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38)
- 2023(14015)
- 2022(12248)
- 2021(11663)
- 2020(9686)
- 2019(22615)
- 2018(22348)
- 2017(42585)
- 2016(23206)
- 2015(26181)
- 2014(25926)
- 2013(25852)
- 2012(23985)
- 2011(21810)
- 2010(21639)
- 2009(20031)
- 2008(19478)
- 2007(16858)
- 2006(14825)
- 2005(13355)
- 学科
- 济(96455)
- 经济(96345)
- 管理(67632)
- 业(61634)
- 企(50306)
- 企业(50306)
- 方法(43911)
- 数学(38245)
- 数学方法(37867)
- 中国(27529)
- 农(25918)
- 财(23368)
- 学(20912)
- 地方(20568)
- 业经(20458)
- 环境(19442)
- 贸(18956)
- 贸易(18939)
- 易(18436)
- 制(17491)
- 农业(17337)
- 和(15911)
- 划(15231)
- 银(14596)
- 银行(14559)
- 理论(14405)
- 务(14121)
- 技术(14071)
- 财务(14056)
- 财务管理(14034)
- 机构
- 大学(332247)
- 学院(327830)
- 济(137264)
- 经济(134545)
- 管理(130998)
- 研究(115001)
- 理学(113438)
- 理学院(112155)
- 管理学(110431)
- 管理学院(109858)
- 中国(87156)
- 京(71934)
- 科学(70250)
- 财(60873)
- 所(57308)
- 研究所(52497)
- 中心(52061)
- 农(51765)
- 财经(49232)
- 业大(47823)
- 江(46864)
- 北京(46212)
- 经(44919)
- 范(44094)
- 师范(43739)
- 院(41859)
- 经济学(41804)
- 农业(40439)
- 州(38103)
- 经济学院(37774)
- 基金
- 项目(226833)
- 科学(178919)
- 基金(166667)
- 研究(166266)
- 家(145694)
- 国家(144551)
- 科学基金(123630)
- 社会(106352)
- 社会科(100835)
- 社会科学(100808)
- 基金项目(88372)
- 省(85159)
- 自然(79812)
- 自然科(77818)
- 自然科学(77797)
- 自然科学基金(76417)
- 教育(75016)
- 划(72855)
- 资助(68830)
- 编号(66492)
- 成果(54232)
- 部(51103)
- 重点(50771)
- 发(48634)
- 创(46457)
- 课题(45469)
- 国家社会(44492)
- 教育部(43870)
- 创新(43450)
- 科研(43370)
- 期刊
- 济(147399)
- 经济(147399)
- 研究(99897)
- 中国(61892)
- 学报(51758)
- 科学(48947)
- 管理(47356)
- 农(46524)
- 财(44478)
- 大学(39189)
- 学学(36514)
- 教育(35571)
- 农业(32645)
- 融(27866)
- 金融(27866)
- 技术(26640)
- 经济研究(23789)
- 财经(23789)
- 业经(22286)
- 经(20375)
- 问题(19696)
- 图书(19249)
- 业(17647)
- 资源(16241)
- 贸(16231)
- 技术经济(15951)
- 理论(15924)
- 科技(15601)
- 世界(14774)
- 版(14692)
共检索到483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兵 杨雨石 赖培浩 於露瑾
在考虑自然环境差异的情况下,运用四阶段SBM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区2000-2010年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自然效应(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省区的理论节能减排潜力与实际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全国平均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节能减排潜力和空间巨大;地形地貌、荒漠化沙化程度和年降水量等自然环境因素对能源效率和碳排放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调整前的理论能效和理论碳效的排名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后的实际能效和实际碳效的排名则是中部、西部、东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汪克亮 杨宝臣 杨力
本文采用全要素方法,将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作为能源利用经济产出的环境成本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0~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CCR-DEA模型,测算了中国29个省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并度量了其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中国各省份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效率差异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了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及其环境绩效整体水平都偏低,尚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的能效及其环境绩效发展都显著不平衡,节能减排潜力巨大;(3)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的节能减...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红亮 史丹 肖洁
本文认为对地区能效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既可能是经济社会因素,比如说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均GDP等,也可能是自然环境因素,比如说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温、日照时间等。经济社会因素内生于人类社会本身,其对能效造成的影响最终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改变人们的能源消费方式等手段来加以改变。与此不同,自然环境因素外生于人类社会,其对能效造成的影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根本上讲,经济社会因素对能效造成的影响部分才是可以真正实现的节能潜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本文提出了"理论节能潜力"和"实际节能潜力"的概念,并且首创了把环境变量纳入全要素能效考察的方法和经济学模型。根据2005年我国各地区的数据,本文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汪克亮 杨宝臣 杨力
运用2000-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能源利用形成的环境效应替代变量纳入全要素能效研究体系,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CCR-DEA模型,测算了包含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中国各地区2000-2007年的节能减排潜力,采用Tobit模型检验了中国节能减排潜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全要素能效整体水平偏低,各地区、三大区域的能效差异显著,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对促进各地区节能减排有显著作用,而市场化水平、能源价格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尚不明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向其凤 王文举
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能源结构的调整受到能源内部替代性和能源供给结构的制约。本文建立内部替代约束和供给约束下的能源结构优化模型,给出碳排放量最优化的部门能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预测的能源供给下,经济增长的速度越低,碳强度下降的幅度越大;以2010年的能源结构为基础进行优化,在2020年可节能16.16亿~18.50亿吨标煤,减排50.31亿~51.99亿吨CO_2,使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31.73%~37.88%,比2005年下降46.21%~51.05%,完全可以实现预定的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并可在经济中低速增长的情形下实现能源总量控制目...
关键词:
能源结构 内部替代 供给约束 节能减排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泳泽
本文将非合意性产出(污染物)纳入投入和产出导向的DEA模型,计算了我国节能减排潜力和效率,并计算了污染治理效率。研究显示:2003—2008年年均节能潜力约8亿吨标准煤,节能效率只有0.671,年均COD减排潜力为312万吨,减排效率只有0.393,年均二氧化硫减排潜力为1334万吨,减排效率只有0.345,污染治理效率平均为0.660。基于以上地区数据,本文采用了二维矩阵的方法,分析了各地区的节能减排路径,并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及政府采取的激励约束机制对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节能减排 治理效率 实施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牛晓耕 张国丰 孙丽欣
文章以河北省为例,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状况深入调研的前提下,筛选关键指标,在Johansen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减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采用情景设定预测法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减排潜力定量估测,进而探讨了化解区域能源与环境双重困境的重要途径与关键任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雷 李艳梅 黄园淅 吴映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之一,中国节能减排的意义重大。根据节能减排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单位能耗和能源结构-碳排放3个联动模型,进行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三者的行为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结构演进决定能源消费增长基本走向;第二,二产绝对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极大地延缓了单位GDP能耗倒"U"字型变化的过程;第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奠定了国家碳排放增长的总体格局。有鉴于此,推动结构节能减排,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判断,未来20-30年,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和能源供应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其中,前者的贡献度可能达到60%,后者的贡献度可能在1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郭玲玲 武春友
在综合考虑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节能潜力和减排潜力的测度模型。利用1996—201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计算其节能潜力和减排潜力。基于此,利用ArcGIS10.0软件分析中国节能潜力和减排潜力的时空演进情况,找到各省节能减排的最优路径。结果表明:整体上看,中国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其中节能减排潜力较大的省份主要有山西、贵州、云南、陕西和甘肃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节能减排潜力呈明显的"西-中-东"阶梯状分布格局,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均有向西部地区
关键词:
节能潜力 减排潜力 节能减排 优化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苟林
评估节能减排潜力,筛选关键节能减排技术,对钢铁行业低碳开展非常重要。文章对我国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措施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在2012~2030年间,我国钢铁行业的累计节能潜力约为3.8亿吨标煤,累计减排潜力约为13.7亿吨CO2;17项技术具有经济可行性,累计节能潜力约为2.6亿吨标煤,累计减排潜力约为9.9亿吨CO2。折现率和价格(燃料、电力和CO2)对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具有较大影响。在低折现率、高价格下,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累计节能潜力约为2.9亿吨标准煤,累计减排潜力约为7.7万吨CO2;在高折现率、低价格下,节能减排潜力最小,累计节能潜力约为1.6亿吨...
关键词:
钢铁行业 节能减排 潜力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阿伦 史宵鸣 汪澜 赵秀生
全球水泥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人类活动排放的5%,其中中国的水泥产量就占到世界总量的50%,连续25年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中国水泥总产量达到18.8亿t。水泥行业是我国排放和耗能的大户,其产业特点是总体产量高,企业平均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和产品结构落后,因而,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行动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和基本内容,也是实现我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在识别了18种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典型技术基础上,以日产5 000 t的生产线作为基准,通过边际减排成本的测算,定量分析了我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和成本,并最终得到这些技术的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按照减...
关键词:
水泥行业 节能减排 最佳可获得技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史丹
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别与国际差别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通过采取措施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以国内最高能源效率为比较标准计算中国的节能潜力不仅比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准更符合实际,而且还可以做到能源资源公平合理地配置。中国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效率最低的地区主要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内陆省区。提高中国的能源效率需要改变目前地区自我平衡的能源配置方式,使能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区。各地区在制定节能措施时既要考虑影响能源效率的一般性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的特殊因素,另外,中国也不能不分地区地实行同一节能降耗的目标。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地区差异 节能潜力 效率趋同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志刚 柳瑞禹 陈岸
本文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设计了优化的发电权交易机制:购买发电权采用不完全竞价方式,出售发电权采用统一出售价方式,企业可以同时提出购买和出售发电权请求,由交易中心通过合理的决策,使节能减排效果最优。根据所设计的发电权交易机制,构建出决策模型。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引入补贴和分享系数,分析了发电企业的报价行为,建立了高效的模型求解算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将能源消耗及其带来的环境成本视为节能减排压力。基于2007—2015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投入导向的AM模型测算了我国能源环境效率,分析能源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演化特征,评判区域节能减排情况,并采用灰色系统模型探究区域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四大区域能源环境效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显示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逐步降低的发展格局。东部地区能源环境效率先发散后收敛,东北地区先收敛后发散,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环境效率呈现逐步发散态势。产业结构和技术产业化阻碍中部、东北、西部能源环境效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春应 杨红强
本文利用2005~2010年中国39个工业行业数据,运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了工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研究发现,"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行业整体能源利用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偏低;能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资本密集型产业能源利用纯技术效率平均水平最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利用的规模效率已接近最优水平,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能源利用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平均水平最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不同工业行业节能潜力差异较大,资本密集型产业节能潜力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节能潜力呈现出上升趋势;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