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21)
- 2023(16205)
- 2022(13906)
- 2021(13017)
- 2020(10841)
- 2019(24828)
- 2018(24640)
- 2017(47031)
- 2016(25564)
- 2015(28888)
- 2014(28804)
- 2013(28768)
- 2012(26766)
- 2011(24471)
- 2010(24523)
- 2009(22729)
- 2008(21962)
- 2007(19202)
- 2006(17252)
- 2005(15726)
- 学科
- 济(121729)
- 经济(121607)
- 管理(72006)
- 业(64741)
- 企(51851)
- 企业(51851)
- 方法(48729)
- 数学(42620)
- 数学方法(42216)
- 中国(31613)
- 农(29396)
- 地方(27385)
- 学(25563)
- 财(24740)
- 业经(24185)
- 环境(20818)
- 贸(20723)
- 贸易(20708)
- 易(20066)
- 农业(19922)
- 制(19893)
- 和(17624)
- 银(16689)
- 银行(16639)
- 理论(16610)
- 地方经济(16370)
- 融(16260)
- 金融(16258)
- 行(16016)
- 划(15933)
- 机构
- 大学(373257)
- 学院(369136)
- 济(160121)
- 经济(156954)
- 管理(143257)
- 研究(132666)
- 理学(123402)
- 理学院(121960)
- 管理学(120047)
- 管理学院(119379)
- 中国(99999)
- 京(80549)
- 科学(80257)
- 财(70268)
- 所(67009)
- 研究所(61075)
- 中心(59088)
- 农(58767)
- 财经(56329)
- 江(54210)
- 业大(53252)
- 北京(51549)
- 经(51245)
- 范(49666)
- 经济学(49500)
- 师范(49250)
- 院(47870)
- 农业(45800)
- 经济学院(44408)
- 州(43366)
- 基金
- 项目(248861)
- 科学(196111)
- 研究(182431)
- 基金(182046)
- 家(159008)
- 国家(157727)
- 科学基金(134604)
- 社会(117288)
- 社会科(111220)
- 社会科学(111189)
- 基金项目(96046)
- 省(94350)
- 自然(85808)
- 自然科(83741)
- 自然科学(83721)
- 教育(82520)
- 自然科学基金(82218)
- 划(80102)
- 资助(75279)
- 编号(72816)
- 成果(59882)
- 重点(55949)
- 部(55779)
- 发(54370)
- 创(50734)
- 课题(50399)
- 国家社会(49158)
- 教育部(47823)
- 创新(47495)
- 科研(47143)
- 期刊
- 济(180250)
- 经济(180250)
- 研究(115604)
- 中国(71293)
- 学报(57991)
- 科学(54371)
- 农(53156)
- 管理(53023)
- 财(51667)
- 大学(43829)
- 学学(41010)
- 教育(39429)
- 农业(36875)
- 融(32452)
- 金融(32452)
- 技术(31207)
- 经济研究(29563)
- 财经(28205)
- 业经(26145)
- 经(24306)
- 问题(23456)
- 图书(20505)
- 技术经济(19372)
- 业(19172)
- 贸(19118)
- 世界(17768)
- 理论(17641)
- 资源(17475)
- 科技(16845)
- 国际(16778)
共检索到557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慧媛 吴开尧
本文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中国区域经济的环境技术效率,使用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测算了区域经济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产出没有出现环境无效率,而由能源投入和污染排放所产生的无效率值合计为0.2202,约占到环境无效率总量的71.82%;东部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始终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纯技术进步仍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最大贡献因素。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汪克亮 杨力 杨宝臣 程云鹤
以资本、劳动和能源作为投入变量,以各省份GDP为期望产出变量,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变量,在全要素生产理论框架下,基于DEA方法定义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和能源利用的环境绩效两类能源效率指数;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测算2000年至2010年中国各省份的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绩效及其分解指数,分析其演变规律与地区差异性;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实证分析中国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绩效及其分解指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绩效整体水平均较低,地区差异明显,节能减排潜力巨大;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绩效及其分解指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形或U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慧微
为解决当前可持续发展中日益凸显的能源供应、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文章在详细分析"环境-能源-经济"理论模型、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全要素能源效率计算方法、面板数据处理方法,计算2006—2016年我国不同区域的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比较分析能源经济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最后得出:我国总体来说能源和环境经济效率正在逐年增长,但地区差距依然非常明显,东部地区的表现最为理想,中部地区较为满意,而西部地区仍需投入巨大精力改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影
文章借鉴Romer(2001)的资源约束模型,构建包含一次能源的资源约束经济增长模型,从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视角出发,对区域经济的能源约束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能源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性且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性: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能源"尾效"值最大达到0.10623,东部的次之为0.08236,中部最小为0.07902,能源对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已不容忽视。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尾效” 东、中、西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米娟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日益突出。此项研究通过对地区经济差异的统计描述,并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在传统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两个变量来考察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得出了结论和启示。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区域增长差异 经济增长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汪克亮 孟祥瑞 杨宝臣 程云鹤
基于非径向距离函数与DEA方法,本文分别从效率与生产率两个维度建立区域经济增长的大气环境绩效模型,实证考察2006~2013年中国30个省份以及八大区域大气环境绩效的空间分布、动态演进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而判断各省份大气污染防治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大气环境效率普遍较低,区域差异显著,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大气环境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驱动,技术效率变化起到阻碍作用。通过构建静态绩效—动态绩效的"四分图"模型,发现各省份大气环境绩效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特征,先进省份与落后省份的绩效差距在扩大。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申 曾罡 庄子罐
传统的增长核算方法建立在封闭经济框架下,主要关注的是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忽略了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事实上贸易条件改善的效应与技术进步类似,都是在资源投入不变的情形下,增加了能够获得的产品。本文应用一个建立在超越对数GDP函数基础上的指数方法,将名义GDP的增长分解为非贸易价格变动效应、贸易条件效应、要素投入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并考察了中国1993年至2003年间的经济增长,该期间的名义经济增长的来源为:非贸易价格效应的贡献份额为34.13%,贸易条件效应的贡献份额为-4.50%,资本投入的贡献份额为31.54%,劳动投入的贡献份额为4.40%,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为34.39%。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 增长核算 贸易条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冉茂盛 陈夏
本文基于技术效率的视角对能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区技术效率水平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契合,但从技术效率的变化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各地区技术效率呈显著的收敛趋势。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煤炭消费比重、能源消费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关键词:
随机前沿模型 技术效率 实证检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四军 张庚
文章运用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将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的"工业三废"排放量加入生产函数,利用全国各省市2002-2013年的面板数据,测度出我国八大经济区域考虑环境效应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进一步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地区逐步降低的特点;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能源消费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改栋 赵花兰
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两类结构。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 ,两种结构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增长。本文从两者的结合角度 ,通过历史、实证的分析方法 ,来研究这一结合体对省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认为产业 -空间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清正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0倍,平均每年以约10%的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本文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依据定性研究结果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制度变迁、资本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1978-2012年,市场化程度等对我国经济增长都起到正向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东部受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外贸水平等具有正向作用;中部受...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经济收敛 影响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红松 郭丽佳 章锦河 钟士恩 虞虎 韩娅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然而却很少有研究在不同理论脉络下系统梳理相关成果,并比较不同理论、方法、模型、指标与评价体系的优劣势与应用范围,以至于难以确定理论贡献。本文综述了相关的5类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并比较其理论内涵、模型方法、评价体系及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二者关系分析的基本框架和重点内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结果发现:①二者关系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指标各具优劣势与应用范围,相关研究应遵循"检验因果关系方向→识别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脱钩状态→评估生态效率强度→判定耦合协调阶段"的基本框架,并按照"方向调控→拐点/状态调控→强度调控→系统调控"的思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②未来应重点开展方法、模型与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及优化研究,关注驱动因子、作用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探索多案例对比、远程耦合及关联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左玲玲 陈建平
文章基于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环境规制依据,利用2006—2015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全国范围内环境规制有利于经济增长,但也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适度的环境规制能够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呈现正"U"型关系,现阶段环境规制确实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但是一旦达到拐点处,便会进入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由此提出建立健全环境规制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实行多样化的环境规制方式、完善环境规制的监督机制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面板数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丽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首先从异质性劳动力和金融资本要素方面研究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以中心-外围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生产要素 集聚效应 区域经济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薛文骏 徐瑞扬
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变动MLI指数并使用异质性面板格兰杰检验和面板协整模,型实证分析1995至2009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长期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同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分别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提高,表现出中国的生产要素正在向生产率和能源效率较高的产业进行转移。然而,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依旧明显,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需要协调各省域经济增长速度及能源利用效率,以免扩大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 MLI指数 能源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