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48)
- 2023(16965)
- 2022(14768)
- 2021(13955)
- 2020(11677)
- 2019(26540)
- 2018(26396)
- 2017(50538)
- 2016(27439)
- 2015(30945)
- 2014(30598)
- 2013(29834)
- 2012(27289)
- 2011(24317)
- 2010(24146)
- 2009(22161)
- 2008(21006)
- 2007(18165)
- 2006(15811)
- 2005(13317)
- 学科
- 济(104979)
- 经济(104857)
- 管理(77377)
- 业(70542)
- 企(57903)
- 企业(57903)
- 方法(47254)
- 数学(41085)
- 数学方法(40468)
- 农(31284)
- 中国(28296)
- 财(26583)
- 地方(25135)
- 学(24501)
- 业经(24110)
- 农业(20817)
- 制(19026)
- 贸(18075)
- 贸易(18061)
- 理论(17916)
- 环境(17596)
- 易(17481)
- 和(16927)
- 务(16410)
- 技术(16328)
- 财务(16324)
- 财务管理(16286)
- 企业财务(15343)
- 银(14983)
- 银行(14942)
- 机构
- 学院(369352)
- 大学(367617)
- 管理(146994)
- 济(139686)
- 经济(136354)
- 理学(126892)
- 理学院(125488)
- 管理学(122983)
- 管理学院(122339)
- 研究(119465)
- 中国(89900)
- 京(77926)
- 科学(76238)
- 财(64502)
- 农(60546)
- 所(58497)
- 中心(57078)
- 业大(57025)
- 江(56338)
- 研究所(53390)
- 财经(51332)
- 范(50812)
- 师范(50329)
- 北京(48094)
- 农业(47204)
- 经(46654)
- 州(45277)
- 院(44653)
- 经济学(40922)
- 技术(40677)
- 基金
- 项目(259386)
- 科学(203313)
- 研究(191010)
- 基金(185688)
- 家(161251)
- 国家(159883)
- 科学基金(138050)
- 社会(118155)
- 社会科(111672)
- 社会科学(111642)
- 省(104025)
- 基金项目(99085)
- 自然(90727)
- 教育(89009)
- 自然科(88528)
- 自然科学(88503)
- 自然科学基金(86814)
- 划(86086)
- 编号(80032)
- 资助(75792)
- 成果(63565)
- 重点(58167)
- 部(56289)
- 发(55135)
- 课题(54838)
- 创(53684)
- 创新(50078)
- 科研(49668)
- 项目编号(48584)
- 大学(48400)
- 期刊
- 济(153800)
- 经济(153800)
- 研究(104469)
- 中国(75616)
- 学报(58303)
- 农(55320)
- 科学(53455)
- 管理(52402)
- 财(49258)
- 教育(46624)
- 大学(44580)
- 学学(41517)
- 农业(38425)
- 技术(34201)
- 融(29976)
- 金融(29976)
- 业经(27964)
- 财经(23675)
- 经济研究(23385)
- 图书(22943)
- 经(20224)
- 问题(19997)
- 业(19094)
- 资源(18482)
- 科技(17820)
- 版(17676)
- 理论(17389)
- 技术经济(16700)
- 实践(16172)
- 践(16172)
共检索到541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熊桉 周元武 廖长林 付宏 李博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又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的稀缺资源,目前各地普遍存在建设用地瓶颈问题。本文以统筹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为视角,对湖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三项土地管理创新试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实三项试点在实践中既能落实农业耕地保护制度,又能破解建设用地瓶颈。土地管理创新试点若作为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的正式制度运行,尚需进一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完善相关政策设计。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瑞芬 张安录
本文综合考虑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属性得出耕地的综合水平,并据此采用系统聚类法将湖北省102个县(市、区)划分为耕地赤字区、耕地平衡区和耕地盈余区,界定县级层面耕地保护补偿关系。结果显示,全省共有57个耕地赤字区、12个耕地平衡区以及33个耕地盈余区,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综合水平偏低;省内综合水平差异显著,最高为0.2099,最低为0,平均水平为0.0838。此外,通过构建经济与资源耦合机制,确定区域发展战略类型,探讨耕地保护补偿分区的发展战略分布规律。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友安
耕地保护光喊口号不担责任,最后还是会落空。多年来,湖北省从领导班子耕地保护离任审计、土地利用绩效考核、建立耕地保护补偿、调动农民群众耕地保护积极性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耕地保护新机制新方法,构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实现了全省耕地保护目标。以"三农"发展综合考评为依据,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意识。省委、省政府把耕地保护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基础工作来抓。2008年,制定了《湖北省县(市、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宋敏 曹彬蓉
在当前耕地生态补偿资金有限以及补偿效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确定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实施的优先次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当量因子法、系数修正法和灰色预测模型揭示了该省16个城市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差异,并在预测目标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确立了各市耕地生态补偿的优先序。结果表明:2007—2016年间,湖北省16个城市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自基期(2016年)至目标期(2025年),湖北省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有所增加,各城市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差异明显,按照耕地生态补偿优先序由高至低可将16个城市划分为5个等级。确立耕地生态补偿优先序,有利于提高补偿资金配置效率,为建立健全我国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丽群 邓群钊 林永钦 毛燕玲 刘建生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而分析中部地区各省协调发展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1) 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由0.542上升至0.797,增长47.05%,协调发展水平从中度协调提升到高度协调。(2)经过14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升,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3) 2004年只有山西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其他5省都处于中度协调状态;2017年山西仍然处于高度协调状态,江西、安徽步入高度协调阶段,而河南、湖北、湖南提升到优度协调状态。[结论]研究期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协调发展度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快,耕地保护承受巨大压力;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姿璇 潘方杰 黄琦 王璐瑶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类型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该研究基于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网格维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方向、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识别空间演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分布为集聚型结构类型,呈现出集聚型趋势逐渐增强的演化特征,其中传统村落类集聚程度最高。2)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呈现“东(略偏南)—西(略偏北)”态势,空间分布向心力较强,方向性较为明显,且呈现出向东、西两边逐渐扩散态势。3)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高密度区呈现出由散点独立结构向块状组团结构演化的态势,大体上呈现出横“V”字形核密度结构,宜昌始终是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不同类型村庄高密度区差异显著。4)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在空间上呈不等概率分布态势,存在围绕宜昌、荆州、十堰、襄阳、恩施等集聚分布的态势,且呈现出逐渐均衡的发展趋势。5)自然环境是特色保护类村庄的选址与布局的本底和基石,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断增强,不同类型村庄受到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开丽
农地"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为剖析该政策背景下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的形成机理,优化中国现有土地产权制度的激励作用,本文结合湖北省农户调研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户土地流转决策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流转决策3个潜变量、情景因素等19个可观测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分析,最后对不同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机制和不同试点区域的农户进行多群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的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其流转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能反映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流转决策的因子分别是"认为该政策能够稳定土地产权""对政策内涵的了解程度"和"采取主动措施准备土地流转"。②村级土地产权安全性、农户流转经历和主观规范等情景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决策既有直接影响,也通过影响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流转决策有间接影响。③"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的形成机理在不同类型农户间存在差异,应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别化的激励措施,以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有序流转,提高农地流转效率。并通过积极探索"三权"分置的多种实现形式,激励农户进一步做出帕累托改进的流转决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瑞芬 张安录 蔡银莺
耕地保护不仅要确保耕地的数量不减少、而且要保证耕地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不下降。本文综合考虑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属性,采用加权求合法计算耕地的综合水平,并据此采用Jenks自然断裂点法将湖北省102个县(市、区)划分为耕地赤字区、耕地平衡区以及耕地盈余区,界定了县级层面耕地保护补偿关系。分区结果显示:全省共有56个耕地赤字区,28个耕地平衡区以及18个耕地盈余区,盈余区个数仅占总样本的18%,说明湖北省耕地资源综合水平偏低;省内耕地资源综合水平差异较大,综合水平值最高为0.209 9(钟祥市),最低为0(江汉区、武昌区和黄石港区),平均水平为0.083 8。此外,通过构建耕地资源综合水平与土地财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树茁 宋瑞霞
中国的性别结构失衡已持续40多年,成为制约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长期累积的人口风险与社会利益的高度分化相互交织,对现有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新常态下亟须创新和完善性别失衡治理机制,公众参与是关键突破点。从信息获取出发,深入探究其通过信任和风险感知对公众参与的影响机制,不仅从理论层面上揭示了促进公众参与的内在机理,还为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启示。基于O-S-O-R模型,建构风险社会背景下性别失衡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018年开展的“性别失衡的社会风险及治理”专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信息获取对公众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信任和风险感知在这一关系中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孙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指明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湖北省委将"建立湖北省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列为2014年度重大调研课题,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按要求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构想。现行建设用地市场的历史作用和缺陷总的来看,现行建设用地市场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完善了市场经济体系。土地是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维珍 周勇 于雷 颜永宏 刘强
基于GIS空间分析平台,以分形理论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分别对老河口市总体土地、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测算,进而多角度分析城镇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空间稳定性。结果显示:老河口市总体土地利用的空间稳定性较高;城镇建设用地受规划影响,布局集中规范,空间稳定性高;耕地连片分布,空间稳定性高,城镇化进程与耕地保护冲突性较小;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维数、稳定性指数差异较大,且对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空间稳定性影响较大;城镇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空间稳定性相关性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姗姗 吴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明确部署和总体要求。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在于人才振兴。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积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管理、规划与发展,加快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为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基础。乡村振兴的推进,也势必给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为了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要从实际出发,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突破影响乡村振兴发展中最直接的人才发展瓶颈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为进一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人力资源发展 瓶颈问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成新 余向勇 于雷
目前,一些城市用地模式粗犷,城镇等级体系和规模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与落脚点。以山地城市宜昌市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空间评价模型。通过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安全格局构建、经济性建设用地识别等空间与网络分析技术,评价识别城市发展优先利用的建设用地。最后,依据城镇和经济发展趋势,构建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提出人口与用地规模建议,从空间上构建与生态安全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格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成新 余向勇 于雷
目前,一些城市用地模式粗犷,城镇等级体系和规模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与落脚点。以山地城市宜昌市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空间评价模型。通过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安全格局构建、经济性建设用地识别等空间与网络分析技术,评价识别城市发展优先利用的建设用地。最后,依据城镇和经济发展趋势,构建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提出人口与用地规模建议,从空间上构建与生态安全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