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49)
2023(2345)
2022(1997)
2021(1854)
2020(1597)
2019(3828)
2018(3560)
2017(6633)
2016(3259)
2015(3427)
2014(3041)
2013(3146)
2012(3001)
2011(2829)
2010(3056)
2009(2930)
2008(2713)
2007(2506)
2006(2232)
2005(2180)
作者
(9747)
(8229)
(7939)
(7612)
(5196)
(3936)
(3650)
(3132)
(3131)
(2925)
(2891)
(2798)
(2704)
(2699)
(2685)
(2507)
(2440)
(2367)
(2269)
(2258)
(2074)
(2049)
(1972)
(1944)
(1832)
(1744)
(1743)
(1653)
(1646)
(1602)
学科
(14200)
经济(14187)
管理(7727)
(5832)
(4622)
企业(4622)
方法(4042)
(3975)
中国(3783)
(3681)
地方(3401)
关系(3289)
数学(3240)
数学方法(3156)
资源(2948)
土地(2871)
(2633)
贸易(2631)
业经(2590)
经济关系(2557)
(2536)
对外(2470)
(2470)
农业(2425)
环境(2422)
理论(2373)
(2329)
外经(2314)
对外经济(2299)
(2115)
机构
大学(46905)
学院(45233)
研究(19012)
(17966)
经济(17580)
管理(15362)
中国(14339)
理学(12815)
理学院(12561)
管理学(12256)
管理学院(12158)
科学(11929)
(11172)
(9851)
(9463)
研究所(8943)
(8545)
中心(8360)
业大(7628)
农业(7381)
北京(7255)
(7249)
(7223)
师范(7145)
(7044)
财经(6475)
师范大学(5994)
科学院(5897)
(5896)
(5713)
基金
项目(30281)
科学(23957)
基金(22637)
研究(21122)
(20564)
国家(20429)
科学基金(17102)
社会(13658)
社会科(12943)
社会科学(12938)
基金项目(11563)
自然(11353)
自然科(11015)
自然科学(11010)
(10877)
自然科学基金(10798)
(9668)
教育(9393)
资助(8871)
编号(8179)
重点(7289)
成果(7005)
(6640)
(6480)
课题(6029)
国家社会(5997)
(5817)
科研(5788)
大学(5583)
中国(5527)
期刊
(21409)
经济(21409)
研究(14729)
中国(12649)
学报(8824)
(8503)
科学(8060)
大学(6618)
(6396)
管理(6052)
学学(5974)
教育(5898)
农业(5828)
(3973)
金融(3973)
(3677)
经济研究(3586)
技术(3424)
资源(3419)
财经(3250)
业经(3106)
(3105)
问题(2909)
图书(2894)
(2828)
国际(2745)
(2559)
世界(2458)
业大(2347)
书馆(2278)
共检索到74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华甫  张凤荣  
如何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发挥耕地的综合效益,是当前国土资源科技的重要研究领域。我们不能片面地就强调耕地利用管理、保障粮食安全而论耕地保护,而应深入剖析耕地对于满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小青  欧阳竹  
近年来,耕地多功能管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耕地需求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与耕地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现实问题,建立了以土地单功能利用为症结的综合分析框架,认为中国耕地保护须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然而,目前尚缺乏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梳理耕地多功能的相关研究,从实证与规范、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建立了耕地多功能内涵的综合解释框架。最后,本文提出耕地保护转型可同时注重构建以主体功能差异化为前提的耕地多功能空间融合模式、拓展耕地价值的提升途径并建立耕地多功能统筹利用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慧  龙开胜  
[目的]耕地保护补偿是耕地保护约束性政策的有力补充。基于耕地多功能及不同功能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探讨江苏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方法]首先从生产、生态和社会3个层面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评价得到耕地多功能指数,再通过当量因子法和替代法计算得到耕地外部性价值,然后结合耕地多功能评价和耕地外部性价值,将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指数的比重分别作为权重,对耕地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加权求和,并进一步修正得到江苏各市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结果]以2018年为基期,计算得到基于耕地多功能评价的江苏省平均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8 597元/(hm~(2)·年),其中补偿标准最高的地区为连云港市,为11 446元/(hm·年),最低的为无锡市,为5 203元/(hm·年)。[结论]研究得出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兼顾耕地自身功能和价值,反映了耕地功能与补偿标准之间的联系,今后可从补偿资金供给、资金分配及利益调整机制等方面加以落实。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孔祥斌  赵华甫  周丁扬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功能的层次性及其与加强耕地保护的关系,提出促进耕地多功能保护的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多功能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并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相关者相耦合。可通过耕地多功能的工程设计、布局优化以及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平衡机制等方法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研究结论:未来的耕地保护工作可以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为指导,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杜继丰  袁中友  
耕地保护是基于耕地功能需求的保护,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等需求是巨型城市区基本的耕地功能需求,其耕地保护阈值应考虑这种耕地多功能需求的区域特殊性。论文以耕地多功能管理为基本理论依据,以现有耕地保护阈值研究为基础,结合生态绿当量、碳氧平衡法和景观格局分析等最小生态用地需求量测算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集粮食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需求于一体的巨型城市区耕地保护阈值测算模型。模型侧重于潜在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护和现实生态用地结构的优化,将保护阈值区分为实有耕地保护阈值和其他可耕地保护阈值两部分。到2030年末珠江三角洲耕地保护总阈值为104.17×104hm2,其中实有耕地保护阈值48.16×1...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熊昌盛  张永蕾  王雅娟  栾乔林  刘学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市级尺度上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分区保护划定,协调耕地多功能性以服务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三角坐标图分析。研究结果:(1)2017年全国耕地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生产功能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生活功能呈"两头高、中间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特征,而生态功能沿胡焕庸线呈"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2)全国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特点,据此基于空间聚集性及全国农业区划提出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3)全国各市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高值区以生态主导型和协调型为主,低值区以协调型为主,据此提出基于空间协调度的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研究结论:全国耕地多功能呈明显空间分异规律,相应分区方案可为宏观层面耕地保护的精准施策及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向慧   周春梅   彭保发   付冬暇  
利用耕地功能指数、功能优势指数等分析2010—2020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探讨功能视角的片区耕地分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耕地功能时间演变存在差异,总体持续增长,文化、生产、生态安全、社会保障功能的变化率依次降低;耕地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功能由2010年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演变为2020年的4个高值中心;生产功能由北低南高演变为高值集中于东部;社会保障功能由东高西低演变为高值局部凸出、中等值普遍分布;生态安全功能由四周高、中间低演变为极高值三足鼎立,文化功能由北高南低演变为极高值和高值贯穿全域。将研究区划分为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生产、文化和生活–生态功能优势区等5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向慧   周春梅   彭保发   付冬暇  
利用耕地功能指数、功能优势指数等分析2010—2020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探讨功能视角的片区耕地分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耕地功能时间演变存在差异,总体持续增长,文化、生产、生态安全、社会保障功能的变化率依次降低;耕地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功能由2010年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演变为2020年的4个高值中心;生产功能由北低南高演变为高值集中于东部;社会保障功能由东高西低演变为高值局部凸出、中等值普遍分布;生态安全功能由四周高、中间低演变为极高值三足鼎立,文化功能由北高南低演变为极高值和高值贯穿全域。将研究区划分为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生产、文化和生活–生态功能优势区等5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雪  谈明洪  
论文将北京市耕地作为一个整体,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4—2011年统计数据,运用极差标准化法统一数据单位,分析了耕地多种功能的演变;运用改进的灰色T关联度分析了耕地各功能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2004—2011年北京市冬小麦、玉米和花卉生产功能显著增强,蔬菜和饲料生产功能显著减弱;生态环境功能用逆向指标表示且各指标变化不一,公路密度和农用塑料薄膜强度显著上升,农药强度波动下降,化肥强度波动上升。②耕地文化休闲功能显著增强;就业保障功能和生活保障功能显著减弱,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处于波动状态。③2004—2011年北京市耕地冬小麦生产功能和人均粮食保证率发展趋势最相近,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阚阅  
高等教育资历相互承认对于促进学术流动具有重要意义。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尝试在地区和全球层面制定与实施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并凝聚和累积了很多共识。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资历承认从最初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以及消除人员流动障碍的单一功能,发展到目前与资历框架体系和质量保证机制的多重互动,从而形成国际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洪辉  杨庆媛  陈展图  
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但要兼顾公平和效率。本文采用文献法,归纳法和图表法,从土地发展权角度讨论农地发展权转移对主体功能区耕地保护的有利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设立农地发展权是对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补充,是主体功能区发挥整体功能的必要手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边振兴  冯玉萍  于淼  韩影  
[目的]从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角度出发,探讨耕地系统中非耕作生境对这些功能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以期为今后耕地系统中生态网络优化以及绿色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3S技术法提取非耕作生境数据,按照非耕作生境比例由低到高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水田区选择调查点。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调查点耕地多功能值,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非耕作生境比例变化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结果](1)当非耕作生境比例低于22.54%和17.16%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边振兴  冯玉萍  于淼  韩影  
[目的]从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角度出发,探讨耕地系统中非耕作生境对这些功能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以期为今后耕地系统中生态网络优化以及绿色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3S技术法提取非耕作生境数据,按照非耕作生境比例由低到高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水田区选择调查点。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调查点耕地多功能值,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非耕作生境比例变化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结果](1)当非耕作生境比例低于22.54%和17.16%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呈增强趋势;当其比例大于22.54%时和17.16%,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呈减弱趋势。(2)随着非耕作生境面积比增加,耕地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均呈增强趋势。(3)当非耕作生境面积比低于22.54%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多功能呈增强趋势;当其比例大于22.54%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多功能呈减弱趋势。[结论]非耕作生境比例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影响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对耕地生态服务功能、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趋势均呈现递增趋势,对耕地多功能综合影响呈先增后减趋势。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庆年   李巧珍  
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期间,安徽省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存在区域差异,并且耕地生产、生态功能总体呈现增强趋势,耕地社会功能总体呈现减弱趋势;(2)2010—2020年期间安徽省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态势,但下降幅度较小,总体处于协调水平,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总体趋于协调发展;(3)安徽省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乡村从业人员数、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规模以上工企业个数、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道路面积的影响较大,但自2015年起主要驱动因素逐渐从农民生活水平、农业发展水平过渡到工业发展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耕地优化管理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韩武波  殷海善  
从经济学的角度,无利润可得的土地称作边际土地,又称"边际成本土地";而土壤瘠薄、远离市场的土地,其收益不足以支付成本费用,这类土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