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83)
2023(8699)
2022(6826)
2021(6360)
2020(5113)
2019(11395)
2018(11401)
2017(22474)
2016(12630)
2015(14353)
2014(14596)
2013(13911)
2012(13071)
2011(11652)
2010(12200)
2009(11681)
2008(11883)
2007(10980)
2006(10296)
2005(9728)
作者
(36943)
(30833)
(30570)
(29517)
(19739)
(14722)
(13848)
(11953)
(11711)
(11382)
(10565)
(10401)
(10027)
(9947)
(9875)
(9403)
(9224)
(9177)
(8965)
(8937)
(7820)
(7625)
(7502)
(7105)
(7044)
(7031)
(7017)
(6753)
(6388)
(6198)
学科
(48147)
经济(48077)
管理(36569)
(35344)
(27272)
企业(27272)
(19356)
中国(16769)
方法(14784)
(14366)
业经(12660)
(12328)
农业(12285)
数学(12010)
数学方法(11629)
(11314)
(11153)
地方(10784)
(9638)
贸易(9631)
(9609)
银行(9598)
(9376)
(9145)
理论(8333)
(8303)
及其(8240)
(8218)
(8215)
金融(8215)
机构
学院(180272)
大学(178370)
(72835)
经济(71002)
研究(66098)
管理(65133)
理学(53863)
中国(53642)
理学院(53263)
管理学(52069)
管理学院(51750)
科学(39714)
(39431)
(37400)
(34691)
(34401)
(30955)
中心(30892)
研究所(30589)
财经(27479)
农业(26541)
业大(26276)
(25638)
北京(25503)
师范(25429)
(24695)
(24235)
(23591)
(22328)
经济学(21212)
基金
项目(108183)
科学(84767)
研究(81798)
基金(76875)
(67012)
国家(66395)
科学基金(55884)
社会(50513)
社会科(47645)
社会科学(47634)
(42058)
基金项目(38956)
教育(37334)
(35603)
自然(35273)
编号(35018)
自然科(34423)
自然科学(34417)
自然科学基金(33792)
资助(32057)
成果(30672)
课题(24885)
重点(24593)
(24019)
(23726)
(21757)
(21237)
国家社会(20411)
(20393)
项目编号(20281)
期刊
(93068)
经济(93068)
研究(59825)
中国(43004)
(34148)
(29406)
学报(27163)
科学(26016)
管理(25967)
教育(24056)
(23120)
金融(23120)
农业(22946)
大学(21001)
学学(19445)
业经(15937)
技术(15703)
经济研究(13938)
财经(13724)
问题(12557)
(11936)
(11598)
(10633)
国际(9786)
图书(9523)
(9080)
世界(8951)
现代(8799)
理论(8703)
技术经济(8428)
共检索到299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勇  陈印军  易小燕  肖碧林  
该文分析了当前耕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非粮化"问题和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的冲击。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种粮面积比例;稳定和完善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化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及规范性;细化农地利用类型,对耕地流转的农业用途做明确的划分;为规模化种粮者提供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瑞珍  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针对近年来我国典型地区耕地流转中出现的过度"非粮化"问题,剖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即:种粮比较效益低、法律和政策规定对土地流转的用途不够明确、地方政府对种粮缺少应有的支持与鼓励、农地管理制度和监督缺乏、土地流转费用高以及对流转后耕地用途的片面理解等。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完善粮食补贴制度、对耕地流转的农业用途做明确的划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大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印军  
[目的]基于当前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情况,分析整治成效、面临困难与存在问题,提出耕地“非粮化”整治优化方略,推动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稳妥有序进行。[方法]文章主要采取文献分析和政策文件解读方法。[结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防止耕地“非粮化”政策,各地启动耕地“非粮化”整治行动,有效抑制耕地“非粮化”,扭转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的局面;同时,耕地“非粮化”整治也面临一些困难,出现急于求成,一刀切等问题,经济损失大,矛盾激化;部分地区缺乏系统性,效果不理想;给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地方耕地种植管控行为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存在一定的冲突。为推动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稳妥有序进行,建议采取将“耕地非粮化整治”明确为“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优化基本农田划分方案,实现“基本农田”名符其实,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稳妥有序整改,切忌简单粗暴一砍了之等六项应对措施。[结论] 我国耕地“非粮化”整治成效显著,但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应进一步优化耕地“非粮化”整治策略。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肖盼晴  
耕地非粮化治理对耕地保护、农民收益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日本的耕地非粮化治理经历了长期演变。其过程显示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因和环境差异直接决定了治理政策的内容。结构性矛盾引发的非粮化问题可通过农业保护措施解决,但过度保护会阻碍现代化。因此,日本曾引入竞争机制调整趋粮化和非粮化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农业发展局限和市场导向,非粮化问题再次显现。为应对新阶段的挑战,需要从保障政策网络过程的循环能力、提高政府的统筹能力和增强环境客体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出发,调整耕地非粮化治理的相关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舒琪   叶兴庆  
耕地非粮化不仅关乎到国家粮食安全,也影响社会稳定与生态安全。本文基于外部性理论分析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及其问题表征。由于耕地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耕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基于边际净收益最大为目标的耕地资源配置的私人决策与社会决策存在一定的张力,难以在农业生产范畴内实现耕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不可避免地产生粮食种植面积缩减、耕作条件破坏、生态环境受损的负外部性问题。现阶段,实施积极的耕地非粮化防止政策是中国政府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应当通过对耕地资源利用方式进行行政规制、健全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丰富和拓展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工具、探索建立纵向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横向的产销区利益协调机制纾解耕地非粮化的负外部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思  王守智  林依标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趋势有所显化,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统筹保护耕地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增大。本文结合贵州省耕地“非粮化”调查情况,提出了健全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的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阳   段邵聪   肖慧敏  
维护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耕地“非粮化”制约着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视域,立足不同区域的实证案例,发现耕地“非粮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农地流转中,农地经营户在流转耕地上偏好种植果木等经济作物,而非粮食作物。究其原因,农地流转本质上是资本下乡对耕地利用的再造,而资本下乡秉承着逐利性原则。受限于市场经济内生机制、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缺陷、公共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及农地流转合同未规定耕地使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农地经营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偏低,难以满足资本逐利需要。当前,囿于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及老龄化、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30年政策等条件制约,不应盲目地将农村流转耕地收回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而应遵循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逻辑。在农地流转基础上,选择区域实施商业化种粮政策,同时通过优化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确保公共政策精准执行及利用协商治理调整合同内容方式来提升农地经营户种粮积极性,从而推动耕地“非粮化”朝着“种粮化”转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蔡瑞林  陈万明  朱雪春  
农地自耕或小规模耕地自发流转模式下粮食生产能够维持盈利,只是种粮规模太小限制了农户种粮总收益的低下。通过耕地规模化流转实现耕地的集中,是实现规模种粮的物质基础。依据统计数据和大样本调查数据,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发现当前的症结是过高的土地流转成本导致耕地集中后难以维持种粮的盈利。据此,不主张建立竞争性的耕地承包权交易市场,需要探索建立耕地低成本流转机制;而且粮食生产的公共特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动用法律或行政手段遏制非粮化现象;只有通过政府公共服务降低粮食生产的服务成本,通过普惠式向重点扶持式的支农惠农政策转型,降低粮食生产过程的物料和人工成本、增加粮食规模化生产的现金收益。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建伟  张兆亮  
研究目的:以博弈论为基础建立双层博弈分析框架,选取耕地流转种树绿化典型案例,复盘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博弈过程并揭示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动机和行为逻辑,为国家治理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质性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抑制具有明显的情境依赖特征,即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是耕地流转“趋粮化”和“非粮化”选择的本质。因此,无论对各级政府还是对种粮主体而言,在国家层面对耕地保护实施“辅之以义、辅之以利”又“辅之以法”的“三辅”并治机制才是防治耕地流转“非粮化”的良策。研究结论:为有效防治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应在“三辅”并治的基础上以层层设防的策略来遏制耕地流转“非粮化”的不良趋势,即以“中央政府的奖惩、地方政府的规制、社会媒体的监督和种粮主体的抵抗”这4道防线来筑牢粮食安全的“堤坝”。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兆林   吕秋杭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户种植活动的分散化,减少了农户的有效劳动时间,并阻碍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不利于种植业的增产增收。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种植主导型农户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农户的耕地细碎化程度提高对其种植业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家庭种植结构“非粮化”和村庄耕地流转率提高可以显著弱化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业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而言,耕地细碎化对化肥施用强度较高农户、老龄化程度较高农户、丘陵山区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具有更强的负向影响。因此,应促进耕地流转市场发育,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收益,推动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拓展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降低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同时,有效缓解耕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夏叡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一些原本应该种植粮食的耕地,被乡镇或农户转为用于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为了解决耕地"非粮化"现象,浙江省德清县从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土壤层出发,扩大粮食耕种面积,提高乡镇和农户种粮积极性,有效保护了耕地。确保耕地"数质双升"德清县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全面提高了耕地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农民种粮方便许多,积极性有所提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蓬鹏  朱玉春  
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微观农户的“非粮化”倾向为研究视角,基于河南等五省的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CMP模型探讨了灌溉供给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灌溉供给能够显著抑制农户的耕地“非粮化”倾向,且灌溉供给越充分,抑制作用越大,但存在一定门槛制约。在纯粮食种植户中,灌溉供给能够通过提高种粮产出,进而抑制农户“非粮化”倾向。异质性效果明显,过度集中化或缺少制度辅助的产权归属和管理,不利于小农水灌溉供给能力提升。产权所属需要适度集中化、适度制度化,管护主体需要多元化,两者共同作用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非粮化”倾向;灌溉供给对混种农户“非粮化”倾向抑制作用更大,对中部和西部农户“非粮化”倾向的作用依次降低,对东部农户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推动小农水产权改革和创新管护机制,发挥多中心治理优势,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农户的“非粮化”倾向。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房昀玮   刘锐  
<正>核心提示本文认为,有关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法律及部门规章应当明确耕地“非粮化”管控的限度,并且根据不同的管控强度配套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以确定公权力行使的边界,并平衡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保障与耕地权利人的经营自主权。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多项有关耕地“非粮化”管控的政策文件,耕地“非粮化”整治和预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2023年12月出台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在《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基础上,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戚渊  李瑶瑶  朱道林  
研究目的:探究农地资本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农地过度资本化问题的防范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随着耕地价格上涨,耕地价格与耕地非粮化存在"U"型关系,"U"曲线在耕地价格为969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耕地价格上涨对耕地非粮化利用的作用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2)耕地价格与非粮化的"U"型关系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存在区域异质性,"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在耕地价格为876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较全样本拟合曲线的极小值拐点约降低90个单位。研究结论:农地适度资本化未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当农地过度资本化时,耕地价格上涨会促进耕地非粮化利用。未来在推进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需要政府有效介入,正确引导和监管市场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率,完善用途管制制度。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吴九兴  谭舒泽  
在复杂的气候变化和世界局势下,防止耕地“非粮化”、挖掘耕地多功能、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粮食安全保障、国民经济贡献、社会安定维护、生态安全承载4个维度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刻画2000—2020年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并利用敏感度模型分析耕地多功能对耕地“非粮化”的敏感程度。研究表明:(1)2000—2020年间耕地各项子功能值在整体上呈现剧烈—平缓—剧烈变化趋势,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和国民经济贡献功能上升,而社会安定维护功能和生态安全承载功能下降。(2)安徽省“非粮化”程度呈下降趋势,在地域差异上表现为皖南地区高于皖北地区。(3)耕地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社会安定维护功能、生态承载功能对耕地“非粮化”程度变化敏感性增加,而经济贡献功能的敏感性下降。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值高的地区对“非粮化”不敏感,社会安定维护功能的敏感区域与“非粮化”程度高的区域有一定程度的重合。最后,提出强化耕地多功能管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设定“非粮化”标准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