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38)
- 2023(9795)
- 2022(8249)
- 2021(7456)
- 2020(6309)
- 2019(14028)
- 2018(13687)
- 2017(26108)
- 2016(14509)
- 2015(15455)
- 2014(15208)
- 2013(14800)
- 2012(13515)
- 2011(12265)
- 2010(12133)
- 2009(11516)
- 2008(11276)
- 2007(9824)
- 2006(8623)
- 2005(7810)
- 学科
- 济(53760)
- 经济(53666)
- 管理(45327)
- 业(42107)
- 企(34741)
- 企业(34741)
- 方法(22957)
- 数学(20236)
- 数学方法(20052)
- 财(18506)
- 制(16411)
- 农(15752)
- 中国(13940)
- 学(13752)
- 业经(12929)
- 体(11757)
- 务(11357)
- 财务(11337)
- 财务管理(11313)
- 贸(10959)
- 贸易(10956)
- 企业财务(10823)
- 易(10703)
- 农业(10225)
- 体制(10084)
- 银(9705)
- 银行(9661)
- 环境(9336)
- 融(9179)
- 金融(9176)
- 机构
- 大学(206792)
- 学院(205783)
- 济(83971)
- 经济(82440)
- 管理(76743)
- 研究(73356)
- 理学(67055)
- 理学院(66253)
- 管理学(65151)
- 管理学院(64787)
- 中国(54353)
- 科学(47969)
- 农(46256)
- 京(43141)
- 财(40286)
- 所(38744)
- 业大(38076)
- 农业(36851)
- 研究所(35645)
- 中心(32155)
- 财经(31868)
- 江(30534)
- 经(28989)
- 院(26730)
- 经济学(26439)
- 北京(26309)
- 省(24892)
- 农业大学(24697)
- 范(24181)
- 经济学院(23959)
- 基金
- 项目(147122)
- 科学(115606)
- 基金(109610)
- 家(100098)
- 国家(99346)
- 研究(98109)
- 科学基金(83624)
- 社会(64736)
- 社会科(61466)
- 社会科学(61454)
- 基金项目(58872)
- 省(57091)
- 自然(56896)
- 自然科(55569)
- 自然科学(55550)
- 自然科学基金(54625)
- 划(49089)
- 教育(44189)
- 资助(43400)
- 编号(35916)
- 重点(34148)
- 部(32508)
- 创(30993)
- 发(30830)
- 制(30514)
- 计划(29658)
- 创新(29289)
- 科研(29036)
- 成果(27993)
- 国家社会(27917)
共检索到295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海棠 彭德良 曾昭海 武保悦 金凤柱 胡跃高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制度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索以土壤线虫为指示生物评价不同耕作制度下甘薯地土壤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方法】试验中对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线虫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SR指数、J指数、成熟度指数及土壤线虫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连作甘薯地极优势属为植物寄生茎线虫属(Ditylenchus),轮作、休闲状态下极优势属为头叶线虫属(Cephalobus)、真头叶线虫属(Eucephalobus),滑刃(Aphelenchoides)和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连作甘薯和轮作玉米地同一土层线虫属数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线虫数量间有显著差异。连作使P...
关键词:
甘薯地 耕作制度 线虫群落 结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薇 赵志忠 王军广 赵泽阳 吴雯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在0~30 cm土层中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方法】选择了海南省定安县4种不同耕作制度下的稻田(一熟制、二熟制、三熟制、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不同季节0~30 cm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差异。【结果】研究区二熟制和三熟制稻田在不同季节各个土层中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都高于一熟制和撂荒地。一熟制稻田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各个季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差异显著。旱季有利于表层易氧化有机碳的累积,雨季有机碳分解速率高,不利于有机碳固存。【结论】一年内不同季度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这与土壤自身的理化性质和耕作制度的选择存在一定相关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国勤 张桃林
本文在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15年来,南方稻田耕作制度调整与改革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南方稻田耕作制度调整与改革对策和思路,对指导目前南方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长青 柯建国 柳建国 卢忠良 黄晓红 王华
将人工智能、知识库和数据库有机结合,建立耕作制度专家系统(FSES),实现了耕作制度的计算机辅助设计。FSES引入数据库关联技术,结合传统的产生式规则法和框架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以关系型知识库为主的农业生态系统知识库体系。采用似然推理法,用FSES对江西临川市耕作制度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实例分析。
关键词:
耕作制度 专家系统 优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覃锋燕 杨慰贤 彭晓辉 黎亮武 阳太亿 周佳 韦茂贵 申章佑
【目的】分析粉垄耕作下的木薯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为优化现有木薯栽培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常规耕作和粉垄耕作2种耕作方式栽培木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手段,结合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木薯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主要优势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Alpha(α)多样性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下同)。基于未加权Unifrac距离的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PERMANOVA)结果显示,木薯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分类和系统发育Beta(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物种群落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木薯根际土壤的主要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主要优势菌纲为α-变形菌纲、放线菌纲、芽孢杆菌纲和γ-变形菌纲。在分类操作单元(OTU)水平,粉垄耕作与常规耕作方式木薯根际与非根际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细菌群落相对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pH、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对细菌群落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尤其对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分布的影响更明显。【结论】木薯粉垄耕作方式通过改善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结构而减少木薯逆境胁迫,使得其根际土壤pH及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大于非根际土壤,进而引起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大于非根际土壤,其中根际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木薯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根际土壤中芽孢杆菌属、芽单胞菌属、Ellin6067属和马赛菌属的丰度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甘磊 朱彦光 严磊 李振东 陈廷速 陈晓冰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为改善土壤水热条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研究基地的甘蔗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选定面积为20 m×10 m的试验处理,通过定位监测试验区域的降雨量以及5、20和40 cm 3个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计算得到土壤热容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降水是影响本地区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耕作(T)处理的土壤蓄水上限值更高从而提高了土壤热容量,但水分不易储存;免耕(NT)处理的保水性优于耕作处理,土壤热容量更稳定。T处理中的5、20和40 cm土层的土壤热容量均高于NT处理。5 cm土层中,较高水分时段土壤热容量表现为NT>T,较低和中等水分时段为T>NT,40 cm土层的变化则与5 cm相反;而在20 cm土层,3种不同水分条件的土壤热容量均为T>NT。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热容量对降水的响应存在滞后现象:达到峰值前,NT处理响应滞后于T处理;达到峰值后,T处理响应滞后于NT处理,滞后幅度为1 d左右。【结论】土壤热容量主要受到降水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但不同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壤热容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新艳 李恒鹏 杨桂山 张欢
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近60a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种植制度从偏重粮食生产转向粮经作物协调发展,用地作物增多而养地作物减少,作物品种经历了改进与优化过程,作物熟制经历了从"双三制"恢复到两熟制。施肥种类从有机肥为主转变为完全施用化肥,氮磷钾肥投入比例从长期严重失调发展到逐渐趋于协调。在总结近60a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对地表水土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太湖地区 耕作制度 土壤 施肥 水环境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庆媛 陈展图 信桂新 曾黎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当前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现实背景,归纳轮作休耕国家试点和地方试验的做法,分析传统耕作制度对轮作休耕的经验意义,提出完善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路。研究发现:(1)中国主要经历了撂荒耕作、休闲耕作、连作耕作和复种轮作4种耕作制度,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土地用养结合模式及相关的一整套技术措施。(2)目前高度集约化的复种轮作制使耕地产能严重透支,耕地总体健康状况堪忧。(3)中国实行轮作休耕可从传统的用地养地模式中汲取经验,但并非简单的复制。(4)实行轮
关键词:
轮作休耕 耕作制度 制度演变 耕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利贞
利用甘薯品种郑红5号和徐薯18研究了土壤干旱对甘薯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前期(栽后0~60天)叶片数、叶面积、茎长及其相应的干旱胁迫指数均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重而相应减少,薯块的形成和膨大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土壤含水率在6%~10%范围内,6~8月各月份进行的干旱处理与对照(全期湿润)相比,其鲜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干旱指数为6月>7月>8月>9月。前期干旱比后期干旱对鲜薯产量影响较重。据此,提出了甘薯旱地栽培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及水浇地栽培经济用水的技术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甘磊 张静举 黄太庆 陈晓冰 马蕊 张金莲 陈廷速
【目的】开展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为土地合理耕作及耕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甘蔗地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耕作和三年免耕条件下,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通过相关插件计算获得甘蔗地土壤孔隙数量、孔隙体积和表面积,土壤弯曲度、孔隙连通性和水力半径等孔隙结构,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结果】耕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免耕作区;耕作区的孔隙度均值(1.069%)和孔隙数均值(1194个)都小于免耕区的孔隙度均值(1.195%)和孔隙数均值(1519个);由弯曲度和连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俊华 李国栋 南忠仁 肖洪浪 赵丽萍
耕作历史和种植方式是影响黑河绿洲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其组成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耕作时间的延长,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惰性有机碳(NOC)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AOC、NOC的增幅存在差异,AOC因性质活泼,对农业活动等措施引起的变化较NOC有较快响应,因此,在耕作的初期(0~5 a),AOC的增幅高于NOC,而20 a的耕地NOC增幅大于AOC,之后达到AOC与NOC的增幅接近(>100 a)的动态发展趋势,表明总有机碳含量积累的过程是AOC与NOC增幅逐渐接近、NOC积累增速的过程。>100 a的耕地,因种植方式不同,剖面上TOC、AOC、NOC含量呈现出: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苗芳芳 勉有明 普雪可 吴春花 周永瑾 侯贤清
【目的】探讨耕作覆盖对旱作土壤团粒结构、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6年进行连续3个作物生长季定位试验,通过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免耕、翻耕)和3种覆盖措施(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不覆盖),研究耕作结合覆盖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土壤蓄水量及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可显著增加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深松覆盖秸秆处理0—2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欠水年(2016)和相对欠水年(2014)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14.2%、16.9%,而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2015)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8.5%;2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欠水年以深松覆盖秸秆、相对欠水年深松覆盖地膜和平水年免耕覆盖秸秆处理最高,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18.2%、21.5%、18.7%。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对0—200 cm土层蓄水量影响显著,深松覆盖秸秆处理休闲期土壤蓄水量分别在相对欠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29.6%、9.3%、11.4%;其关键生育时期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在欠水年和相对欠水年较翻耕不覆盖显著增加21.9%、28.9%,而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增加17.1%。在相对欠水年,耕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而覆盖措施及耕作与覆盖交互作用对其有显著影响,以免耕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分别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51.8%和50.5%;在平水年和欠水年,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其二者交互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极显著影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以深松覆盖秸秆处理效果最佳,平均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56.9%和44.8%。【结论】耕作结合覆盖措施可改善耕层土壤团粒结构,显著增强休闲期和生育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和欠水年采用深松结合秸秆覆盖、相对欠水年采用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模式可实现宁南旱作马铃薯增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宏立 张祖立 张伟
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方式(耙地覆盖、深松覆盖、免耕覆盖)对寒地旱作区土壤温度的影响规律,以传统翻耕为对照组,建立了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温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4月21日至5月20日前后,保护性耕作土壤日平均温度明显高于传统翻耕土壤日平均温度,其中耙地覆盖比对照组日均土壤温度高0.58℃,深松覆盖比对照组日均土壤温度高1.22℃,免耕覆盖比对照组日均土壤温度高1.67℃;5月底以后保护性耕作土壤日平均温度低于传统翻耕。研究还表明: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翻耕相比,5,10,15,20cm各层土壤平均分别增温0.7~2.6℃、0.5~1.4℃、0.3~1.1℃、0.1~1.0℃,随着土壤层深度...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寒地 土壤温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振 杨冬静 张成玲 赵永强 孙厚俊 谢逸萍
甘薯茎线虫主要从地下茎侵入甘薯,了解茎线虫对甘薯的定位机制对茎线虫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沙盘法分析了甘薯茎线虫对甘薯抗、感茎线虫品种郑红22和栗子香不同组织提取物的趋向性。结果表明,郑红22和栗子香等地下茎提取物和根系分泌物均对茎线虫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而2个品种的须根提取物对茎线虫没有明显的吸引作用。郑红22和栗子香的胶乳提取物对茎线虫表现出明显的趋避作用,二者的驱避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甘薯茎线虫 根系分泌物 胶乳 趋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章淑玲 张绍升
从甘薯茎线虫病的薯块中分离到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2种真菌.通过苗期和薯块接种证实,尖孢镰孢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能共同侵染甘薯引起复合侵染病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