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5)
- 2023(12522)
- 2022(9812)
- 2021(8640)
- 2020(6750)
- 2019(14837)
- 2018(14491)
- 2017(27770)
- 2016(14949)
- 2015(16636)
- 2014(16735)
- 2013(16099)
- 2012(14778)
- 2011(13508)
- 2010(13697)
- 2009(13189)
- 2008(12867)
- 2007(11604)
- 2006(10866)
- 2005(10329)
- 学科
- 济(82071)
- 经济(81976)
- 管理(47743)
- 业(40905)
- 企(33301)
- 企业(33301)
- 方法(22758)
- 中国(21045)
- 农(20723)
- 地方(20580)
- 数学(19276)
- 数学方法(19137)
- 业经(18923)
- 制(18315)
- 财(17939)
- 学(14439)
- 体(14302)
- 农业(13528)
- 地方经济(13176)
- 环境(12487)
- 融(11746)
- 金融(11743)
- 银(11620)
- 银行(11609)
- 发(11525)
- 行(11150)
- 体制(11036)
- 务(10127)
- 财务(10097)
- 财务管理(10073)
- 机构
- 学院(222441)
- 大学(220368)
- 济(103065)
- 经济(101092)
- 研究(80752)
- 管理(80403)
- 理学(67924)
- 理学院(67210)
- 管理学(66244)
- 管理学院(65834)
- 中国(61935)
- 财(49119)
- 京(46000)
- 科学(44739)
- 所(39842)
- 财经(37901)
- 中心(35751)
- 研究所(35482)
- 江(35177)
- 农(34907)
- 经(34165)
- 经济学(33588)
- 经济学院(29759)
- 业大(29335)
- 院(29070)
- 北京(28884)
- 范(28434)
- 师范(28221)
- 财经大学(27745)
- 州(27124)
- 基金
- 项目(141473)
- 科学(112817)
- 研究(107769)
- 基金(103398)
- 家(89285)
- 国家(88543)
- 科学基金(75968)
- 社会(72879)
- 社会科(69000)
- 社会科学(68982)
- 省(54877)
- 基金项目(53600)
- 教育(48307)
- 划(45296)
- 自然(44569)
- 自然科(43419)
- 自然科学(43411)
- 编号(42902)
- 自然科学基金(42649)
- 资助(40147)
- 成果(35666)
- 制(32649)
- 重点(32638)
- 发(32451)
- 部(31683)
- 国家社会(31377)
- 课题(30834)
- 创(29213)
- 性(28194)
- 教育部(27718)
- 期刊
- 济(128970)
- 经济(128970)
- 研究(73317)
- 中国(49033)
- 财(39085)
- 农(34949)
- 管理(32837)
- 学报(31125)
- 科学(30655)
- 大学(25129)
- 学学(23924)
- 融(23298)
- 金融(23298)
- 农业(23258)
- 教育(21933)
- 经济研究(21130)
- 财经(20446)
- 业经(19407)
- 技术(19294)
- 经(17780)
- 问题(16752)
- 贸(11956)
- 技术经济(11805)
- 世界(11698)
- 业(11296)
- 现代(10867)
- 经济问题(10678)
- 国际(10449)
- 版(10443)
- 改革(10195)
共检索到3529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朱道林
近年来,耕地"非粮化"现象有增多趋势,大量耕地甚至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经济作物、苗木林果,甚至挖塘养鱼等,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也威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作者在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虞洪 牛卓美
耕地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的基础支撑,切实保护耕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当前,我国耕地“非粮化”倾向较为严重,对保障粮食安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研究发现,耕地“非粮化”防治过程中面临着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产业退出成本高昂、自然生产条件限制、地方财政负担较重和耕地权能主体缺位等多重现实约束。基于此,提出提升种粮综合效益、建立分步复耕还粮机制、分类优化粮食产业基础设施、完善主产区配套支持政策、激励耕地权能主体共同参与的耕地“非粮化”治理路径选择及其政策建议,以求突破耕地“非粮化”防治政策实施的现实阻碍,统筹推进“非粮化”防治任务落地落实,构建多元主体参与“非粮化”防治的长效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琼 齐源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时期,耕地保护面临耕地锐减趋势难以遏制、耕地质量下降形势严峻、违法占用耕地问题严重、粗放型用地模式没有转变等问题。本文认为,现行农地制度的产权和管理缺陷是耕地保护处于困境的制度根源,治理路径的现实选择可以从集约利用土地和完善农地管理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逐步"放开产权"。
关键词:
城市化 耕地保护 农地制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浮 刘俊娜 常媛媛 张琦 于昊辰 张绍良
研究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态势,揭示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18年耕地非粮化面积约为54.47×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2)非粮化面积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和北部,但高非粮化率主要集中于新疆、贵州和东南沿海。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面积与非粮化面积对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共同驱动了全国非粮化的空间格局。但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研究结论:受经济、社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不同尺度下非粮化时空格局差异悬殊、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今后应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差别化补贴,严控非粮化无序增长、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肖盼晴
耕地非粮化治理对耕地保护、农民收益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日本的耕地非粮化治理经历了长期演变。其过程显示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因和环境差异直接决定了治理政策的内容。结构性矛盾引发的非粮化问题可通过农业保护措施解决,但过度保护会阻碍现代化。因此,日本曾引入竞争机制调整趋粮化和非粮化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农业发展局限和市场导向,非粮化问题再次显现。为应对新阶段的挑战,需要从保障政策网络过程的循环能力、提高政府的统筹能力和增强环境客体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出发,调整耕地非粮化治理的相关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振
在保障粮食安全背景下,耕地“非粮化”成为耕地治理的重点。当下的耕地“非粮化”治理面临立法理念冲突、法律禁令模糊、行政执法失范及治理依据存忧等现实困境。耕地“非粮化”的基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该权利的“物权”基因意味着“非粮化”属于经济自由权,对其干预应当采取设定法律义务方式,同时对行政机关执法活动进行法律授权。具体来说,在法律约束机制方面,要明确“非粮化”的权利本位、建立效益与安全价值冲突平衡机制、完整列举“非粮化”的义务负担;在激励补偿方面,构建以财政补贴或行政奖励为核心的粮食补偿机制;在执法机制方面,规范“非粮化”执法主体及权限配置,建立“非粮化”行政执法暂停机制,尝试构建“非粮化”行政速裁机制。
关键词:
粮食安全 非粮化 法治化 政府与市场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肖君 张雁
核心提示本文总结了广西“非粮化”治理现状,并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完善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政策、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监管、有序引导耕地恢复、建立耕地恢复激励机制等四方面措施,旨在推进广西耕地“非粮化”治理工作。
关键词:
“非粮化”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夏叡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一些原本应该种植粮食的耕地,被乡镇或农户转为用于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为了解决耕地"非粮化"现象,浙江省德清县从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土壤层出发,扩大粮食耕种面积,提高乡镇和农户种粮积极性,有效保护了耕地。确保耕地"数质双升"德清县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全面提高了耕地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农民种粮方便许多,积极性有所提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蓬鹏 朱玉春
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微观农户的“非粮化”倾向为研究视角,基于河南等五省的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CMP模型探讨了灌溉供给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灌溉供给能够显著抑制农户的耕地“非粮化”倾向,且灌溉供给越充分,抑制作用越大,但存在一定门槛制约。在纯粮食种植户中,灌溉供给能够通过提高种粮产出,进而抑制农户“非粮化”倾向。异质性效果明显,过度集中化或缺少制度辅助的产权归属和管理,不利于小农水灌溉供给能力提升。产权所属需要适度集中化、适度制度化,管护主体需要多元化,两者共同作用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非粮化”倾向;灌溉供给对混种农户“非粮化”倾向抑制作用更大,对中部和西部农户“非粮化”倾向的作用依次降低,对东部农户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推动小农水产权改革和创新管护机制,发挥多中心治理优势,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农户的“非粮化”倾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大鹏 彭博
研究目的:分析“非粮化”现象的形成逻辑,确立法律规制理念,提出完善相应法律制度的路径。研究方法:法律文本分析、法律规范解释。研究结果:(1)我国当前“非粮化”现象体现出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目标与种植主体经营权之间的矛盾;(2)当前耕地保护立法与中央政策中防止“非粮化”的要求不适配,缺乏明确可操作的法律保障制度;(3)“非粮化”现象本质上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可采用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理论予以治理,以实现市场系统与政府系统资源的有效配置。研究结论:防止“非粮化”的法律制度构建应当以国家干预理论为核心,以赋权、限权、激励的设计思路为导向,最终实现兼顾保障农民收益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效果。
关键词:
土地法治 非粮化 国家干预 自主经营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建伟 张兆亮
研究目的:以博弈论为基础建立双层博弈分析框架,选取耕地流转种树绿化典型案例,复盘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博弈过程并揭示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动机和行为逻辑,为国家治理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质性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抑制具有明显的情境依赖特征,即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是耕地流转“趋粮化”和“非粮化”选择的本质。因此,无论对各级政府还是对种粮主体而言,在国家层面对耕地保护实施“辅之以义、辅之以利”又“辅之以法”的“三辅”并治机制才是防治耕地流转“非粮化”的良策。研究结论:为有效防治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应在“三辅”并治的基础上以层层设防的策略来遏制耕地流转“非粮化”的不良趋势,即以“中央政府的奖惩、地方政府的规制、社会媒体的监督和种粮主体的抵抗”这4道防线来筑牢粮食安全的“堤坝”。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世凯 尚能飞 刘丽芳 何雨烨 于龙凤 苏奇倩 冷燕
【目的】探索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其重心偏移趋势和迁移路径,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云南省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方法】基于云南省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获取过去40年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数据,综合运用耕地非粮化速度模型、重心模型、耕地非粮化标准差异椭圆方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云南省近40年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迁移路径与聚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近40年来,云南耕地非粮化虽呈非均衡化发展态势,但其非均衡程度有降低的趋势,耕地非粮化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滇中城市群。1980年以来,昆明市、楚雄州和玉溪市耕地非粮化速度快于滇中其他地区和市州辖区。耕地非粮化重心空间迁移路径呈“旗帜”型形态,具体表现为先转向西南,随后转向东南,最后转向北方。云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聚集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低-低”型聚类主要集中在西南、北部和南部少数地区,而“高-高”型聚类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南部;同时“高-高”和“低-低”聚类成为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演化的主要发展趋势。【结论】云南可耕地资源相对紧缺,耕地非粮化在时空格局上保留了不同程度的特征,存在时空转移路径分布的不平衡性,且耕地非粮化的时空聚集性突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袁源 王亚华 徐萍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大背景下,对耕地数量的单一管控已转向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大食物观”也赋予粮食安全新的内涵,“非粮化”治理亟需探索新时期耕地用途管制的应对逻辑并构建理论框架体系。通过对“非粮化”治理的政策回溯和困境揭示,提出应对逻辑要着眼于底线管控、动态发展和价值实现三个不同维度的治理视角,深入辨析安全与效率、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产的关系。理论框架需参照多层级规划目标、精细化分区管理、全生命周期流程和差别化规则体系的原则,围绕管制基础、管制模式、管制环节和管制手段四个核心内容构建用途管制体系。研究结果可为防止耕地“非粮化”、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成 梁鑫 豆浩健 黄宇航
文章在解析乡村多元价值内涵和理清其与耕地“非粮化”关联逻辑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通过空间特征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2010—2020年重庆市耕地“非粮化”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1)在乡村价值转型的不同阶段,乡村多元价值实现与耕地“非粮化”存在一定的互馈关系。(2)重庆市耕地“非粮化”率从2010年36.87%上升到2020年42.87%,各区县“非粮化”率空间分布趋于均衡,并呈现“西高东低、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高高集聚区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并在长时间保持稳定。(3)耕地“非粮化”是在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进程中各价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乡村要素发挥的多元功能引导下,乡村多元主体对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为响应最终驱动耕地利用的“非粮化”或“趋粮化”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