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74)
- 2023(10444)
- 2022(9415)
- 2021(8932)
- 2020(7447)
- 2019(17463)
- 2018(17516)
- 2017(33936)
- 2016(18608)
- 2015(20972)
- 2014(20849)
- 2013(20555)
- 2012(18892)
- 2011(16805)
- 2010(16441)
- 2009(14872)
- 2008(14113)
- 2007(11921)
- 2006(10242)
- 2005(8576)
- 学科
- 济(70243)
- 经济(70170)
- 管理(50190)
- 业(47965)
- 企(38306)
- 企业(38306)
- 方法(32877)
- 数学(28443)
- 数学方法(28122)
- 农(21059)
- 学(17421)
- 中国(17330)
- 地方(16252)
- 业经(15828)
- 财(15713)
- 农业(14815)
- 理论(11973)
- 环境(11883)
- 和(11840)
- 贸(11724)
- 贸易(11718)
- 易(11311)
- 技术(11045)
- 制(10820)
- 务(10158)
- 财务(10099)
- 财务管理(10084)
- 划(9678)
- 教育(9492)
- 企业财务(9405)
- 机构
- 大学(255257)
- 学院(254190)
- 管理(103503)
- 济(93774)
- 经济(91570)
- 理学(90530)
- 理学院(89445)
- 管理学(87902)
- 管理学院(87455)
- 研究(84038)
- 中国(60960)
- 科学(56077)
- 京(55332)
- 农(42898)
- 所(42332)
- 业大(41367)
- 财(40453)
- 研究所(39098)
- 中心(38078)
- 江(35328)
- 范(35107)
- 师范(34820)
- 北京(34721)
- 农业(33760)
- 财经(33502)
- 院(31262)
- 经(30450)
- 州(29445)
- 师范大学(28394)
- 技术(26734)
- 基金
- 项目(184123)
- 科学(143876)
- 研究(133619)
- 基金(132467)
- 家(116131)
- 国家(115175)
- 科学基金(98627)
- 社会(81288)
- 社会科(76797)
- 社会科学(76777)
- 基金项目(72400)
- 省(71974)
- 自然(66483)
- 自然科(64845)
- 自然科学(64833)
- 自然科学基金(63636)
- 划(61301)
- 教育(60114)
- 编号(55812)
- 资助(53662)
- 成果(43803)
- 重点(41090)
- 部(39588)
- 发(39103)
- 创(38014)
- 课题(37518)
- 创新(35426)
- 科研(35378)
- 大学(33827)
- 计划(33734)
- 期刊
- 济(100185)
- 经济(100185)
- 研究(70448)
- 中国(44687)
- 学报(42247)
- 科学(39880)
- 农(38567)
- 管理(34922)
- 大学(31216)
- 学学(29289)
- 财(29068)
- 教育(27656)
- 农业(27322)
- 技术(21424)
- 业经(17366)
- 融(17113)
- 金融(17113)
- 图书(15204)
- 财经(14930)
- 资源(14821)
- 经济研究(14790)
- 业(13819)
- 问题(13681)
- 科技(13318)
- 理论(12878)
- 经(12574)
- 实践(12132)
- 践(12132)
- 版(11908)
- 技术经济(11663)
共检索到3534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俊花 马春燕
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分析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利用和保护区域耕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山西耕地数量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山西1949~2005年的统计和普查资料,分析了山西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多年来,山西耕地数量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后减,总量趋减;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政策等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
耕地数量 动态变化 驱动因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凯
研究被征耕地农民问题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徐州市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模型,可以估算出徐州市被征耕地农民数量的近似值。抽样调查显示被征耕地农民民生状况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完善保障被征耕地农民权益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被征耕地农民 失地农民 权益保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涛 谢永生 何毅峰 赵连武 李文卓
汉台区是陕西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示范区,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占用耕地,汉台区耕地数量大量减少,耕地供需矛盾突出。本文利用1978年以来汉台区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9年的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研究汉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变化、分析汉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及空间差异、探讨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①1978年~2006年全区耕地共减少5600hm2,平均每年减少200hm2,人均耕地减少0.027hm2,耕地递减率曲线与人均耕地递减率曲线走势基本一致;②建设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等直接影响因子在4种类型区影响耕地变化差异明显;总体上,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庆 陈利根 杨君 何长元 沈飞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近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从耕地资源的时序变化入手,宏观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趋势,并先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相结合,定量研究了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进一步验证驱动因子与耕地数量变化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得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是影响耕地减少的主要动因;但是,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发现耕地数量的变化与因退耕还林政策导致的林地面积变化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无法进行Granger检验;而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引起该区域耕地数量显著变化的说法也不十分确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会广 崔娟 陈江龙
本研究以常州市为例,观察经济社会驱动因子与耕地保护政策作用的机制,研究区域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机制中哪些经济社会驱动因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制度的绩效如何,并从中发现反馈的信息,为下一步政策调整,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强化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效果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经济计量方法和模型检验了常州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农副产品价格以及耕地保护制度等经济社会因子在耕地数量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等驱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农副产品价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作用相反,且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在不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楚雄 李晓青 向云波 张晔 刘利科
采用1996—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总量呈波动中下降的发展态势,人均耕地数量呈逐年减少的发展趋势;②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空间差异变化体现为"平缓—快速—平缓"的阶段性发展特征;③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空间差异明显,多数市辖区与县级市耕地数量减少较大,多数县耕地数量有一定幅度的减少,宁乡县和茶陵县耕地数量有一定规模的增加,耕地数量相对变化率具有"市辖区>县级市>县"的空间分异特征;④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成果能为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可为类似地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借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文技 贺峰 李小村
研究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对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控制耕地资源的快速减少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泰安市1997-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该区域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泰安市耕地减少的四大驱动因子: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第一产业GDP、非农业人口和公路里程。并针对不同驱动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泰安市 耕地资源 动态变化 驱动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杰 欧名豪 刘琼 欧维新
根据江苏省不同来源耕地数据差异,适当修正得到1949~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引入耕地变化率、耕地分布重心等指标,研究江苏省近60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空间差异,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建立耕地数量变化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江苏省耕地面积经历了由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过程;苏北滨海平原区、中部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及宁镇扬低山丘岗区耕地有所增加,而苏南长江三角洲平原区耕地则急剧减少,耕地重心呈现向后备资源丰富、人地矛盾较为缓和的地区移动的趋势;人口增长与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预测20...
关键词:
耕地 动态变化 驱动因子 江苏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海霞 童菊儿 郑朝洪 徐扬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变化较为显著,研究该地区耕地变化的趋势与驱动机制,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绍兴市作为典型案例,探寻该市耕地数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揭示该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绍兴市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显著,耕地呈现逐年减少的总体趋势;耕地减少以建设占用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为主,以基本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和人们生活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主要动因。研究结果可为绍兴市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促进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耕地变化 驱动因子 主成分分析 绍兴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海鹏 张安录
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然后从耕地数量生态位和效益生态位耦合关系入手,构建了效益生态位驱动力系统和效益生态位驱动力测度模型,并分别从城乡结合部、农林交错区和整理复垦开发区等局部空间具体分析了效益生态位驱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和作用过程。同时指出,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在利用过程中具有主导效益效应,即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主导效益生态位的大小及生态位差对耕地数量生态位的扩充、压缩及扩充压缩的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最后,运用所构建的耕地效益生态位测度模型和作用机制,对焦作中心城市和六县(市)城乡结合部1997年~2006年耕地数量变化的效益生态位驱动力变化及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燕 林振山 刘会玉
本文利用子波诊断技术对1949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波动的突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耕地面积波动存在5年、13年和27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并以13年和27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为主;②比较3种尺度下的突变点发现:1953年、1967年、1977年、1985年和1994年为共同的突变点,说明这5年突变强烈,反映了波动的重要特征;③对主要突变点驱动的分析发现,我国耕地面积的波动绝大多数是由于政策因素驱动所致。另外,影响我国耕地波动的因素还有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其中,灾害损毁和土地退化是造成耕地下降的主要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是人口和GDP。提取并比较在27年的特征时...
关键词:
耕地 小波 突变 驱动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文继群 濮励杰 张润森
采用1998~200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耕地数据,分析了近10 a来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及空间差异。然后运用Moran I指数验证了耕地资源分布空间相关性的存在,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江苏省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8~2008年,江苏省耕地面积净减少29.69×104hm2,平均每年减少2.70×104hm2。耕地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无锡、苏州、常州、南京和镇江5个地区耕地资源减少最为严重;(2)全省耕地资源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1998~2008年,耕地面积Moran I值由0.400 3增加至0.452 4,呈逐步增强的趋势;(3)人口、经济增...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龙高 王欣瑶 杨小艳 吴海倩 林莹 陈龙乾
耕地利用兼具碳源与碳汇双重效应,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重心转移与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法,研究了近30年江苏耕地变化碳效应及其驱动力影响的时空分异。结果表明:(1)30年间绝大多数区域耕地地均净碳排放呈吸收效应,苏中、苏北耕地利用碳吸收总量效应相对苏南更大;各县区耕地流入净碳排放呈减少趋势,且苏北耕地流入净碳排放减少幅度明显快于苏南;耕地流出净碳排放增量则均为正值,苏中、苏北增量增加幅度快于苏南县区;耕地流入碳积蓄整体呈沿海地区和南部县区高、其他县区低的特点。(2)驱动力分析结果发现:经济总量增加会导致耕地变化碳排放强度增加,但二三产业产值与人口数量因素在多数区域对耕地变化碳排放强度呈负向贡献;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对耕地变化碳排放强度的正向贡献最大,村庄用地增加亦呈正向贡献;交通区位因素在不同区域贡献方向不同;高程、植被与水体因素对耕地变化碳排放呈正向贡献,坡度则呈负向贡献,地质灾害距离在大部分区域亦呈负向贡献。研究揭示了耕地变化的碳排放贡献与驱动力影响的时空分异,进而从耕地资源管理利用角度提出促进江苏省实现“双碳”目标的相关政策建议,成果可为制定相应的减碳增汇对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也可为其他地方开展此类工作提供方法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侯庆国
掌握耕地总量变化规律国家计委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侯庆国一、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战略性决策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我认为这是一项战略性决策,它的提出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十分及时,这可从1986年至1994年耕地总量不断减少中得到揭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灵芝 王国友
以新疆墨玉绿洲为例,借助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结合多年实地调查,利用分形理论,计算了墨玉绿洲1989,1999和2006年耕地资源的分维值D、稳定性指数SI和分维变△D,并根据其值的物理意义,对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利用典型性相关分析方法,从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墨玉绿洲耕地变化趋势和驱动力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一些政策因素,如土地限制性开发、退耕还林政策等对耕地变化影响也很大。最后引进经济密度的概念,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