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21)
- 2023(19371)
- 2022(16784)
- 2021(15376)
- 2020(12876)
- 2019(29570)
- 2018(29162)
- 2017(55961)
- 2016(30179)
- 2015(33867)
- 2014(33718)
- 2013(33150)
- 2012(31031)
- 2011(28136)
- 2010(28139)
- 2009(25903)
- 2008(25057)
- 2007(21960)
- 2006(19588)
- 2005(17527)
- 学科
- 济(138585)
- 经济(138444)
- 管理(84043)
- 业(79644)
- 企(64525)
- 企业(64525)
- 方法(57559)
- 数学(50118)
- 数学方法(49514)
- 中国(35885)
- 农(34084)
- 地方(31368)
- 学(30265)
- 财(29971)
- 业经(29193)
- 农业(23438)
- 制(22482)
- 贸(22434)
- 贸易(22419)
- 易(21593)
- 环境(20189)
- 理论(19957)
- 融(19775)
- 金融(19773)
- 和(19651)
- 银(19520)
- 银行(19450)
- 技术(19013)
- 行(18667)
- 务(18136)
- 机构
- 大学(434277)
- 学院(431634)
- 济(178517)
- 经济(174804)
- 管理(166347)
- 研究(153894)
- 理学(143467)
- 理学院(141780)
- 管理学(139081)
- 管理学院(138337)
- 中国(114892)
- 科学(95964)
- 京(93969)
- 财(80048)
- 所(78719)
- 农(74842)
- 研究所(71775)
- 中心(68857)
- 业大(66161)
- 江(64036)
- 财经(63883)
- 北京(59768)
- 农业(58581)
- 经(58143)
- 范(57600)
- 师范(56969)
- 院(56252)
- 经济学(54387)
- 州(51554)
- 经济学院(48711)
- 基金
- 项目(294729)
- 科学(231147)
- 基金(213968)
- 研究(211470)
- 家(188582)
- 国家(187040)
- 科学基金(159517)
- 社会(133271)
- 社会科(126238)
- 社会科学(126206)
- 省(114061)
- 基金项目(112612)
- 自然(104983)
- 自然科(102526)
- 自然科学(102499)
- 自然科学基金(100674)
- 划(97194)
- 教育(96784)
- 资助(89353)
- 编号(85031)
- 成果(68547)
- 重点(66877)
- 发(65741)
- 部(64704)
- 创(60533)
- 课题(59051)
- 科研(56659)
- 创新(56596)
- 教育部(55139)
- 国家社会(55109)
- 期刊
- 济(200253)
- 经济(200253)
- 研究(129544)
- 中国(86000)
- 学报(71891)
- 农(67374)
- 科学(66022)
- 管理(62474)
- 财(59643)
- 大学(54150)
- 学学(51088)
- 农业(46515)
- 教育(46343)
- 融(38878)
- 金融(38878)
- 技术(38209)
- 经济研究(32883)
- 财经(31712)
- 业经(31657)
- 经(27214)
- 问题(25391)
- 业(24326)
- 图书(22137)
- 技术经济(21759)
- 统计(20353)
- 科技(20200)
- 资源(19944)
- 理论(19939)
- 版(19756)
- 贸(19425)
共检索到647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海鹏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耕地的动态变化是影响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只有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耕地非农化的变化趋势,才能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因此,首先需要弄清经济发展和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利根 龙开胜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研究方法: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38.37%。(2)耕地资源数量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经济发展的冲击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解释水平达到50%;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资源数量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资源数量的冲击对经济发展的解释水平不到1.2%。(3)耕地资源数量、经济发展均显著地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因此,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应采取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要把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耕地质量保护与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子良 孔祥斌 张蕾娜 史婧然 程佳
耕地质量是决定耕地生产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在确定各地税额时仅考虑了耕地数量和经济发展情况,忽略了耕地质量因素,且仅规定了每省的平均税额,过于笼统。基于此,本文将耕地质量纳入征税依据之中,并测算出一套全国县域尺度的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从耕地质量、数量和经济发展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耕地占用税征收等别指标体系(即耕地质量等别、人均耕地面积等别和城镇土地等别),采取全国农用地分等数据、区域城镇土地等别数据和全国统计数据,进行了相关
关键词:
耕地占用税 耕地质量 征收 等别 标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子良 孔祥斌 张蕾娜 史婧然 程佳
耕地质量是决定耕地生产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在确定各地税额时仅考虑了耕地数量和经济发展情况,忽略了耕地质量因素,且仅规定了每省的平均税额,过于笼统。基于此,本文将耕地质量纳入征税依据之中,并测算出一套全国县域尺度的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从耕地质量、数量和经济发展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耕地占用税征收等别指标体系(即耕地质量等别、人均耕地面积等别和城镇土地等别),采取全国农用地分等数据、区域城镇土地等别数据和全国统计数据,进行了相关技术方法验证和县级尺度耕地占用税征收等别和标准的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测算的征收等别结果满足"质量越高越稀缺的资源越应该被保护,经济越发达征收税额应越高"的原则;对比分析测算税额与现行税额后,发现55%的区县的耕地占用税测算结果相对现行税额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将耕地质量等别纳入指标体系,且权重较大,使得全国不同区县的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或降低,并建议各地区在实际执行时,以测算税额为基础,乘以适当的系数进行调整。本研究对于国家确定基于质量的耕地占用税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关键词:
耕地占用税 耕地质量 征收 等别 标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业 杨桂山 万荣荣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流失严重的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研究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在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经济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影响、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以及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分析了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数据的科学准确性、研究的时空尺度问题、指标体系的统一性以及模型化等,研究认为今后应深入耕地非农化内在机制的研究、加强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加大对耕地社会、生态价值的研究以及开展应用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昱
基于1978—2011年统计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河南省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短期内,河南省耕地数量与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之间存在波动,但在12.29%的调整力度下,其长期关系趋于稳定。耕地数量变化对来自人均GDP的冲击反应强烈,而其对人均GDP的解释能力却不断下降。耕地数量变化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作用不断增强,地方财政对耕地保护的投入还不足。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重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建立全省范围内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龙开胜 陈利根
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关系的研究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课题。通过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1978年~2004年中国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发展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无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结论揭示了耕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永乐 吴群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受到人口、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财税体制是影响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更深层次原因。通过数量关系的初步观察和作用机理分析说明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存在正反两方面作用,总体来看,对耕地资源保护不利。计量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存在显著影响,揭示了其影响的方向和大小。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加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合理分配土地出让金比例和科学使用土地出让金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财税体制 耕地资源数量 计量模型分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游和远 吴次芳 林宁 吴丽 江奇
研究目的:对耕地占用税与耕地数量变化进行动态模拟。研究方法:BP神经网络,演绎法。研究结果:改变耕地占用税对耕地数量变化存在互反作用,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增减同向,与耕地占用税决算数增减逆向;耕地数量变化幅度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及决算数变化幅度正相关。研究结论:依靠耕地占用税制度安排抑制耕地数量减少需要区分政府的目的与行为,设置合理的耕地占用税预算数与决算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纪昌品 欧名豪
近20年来,湖北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快速减少,这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产生了一定隐患。选择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应用对比分析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1990~2007年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其能够解释耕地资源占有量的92.98%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近20年的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单位经济增长付出的土地代价会逐渐下降;同时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耕地流失严重,平原地区比丘陵地区耕地减少量大。研究结果可以为湖北省在今后经济...
关键词:
GDP 固定资产投资 城市化 耕地资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颖 崔海山 邹丽丽
根据广东省耕地数据,引入耕地变化率、耕地分布重心等指标,研究广东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空间差异,然后运用库兹涅茨曲线拟合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并利用耕地面积变化与GDP增长的对数相关关系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每增加等量GDP所占用的耕地面积进行了估算。首先分析广东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广东省的耕地资源和人均耕地总体上呈递减的趋势,其平均耕地补充系数为0.52,人地矛盾突出;其次分析广东省耕地变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除粤西的茂名市和云浮市为耕地增加外,其余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急剧减少,而基于GIS的耕地重心计算表明,广东全省耕地重心呈现...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经济发展 耦合关系 广东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兆富 杨桂山
采用苏州市1949年~2002年统计数据,研究揭示了苏州市土地利用特征,分析了苏州市耕地面积变化过程及区域差异,并定量分析了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①苏州市土地开发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建设用地比重大;耕地面积减少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494hm2,远低于全国水平;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市耕地面积逐渐递减,经历了增加-快速减少-缓慢增加-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③地资源面积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用模拟的指数方程对耕地面积的估算值和实际值误差较小,证明用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庆 陈利根 张凤荣
为探讨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本文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1986年~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68.07%;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且必然带动数量的急剧增加,而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非农化数量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非农化资源消耗量的上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为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既保经济又保耕地的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银莺 张安录
正确协调“吃饭”与“建设”的关系,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择深圳、东莞、上海、无锡、武汉五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搜集上述城市近20年来耕地资源流失量及人均GDP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面积减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流失量最初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当越过某一个阈值后,就开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降低。虽然这样的演化规律受政策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有所波动,出现阶段性变化,但基本上仍吻合库兹涅茨曲线的一般特征;耕地资源流失量下降的阈值受城市经济、消费水平的影响,有所差异,上述五城市的阈值在5 192元至17 ...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京 杨钢桥
研究目的:揭示耕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方法: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建立耕地集约利用和经济发展的耦合模型,对全国1991年至2009年的耕地利用集约程度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经济发展是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2)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变化速度小于经济发展速度;(3)耕地集约利用和经济发展耦合度经历了不协调发展阶段和极限发展阶段。研究结论:应进一步完善有关农业政策,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农地投入,适度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