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42)
- 2023(16711)
- 2022(14419)
- 2021(13767)
- 2020(11359)
- 2019(26743)
- 2018(26126)
- 2017(48991)
- 2016(26501)
- 2015(29995)
- 2014(29487)
- 2013(29029)
- 2012(26567)
- 2011(24022)
- 2010(23416)
- 2009(21352)
- 2008(20607)
- 2007(17163)
- 2006(14722)
- 2005(12894)
- 学科
- 济(105618)
- 经济(105510)
- 管理(73464)
- 业(67989)
- 企(55351)
- 企业(55351)
- 方法(50211)
- 数学(44097)
- 数学方法(43527)
- 中国(29903)
- 农(29157)
- 财(25191)
- 学(23376)
- 业经(23052)
- 贸(21049)
- 贸易(21036)
- 易(20533)
- 地方(19854)
- 农业(19298)
- 环境(19057)
- 制(17410)
- 和(17263)
- 理论(16208)
- 技术(15694)
- 务(15571)
- 财务(15499)
- 财务管理(15465)
- 划(15248)
- 银(15038)
- 银行(15000)
- 机构
- 大学(367133)
- 学院(363783)
- 济(150117)
- 经济(147268)
- 管理(145978)
- 理学(127402)
- 研究(126456)
- 理学院(125997)
- 管理学(123707)
- 管理学院(123069)
- 中国(95793)
- 京(78923)
- 科学(78698)
- 财(64767)
- 所(62346)
- 农(60792)
- 中心(57738)
- 研究所(57502)
- 业大(56222)
- 财经(52747)
- 北京(49965)
- 江(49755)
- 经(48511)
- 范(47862)
- 农业(47490)
- 师范(47431)
- 院(46647)
- 经济学(45230)
- 经济学院(40807)
- 州(40424)
- 基金
- 项目(260122)
- 科学(205230)
- 基金(191311)
- 研究(188324)
- 家(168288)
- 国家(166988)
- 科学基金(143224)
- 社会(119548)
- 社会科(113368)
- 社会科学(113341)
- 基金项目(101434)
- 省(98141)
- 自然(93919)
- 自然科(91714)
- 自然科学(91693)
- 自然科学基金(90031)
- 教育(85487)
- 划(84235)
- 资助(78634)
- 编号(75728)
- 成果(59925)
- 重点(58443)
- 部(57829)
- 发(55025)
- 创(53712)
- 课题(50899)
- 国家社会(50310)
- 创新(50194)
- 科研(50146)
- 教育部(49512)
- 期刊
- 济(156077)
- 经济(156077)
- 研究(104236)
- 中国(68492)
- 学报(59599)
- 科学(55488)
- 农(54247)
- 管理(52255)
- 财(47832)
- 大学(45604)
- 学学(42748)
- 农业(38576)
- 教育(37701)
- 技术(31377)
- 融(27806)
- 金融(27806)
- 经济研究(25377)
- 业经(24923)
- 财经(24849)
- 经(21314)
- 业(21304)
- 问题(20319)
- 图书(19953)
- 资源(18732)
- 科技(17727)
- 理论(17523)
- 贸(17165)
- 版(17164)
- 技术经济(17098)
- 世界(16458)
共检索到5265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罗海平 朱勤勤 罗逸伦 黄晓玲
我国粮食主产区面临耕地面积缩减、耕地压力增强、耕地质量破坏加剧等现实问题和严峻形势,进而耕地安全问题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的瓶颈。文章以2007-2016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现状及问题,构建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实证测算粮食主产区13个省(区)粮食安全保障的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并选取3个时间节点对各地区耕地生态盈亏状况从时间和空间进行动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生态足迹省际差异显著,2007-2016年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保障的耕地EFI值呈赤字倒U扩大趋势,2016年达到(-3.79%),粮食安全保障处于耕地弱不可持续状态。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约翰 张平宇
本研究采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1989-2008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态势,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发展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989-2000年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双重富余,经济发展不足;2001-2008年人口承载力富余,经济发展较好;水土资源对于相对承载力贡献较大,经济资源对相对承载力贡献逐渐上升;相对于山东、河南、两湖地区等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经济富余,相比黑龙江,粮食主产区人口承载力相对富余;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相对承载力呈现出波动变化。
关键词:
相对资源承载力 粮食主产区 吉林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选登 高佳琳
耕地生态足迹可以定量评价耕地可持续发展状态,而耕地的生态状况影响长远粮食安全保障。基于2018年粮食主产区各省份省域截面数据,利用"区域公顷"耕地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耕地生态足迹,采用熵值法测算粮食安全水平,运用莫兰指数进一步分析其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粮食安全水平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总耕地生态足迹存在空间负自相关;粮食安全水平与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其中,高—高聚集区分布在黑龙江,低—低聚集区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高—低聚集区分布在河南、山东;粮食安全水平与总耕地生态足迹存在显著的空间负自相关,高—低聚集区分布在山东;降低耕地生态足迹是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耕地生态足迹 粮食安全 空间自相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选登 高佳琳
耕地生态足迹可以定量评价耕地可持续发展状态,而耕地的生态状况影响长远粮食安全保障。基于2018年粮食主产区各省份省域截面数据,利用"区域公顷"耕地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耕地生态足迹,采用熵值法测算粮食安全水平,运用莫兰指数进一步分析其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粮食安全水平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总耕地生态足迹存在空间负自相关;粮食安全水平与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其中,高—高聚集区分布在黑龙江,低—低聚集区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高—低聚集区分布在河南、山东;粮食安全水平与总耕地生态足迹存在显著的空间负自相关,高—低聚集区分布在山东;降低耕地生态足迹是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耕地生态足迹 粮食安全 空间自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恒博 姚顺波 郭亚军 赵敏娟
为了客观地评价生态承载力及其时空演化规律,通过构建以价值量为单位的生态足迹-服务价值法的生态承载力分析框架,选取2000~2015年陕西省9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Moran’s I、LISA集聚图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生态承载力指数的分布特征、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陕西省及三大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数先快速升高后缓慢降低,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低值集聚现象明显,且向关中地区集中。(2)林地面积和当量因子价值是促进生态承载力指数提高的主要因素,人均消费价值是抑制生态承载力指数提升的主要因素。(3)影响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数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陕西省需要加大生态修复工程投入力度,减缓人均消费价值增长速度,实施差异化的生态承载力政策,以达到改善生态承载力的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先贵 肖玲 兰叶霞 王书转 马彩虹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978~2002 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陕西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 年的0.5508 ha 逐年增加至2002 年的1.1059 ha,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517 ha 逐年减少到0.8102 ha。可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陕西省1978 年的生态盈余为0.4009 ha,1992 年出现生态赤字,2002 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0.2958 ha。预测陕西省2010 年和2015 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1.2013ha 和1.25...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艳红 楚新正 金海龙
文章对艾比湖地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艾比湖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222 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3.193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029 hm2。表明艾比湖地区的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需求结构看,耕地、建筑用地、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出现人均生态赤字,表明艾比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消耗当地土地和能源资源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水域、草地虽出现人均生态盈余,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生态供给丰富,主要与地方采取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措施等有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东 封志明 杨艳昭
以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ECCI),以分县为基本单元,系统评价了我国县域尺度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①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以生态赤字区为主,生态盈余区和生态平衡区为辅。不足1/5的人口分布在约2/3表现为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国土面积上,而4/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足1/3表现为生态赤字的国土面积上;②中国分县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呈较明显的不平衡性,大体由东南到西北呈现从严重超载到富富有余的分布态势。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已严重失衡,且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沿海城市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空间生态不平衡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海平 余兆鹏 艾主河 朱勤勤
我国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的大任,目前却面临着粮食产能与生态足迹不匹配甚至产生矛盾的问题。文章基于2007—2016年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分析粮食主产区粮食产能问题,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粮食产能和生态足迹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生态足迹指数空间正相关显著,同时存在空间异质性,粮食产能空间关联性不强,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地区,高-低聚集区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江苏、安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 郝晋珉 陈爱琪 王楠
为研究我国耕地承载力状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耕地供需平衡关系为切入点,以"hm~2"为计量单位,用"中国标准的耕地生态足迹"算法,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盈余/赤字系数;以2015年为例,对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中国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约70%的土地面积上仅承载着约30%的人口,而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仅约30%的土地面积上却承载着70%的人口,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已严重失衡。2)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从严重超载状态向富富有余状态过渡,且耕地生态赤字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东部沿海城市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枝茂
[目的]通过选取相关的指标因子,针对耕地生态环境,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层面构建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从数量、空间分布两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方法]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选取14个指标因子,分析河南省不同区域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结果]从数量分布方面看,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以一般区为主,占比达到41.54%,承载力良好区最少,占比11.93%。空间分布上,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由周围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三门峡市、商丘市等处于耕地生态承载力的第I等级;郑州市、开封市等处于第Ⅳ等级。[结论]虽然文章针对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结果可为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监测提供依据,并服务于其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
关键词:
耕地 生态环境 承载力 评价 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岩
在总结山东省耕地资源及人口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00年山东耕地生产能力及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探讨了山东耕地的承载力问题,并提出提高耕地承载力的对策
关键词:
耕地承载力 粮食生产 人口控制 山东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家其 王佳 吴宜进 葛咏 王程昊
以恩施地区2010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其201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分别与恩施地区贫困村分布密度进行空间耦合。研究表明:(1)恩施地区人均生态盈余为0.46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47 1hm2,人均生态足迹为0.48hm2;(2)贫困村分布密度最高的来凤县、建始县人均生态盈余很少,而贫困村分布密度最低的利川市、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人均生态足迹最高和最低的县分别是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的生态承载力最高,人均生态盈余最高的是宣恩县、鹤峰县,万元GDP生态足迹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利川市,巴东县;(3)通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月卿
北京市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北京市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以期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0年~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大,1995年以后呈逐渐减小趋势;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呈持续减小趋势。1996年~2003年,北京市总的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大大超过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可见...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北京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玲玲 罗静 董莹 刘和涛 曾菊新
研究湖北省内部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以2005年、2010年、2013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核算湖北省17个市(州、林区)在三个时间节点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对各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盈亏状况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17个市(州、林区)的总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呈迅速增长趋势,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2005年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以武汉为代表的中东部,2013年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中西部,生态赤字空间分布的重心逐渐由东部向西部转移;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增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建筑用地、化石能源、草地、水域、林地和耕地,其中潜江、恩施、天门、仙桃、黄冈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