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18)
- 2023(7679)
- 2022(5562)
- 2021(5086)
- 2020(3624)
- 2019(7869)
- 2018(7712)
- 2017(14788)
- 2016(8143)
- 2015(8972)
- 2014(8843)
- 2013(8209)
- 2012(7138)
- 2011(6334)
- 2010(6225)
- 2009(5862)
- 2008(5870)
- 2007(5148)
- 2006(4907)
- 2005(4530)
- 学科
- 济(32235)
- 经济(32203)
- 业(23096)
- 管理(22726)
- 企(17899)
- 企业(17899)
- 农(14063)
- 中国(11623)
- 业经(10338)
- 方法(9599)
- 农业(9180)
- 财(8363)
- 数学(7680)
- 制(7663)
- 数学方法(7574)
- 地方(7328)
- 发(6931)
- 学(6598)
- 体(6432)
- 土地(5874)
- 发展(5763)
- 展(5752)
- 务(5510)
- 财务(5492)
- 财务管理(5483)
- 环境(5447)
- 银(5327)
- 银行(5321)
- 企业财务(5318)
- 产业(5248)
- 机构
- 学院(114499)
- 大学(111960)
- 济(45335)
- 经济(44429)
- 管理(41859)
- 研究(40597)
- 理学(35978)
- 理学院(35617)
- 管理学(34960)
- 管理学院(34772)
- 中国(30612)
- 科学(24349)
- 京(23717)
- 农(22381)
- 财(21504)
- 所(19801)
- 中心(18309)
- 研究所(18030)
- 业大(17985)
- 江(17721)
- 农业(17195)
- 财经(17159)
- 范(16007)
- 师范(15871)
- 经(15671)
- 院(15055)
- 北京(14495)
- 经济学(13984)
- 州(13882)
- 财经大学(12770)
- 基金
- 项目(78610)
- 科学(62744)
- 研究(59908)
- 基金(56784)
- 家(50195)
- 国家(49733)
- 科学基金(42295)
- 社会(39342)
- 社会科(37151)
- 社会科学(37140)
- 省(30850)
- 基金项目(29473)
- 教育(27154)
- 划(25970)
- 自然(25586)
- 编号(25002)
- 自然科(24916)
- 自然科学(24914)
- 自然科学基金(24472)
- 资助(21163)
- 成果(20305)
- 重点(18487)
- 发(18185)
- 课题(17671)
- 部(17287)
- 国家社会(16774)
- 创(16275)
- 制(15872)
- 性(15621)
- 创新(15223)
共检索到170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虞洪 牛卓美
耕地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的基础支撑,切实保护耕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当前,我国耕地“非粮化”倾向较为严重,对保障粮食安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研究发现,耕地“非粮化”防治过程中面临着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产业退出成本高昂、自然生产条件限制、地方财政负担较重和耕地权能主体缺位等多重现实约束。基于此,提出提升种粮综合效益、建立分步复耕还粮机制、分类优化粮食产业基础设施、完善主产区配套支持政策、激励耕地权能主体共同参与的耕地“非粮化”治理路径选择及其政策建议,以求突破耕地“非粮化”防治政策实施的现实阻碍,统筹推进“非粮化”防治任务落地落实,构建多元主体参与“非粮化”防治的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朱道林
近年来,耕地"非粮化"现象有增多趋势,大量耕地甚至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经济作物、苗木林果,甚至挖塘养鱼等,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也威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作者在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肖盼晴
耕地非粮化治理对耕地保护、农民收益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日本的耕地非粮化治理经历了长期演变。其过程显示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因和环境差异直接决定了治理政策的内容。结构性矛盾引发的非粮化问题可通过农业保护措施解决,但过度保护会阻碍现代化。因此,日本曾引入竞争机制调整趋粮化和非粮化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农业发展局限和市场导向,非粮化问题再次显现。为应对新阶段的挑战,需要从保障政策网络过程的循环能力、提高政府的统筹能力和增强环境客体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出发,调整耕地非粮化治理的相关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振
在保障粮食安全背景下,耕地“非粮化”成为耕地治理的重点。当下的耕地“非粮化”治理面临立法理念冲突、法律禁令模糊、行政执法失范及治理依据存忧等现实困境。耕地“非粮化”的基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该权利的“物权”基因意味着“非粮化”属于经济自由权,对其干预应当采取设定法律义务方式,同时对行政机关执法活动进行法律授权。具体来说,在法律约束机制方面,要明确“非粮化”的权利本位、建立效益与安全价值冲突平衡机制、完整列举“非粮化”的义务负担;在激励补偿方面,构建以财政补贴或行政奖励为核心的粮食补偿机制;在执法机制方面,规范“非粮化”执法主体及权限配置,建立“非粮化”行政执法暂停机制,尝试构建“非粮化”行政速裁机制。
关键词:
粮食安全 非粮化 法治化 政府与市场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肖君 张雁
核心提示本文总结了广西“非粮化”治理现状,并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完善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政策、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监管、有序引导耕地恢复、建立耕地恢复激励机制等四方面措施,旨在推进广西耕地“非粮化”治理工作。
关键词:
“非粮化”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夏叡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一些原本应该种植粮食的耕地,被乡镇或农户转为用于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为了解决耕地"非粮化"现象,浙江省德清县从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土壤层出发,扩大粮食耕种面积,提高乡镇和农户种粮积极性,有效保护了耕地。确保耕地"数质双升"德清县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全面提高了耕地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农民种粮方便许多,积极性有所提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蓬鹏 朱玉春
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微观农户的“非粮化”倾向为研究视角,基于河南等五省的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CMP模型探讨了灌溉供给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灌溉供给能够显著抑制农户的耕地“非粮化”倾向,且灌溉供给越充分,抑制作用越大,但存在一定门槛制约。在纯粮食种植户中,灌溉供给能够通过提高种粮产出,进而抑制农户“非粮化”倾向。异质性效果明显,过度集中化或缺少制度辅助的产权归属和管理,不利于小农水灌溉供给能力提升。产权所属需要适度集中化、适度制度化,管护主体需要多元化,两者共同作用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非粮化”倾向;灌溉供给对混种农户“非粮化”倾向抑制作用更大,对中部和西部农户“非粮化”倾向的作用依次降低,对东部农户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推动小农水产权改革和创新管护机制,发挥多中心治理优势,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农户的“非粮化”倾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建伟 张兆亮
研究目的:以博弈论为基础建立双层博弈分析框架,选取耕地流转种树绿化典型案例,复盘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博弈过程并揭示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动机和行为逻辑,为国家治理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质性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抑制具有明显的情境依赖特征,即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是耕地流转“趋粮化”和“非粮化”选择的本质。因此,无论对各级政府还是对种粮主体而言,在国家层面对耕地保护实施“辅之以义、辅之以利”又“辅之以法”的“三辅”并治机制才是防治耕地流转“非粮化”的良策。研究结论:为有效防治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应在“三辅”并治的基础上以层层设防的策略来遏制耕地流转“非粮化”的不良趋势,即以“中央政府的奖惩、地方政府的规制、社会媒体的监督和种粮主体的抵抗”这4道防线来筑牢粮食安全的“堤坝”。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世凯 尚能飞 刘丽芳 何雨烨 于龙凤 苏奇倩 冷燕
【目的】探索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其重心偏移趋势和迁移路径,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云南省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方法】基于云南省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获取过去40年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数据,综合运用耕地非粮化速度模型、重心模型、耕地非粮化标准差异椭圆方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云南省近40年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迁移路径与聚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近40年来,云南耕地非粮化虽呈非均衡化发展态势,但其非均衡程度有降低的趋势,耕地非粮化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滇中城市群。1980年以来,昆明市、楚雄州和玉溪市耕地非粮化速度快于滇中其他地区和市州辖区。耕地非粮化重心空间迁移路径呈“旗帜”型形态,具体表现为先转向西南,随后转向东南,最后转向北方。云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聚集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低-低”型聚类主要集中在西南、北部和南部少数地区,而“高-高”型聚类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南部;同时“高-高”和“低-低”聚类成为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演化的主要发展趋势。【结论】云南可耕地资源相对紧缺,耕地非粮化在时空格局上保留了不同程度的特征,存在时空转移路径分布的不平衡性,且耕地非粮化的时空聚集性突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戚渊 李瑶瑶 朱道林
研究目的:探究农地资本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农地过度资本化问题的防范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随着耕地价格上涨,耕地价格与耕地非粮化存在"U"型关系,"U"曲线在耕地价格为969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耕地价格上涨对耕地非粮化利用的作用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2)耕地价格与非粮化的"U"型关系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存在区域异质性,"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在耕地价格为876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较全样本拟合曲线的极小值拐点约降低90个单位。研究结论:农地适度资本化未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当农地过度资本化时,耕地价格上涨会促进耕地非粮化利用。未来在推进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需要政府有效介入,正确引导和监管市场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率,完善用途管制制度。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吴九兴 谭舒泽
在复杂的气候变化和世界局势下,防止耕地“非粮化”、挖掘耕地多功能、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粮食安全保障、国民经济贡献、社会安定维护、生态安全承载4个维度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刻画2000—2020年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并利用敏感度模型分析耕地多功能对耕地“非粮化”的敏感程度。研究表明:(1)2000—2020年间耕地各项子功能值在整体上呈现剧烈—平缓—剧烈变化趋势,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和国民经济贡献功能上升,而社会安定维护功能和生态安全承载功能下降。(2)安徽省“非粮化”程度呈下降趋势,在地域差异上表现为皖南地区高于皖北地区。(3)耕地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社会安定维护功能、生态承载功能对耕地“非粮化”程度变化敏感性增加,而经济贡献功能的敏感性下降。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值高的地区对“非粮化”不敏感,社会安定维护功能的敏感区域与“非粮化”程度高的区域有一定程度的重合。最后,提出强化耕地多功能管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设定“非粮化”标准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祖健 郝晋珉 陈丽 张益宾 王娟 康丽婷 郭稷桁
为探讨新时期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内涵和路径,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回顾并总结近10年耕地保护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系统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过程和状态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概念,实质是全面维护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保障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活动。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监督、鼓励和引导耕地使用者集约化、绿色化利用耕地资源,使农田生态系统中耕地要素特性稳定且生态环境保持一个良好状态。2)三位一体保护路径设计:树立以农田生态系统为视角的保护理念,采取分区分级保护机制,健全耕地生态补偿制度,规范农户利用和保护耕地的行为,实时监测系统中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状态,最终实现我国全方位耕地保护格局。此研究成果可为新时期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参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小风 李娅娅 郑雨倩 金志丰 张晓蕾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产生隐患。选取并整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7年的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产业结构、农民收入结构角度分析了我国省域层面耕地非粮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7年,我国耕地非粮化面积和比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再增长的总体趋势,经济作物产业发达的省份耕地非粮化情况更为严重。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和耕地非粮化率都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和三产比重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及耕地非粮化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二产比重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和非粮化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比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和耕地非粮化率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家庭经营性收入比对耕地非粮化面积起正向作用,但对耕地非粮化率影响作用不大;财产性收入比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和耕地非粮化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促进适度耕地非粮化,应尽快对耕地过度非粮化现象采取针对性管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立君 张宗毅 钟钰 许伟
【目的】在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探究耕地宜机化对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缓解的影响机制并实证测度其具体影响程度,这对于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构建基于利润最大化约束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并进行机理推导,同时采用双栏模型等实证方法,运用2020年5—7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的全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查数据,从地块规模、耕地平整度以及机耕道通达度3个具体指标来度量耕地宜机化程度,实证测度耕地宜机化对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的缓解效应。【结果】(1)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粮食作物机械化技术成熟而非粮作物机械化技术发展滞后的背景下,耕地宜机化程度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农户的非粮化程度。(2)耕地宜机化程度的提升降低非粮化程度的传导路径是:耕地宜机化程度提升降低了农机要素价格,农户选择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用价格更低的农机要素来替代劳动力,在非粮作物机械化技术尚不成熟的现实背景下,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种植粮食作物,进而降低了非粮化程度。(3)耕地宜机化对非粮化的影响存在规模异质性,即相比小农户,耕地宜机化程度对种植大户的非粮化程度影响更为显著。【结论】整体看,耕地宜机化有效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农机使用成本,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替代和降本,有助于缓解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问题,进而保障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瑞珍 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针对近年来我国典型地区耕地流转中出现的过度"非粮化"问题,剖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即:种粮比较效益低、法律和政策规定对土地流转的用途不够明确、地方政府对种粮缺少应有的支持与鼓励、农地管理制度和监督缺乏、土地流转费用高以及对流转后耕地用途的片面理解等。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完善粮食补贴制度、对耕地流转的农业用途做明确的划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大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
“非粮化” 耕地流转 原因 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