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67)
2023(4998)
2022(4139)
2021(3871)
2020(3248)
2019(7217)
2018(7090)
2017(13550)
2016(7639)
2015(8180)
2014(8188)
2013(8133)
2012(7919)
2011(7158)
2010(7419)
2009(6904)
2008(6995)
2007(6095)
2006(5356)
2005(4865)
作者
(24710)
(20936)
(20503)
(19558)
(13521)
(10126)
(9224)
(8000)
(7910)
(7563)
(7452)
(7230)
(7076)
(6828)
(6813)
(6390)
(6241)
(6142)
(6061)
(5955)
(5444)
(5207)
(5101)
(4871)
(4862)
(4635)
(4562)
(4385)
(4364)
(4281)
学科
(27665)
经济(27623)
管理(19739)
(19246)
(15227)
企业(15227)
方法(12787)
数学(10844)
数学方法(10653)
(10624)
(8073)
(7664)
中国(6970)
(6378)
业经(5600)
土地(5573)
(5492)
银行(5471)
农业(5415)
(5339)
金融(5338)
(5256)
理论(5040)
(4975)
财务(4969)
财务管理(4957)
技术(4898)
企业财务(4832)
地方(4753)
环境(4713)
机构
大学(115502)
学院(112779)
研究(43765)
(40785)
经济(39817)
管理(38972)
理学(33794)
理学院(33227)
管理学(32406)
管理学院(32196)
中国(32096)
科学(30526)
(26877)
(25178)
(23979)
研究所(22329)
农业(21521)
业大(21322)
(20137)
中心(19532)
(17685)
(16414)
财经(16320)
师范(16191)
(15730)
北京(15374)
(14932)
农业大学(14131)
(13873)
科学院(13760)
基金
项目(80194)
科学(62941)
基金(60059)
(55770)
国家(55363)
研究(52598)
科学基金(45625)
社会(33230)
自然(32119)
基金项目(31820)
社会科(31419)
社会科学(31403)
自然科(31331)
自然科学(31315)
自然科学基金(30781)
(29956)
(26958)
资助(24329)
教育(24038)
编号(19185)
重点(19018)
(18008)
计划(16780)
(16542)
成果(16184)
(16118)
科研(15985)
创新(15234)
(15048)
教育部(14702)
期刊
(43656)
经济(43656)
研究(30732)
学报(26375)
(24190)
中国(23370)
科学(23242)
大学(18916)
学学(18087)
农业(16327)
(15183)
管理(13097)
(10660)
金融(10660)
教育(10571)
(8818)
财经(8282)
业大(7699)
(7688)
(7086)
资源(7081)
技术(6850)
经济研究(6703)
业经(6476)
农业大学(6239)
问题(6023)
林业(5949)
科技(5788)
自然(4657)
中国农业(4645)
共检索到1646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孔祥斌  赵华甫  周丁扬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功能的层次性及其与加强耕地保护的关系,提出促进耕地多功能保护的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多功能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并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相关者相耦合。可通过耕地多功能的工程设计、布局优化以及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平衡机制等方法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研究结论:未来的耕地保护工作可以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为指导,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小青  欧阳竹  
近年来,耕地多功能管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耕地需求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与耕地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现实问题,建立了以土地单功能利用为症结的综合分析框架,认为中国耕地保护须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然而,目前尚缺乏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梳理耕地多功能的相关研究,从实证与规范、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建立了耕地多功能内涵的综合解释框架。最后,本文提出耕地保护转型可同时注重构建以主体功能差异化为前提的耕地多功能空间融合模式、拓展耕地价值的提升途径并建立耕地多功能统筹利用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熊昌盛  张永蕾  王雅娟  栾乔林  刘学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市级尺度上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分区保护划定,协调耕地多功能性以服务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三角坐标图分析。研究结果:(1)2017年全国耕地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生产功能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生活功能呈"两头高、中间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特征,而生态功能沿胡焕庸线呈"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2)全国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特点,据此基于空间聚集性及全国农业区划提出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3)全国各市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高值区以生态主导型和协调型为主,低值区以协调型为主,据此提出基于空间协调度的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研究结论:全国耕地多功能呈明显空间分异规律,相应分区方案可为宏观层面耕地保护的精准施策及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雪  谈明洪  
论文将北京市耕地作为一个整体,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4—2011年统计数据,运用极差标准化法统一数据单位,分析了耕地多种功能的演变;运用改进的灰色T关联度分析了耕地各功能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2004—2011年北京市冬小麦、玉米和花卉生产功能显著增强,蔬菜和饲料生产功能显著减弱;生态环境功能用逆向指标表示且各指标变化不一,公路密度和农用塑料薄膜强度显著上升,农药强度波动下降,化肥强度波动上升。②耕地文化休闲功能显著增强;就业保障功能和生活保障功能显著减弱,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处于波动状态。③2004—2011年北京市耕地冬小麦生产功能和人均粮食保证率发展趋势最相近,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慧  龙开胜  
[目的]耕地保护补偿是耕地保护约束性政策的有力补充。基于耕地多功能及不同功能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探讨江苏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方法]首先从生产、生态和社会3个层面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评价得到耕地多功能指数,再通过当量因子法和替代法计算得到耕地外部性价值,然后结合耕地多功能评价和耕地外部性价值,将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指数的比重分别作为权重,对耕地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加权求和,并进一步修正得到江苏各市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结果]以2018年为基期,计算得到基于耕地多功能评价的江苏省平均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8 597元/(hm~(2)·年),其中补偿标准最高的地区为连云港市,为11 446元/(hm·年),最低的为无锡市,为5 203元/(hm·年)。[结论]研究得出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兼顾耕地自身功能和价值,反映了耕地功能与补偿标准之间的联系,今后可从补偿资金供给、资金分配及利益调整机制等方面加以落实。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向敬伟  廖晓莉  宋小青  熊锦惠  马伟蕊  黄景孟  
区域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σ、β收敛法检验了中国及其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2000—2015年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农业经济贡献和生态安全维持等三大功能的收敛性,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中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耕地多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及波动特征显著。全国及各区域耕地三大功能均不存在σ收敛特征,各省份之间的耕地多功能水平差距有一定扩大趋势;②除东部地区耕地的农业经济贡献功能外,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的耕地多功能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表明在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具有趋同发展态势。③在加入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强度、道路密度等控制变量后,中国及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呈现出显著的条件β收敛特征,表明生态状况、人类干扰程度以及区域综合发展等因素可共同驱动不同区域耕地多功能收敛于各自的发展稳态。④不同控制变量对不同区域的耕地多功能收敛性具有不同影响效用,须依据不同区域的现实情况,开展针对性调控。本文依据研究结论和实际发展情况,分别提出了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耕地有效利用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华甫  张凤荣  
如何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发挥耕地的综合效益,是当前国土资源科技的重要研究领域。我们不能片面地就强调耕地利用管理、保障粮食安全而论耕地保护,而应深入剖析耕地对于满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边振兴  冯玉萍  于淼  韩影  
[目的]从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角度出发,探讨耕地系统中非耕作生境对这些功能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以期为今后耕地系统中生态网络优化以及绿色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3S技术法提取非耕作生境数据,按照非耕作生境比例由低到高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水田区选择调查点。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调查点耕地多功能值,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非耕作生境比例变化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结果](1)当非耕作生境比例低于22.54%和17.16%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边振兴  冯玉萍  于淼  韩影  
[目的]从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角度出发,探讨耕地系统中非耕作生境对这些功能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以期为今后耕地系统中生态网络优化以及绿色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3S技术法提取非耕作生境数据,按照非耕作生境比例由低到高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水田区选择调查点。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调查点耕地多功能值,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非耕作生境比例变化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结果](1)当非耕作生境比例低于22.54%和17.16%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呈增强趋势;当其比例大于22.54%时和17.16%,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呈减弱趋势。(2)随着非耕作生境面积比增加,耕地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均呈增强趋势。(3)当非耕作生境面积比低于22.54%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多功能呈增强趋势;当其比例大于22.54%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多功能呈减弱趋势。[结论]非耕作生境比例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影响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对耕地生态服务功能、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趋势均呈现递增趋势,对耕地多功能综合影响呈先增后减趋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宝涛  陆鹏  刘帅  李子奇  
文章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R/S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揭示中国粮食主产区2000—2018年耕地多功能时空格局特征、预测演化趋势并进行协调度分区与优化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表现为持续下降——波动上升——下降的变化态势且波动幅度较大,其变异系数波动频繁,需要持续完善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研究区各省份综合指数均值呈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其中,东北地区最高,华北地区居中,西南地区、华中地区的三个省份最低;各省份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呈显著Hurst现象,说明耕地多功能发展演化上以延续过去变化趋势为主,其中,黑龙江、辽宁可能性最大,湖北可能性最小;各省份耕地多功能协调度发展形势较不理想,协调度指数偏低,且年际间波动较大。研究结果与粮食主产区发展战略定位相符,为指导耕地多功能利用、优化调整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华甫  
随着生态化宜居之都建设的推进,耕地数量减少、地块细碎化、后备资源匮乏等问题正成为北京市耕地保护利用的难题。2016年6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后,北京市耕地保护目标由350万亩调减到16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由280万亩调整到150万亩,市域范围内耕地利用将面临重大布局和利用政策调整。根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华甫  
随着生态化宜居之都建设的推进,耕地数量减少、地块细碎化、后备资源匮乏等问题正成为北京市耕地保护利用的难题。2016年6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后,北京市耕地保护目标由350万亩调减到16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由280万亩调整到150万亩,市域范围内耕地利用将面临重大布局和利用政策调整。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范业婷  金晓斌  项晓敏  杨绪红  刘晶  周寅康  
研究从耕地多功能理论和国家发展现实需求出发,构建了耕地多功能解析框架和功能分类评价体系,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创建覆盖苏南地区全域耕地的1km×1km空间格网,以此为评价单元,采用模糊优选模型定量评价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耕地功能内涵不断丰富,逐步从基础性的生产功能转向集生产、生活、生态、阻隔、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多种功能;②苏南地区耕地农业生产保障功能总体较强,社会生活保障功能西高东低,生态安全维持功能总体偏弱,城镇空间阻隔功能表现突出,苏南地区东部乡土文化承载功能较强;③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区域分异特征显著,具体可分为农业生产主导型、都市农业示范型、特色农业发展型、高效农业建设型、绿色农业观光型5种类型区,各区耕地主导功能均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土地利用分区管制规则制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选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土地利用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靳文娟  边振兴  魏忠义  王淑敏  
[目的]为探索城市化影响下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的现状,分析其空间差异,为耕地保护及城市周边耕地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耕地的生产、生态、社会和景观4个功能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加权求和法计算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值,并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对沈阳城市周边50个乡镇(街道)的耕地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沈阳城市周边耕地的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生产功能远郊平原区最强,远郊山区和近郊区较弱;生态功能总体偏弱,个别乡镇较好;距离城市越远,社会功能越强;景观功能近郊区较强,远郊区较弱。(2)耕地的生态、社会和景观功能主要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生产功能受地形和距市中心距离的双重影响,而多功能则受地形、距市中心距离及各乡镇(街道)耕地主导功能等的综合影响。(3)沈阳城市周边的大多数耕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导,景观文化功能整体相对较弱。近郊区耕地生态功能所占比重较大,但社会功能比重较小,远郊区则与之相反。[结论]沈阳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且不均衡,应科学规划城市周边耕地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协调耕地各功能的关系,促进耕地多功能综合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小青  欧阳竹  
论文立足城乡居民生存与发展需求,试图从耕地多功能角度探寻我国耕地保护的可能出路。在理解耕地多功能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耕地功能利用发展过程提出,解决耕地功能利用外部性问题,引导耕地功能利用合理竞争,从而优化耕地功能利用的社会效用是耕地功能管理的核心问题。据此,将耕地功能管理分为单功能管理与多功能管理两种模式。其中,耕地单功能管理是城乡居民需求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管理的过渡阶段,而耕地多功能管理是耕地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然后,就我国耕地保护、荷兰及美国农地保护的特点分别对以上两种模式进行了实证。最后,在耕地功能管理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综合荷兰与美国的实践经验及我国的特殊性,设计了我国耕地多功能管理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