镇尺度农作物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机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宾县1996—2010年乡镇级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宾县过去15年玉米、大豆、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数量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1996—2010年宾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22.86%,主要是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引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2.80%,经济作物减少52.84%,粮经比从88﹕12调整到96﹕4。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73.82%,种植比例不断提高,大豆...
关键词:
宾县 农作物 格局 时空变化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莹 雷国平 张弘强 王洪成
[目的]微观尺度分析耕地利用水土资源匹配时空动态及其变化趋势,旨在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利用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耕地水资源有效供给量与耕地需水量的比值法,探析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水土资源匹配的时空动态;借助Theil-Sen趋势分析法和Hurst指数分析法,对研究区耕地利用水土资源匹配的空间变化趋势及其未来变化趋势持续性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1)时序变化上,作物全生育期耕地利用水土资源匹配综合指数的频数分布呈双峰分布特征且其中轴线逐渐向高值移动。(2)空间动态上,作物全生育期耕地利用水土资源匹配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增强的变化特征,其相对高值区由流域中游东部向中游西部和下游西部转移,并且其Sen趋势度大于0的耕地面积比例达到94%以上。(3)未来变化趋势上,作物全生育期耕地利用水土资源匹配相对强持续性升高的耕地面积比例为93.73%,主要分布在流域中游西部和下游西部的大分部区域。[结论]受气候变化和人工调控的影响,虽研究区作物全生育期耕地利用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低,但在时空动态上均呈现出明显升高的变化特征,且呈现持续性升高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可为优化调配水土资源时空耦合关系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崔鹏云 吴相利
在分析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与能源资源开发增长在时间序列上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引入资源"诅咒系数"理论来测定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诅咒现象出现时间、发展走向、不同年份诅咒强度,并通过诅咒的传导机制研究剖析诅咒效应长期作用的原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存在着良好的耦合关系,资源开发长期上看对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诅咒效应;近年来资源开发的诅咒程度虽然呈持续下降态势,但诅咒的延迟性致使诅咒效应仍阻碍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并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诅咒效应形成与财政开支不断增大,能源开发投入导致科技、教育财政支出大幅度减少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也与资源对经济发展路径锁定性密切相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崔鹏云 吴相利
在分析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与能源资源开发增长在时间序列上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引入资源"诅咒系数"理论来测定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诅咒现象出现时间、发展走向、不同年份诅咒强度,并通过诅咒的传导机制研究剖析诅咒效应长期作用的原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存在着良好的耦合关系,资源开发长期上看对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诅咒效应;近年来资源开发的诅咒程度虽然呈持续下降态势,但诅咒的延迟性致使诅咒效应仍阻碍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并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诅咒效应形成与财政开支不断增大,能源开发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代路 雷国平
本文应用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模型,计算了1988—2007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并结合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协调度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作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在时序上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并大致呈"U"型变化趋势。文章提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强化耕地使用制度,实现耕地规模经营,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等实现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耕地资源 协调性 黑龙江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非非 刘爱民 封志明 薛莉 杨晓
[目的]近年来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而进口量却不断增加,2014年达7 140万t,是国内大豆产量的6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传统产区,其近年的种植结构变化导致国内大豆产量下降。[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主要粮食作物呈现"两增一减"的格局:玉米和粳稻播种面积增加,大豆面积减少,且近年来大豆种植区域逐渐向黑龙江省西部集中。在此基础上,选取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作为研究区代表,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其种植结构按积温带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研究区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2007年间,第四积温带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07~2014年第四、五积温带新兴玉米面积猛增到17.4万hm2,且有继续北扩趋势,并推动大豆北扩东移,2014年大豆在粮食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较2000年减少27个百分点。[结论]新玉米品种的推广和作物种植比较收益是影响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大豆 传统产区 种植结构 变化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非非 刘爱民 封志明 薛莉 杨晓
[目的]近年来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而进口量却不断增加,2014年达7 140万t,是国内大豆产量的6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传统产区,其近年的种植结构变化导致国内大豆产量下降。[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主要粮食作物呈现"两增一减"的格局:玉米和粳稻播种面积增加,大豆面积减少,且近年来大豆种植区域逐渐向黑龙江省西部集中。在此基础上,选取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作为研究区代表,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其种植结构按积温带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
关键词:
大豆 传统产区 种植结构 变化特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映慧 王子彤 詹汶羲 盖兆雪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以期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碳排放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1990—2020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①1990—2020年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与林地、草地之间的转换最为显著。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量由1990—2000年的1 126 531 t减少到2000—2010年的125 292.3 t,再增加至2010—2020年的1 793 129.5 t,耕地利用转型产生的碳排放量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最终为碳源区;②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存在空间集聚效应,热点区由西南向东再向西北移动,从平原地带向丘陵地带转移;冷点区则呈现西北向东南方向扩展的态势;③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主导,其中高程因子的解释力最强。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最强,且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其中坡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强。【结论】对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为区域耕地低碳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耕地利用隐性形态下土地产权、经营方式、投入产出等转型产生的碳排放研究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碳排放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宋戈 李国凤 龙冬冬
本文以黑龙江省宝泉岭垦区为研究区,基于粮食安全角度,以耕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以及持续状况为要素层,筛选具有代表性的21个指标,构建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主、客观赋权,运用多因素综合数学模型,定量测算黑龙江省宝泉岭垦区1999-2008年耕地集约利用状况,并进一步探讨耕地集约利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2008年,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各不相同,不同指标和要素对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耕地利用效益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最大。耕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以及持续状况间的协调性也是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同时粮食安全与耕地集约利用...
关键词:
宝泉岭垦区 粮食安全 耕地集约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杜国明 刘彦随
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水平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益、粮食的产量、农民的收入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本文基于熵值法和"PSR"框架构建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主要结论如下:①全省各县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属正偏态分布,集约利用状况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县域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耕地集约利用因素——投入强度、耕作状态和利用效率亦存在互不相同的区域差异;③引起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的原因主要有区位状况、自然特征和经济条件等;④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可以划分为三江平原区、松嫩平原区、山地丘陵区和大中型城市周边区域,并应分别采取规模经营模式、联合-服务经营模...
关键词:
集约利用 耕地 模式 分区 黑龙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