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10)
- 2023(5100)
- 2022(3739)
- 2021(3524)
- 2020(2380)
- 2019(5407)
- 2018(5185)
- 2017(8730)
- 2016(4820)
- 2015(5359)
- 2014(5362)
- 2013(5305)
- 2012(5190)
- 2011(4878)
- 2010(5232)
- 2009(4872)
- 2008(4456)
- 2007(4052)
- 2006(3735)
- 2005(3015)
- 学科
- 农(23081)
- 济(20096)
- 经济(20070)
- 农业(15767)
- 业(12948)
- 业经(9194)
- 管理(8357)
- 地方(8009)
- 农业经济(7238)
- 中国(6962)
- 发(6056)
- 土地(5881)
- 收入(5291)
- 发展(5284)
- 展(5280)
- 制(5227)
- 村(4946)
- 农村(4926)
- 建设(4464)
- 财(4451)
- 学(4255)
- 方法(4079)
- 企(4010)
- 企业(4010)
- 工作(3934)
- 及其(3818)
- 分配(3764)
- 数学(3634)
- 数学方法(3594)
- 环境(3592)
- 机构
- 学院(71609)
- 大学(66239)
- 研究(25420)
- 济(25255)
- 经济(24423)
- 管理(23516)
- 农(21108)
- 中国(19820)
- 理学(19591)
- 理学院(19276)
- 管理学(18827)
- 管理学院(18699)
- 科学(16342)
- 农业(15263)
- 业大(13602)
- 京(13378)
- 中心(13133)
- 所(12511)
- 江(12464)
- 省(12398)
- 范(11753)
- 师范(11650)
- 财(11495)
- 研究所(11310)
- 南(10937)
- 农业大学(10174)
- 州(10161)
- 湖(9737)
- 院(8955)
- 师范大学(8945)
- 基金
- 项目(48607)
- 研究(38595)
- 科学(37022)
- 基金(32635)
- 家(28264)
- 国家(27904)
- 社会(24054)
- 科学基金(23200)
- 社会科(22279)
- 社会科学(22272)
- 省(22023)
- 教育(17585)
- 基金项目(17481)
- 编号(17271)
- 划(16105)
- 成果(14172)
- 农(13381)
- 自然(13015)
- 课题(12540)
- 自然科(12527)
- 自然科学(12524)
- 自然科学基金(12263)
- 资助(11730)
- 发(11595)
- 重点(11141)
- 年(10602)
- 村(10105)
- 部(9982)
- 性(9943)
- 国家社会(9896)
共检索到115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建国 曾柳絮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本文分析了湖南省在统筹“国之大者”与重大战略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实践做法,提出了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文化创新驱动乡村旅游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云
伴随数字技术的迭代,数字化逐渐嵌入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其日渐发展成为我国强基建、促转型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与此同时,刷脸支付、平台打车、线上缴费、直播带货等数字经济形式兴起,我们的生活也早已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即依托于数字技术的经济形式,
关键词:
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华英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抓手之一,也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和弱项。在对湖南农村地区的景观、民俗等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进行分析,对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探究,立足于乡村文化振兴这一大背景,对发掘乡土文化,建立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长效机制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 文化保护 文化传承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世潋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丽 滕慧君
数字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影响未来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要将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全环节有机融合,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战略的纵深推进,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维度多频发力,形成雁阵效应,必将持续提升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建设的实践效能。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传导机制 实践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文丰安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数字经济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及乡村振兴的发力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繁重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数字经济的红利扩散到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可以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新活力、新支撑,极大地促进智慧农业建设、催生乡村数字经济新形态和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但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乡村数字环境较差,数字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全覆盖;乡村高素养数字人才比较缺乏;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不够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制度不够健全。进入新阶段,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需要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强化乡村高素养数字人才支撑、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和加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法治保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鸿波
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乡村振兴实践对农民生计能力的改善机制。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基于乡村既有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务工资源、政策资源等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以及不同的生计资本,由此型塑出农民不同的生计类型。然而,乡村资源禀赋并不总是直接对农民生计构成正向推动作用,也可能会对农民生计带来潜在性威胁。因而,如果要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禀赋的优势来提升农村生计能力,需要以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作为中介机制。通过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规避生计风险,并挖掘利用乡村的优势资源,进而促成农民的生计赋能。由此,研究揭示了生计赋能的内在逻辑在于兼顾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整合内生性资源和外生性资源,融合外源式发展和内源式发展的路径。在具体策略上,要厘清的政策、主体、网络和资源等乡村社会治理要素以助力生计赋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栋良
在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之际,研究制定一套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各地诊断乡村发展问题、监测乡村振兴进程、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具有指导意义。从农业多功能视角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与25个二级指标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2016年湖南14个市州的乡村振兴水平。结果表明:1)湖南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长沙最高,达0.915,张家界最低,为0.635;从区域来看,湘北地区最高,然后依次是湘东、湘南、湘中、湘西。2)乡村振兴水平较高的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程度普遍较高,其中产业兴旺起着关键作用,但乡村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湖南乡村振兴应重点把握以"特"兴农和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水平。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凤萍 梁晨
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是缓解乡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不强。鉴于此,可从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文刚 李英杰
乡村振兴为耕读文化建设提供价值指引,耕读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创造支撑条件。当前,耕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呈现出传承与建设的主体缺位、开发与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完善、重构与弘扬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可从顶层设计健全配套设施、交流互鉴激发农民活力、推动耕读文化的适应与自觉等方面探索耕读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路,促进耕读文化向纵深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
耕读文化 乡村振兴 文化适应 文化自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雷搏 陈树文
新一轮科学技术浪潮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未来将在农业生产数字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等领域不断渗透与应用。数字乡村建设是建设“数字中国”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将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面对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数字化,通过数字科技普惠服务,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
关键词: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婷婷 张益刚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能够依靠其教育性、经济性、职业性等基本属性散发教育能量,赋能乡村社会发展。在共生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的能量供给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矛盾:共生单元价值取向对立,农村职业教育陷入角色冲突;多元主体之间的质参量非兼容,共生模式失范;物质与生态双重共生环境缺失,农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土壤贫瘠。对此,提出共生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统筹共生单元的价值取向,厘清农村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提升多元主体之间的质参量兼容度,优化共生模式;营造优良共生环境,培育农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土壤。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共生理论
[期刊] 征信
[作者]
马建斌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包括普惠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为未来普惠金融发展明确了方向。青海省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农牧民担保抵押物缺乏的经济落后省份,普惠金融需求十分旺盛。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将大数据、金融科技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融合,加强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青海省实践,系统梳理了制度安排加快、数字建设利好、发展态势跨体系、信用主体价值加速激活等全国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当前数字赋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信用评定标准缺乏、信息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强化信息安全、统一信用标准、优化采集评价、丰富应用场景等建议。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村信用体系 乡村振兴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新宇
推动农村客运和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尤其是当下面对农村客运经营难、农村物流配送成本高等困境,迫切需要推动两者融合发展。本文以湖南省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为背景,分析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机理,提出“小融合”“中融合”和“大融合”三种不同融合形态;通过典型案例归纳城乡公交带货补充模式和物流专线共配模式的主要发展模式;并从经营主体、物流节点、运输配送和信息化等方面梳理我国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实践面临的难题;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客货邮融合发展的建议,旨在为农村客运和农村物流深度“抱团”、实现两者“共赢”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俊梅 广少奎
县域高职教育承担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县域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是:聚焦“县域需求”,彰显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性;瞄准“内部重塑”,凸显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重组“教育资源”,强化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性。县域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需通过创新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等路径,实现人才强农、产业富农、科技兴农、文化育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