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21)
- 2023(9053)
- 2022(7903)
- 2021(7346)
- 2020(6500)
- 2019(14905)
- 2018(14934)
- 2017(28437)
- 2016(16085)
- 2015(18501)
- 2014(18866)
- 2013(18524)
- 2012(17749)
- 2011(16192)
- 2010(16642)
- 2009(15322)
- 2008(15575)
- 2007(14410)
- 2006(12432)
- 2005(11072)
- 学科
- 济(63398)
- 经济(63309)
- 管理(44208)
- 业(40261)
- 企(31820)
- 企业(31820)
- 方法(29962)
- 数学(26048)
- 数学方法(25761)
- 农(19153)
- 学(18008)
- 财(17102)
- 中国(16065)
- 制(14107)
- 业经(12604)
- 地方(12599)
- 农业(12371)
- 贸(11878)
- 贸易(11876)
- 易(11471)
- 理论(11208)
- 银(10805)
- 银行(10760)
- 和(10621)
- 融(10379)
- 金融(10370)
- 体(10363)
- 行(10290)
- 务(10215)
- 财务(10181)
- 机构
- 大学(241845)
- 学院(239734)
- 济(91726)
- 经济(89512)
- 管理(87158)
- 研究(85615)
- 理学(74582)
- 理学院(73613)
- 管理学(71999)
- 管理学院(71573)
- 中国(63887)
- 科学(56637)
- 京(52612)
- 农(50102)
- 所(46214)
- 财(43809)
- 研究所(42377)
- 业大(40556)
- 农业(39879)
- 中心(39369)
- 江(38186)
- 财经(34590)
- 范(33543)
- 师范(33122)
- 北京(32857)
- 经(31270)
- 院(30472)
- 州(29552)
- 经济学(27661)
- 省(27272)
- 基金
- 项目(159162)
- 科学(123304)
- 基金(114189)
- 研究(111955)
- 家(102128)
- 国家(101303)
- 科学基金(84035)
- 社会(68025)
- 社会科(64149)
- 社会科学(64127)
- 省(62270)
- 基金项目(60808)
- 自然(56311)
- 自然科(54925)
- 自然科学(54903)
- 自然科学基金(53937)
- 划(53696)
- 教育(52447)
- 资助(46878)
- 编号(46147)
- 成果(39110)
- 重点(36844)
- 部(35417)
- 发(33839)
- 课题(32535)
- 创(31907)
- 科研(31115)
- 计划(30838)
- 创新(29953)
- 教育部(29196)
- 期刊
- 济(102228)
- 经济(102228)
- 研究(66922)
- 中国(48426)
- 学报(45642)
- 农(44842)
- 科学(40002)
- 财(34568)
- 大学(32894)
- 学学(31113)
- 农业(30006)
- 管理(29200)
- 教育(26863)
- 融(20016)
- 金融(20016)
- 技术(19534)
- 财经(17130)
- 业经(16906)
- 业(16379)
- 经济研究(15825)
- 经(14648)
- 问题(14066)
- 版(13854)
- 资源(12011)
- 图书(11974)
- 业大(11764)
- 技术经济(11254)
- 统计(11137)
- 理论(11117)
- 贸(11014)
共检索到355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灿 张凤荣
耕地保护主体具有基于逐利驱动下的理性思考,从而直接影响耕地保护的效果。在耕地保护行为过程中,地方政府掌握耕地的实际支配权,主导耕地的规划布局,而农民对待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则受经济利益的影响较大。现行制度框架下,耕地保护政策具有"委托-代理"关系、政策公平偏好、信息不对称、投入产出不对等、多方面利益干扰等特征。转型时期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容易凸显,应理性地正视耕地一定程度上的减少,但耕地保护的力度不容放松,需加强制度建设和耕地管理方式的创新,深化国家土地管理宏观调控。
关键词:
耕地保护 主体 特征 对策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边疆
<正>核心提示本文在梳理新时代耕地保护面临的新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实施主体间相互博弈、相机决策的行为逻辑,并研究影响行为取向的障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优化策略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多年来耕地总量持续下滑的趋势。但人多地少的总体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耕地撂荒、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毋晓蕾 梁流涛 陈常优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它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然而,现行的耕地保护制度的绩效并不理想:一是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耕地保护的代理,理应在耕地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往往具有较强的占用耕地的冲动,反而成为耕地过度非农化的主要推动力。二是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农户不仅没有耕地保护的内在动力,反而产生了耕地撂荒、消极耕作等行为。造成这两方面的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邱敏 何灏 曹银贵 苏锐清 王文旭
[目的]耕地保护是维护国家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探讨中国耕地保护决策的演进历程及产权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渐进决策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与系统分析法识别耕地保护决策变迁模式并分析路径依赖特征。[结果]农地产权的排他性与激励性逐渐强化,有限性相对减弱,为保护耕地营造了安全稳定的产权环境;中国耕地保护经历了体系形成、逐步完善、趋向成熟的阶段,遵循渐进决策模式,在平稳过渡中不断优化;耕地保护渐进决策深受产权阶段性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度环境、市场管理与农户行为路径。在制度上表现为冲突、迁移、协同的效应演变,在市场上表现为滞后、服务与激励的特征变化,农户行为则反映了群体效应、外部效应、预期效应的变化。[结论]随着产权变迁,产权效应耦合变化推动耕地保护决策发展。未来应优化农地产权制度结构、健全农地市场的公共服务管理、合理实现耕地生态产品的价值,以促进耕地保护决策良性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正红 黄伟
转型深化时期的地方政府行为具有明显的"理性经济人"的特征。在耕地保护中建立清晰、明确、可预期、可实现的激励机制,对新时期促进地方政府有效开展耕地保护工作,实现中央政府设定的耕地保护管理目标至关重要。当前,地方政府应构建既包含物质性激励层面(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等),又包含非物质性激励层面(高权重耕地保护指标政绩评价体系、政治奖励,等等)的地方政府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并尽快体现在现行耕地保护相关政策的改革和完善中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泽斌 刘卫东 罗文斌 汪友结
在界定耕地保护绩效内涵的基础上,基于PSR模型建立耕地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法和协调度计算函数建构评价模型,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为样本,对耕地保护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耕地保护PSR系统的协调性反映了耕地保护的"原因-效应-响应"配合程度,可用来度量耕地保护的绩效水平;②耕地保护的PSR系统协调度最高为黑龙江(1.6794),最低为海南(1.4512),平均协调度1.6100。耕地保护绩效的区域差异明显。耕地保护绩效与区域经济发展外在压力和耕地资源禀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③在耕地保护制度安排中应遵循耕地保护机会成本和耕地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调控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绩效评价 PSR 协调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卫
本文把耕地保护置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框架下,运用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原理,构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最优化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最佳规模调控指标的具体测算方法,并粗略估算了我国现状及未来半个世纪耕地保护最佳规模调控指标。
关键词:
耕地保护 最优化分析 耕地开发边际成本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坤鹏 牛海鹏
[目的]支付方式的科学设置对CVM在耕地保护外部性评估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CVM不同支付方式视角,以焦作市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为例,剖析不同支付方式的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结果的差异性。[方法]采用支付卡式CVM。[结果](1)"出钱"、"义务劳动"、"出钱和义务劳动"不同支付方式下的年户均耕地保护支付意愿(WTP)差异性是产生单位面积耕地保护外部性差异的根本原因;(2)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文化程度、与耕地的关联程度、耕地生态社会效益认知程度、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劳动力成本及农产品成本收益等是造成不同支付方式的城镇居民和农户耕地保护WTP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通过与基于单边界二分式的焦作市耕地保护居民WTP测度结果对比表明,在科学设置支付区间和假想市场情景、合理进行假想偏差规避下,基于支付卡式综合计算整理的"出钱和义务劳动"方式的居民耕地保护支付意愿和单位面积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研究最终选取"出钱和义务劳动"方式下的1 624.9元/(hm~2·年)作为焦作市单位面积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结果,该结果可作为现实条件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理论参考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海鹏 许传阳 李明秋 张安录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接受主体与给付主体确定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和补偿机制构建的关键。文章首先基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概念、类型及其所引发的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其次,在对耕地保护主体类型划分及其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从耕地保护外部性供体的属性和特征出发,论述了耕地保护的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接受主体;同时,在对耕地保护外部性受体的概念、作用模式及其外业调查的基础上,界定和分析了耕地保护的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给付主体。研究表明,耕地保护区内经济补偿给付主体应为区内和区外所有获取耕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社会效益的自然人(外部性受体),其中区外经济主体所获取的生态社会效益(耕地保护区际外部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美球 刘桃菊 黄建伟
本文按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的劳动力投入、农田基础建设投入、耕地制度变化、化肥与农家肥选用、病虫害防治方法选用和先进农业技术应用等具体耕地保护行为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农户 耕地保护行为 农业补贴政策 响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海鹏 张杰 张安录
文章从耕地保护外部性出发,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界定分析。分析认为: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耕地保护外部性类型划分、供体与受体界定,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和补偿机制构建的基础;耕地保护外部效益的内部化是解决目前耕地保护外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测度能够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确定提供依据;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弹性区间及其动态性反映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施的渐进性。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①应尽快构建区内和区际补偿一体化的动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补偿体系;②进一步巩固和落实农户耕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和耕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③应将耕地...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经济补偿 外部性 补偿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洪辉 杨庆媛 陈展图
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但要兼顾公平和效率。本文采用文献法,归纳法和图表法,从土地发展权角度讨论农地发展权转移对主体功能区耕地保护的有利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设立农地发展权是对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补充,是主体功能区发挥整体功能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农地发展权 转移 耕地保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段岩燕 申静
实现耕地保护目标,不仅要采用法律、政策、规划等手段,还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提高各利益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系统分析了耕地保护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多层博弈关系,构建了以地方政府和农民为双核心,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着手进行耕地保护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设立耕地保护基金,重新调整耕地保护各方利益分配方案,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征地模式等措施。
关键词:
博弈分析 耕地保护 耕地制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荔阳 易志辉 林斌 徐伟铭 王成军
[目的]耕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更加高效地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保护的成效,文章从耕地质量的内涵出发,研究福建省耕地自然、利用以及经济质量等别的数量特征,[方法]引入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索耕地质量在省域层面上的空间分异规律,根据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结合空间极化理论提出了4种基于耕地质量的耕地保护分区方案,为耕地保护分区提供参考。[结果]研究表明福建省省域层面的耕地自然等、利用等以及经济等质量等别分别为6. 77、8. 12、8. 34,耕地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分别为:0. 425、0. 341、0. 319;耕地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耕地质量等别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集中分布的态势,其中,自然等和利用等较为明显。[结论]福建省耕地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各等别面积也大致呈正态分布,在省级域层面,各质量等别的全局空间自相关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和空间聚集特征。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吴群 曹春艳
尽管我国采取了世界上较为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但耕地保护的效果却不甚理想,现行体制可能是耕地流失的深层次动因。本文主要从耕地保护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低效或失灵的体制障碍,着重探讨了耕地保护在市场经济体制、财政分权体制、地方政府竞争体制三个方面的体制障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地方经济权力分化凸显,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存在占用耕地的利益驱使。因此,需要对影响我国耕地保护的体制障碍进行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