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22)
2023(7722)
2022(6717)
2021(6002)
2020(5307)
2019(12481)
2018(12251)
2017(22946)
2016(12983)
2015(14848)
2014(15174)
2013(15180)
2012(14444)
2011(13057)
2010(13408)
2009(12804)
2008(12912)
2007(11959)
2006(10503)
2005(9652)
作者
(39783)
(33459)
(33267)
(32119)
(21037)
(16002)
(15361)
(13037)
(12419)
(11983)
(11352)
(11203)
(10659)
(10596)
(10593)
(10546)
(10524)
(9851)
(9708)
(9661)
(8406)
(8336)
(8324)
(7725)
(7633)
(7551)
(7532)
(7431)
(6846)
(6798)
学科
(58218)
经济(58157)
(34604)
管理(34166)
方法(27854)
(26093)
企业(26093)
数学(24983)
数学方法(24682)
(19354)
中国(15974)
(13730)
农业(13353)
业经(12575)
地方(12385)
(11985)
(11381)
(10542)
贸易(10536)
(10214)
(9070)
银行(9039)
理论(8742)
(8597)
(8483)
(8203)
金融(8201)
(8041)
财务(8013)
财务管理(7988)
机构
大学(193911)
学院(192753)
(78657)
经济(76844)
管理(71537)
研究(65390)
理学(60984)
理学院(60292)
管理学(59011)
管理学院(58646)
中国(50605)
(41217)
科学(41108)
(36972)
(36770)
(34147)
中心(31656)
(31417)
研究所(30876)
业大(30438)
农业(29053)
财经(29000)
(26087)
北京(26076)
(25975)
师范(25676)
(24615)
经济学(24582)
(22945)
经济学院(22376)
基金
项目(123588)
科学(95821)
研究(89367)
基金(88064)
(76809)
国家(76132)
科学基金(64236)
社会(55186)
社会科(52247)
社会科学(52227)
(49270)
基金项目(46166)
教育(42362)
自然(41357)
(41341)
自然科(40399)
自然科学(40384)
自然科学基金(39651)
编号(37372)
资助(37151)
成果(31463)
重点(28222)
(27350)
(26653)
课题(26110)
(24942)
科研(24171)
创新(23377)
大学(23367)
教育部(23192)
期刊
(87830)
经济(87830)
研究(55790)
中国(40559)
(33780)
学报(32400)
(29452)
科学(28433)
管理(24816)
大学(24197)
学学(22609)
农业(22294)
教育(22282)
(18593)
金融(18593)
技术(17979)
业经(14725)
财经(14454)
经济研究(13589)
(12432)
问题(12244)
(11670)
统计(10757)
图书(10735)
(10498)
技术经济(10414)
理论(9993)
(9415)
(9412)
实践(9123)
共检索到2922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隋立起  田丰  李波  曾远帆  田光宇  陈红旭  
为分析电驱动机械变速器换挡过程接合套和接合齿圈的动态特性,该文建立了考虑齿轮耦合振动的换挡过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中,接合套和接合齿圈在接合过程中的接触冲击由非线性接触力学模型描述,含间隙的传动齿轮非线性振动由齿轮动力学集中质量法建模描述。这2种非线性运动过程最后由统一的动力学方程耦合。考虑到接合套和接合齿圈不同的接合状态,总结了5种状态,并分别列出其耦合动力学方程,进而通过Runge-Kutta法对系统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所得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接合套和接合齿圈的接触冲击力,结果表明:即使仅存在微小的转速差和转角差,瞬时冲击力也高达23 800 N。该仿真结果对于接合套和接合齿圈的优化设计及提升换挡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程晓涵   李宗吾   王亚洲   丁南钦   路雨欣   王萌  
该文借助数值仿真技术设计了具有煤矿行业特色的仿真实验与科研实践联动的项目案例。该案例以矿用振动筛激振器的关键部件斜齿轮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振动筛激振系统虚拟样机,确定了斜齿轮副的复杂工况点和危险工况点,计算了标准中心距和非标准中心距下的疲劳寿命。深入研究了非标中心距下斜齿轮副中心距的动态波动特征和动力学振动响应特性,得出非标中心距不仅可以消除“挤齿”现象,而且能使啮合传动更加平稳。经过仿真实验与科研实践联动的案例训练,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内化吸收,以及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光烁  黄旭东  兰旭东  周明  
面齿轮副在航空领域和汽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扭转振动问题是面齿轮副的核心问题之一。该文研究了面齿轮副扭转振动的建模与分析方法。建立了单输入单输出面齿轮副扭转振动模型,该模型包含非对称时变啮合刚度、间隙非线性、静态传动误差等因素。基于加载接触分析,提出面齿轮副扭转啮合刚度的计算方法,并对某型面齿轮副的非对称时变啮合刚度进行了计算。通过与Abaqus有限元动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扭转振动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面齿轮副设计状态时的动态特性,研究了啮合刚度、啮合间隙、静态传动误差、扭矩波动等因素对面齿轮副动态特性的影响,以及面齿轮副蕴含的非线性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面齿轮副扭转振动建模方法是有效的,所建立的模型能够用于研究面齿轮副的啮合特性、动态特性,指导以及校核面齿轮副的设计。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建军  宋建农  王继承  
对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南开封市新科农用机械厂联合研制的4HSHW-1400型大蒜收获机的振动分离装置进行了运动力学分析.在该振动分离装置中采用新型偏心振动轮,实现了收获大蒜时挖掘物中的鳞茎与土块、碎石等的分离.通过对该装置主动链轮和振动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得到了振动装置设计参数和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该新型振动装置的分离性能,为今后采用类似的结构装置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机已通过国家农机鉴定总站的鉴定,证实了该新型振动分离装置可以较好地满足工作需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彭彦宏  张建文  王占岐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姚熊亮  陈博鑫  方明  武国勋  张宇  李飞鹏  
空间板架结构是船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船体结构的动力学特性。船体结构在航行过程中会经历设备非线性激振力和多设备激励的非线性时滞效应。为了验证船载设备能够引起空间板架结构的非线性振动,该文针对某型舰船柴油发电机组所在舱室进行振动测试实验,获取了不同空间板架结构位置的振动加速度时程信号,运用相空间重构技术建立了实测振动信号的状态空间,选取实测振动信号的关联维作为特征量计算差别显著度,通过代替数据法对实测振动信号进行非线性特性诊断和分析。结果显示,相空间维度增加至5维以上时,设备机脚、浮筏、基座面板、双层底内底、舱壁和舷侧均表现出了非线性振动特性。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钦  贺迪  桂良进  胡智宇  彭金  范子杰  
准双曲面齿轮是驱动桥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常在高速重载工况下工作。由于系统变形大且齿面啮合状态复杂,重载工况下会引起齿面载荷的显著偏载。因此,考虑系统变形对准双曲面齿轮啮合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针对复杂工况下的驱动桥准双曲面齿轮,提出了考虑系统变形的齿轮啮合效率计算方法。首先,将驱动桥系统简化为多支撑轴系耦合模型,计算不同载荷工况下系统变形引起的齿轮啮合错位量。然后,基于齿轮机床加工参数计算实际齿面,并采用齿轮摩擦加载接触分析(frictional loaded tooth contact analysis, FLTCA)方法求解得到实际运行工况下齿面载荷分布与啮合效率。最后,通过驱动桥台架试验对比不同工况下齿轮副齿面载荷分布和啮合效率。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变形对准双曲面齿轮齿面载荷分布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该试验验证了驱动桥准双曲面齿轮啮合效率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岚  袁沅  蔡庆华  
对大神农架地区大型水库库湾-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夏季水华期间藻类的营养吸收生长构建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模型反映了时间变化的整体趋势并可模拟藻类生物量峰值。通过改变初始磷浓度,系统均可达到两种藻消亡的平衡态,且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不同营养水平水体中水华暴发的可能性和强度。展示了动力学系统内部的变化可在一定范围内反映真实世界,通过系统内参数的调节,系统可达到或远离平衡态,以朝生态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美菊  朴在林  张凤  吴秀华  
分析了电力系统在非线性模型下的混沌动力学行为特征。采用庞加莱相图法、分岔理论和李亚普诺夫指数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相图结构在系统参数发生微小变化时,会出现复杂的和本质的变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一种貌似随机的运行状态,李亚普诺夫指数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正值。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电力系统在非线性模型下具有极其复杂的动力学行为特征,在一定条件下会进入到混沌运行状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根据非线性科学理论,建立人类环境影响与人口增长系数、富裕增长系数、其它综合因素增长系数、技术指标四者之间的二次、三次非线性动力学模式,并运用稳定性分析理论对其求解、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技术对人类环境影响的线性作用下,当技术先进时,技术进步所起的缓解作用十分显著;但在技术落后情况下,能够降低环境影响的因素首先是人口增长,其次是富裕增长和其他综合因素增长。②在技术对人类环境影响的非线性作用下,同样的技术进步使人类的环境影响降低了接近一倍,即技术进步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环境影响。③在技术对人类环境影响的线性和非线性作用下,人口增长或富裕增长、其它综合因素增长均能放大技术进步在缓解环境影响中的作用,只是非...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凤芹  于文翠  赵匀  
对偏心齿轮分插机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高速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试验台上采用高速摄影和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对分插机构的运动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近而利用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对分插机构秧爪尖的运动轨迹、速度以及秧爪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角位移进行试验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毛艳辉  宋建农  刘建军  彭旭  
为改善圆盘开沟器的振动性能,建立了圆盘开沟器的动力学振动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播种机前进速度由2.65 m/s提高到4.15 m/s时,开沟器谐振振幅由37.2 dB增加到38.1dB,谐振频率由14.5 Hz上升到19.6 Hz。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相同速度条件下,安装液压阻尼器可提高开沟器与土壤作用时的减震性能,同时播种覆土均匀性也得到改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凌军  王绍坤  胡巍耀  张天栋  陈微  颜克亮  
采用TG/DTG对不同产地、品种、部位的烟叶进行了热分解过程差异比较,并运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烟叶的主要热裂解阶段II和III(150~420℃)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品种、部位的烟叶热分解过程较为相似,主要包括I(室温~150℃)、II(150~250℃)、III(250~420℃)、IV(>420℃)4个阶段,但它们在不同失重阶段的最大失重温度和失重率存在一定差异;第II和III阶段的动力学分析表明,不同产地、品种、部位烟叶的第II、III阶段失重过程分别由D1、D2、f3/2的组合进行描述,且第II阶段活化能(e)及指前因子(a)高于第III阶段。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杰  徐红梅  林卫国  钟文杰  刘爽  刘海悦  
采用SolidWorks、有限元分析软件与RecurDyn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收获机的人-机-路面系统的刚柔耦合虚拟样机模型,以驾驶员全身振动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为评价指标,仿真模拟收获机在水稻、小麦以及油菜田行驶时的振动舒适性。结果表明,行驶速度、路面硬度、竖割刀的添加对收获机振动舒适性影响较大,路面硬度越大、收获机行驶速度越快,人体的主观不舒适性感受就越强烈;竖割刀的添加增强了人体的不舒适感。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涛   刘志侠   高连兴   何凤宇   杨德旭   李华  
两段式收获是我国花生机械化收获的主要方式,捡拾装置是花生捡拾联合收获机核心部分之一。针对传统的弹齿滚筒凸轮滑道式捡拾装置存在的花生植株“壅堆”“冲击”和“抛起”而造成荚果损失问题,在花生植株条铺捡拾特性研究基础上,发明并研制了一种新型铲齿-齿滚式花生捡拾装置。通过捡拾性能试验表明:花生植株条铺地面捡拾作业时,铲齿划入地表将花生植株条铺从地面铲起,捡拾齿完成花生植株后续的捡拾作业,但不划入地表。通过对花生植株在铲拾、挑拾、推送阶段的运动状态与受力分析,获得了影响运动状态的主要参数,以此为依据设计了铲齿、捡拾齿、护板等关键捡拾元件的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捡拾齿运动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影响捡拾齿运动轨迹的关键参数,并结合ADAMS运动仿真分析获得了捡拾工作参数配比范围。根据设计结果制作样机并进行运转试验,花生捡拾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铲齿-齿滚式花生捡拾装置用于花生捡拾过程中,不存在植株“壅堆”与“抛起”问题;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及样机试验,获得捡拾装置最优工作参数为:前进速度V_m为48.0 m·min~(-1),转速N为45.3 r·min~(-1),离地高度H为-18 mm。在花生植株含水率15%~17%的两段收获条件下,花生植株捡拾率为98.9%,掉果损失率为2.8%。根据试验观察,捡拾过程中花生植株主要呈现横向捡拾、倾斜捡拾、纵向捡拾3种捡拾状态,能够适应果朝一侧的整齐放铺与散乱放铺捡拾作业,为今后两段式花生捡拾收获机捡拾装置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