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4)
- 2023(1607)
- 2022(1476)
- 2021(1347)
- 2020(1266)
- 2019(2596)
- 2018(2653)
- 2017(4450)
- 2016(3136)
- 2015(3354)
- 2014(3295)
- 2013(3336)
- 2012(3322)
- 2011(3061)
- 2010(3073)
- 2009(2893)
- 2008(2945)
- 2007(2558)
- 2006(2148)
- 2005(1946)
- 学科
- 济(7227)
- 经济(7213)
- 学(6659)
- 管理(4245)
- 业(4230)
- 壤(3756)
- 土壤(3743)
- 方法(3178)
- 企(2906)
- 企业(2906)
- 数学(2574)
- 数学方法(2526)
- 农(2372)
- 生物(2146)
- 地方(1933)
- 森(1919)
- 森林(1919)
- 林(1912)
- 害(1869)
- 及其(1789)
- 财(1724)
- 虫(1720)
- 农业(1686)
- 中国(1621)
- 防(1611)
- 贸(1609)
- 贸易(1609)
- 易(1563)
- 防治(1537)
- 治(1529)
- 机构
- 大学(46571)
- 学院(45858)
- 研究(22673)
- 农(21124)
- 科学(19876)
- 农业(17393)
- 所(15108)
- 研究所(14379)
- 业大(14252)
- 中国(13674)
- 济(11211)
- 室(10918)
- 京(10915)
- 农业大学(10910)
- 经济(10897)
- 实验(10582)
- 管理(10550)
- 实验室(10226)
- 业(10098)
- 省(9914)
- 重点(9774)
- 科学院(9169)
- 理学(9144)
- 中心(8969)
- 理学院(8851)
- 管理学(8449)
- 管理学院(8391)
- 院(7528)
- 技术(7332)
- 江(7235)
共检索到64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思宇 孙妍 覃仁柳 杨尚东 谭宏伟
【目的】比较耐旱性不同甘蔗品种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为筛选和开发利用有益功能细菌及构建新型甘蔗耐旱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耐旱甘蔗品种桂辐98-296和旱情敏感甘蔗品种桂糖36号,在设施内进行桶栽管理,以不种植甘蔗的盆土为空白对照(CK);采集其根际土壤及CK土壤样品,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土壤样品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桂辐98-296根际土壤的优势细菌数量在门、纲、目、科、属、种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7个分类水平上均高于CK;桂糖36号根际土壤优势细菌数量仅在目、属、种和OTU 4个分类水平上高于CK;在门分类水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细菌均是2个甘蔗品种根际土壤及CK土壤共有的优势细菌门类;桂辐98-296根际土壤还富集了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等具有提升植物耐旱能力的细菌门类,其丰度占比均高于桂糖36号相应的细菌门类;在属分类水平,马杜拉菌属(Actinomadura)、norank_c_Actinobacteria、unclassified_o_Frankiales和norank_o_JG30-KF-CM45是2个甘蔗品种根际土壤的优势菌属;与桂糖36号相比,norank_f_Nitrosomonadaceae和norank_c_Actinobacteria是桂辐98-296根际土壤特有的优势细菌属。【结论】与旱情敏感甘蔗品种桂糖36号相比,耐旱甘蔗品种桂辐98-296根际土壤中富集了丰度高占比、且具有提高植物抗逆功能的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等优势细菌门类;同时还富集了未分类的放线菌属和金霉素链霉菌属等特有优势细菌属,并拥有更丰富的信号分子与相互作用功能。桂辐98-296根际土壤中富集的特有优势细菌属norank_f_Nitrosomonadaceae和norank_c_Actinobacteria有望作为提高甘蔗耐旱能力的备选功能菌属开发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金莲 黄振瑞 车江旅 谭裕模 王维赞 李冬萍 龙艳艳 卢文祥 李松 陈廷速
为了探讨在酸性赤红壤条件下,大田甘蔗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菌剂对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种群以及对甘蔗生长的影响,进行酸性赤红壤大田甘蔗接种AM菌剂的试验,初步分析其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AM真菌种群结构及其对甘蔗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施AM菌剂能促进甘蔗根系对养分的吸收,特别是对钾的吸收;提高土壤的p H值。原土壤存在4种不同类型的土著AM真菌:A.sp.1、A.sp.2、G.sp.4和G.sp.5,施用AM菌剂和化肥分别影响G.sp.5和A.sp.2种群。此外,凡施复合肥的处理,在根系中检测到较多的DSE有隔菌丝和微菌核。大田甘蔗施用AM菌剂,能增加甘蔗有效茎数,提高产量。
关键词:
甘蔗 大田 AM菌剂 根际土壤 AM种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斐 崔鸣 李川 阮佳 王梦 姜浩 马星光 王卓 丁龙飞 张诗婉 吕恋心
【目的】研究刺槐魔芋复合经营模式下,与刺槐根系不同程度分隔处理的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为刺槐与魔芋复合经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刺槐与魔芋间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室根箱隔网装置,A室种植刺槐,B室种植魔芋,并应用盆栽根系分隔技术设置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3个处理。每个处理采用抖根法采集魔芋根际土壤样品3份,共采集9份土壤样品。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提取魔芋根际土壤DNA,紫外测定和电泳检测分析提取DNA的质量浓度和纯度,通过PCR扩增和ITS r DNA区域标记扩增子的Illumina Nova Seq 6000测序及Funguild预测,分析不同分隔处理的魔芋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类群。【结果】高通量测序获得413个魔芋根际真菌OTU,分属9门25纲53目102科155属167种;获得163个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 OTU,分属1门3纲4目6科7属16种。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魔芋根际土壤真菌和AMF的Shannon指数和Chao 1指数均显著高于塑料膜分隔处理。不同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属均为瓶毛壳属(Lophotrichus)、镰刀菌属(Fusarium)、球囊霉属(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与塑料膜分隔处理相比,不分隔处理魔芋根际轮状镰刀菌(Fusarium nematophilum)和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的相对丰度增加,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Ceratobasidium ramicola、C. cornigerum和大双孢土赤壳(Ilyonectria macrodidyma)的相对丰度降低。不同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的营养类型均以腐生营养型为主(相对丰度为41.52%~63.66%),不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中共生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为7.9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主要以内生真菌和外生真菌为主;塑料膜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中植物病原菌(相对丰度为12.36%)、动物病原菌(相对丰度为1.95%)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刺槐与魔芋间作体系中,种间根系互作越紧密,魔芋根际真菌和AMF多样性越高,根际有害真菌的相对丰度越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史国英 魏源文 林丽 杨丽涛 李杨瑞 胡春锦
为了给甘蔗根际促生细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对微生物功能基因的挖掘利用提供有价值的菌种资源。利用常规分离方法从甘蔗根际中分离获得菌株GG08160,通过固氮酶活性测定、固氮酶基因nif H扩增及序列分析鉴定该细菌的固氮能力;采用SalkowSki比色法和溶磷圈D/D比值方法分别测定该菌株分泌iaa以及对无机磷的降解能力,利用含有浓度梯度草甘膦的培养基胁迫培养测定该菌株对草甘膦的抗性;采用盆栽接种法明确菌株对甘蔗幼苗的实际促生长作用;根据形态学、BioloG检测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GG08160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G08160具有固氮、分泌ia...
关键词:
甘蔗 根际促生细菌 分类鉴定 生物学功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谢 李志 李芹 阳路芳 吴翔 常伟
【目的】探索川西高原大棚番茄感病后根际细菌群落的响应状况。【方法】利用高通量技术分析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和炉霍县高原大棚健康番茄和发病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①番茄发病状况可解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23%的总方差。②道孚县土壤样品的细菌物种数比炉霍县略高,发病植株比健康植株的细菌物种数略低,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③暖发菌门、厚壁菌门、候选门GAL15、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在番茄发病后明显降低,而绿弯菌门、候选门RCP2-54、候选门SAR324、异常球菌门的相对丰度则在番茄发病后明显增加。④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7类功能参与了川西高原大棚番茄的健康管理,其中道孚县土壤细菌的铁呼吸功能减弱、芳香化合物降解功能增强,而炉霍县的发酵功能得到较大提升。⑤番茄根际土壤中,道孚县有127个菌种显著响应发病,炉霍县有64个菌种显著响应发病。⑥道孚县根际细菌结构与功能变化源于土壤pH的降低,而炉霍县根际细菌结构与功能变化源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结论】川西高原大棚土壤微生物功能健全,且在番茄发病过程中能够主动招募有益微生物菌群以应对病害,如道孚县的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 sp.)和炉霍县的异常球菌门细菌(Deinococcota)。
关键词:
高原 番茄 根际 微生物 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微微 韩雪 王继朋 孙年喜 李勇
【目的】分析枳壳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揭示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枳壳合理的栽培管理和土壤培育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分别在枳壳花期、坐果期、采收期和越冬期采集根际土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和分析细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特征。同时,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进行测定,并运用R语言软件对细菌群落和土壤环境因子进行RDA和相关性热图分析。【结果】枳壳采收期根际土壤pH值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期(P<0.05,下同);土壤全氮、有效钾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坐果期显著高于花期和采收期;高通量测序共得到29 240个细菌OTUs,分属于24门、72纲、158目、253科、409属;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在枳壳生育期中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坐果期最高;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为优势菌门,占总丰度的82.53%~88.49%;在属水平上,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RB41、MND1、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Subgroup_10、Haliangium、Bryobacter和Dongia属为优势菌属,占总丰度的13.16%~19.49%;其中Dongia属菌群在坐果期明显增加,而Subgroup_10属菌群在越冬期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Haliangium属、Bryobacter属和溶杆菌属(Lysobacter)的丰度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Subgroup_10属丰度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枳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均随生育期变化而发生波动,土壤pH和有效氮含量是影响土壤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汤涤洛 涂修亮 潘国雄 熊伟 汪红武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苎麻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方法】利用Illumina平台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相关生物信息学对深根型、中根型、浅根型苎麻根际土壤细菌进行高通量测序及分析。【结果】测序共获得230 664个OTUs,257 100条读数,平均读长420 bp。Venn图表明不同处理之间共有的细菌OTU数目为459个,深根型苎麻与中根型苎麻共有的细菌类群最多。深根型苎麻Chao指数显著高于浅根型苎麻13.86%,与中根型苎麻差异不显著。深根型苎麻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中根型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苎麻 土壤微生物 细菌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孔垂思 李友勇 孙云南 尚卫琼 刘本英 杨涛
【目的】云南是中国茶树资源最大的遗传多样性中心,研究不同茶树品种新梢高氮磷钾含量形成的机制,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揭示不同茶树品种新梢高氮磷钾含量与其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优化商品茶叶种植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选择不同茶树品种,利用土壤农业化学结合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品种氮磷钾含量茶树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并对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茶树品种新梢氮磷钾含量差异较大,不同茶树品种中,氮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含量均较高,磷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的全磷、有效磷含量均较高,钾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的全钾、速效钾含量较高。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优势菌群在门水平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根际土壤pH、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浮霉菌门、厚壁菌门、蓝藻门影响较大。【结论】不同茶树品种中,新梢氮含量高、磷含量高、钾含量高的茶树土壤pH、有机质、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较高,进而引起细菌群落丰富度、细菌群落多样性较大,是茶树养分差异形成的重要环境因子。不同茶树品种中,高养分含量茶树根际土壤中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浮霉菌门、厚壁菌门、蓝藻门的细菌群落相对丰度较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索朗桑姆 何萍 简阅 刘盼盼 徐雨婷 陈诚欣 禄亚洲 兰小中 张二豪
【目的】探究甘青青兰不同组织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甘青青兰根、茎、叶和根际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V5~V7区进行测序,并对甘青青兰不同组织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甘青青兰不同组织和根际土壤中共获得2351个OTUs,归属29门、76纲、191目、319科和570属,且茎部(DtS)中内生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根部(DtR)中最低;青青兰不同组织和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门均是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DtL和DtS中的优势细菌属均为芽孢杆菌和土壤红杆菌属,土壤红杆菌属和游动放线菌是DtR中的优势菌属,DtRS中的优势菌属为土壤红杆菌属和Gaiella属;从整体结果来看,茎部(DtS)和叶部(DtL)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而根部(DtR)和根际土壤(DtRS)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PICRUSt功能预测结果表明,甘青青兰不同组织和根际土壤细菌中富含与黄酮类、黄酮苷类和萜类等物质合成相关的功能基因。【结论】甘青青兰不同组织和根际土壤细菌具有丰富的群落和功能多样性,且部分优势细菌属具有潜在功能价值,为开发利用甘青青兰中有益微生物资源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敖金成 周桂夙 李永梅
[目的]了解连作及其与根腐病感染对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为连作土壤微生态环境定向调控和根腐病精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分别选取连作2,4和8年烟田健株(依次记为HT2、HT4、HT8)和根腐病感病烟株(依次记为ST2、ST4、ST8)根际土壤,以同区域撂荒2年以上耕层土壤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烟田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并基于冗余分析探讨了土壤化学性质与真菌群落分布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CK)相比,连作和感病降低了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健株根际土壤真菌优势菌群累积相对丰度总和小于病株。属水平上,连作2年和4年烟田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增幅为81.3%~665.1%,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淡紫紫孢菌属(Purpureocillium)相对丰度降幅为295.2%~1387.1%;种水平上,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相对丰度增幅为88.5%~844.3%。土壤指示物种相对丰度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土壤化学性质与真菌群落丰度密切关联,其中pH值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连作和感病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核心环境因子。[结论]连作和感病降低了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及有益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提高了病原菌的相对丰度,茄腐镰刀菌可能是引起试验烟株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国强 陈三凤
为研究固氮芽孢杆菌、固氮巨大芽孢杆菌、解磷假单胞菌、巴西固氮螺菌组成的复合菌剂对小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通过构建16SrRNA克隆文库及采用核糖体DNA扩增片段酶切分析(ARDRA)的方法,以文库库容值(C)、Rarefaction曲线(R)对克隆文库进行评价。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对照及菌剂处理样品均检测到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浮霉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8个细菌类群,并且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接种菌剂后小麦根际土壤检出了绿弯菌门、蓝藻门、产水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而梭杆菌门未被检出。假单胞菌属由1.59%增加至21.28%。芽孢杆菌属由未检出增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潇航 张小秋 黄海荣 宋修鹏 李文教 梁永检 雷敬超 王泽平 祝光湖 刘期怀 李翔 颜梅新
【目的】明确广西甘蔗褐条病的致病菌,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褐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从广西甘蔗褐条病发病植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测及rDNA-ITS、GAPDH、LSU和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在室内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该病原菌对 9 种杀菌剂的敏感度。【结果】从甘蔗褐条病病叶中分离出1株病原真菌,编号为GHT-01,其菌落呈棕色或黑色,有少量白色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或丛生,直或略弯曲,孢子为3隔4细胞,第3个细胞相较其他细胞更大、颜色更深,分生孢子大小为(12.3~24.1) μm×(5.2~12.8) μm;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与Curvularia lunata的模式菌株(CBS730.96,CBS157.34)聚为一支;科赫式法则(Koch’s rules)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接种健康新鲜甘蔗叶片后表现的症状及从接种发病的叶片上再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其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均与最初分离到的病原菌菌株一致。因此,鉴定该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 lunata)。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敏感度测定结果表明,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1.43和1.54 μg/mL,60% 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较差,其EC_(50)达205.82 μg/mL。【结论】在广西发生的甘蔗褐条病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且为首次报道,筛选出对该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
关键词:
甘蔗 褐条病 分子检测 药剂筛选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杰 张洁 喻珊 林洪鑫 李开绵 陈松笔 欧文军
利用Ion S5~(TM) XL测序平台,通过未施肥(R1)、常规施肥(R2)和化肥减量(R4)等不同施肥方式对木薯华南205种植地土壤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水平为97%下聚类分析得到的R1、R2、R4的OTUs数分别为1 003、989、864个;不同施肥方式下木薯根际土壤中优势菌门为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化肥施用增加了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等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施肥方式改变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其物种多样性表现为R1>R2>R4.基于土壤细菌群落的PCoA和聚类分析,R1和R2群落组成多样性较为相似,与R4不同.表明施肥方式不仅改变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与相对丰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木薯根际土壤群落结构,尤其增加了木薯根际土壤有益细菌的数量,提高了木薯产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安宁 黄秋娴 李晓刚 徐学华 李玉灵
【目的】研究冀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影响,探索自然和人工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为该区域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恢复的灌草丛、灌木林、次生林以及人工恢复的人工林根面、根际和非根际土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对细菌16S rRNA的V3—V4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细菌α、β和功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各恢复类型细菌α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整体表现为根面和根际土高于非根际土。2)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相似性;次生林与灌草丛、灌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相似性,根面土与根际、非根际土细菌结构差异较大。3)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类群。各样地有机质分解菌群(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差异显著,灌草丛和次生林显著高于其他样地,根面和根际土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固碳和固氮菌群(芽单胞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布较均匀。4)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和全磷、植被分布均匀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土壤因子(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和全磷)对灌木林和灌草丛非根际土细菌影响极显著,对根面和根际土细菌作用较小;植被因子(植被分布均匀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乔木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不同根际范围土壤细菌群落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5)新陈代谢功能在KEGG上的编码基因数量最多,是土壤细菌的优势功能。各土样细菌群落KEGG功能基因序列数量和多样性差异显著,说明各植被恢复类型根际土壤中有许多具有各自独特功能的菌种,但土壤和植被不能决定土壤细菌功能多样性。【结论】恢复方式、植被类型和根系对冀北山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均有影响,其中恢复方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作用更明显,植被类型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更显著。距离根系越近,土壤细菌多样性越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非根际土差异越大。此外,环境因子如土壤养分、水分含量及植被分布状况等均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有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秀 张二豪 李谊 普姆 刘亚可 禄亚洲 兰小中
【目的】探究环境因子对西藏野生手掌参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废弃木材厂(FM)、林芝观景台(LZ)、林海观景台(LH)和雷达站(LD)4个采样点采集土壤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海拔手掌参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不同环境因子对其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所有样品共检测32门、90纲、224目、378科和693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优势门,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为优势属。随着海拔的升高,手掌参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且不同采样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结论】海拔、总钾(TK)、pH和电导率(EC)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在门水平的组成,总钾(TK)、总磷(TP)和海拔3种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在属水平上的影响更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