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06)
- 2023(6464)
- 2022(4622)
- 2021(4231)
- 2020(3269)
- 2019(7017)
- 2018(7109)
- 2017(12949)
- 2016(7355)
- 2015(8268)
- 2014(8475)
- 2013(7910)
- 2012(7099)
- 2011(6159)
- 2010(6307)
- 2009(5950)
- 2008(5755)
- 2007(5301)
- 2006(4825)
- 2005(4511)
- 学科
- 济(27091)
- 经济(27063)
- 管理(20543)
- 业(17922)
- 企(13545)
- 企业(13545)
- 中国(11492)
- 农(10702)
- 业经(8218)
- 方法(7929)
- 农业(7071)
- 制(6821)
- 学(6668)
- 财(6639)
- 数学(6271)
- 地方(6269)
- 数学方法(6185)
- 发(6071)
- 银(5755)
- 银行(5741)
- 行(5496)
- 发展(5093)
- 理论(5091)
- 融(5091)
- 金融(5091)
- 展(5082)
- 环境(4947)
- 体(4914)
- 产业(4481)
- 划(4479)
- 机构
- 学院(100962)
- 大学(100772)
- 济(37863)
- 研究(37536)
- 经济(36872)
- 管理(35100)
- 中国(29852)
- 理学(29245)
- 理学院(28911)
- 管理学(28179)
- 管理学院(28016)
- 科学(23334)
- 京(22425)
- 农(19942)
- 所(19324)
- 财(18678)
- 中心(17826)
- 研究所(17446)
- 江(16811)
- 业大(16251)
- 农业(15381)
- 范(14570)
- 师范(14435)
- 北京(14316)
- 财经(14194)
- 院(14186)
- 州(13140)
- 经(12861)
- 省(12407)
- 技术(12016)
- 基金
- 项目(67825)
- 科学(52667)
- 研究(50793)
- 基金(47537)
- 家(42379)
- 国家(41981)
- 科学基金(35043)
- 社会(32040)
- 社会科(30175)
- 社会科学(30164)
- 省(26729)
- 基金项目(24262)
- 教育(23211)
- 划(22535)
- 编号(21325)
- 自然(21241)
- 自然科(20617)
- 自然科学(20609)
- 自然科学基金(20250)
- 资助(18118)
- 成果(18040)
- 重点(15695)
- 课题(15627)
- 发(14944)
- 部(14308)
- 国家社会(13775)
- 创(13541)
- 年(12768)
- 性(12714)
- 创新(12658)
共检索到161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大伟
推进耕地保护政策治理向法治化治理的转型,亟待厘清耕地保护补偿的实践困境及正当性基础,明晰其法权构造和入法路径。与损害性补偿(赔偿)和预防性补偿不同,耕地保护补偿是基于土地财产权管制的保护性补偿,发挥着激励性管制的分配正义功能。土地财产权与生态利益构成了耕地保护管制双重影响下的权益基础,而生态利益实质上是从土地权利束分离而来的土地发展权,二者“一体二维”的关联结构导致耕地保护补偿呈现出土地财产权公益限制补偿与生态利益补偿的二维交织样态,形成双层架构。公平负担和利益共享理论的耦合关联关系让双层谱系的利益补偿竞合为一体化的耕地保护补偿。在双层谱系架构中,土地利用管制下私人财产利益损失之弥补处于第一层级,土地发展权之期待利益的公平分配处于第二层级,第一层级具有决定作用。耕地保护补偿的双层谱系法理逻辑是其法治化建构的重要指引。推进“数量+质量+生态”三维一体的耕地保护,平衡私益和公益,实现分配正义,亟待建立面向微观主体的国家补偿体系,构建以土地发展权为纽带的补偿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互惠”型多元补偿方式,确立村集体利益补偿分配的双重地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边疆
<正>核心提示本文在梳理新时代耕地保护面临的新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实施主体间相互博弈、相机决策的行为逻辑,并研究影响行为取向的障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优化策略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多年来耕地总量持续下滑的趋势。但人多地少的总体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耕地撂荒、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章林晓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已成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市场底层逻辑出发,通过分析不同市场主体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中的成本和收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运用市场化手段保护耕地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耕地保护 “非粮化” 非农化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卢艳霞 王柏源
耕地保护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原动力,满足人民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耕地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的驱动力。本文结合耕地的多种功能、多重属性、多种目标等,系统梳理了中国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的演进过程,分析了其背景和基本逻辑,并对新形势下的耕地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牛海鹏 张安录 李明秋
基于耕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了耕地利用的效益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制。分析表明,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运行机制、补偿体系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
耕地利用 效益体系 耕地非农化 补偿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宋敏 金贵
各类规划管制制度的实施将土地资源分为生态资源优势区和经济发展优势区,造成了管制区域内外耕地保护权责的不对等,加之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具有尺度依赖和空间差异的特征,因此构建差别化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是提供有效耕地保护激励的关键和难点。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从规划管制背景下生态补偿机制对耕地保护的激励作用、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机制以及尺度依赖、空间差异与差别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文提出应在考虑尺度依赖和空间差异的基础上对差别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为我国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下的耕地保护由"被动"变为"主动"提供理论支撑,助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规划管制 耕地保护 生态补偿 差别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尊梅 韩学平
耕地保护作为一种具有外部性的经济活动,不仅能带来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为全社会的稳定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是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核心,而生态补偿引入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是实现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策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柳杨 赵敏娟 徐涛
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不仅是为了短期的经济收益,而且是追求综合收益最大化的行为。经济理性是影响保护积极性的重要方面,但农户内在的耕地保护积极性同样关键,特别是在种植业收益持续较低时,就更需要研究生态理性能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耕地保护行为。本文建立了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逻辑框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包含"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逻辑框架通过了整体适配性检验;生态理性因子,包括认知、态度和个性,是影响保护行为的主动因;其次为种植规模,对保护行为有正向影响;经济理性因子,包括绝对收益、比较收益和边际收益,对保护行为的影响最小。因而,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需要更多地从农户生态理性形成的机理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瑞芬 张安录 蔡银莺
耕地保护不仅要确保耕地的数量不减少、而且要保证耕地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不下降。本文综合考虑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属性.采用加权求合法计算耕地的综合水平.并据此采用Jenks自然断裂点法将湖北省102个县(市、区)划分为耕地赤字区、耕地平衡区以及耕地盈余区.界定了县级层面耕地保护补偿关系。分区结果显示:全省共有56个耕地赤字区.28个耕地平衡区以及18个耕地盈余区.盈余区个数仅占总样本的18 %.说明湖北省耕地资源综合水平偏低;省内耕地资源综合水平差异较大.综合水平值最高为0.209 9(钟祥市).最低为0(江汉区、武昌区和黄石港区).平均水平为0.083 8。此外.通过构建耕地资源综合水平与土地财...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魏战刚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为我国优化耕地资源配置、保证耕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厘清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理论一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耕地保护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理论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合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补偿 耕地保护 合理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效军 欧名豪 李景刚 刘志坚
持续了2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使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耕地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圈地运动的屡禁不止和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变味走形以及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欠发达地区指标用不完的严峻现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存在。耕地面积的过速减少将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建设用地指标的严重不足将影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解决“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对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耕地保护的区域补偿机制。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区域补偿 机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靳相木 杜茎深
研究目的:对已有耕地保护补偿研究文献的技术路线及主要议题进行一个结构性的总体把握,揭示该项研究的脉络演变及趋势,以期为耕地保护补偿问题在研究范式上的改进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外学界对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现状,总体上可以用"三条路线,两个层面"予以概括。"三条路线"是指从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逻辑看,学界采取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三条:基于外部性内部化原理的补偿研究、基于发展权转移原理的补偿研究和基于社会平均收益原理的补偿研究。"两个层面"是指已有研究涉及的议题主要包括耕地保护的区域补偿研究和面向农户的耕地保护补偿研究两个层面。研究结论:今后耕地保护补偿研究应在以下三个方...
关键词:
土地制度 耕地保护 综述 土地用途管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雍新琴 舒帮荣 陈龙高 渠立权 梅艳
基于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与政策、行政与财政体制,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27个县级市和25个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县级政府多重角色选择与责任规避的机理,揭示了县级政府规避耕地保护的责任,导致耕地过度损失的原因,以及实施耕地保护县域补偿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构建补偿模式,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县级政府具有独立经济人的特性,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之间存在巨大收益差距,且地方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建设用地出让收入,是其热衷于推动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原因;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补偿地方政府因保护耕地所导致的财政损失,缩小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边际收益差值;在省与县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中设立耕地保护补...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安涛 吴郁玲
从理论上分析影响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意愿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再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根据农户调查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自然资本拥有量较多的农户家庭倾向于较低的耕地保护补偿需求;而拥有较多金融资本的农户家庭倾向于较高的耕地保护补偿需求;货币化补偿相比于其他补偿方式对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意愿的激励更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的耕地保护补偿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农户耕地保护补偿的意愿越强烈。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补偿意愿 影响因素 农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广辉 孔祥斌 张凤荣 李翠珍 郑红斌
研究目的:在对耕地利用及转用的经济过程与相关利益主体损益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耕地流失经济机理,提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多功能外溢引发的耕地利用低收益和耕地非农化的低成本以及耕地保护的巨大机会成本是耕地转用的根本所在,可从耕地利用多功能外溢补贴以及发展机会成本补偿两个方面建立耕地保护经济机制。研究结论:当前中国耕地保护政策中缺乏有效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对平衡各相关经济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关系,形成完备的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的微观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