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93)
2023(16186)
2022(13257)
2021(11998)
2020(10084)
2019(22871)
2018(22477)
2017(43012)
2016(24050)
2015(26970)
2014(26950)
2013(26444)
2012(24601)
2011(22339)
2010(22193)
2009(20456)
2008(20212)
2007(18330)
2006(16229)
2005(14419)
作者
(74065)
(62290)
(62035)
(58790)
(39290)
(30106)
(27943)
(24499)
(23557)
(22097)
(21332)
(20991)
(20133)
(19519)
(19383)
(19365)
(19151)
(18427)
(17953)
(17929)
(15849)
(15320)
(15136)
(14216)
(14200)
(13956)
(13772)
(13730)
(12642)
(12627)
学科
(100609)
经济(100507)
管理(62516)
(60159)
(45871)
企业(45871)
方法(40224)
数学(35240)
数学方法(34875)
(31508)
中国(27133)
地方(26854)
(23403)
(22881)
业经(22713)
农业(21501)
(18228)
贸易(18221)
(17944)
(17574)
环境(15689)
(14480)
技术(14277)
(14233)
金融(14229)
(14213)
银行(14138)
理论(13999)
地方经济(13649)
(13421)
机构
大学(345504)
学院(345356)
(134966)
经济(131903)
管理(125003)
研究(124349)
理学(108168)
理学院(106689)
管理学(104549)
管理学院(103913)
中国(90573)
科学(82998)
(75157)
(73927)
(66170)
研究所(60997)
业大(60480)
农业(59593)
(59422)
中心(56525)
(54757)
(48405)
师范(47802)
财经(47335)
北京(45361)
(44707)
(43032)
(42881)
(42705)
经济学(41087)
基金
项目(238976)
科学(185810)
基金(170919)
研究(167027)
(153505)
国家(152218)
科学基金(127295)
社会(104767)
社会科(98927)
社会科学(98891)
(97044)
基金项目(91721)
自然(84475)
自然科(82446)
自然科学(82412)
(81763)
自然科学基金(80930)
教育(76396)
资助(67874)
编号(66624)
重点(55458)
成果(53725)
(53614)
(51246)
(49446)
课题(47642)
计划(46930)
创新(46397)
科研(46314)
国家社会(43207)
期刊
(150593)
经济(150593)
研究(94793)
中国(70185)
(69083)
学报(67654)
科学(58659)
大学(48722)
农业(46565)
学学(46064)
(45244)
管理(41925)
教育(36404)
(29146)
金融(29146)
技术(27786)
业经(25891)
(25066)
经济研究(23243)
财经(22752)
问题(21038)
(20144)
(19540)
资源(18732)
业大(18215)
科技(17538)
图书(17433)
技术经济(16279)
(15964)
农业大学(15421)
共检索到5090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代亚强   张玥   柯新利   陈媛媛  
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开展两者的耦合研究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作用机制基础上,选取河南省为案例区,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PVAR模型等方法探究两者的耦合作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演变过程,并且呈现日益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2)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逐渐上升,并且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发展格局。(3)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并且呈现日益均衡的空间演化趋势;但是,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良好协调区域数量仍然较少,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升。(4)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受自然、经济、社会、政府等多维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影响因素贡献程度和影响效应有所不同。其中,海拔、产业集聚、人口密度、公共财政支出的贡献程度相对较高;产业集聚、公共财政支出等对耦合协调度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海拔、人口密度等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飞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构建了河南省城镇化和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度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城镇化总体发展方面呈现出多个城市处于较高水平,黄淮四市处于最低水平。土地利用效率指数呈现出郑州单极最高的情况。②河南省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率协调合理程度高的城市比例为很低,不合理的城市比重高达41%。③全省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度水平要比耦合协调度水平差。结合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区分布情况,文章最后给出了差异化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付占辉  梅林  刘艳军  郑茹敏  田靖  
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脱钩模型等方法探讨1997—2015年县域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时空演进特征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南阳市县域城镇化水平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基本公共服务高水平和中等水平类型由带状分布逐步演变为连片分布,继而演变为分散布局。总体来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空间不匹配,多错位发展。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值较低,二者耦合协调水平较差,总体以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从脱钩状态来看,主要以脱钩和负脱钩为主;从脱钩程度来看,方城、西峡、内乡、淅川等4个县(市)为扩张负脱钩,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为正向增长;南召、镇平、桐柏属于城镇化水平下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长、脱钩系数小于0的强脱钩;而唐河、邓州则与南召相反,属于强负脱钩。11个县域中仅有社旗、新野的脱钩关系较好,属于增长连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琳  刘彦随  
基于"推—拉"理论、新经济学劳动力流动理论,剖析了农民进城落户意愿的城乡作用力、农民进城落户的内部影响因素,并结合郸城县169份农户有效问卷和村干部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农民进城落户意愿可用"推力—拉力"范式解释,包括生活便捷程度、子女的受教育环境、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家庭收入和非农就业、消费和生活成本,其中,便捷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子女受教育环境是最大的城镇拉力,没有稳定的非农工作是最大的城镇推力。②农民进城落户决策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村庄因素三个层面。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生活水平、亲朋好友是否进城落户、村庄医疗卫生条件是影响郸城县农民进城落户决策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程度、亲朋好友是否迁户的影响效应为正,年龄、家庭生活水平及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影响效应为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袁鹏松  李亚婷  范梦阳  陈璐瑶  
利用河南省大规模农户调查数据,揭示河南省耕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耕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流转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西南部及南部山地丘陵区耕地流转发生率高于豫东和豫北平原地区。山地丘陵区耕地流转的规模、效率和综合指数总体上大于平原地区,效率指数尤为突出。(2)家庭成员外出务工、非农收入高、户主健康状况好有利于耕地转出,户主年龄大、距县(市)区较远的农户倾向于转入耕地,发达的本地乡镇企业会促进兼业生产但抑制耕地流转。(3)不同地形区耕地流转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平原区留守老人在耕地流转中发挥重要作用,山地丘陵区地租普遍较低有利于耕地流转,但对更多劳动力的刚性需求影响了农户的转入意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伟  梁留科  李峰  周凯月  
文章在选择2003年、2008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以及生态方面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法对河南省省辖市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格局进行演绎,从而对这一时空演变结果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伟  梁留科  李峰  周凯月  
文章在选择2003年、2008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以及生态方面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法对河南省省辖市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格局进行演绎,从而对这一时空演变结果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鹏岩  秦明周  闫江虹  李瑾  杨林  孙超  
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分析和评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耕地资源利用效益指标体系,借助SPSS和GI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年、2002年、2005年和2008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在10年间,河南耕地面积保持基本稳定,耕地利用总体效益有所增加,分布特征发生变化,由北高南低转为东高西低。②就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看,10年间,耕地利用效益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强烈影响,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由化肥施用量逐渐转变为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作物播种面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聪  刘彦随  
我国农区人多地少、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入探讨农区城镇化格局与发展要因对于推进农区城镇化进程十分必要。以河南省为例,综合运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2000—2010年该省城镇化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且表现出"高慢低快"(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增长缓慢,城镇化率低的地区增长迅速)的趋势,县域间城镇化率差距不断减小;河南县域城镇化水平整体空间集聚特征不显著,而独立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别是低水平城镇化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缺乏高水平城镇化集中区;人口密度、人均GDP、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等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河南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润苗  陈松林  
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评价2008—2018年两系统各要素间的耦合关联程度。同时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度为0.761,达到较高关联,耕地集约利用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为耕地集约利用提供要素支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持稳定;两系统的耦合度先上升后下降,耦合度阶段总体上由中度耦合进入高度耦合,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东西高南北低到南北高中间低演变的特点;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由轻度失调衰退过渡为勉强协调发展,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相对发展程度状况呈现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的发展态势。因此,福建省应在现有的资源禀赋上科学投入,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均衡新型城镇化发展差异,完善制度配套,推动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谢晓彤  朱嘉伟  
研究目的:分析研究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明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和重点建设内容,以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方法: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壤质地、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灌溉率是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与粮食单产间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影响因素相互间也有影响,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2)单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其重要性序次为:灌溉率、速效磷、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土壤质地,重要性系数分别依次为0.188、0.17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谢晓彤  朱嘉伟  
研究目的:分析研究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明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和重点建设内容,以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方法: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壤质地、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灌溉率是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与粮食单产间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影响因素相互间也有影响,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2)单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其重要性序次为:灌溉率、速效磷、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土壤质地,重要性系数分别依次为0.188、0.179、0.173、0.167、0.156、0.136;(3)新郑市的耕地可划分为3种类型的整治区,不同类型区的耕地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差异明显,丘岗地区的耕地质量最差,是农田整治的重点区,主要障碍因素是灌溉率低、土壤肥力差。研究结论:新郑市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不同,丘岗地区和砂土平原区主要是提高农田灌溉率和培肥土壤,山前平原区主要是提高土壤磷肥肥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兴为  
区域生态城镇化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解决发展中地区资源枯竭的重要途径。文章利用系统分析法、调查统计法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区域生态城镇化的定义与内涵。在此基础上说明生态城镇化的发展原则,并以河南省濮阳为例,从经济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3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濮阳区域生态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绿色之都、幸福濮阳"为目标的发展规划,分阶段实施濮阳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建设性的提出构建优美旳自然生态系统、构建高效的经济生态系统、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该文对濮阳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乃至处于发展中的其它地区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江苏  王晓蕊  苗长虹  刘佳骏  
在回顾已有城镇化质量以及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新近的城镇化质量分段函数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8地市2001—2010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动态评价,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主要结论为:1各地市城镇化质量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的持续增长,而生活质量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城乡统筹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波动变率较大,反映出城镇化质量"重形式轻内涵"。2各地市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态势,至2007年,河南省所有地市全部摆脱弱度失调,进入不同层次的协调发展阶段。3各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的地域差异较大。郑州、洛阳、平顶山、鹤壁、焦作、三门峡、济源七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度较高,商丘、周口、驻马店、濮阳等地市协调度较低。4当前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整体协调水平较低。高度协调、中度协调、低度协调、弱度协调的地市数量分别为1、6、7、4,低度协调和弱度协调的地市数量占全省地市数量较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华  李瑞华  王锐  
为明确河南省增温特征及区域城镇化的贡献,基于1984—2017年河南省和周边49个气象站数据和区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ANUSPLIN空间插值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增温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区域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区域具有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幅度处于1.65℃~3.40℃,增温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豫中地区增温速率最高,信阳市和商丘市的东部、安阳市北部和西部三门峡和洛阳市的部分区域增温次之。区域城镇化与增温速率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人口城镇化对区域增温的贡献为37.85%,单位土地面积GDP的增温贡献为39.04%,区域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增温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