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37)
- 2023(14281)
- 2022(12474)
- 2021(11371)
- 2020(9536)
- 2019(21702)
- 2018(21528)
- 2017(41180)
- 2016(23006)
- 2015(25566)
- 2014(25375)
- 2013(25215)
- 2012(23154)
- 2011(20956)
- 2010(20725)
- 2009(18647)
- 2008(18013)
- 2007(15625)
- 2006(13797)
- 2005(11931)
- 学科
- 济(88225)
- 经济(88124)
- 管理(65935)
- 业(61315)
- 企(49701)
- 企业(49701)
- 方法(41795)
- 数学(36537)
- 数学方法(36139)
- 农(24981)
- 中国(22599)
- 学(21881)
- 财(21537)
- 业经(20123)
- 地方(18372)
- 环境(17889)
- 农业(16903)
- 贸(16816)
- 贸易(16808)
- 易(16318)
- 制(15519)
- 和(14527)
- 技术(14411)
- 理论(14337)
- 务(13571)
- 划(13560)
- 财务(13506)
- 财务管理(13483)
- 银(12921)
- 银行(12852)
- 机构
- 大学(324165)
- 学院(322136)
- 管理(127677)
- 济(124892)
- 经济(122176)
- 理学(111452)
- 理学院(110205)
- 研究(109164)
- 管理学(108200)
- 管理学院(107646)
- 中国(79858)
- 科学(71857)
- 京(68982)
- 农(61796)
- 所(55912)
- 业大(55562)
- 财(54493)
- 研究所(51595)
- 中心(50245)
- 农业(49061)
- 江(46991)
- 财经(44534)
- 北京(42997)
- 范(41903)
- 师范(41367)
- 经(40542)
- 院(39434)
- 州(38418)
- 经济学(36817)
- 技术(34597)
- 基金
- 项目(229690)
- 科学(178915)
- 基金(166153)
- 研究(161447)
- 家(147958)
- 国家(146744)
- 科学基金(124617)
- 社会(100809)
- 社会科(95504)
- 社会科学(95479)
- 省(90547)
- 基金项目(88938)
- 自然(83971)
- 自然科(81997)
- 自然科学(81973)
- 自然科学基金(80502)
- 划(76898)
- 教育(73549)
- 资助(68162)
- 编号(64653)
- 重点(51835)
- 成果(51035)
- 部(49553)
- 发(48783)
- 创(47791)
- 科研(44686)
- 创新(44658)
- 课题(44526)
- 计划(43875)
- 大学(41904)
- 期刊
- 济(131262)
- 经济(131262)
- 研究(91015)
- 学报(59995)
- 中国(58727)
- 农(55099)
- 科学(52059)
- 管理(44760)
- 大学(44051)
- 学学(41597)
- 财(39609)
- 农业(37982)
- 教育(34350)
- 技术(26588)
- 融(25333)
- 金融(25333)
- 业经(22383)
- 经济研究(20807)
- 财经(20718)
- 业(19562)
- 图书(18237)
- 经(17667)
- 科技(17426)
- 问题(17370)
- 版(16517)
- 业大(16406)
- 理论(15762)
- 技术经济(15737)
- 实践(14644)
- 践(14644)
共检索到459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红蕾 覃伟芳 吴建新
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估算并比较了广东省36个工业行业考虑CO2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和传统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将CO2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估算的TFP低于传统生产率估算结果,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源泉;(2)考虑CO2排放对高能耗、密集排放行业的TFP冲击很大,其生产率较低且对实际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也很低;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TFP影响不大,其生产率较高,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亦高,且促进了广东整体工业TFP的提高;(3)行业开放度、外资的利用和行业平均工资与传统TFP存在正相关关系,行业结构与传统TFP...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欣 龙如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由碳排放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已经触及农业和食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为全面分析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碳排放分析相结合,建立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是主要影响因素,国际贸易是次要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277、0.408和0.321;在抑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科技投入与技术引进为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张泽宜
文章以广东省21市工业为研究对象,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核算了广东省21市工业2005年-2014年包含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发现广东省工业GTFP在研究时段内综合表现为下降,但整体为增长趋势,表明广东省工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广东省21市工业GTFP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TFP有显著的动态性和延续性,人均GDP、外商投资份额、地区产业结构、资本劳动力比和固定资本投资均对GTFP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戴平生
基于Malmquist指数,本文计算1998~2006年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变动值;利用空间计量方法测算技术扩散程度和确定技术溢出的重要关联点,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省域平均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技术变动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纯技术效率的变动不具有显著的扩散性,上海、江苏等地是技术溢出的重要关联点;工资水平、国有资产比重、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化、工业规模、资产劳动比和资本产出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胜 胡正陶 张娜 宋马林
基于改进的共同前沿分析方法,本文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的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全局效率、跨期效率和同时期效率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都较低;在对全局效率分析时发现绝大多数地区都存在非效率状况;在对跨期效率分析时发现非效率的地区数量明显比全局效率分析中的地区少;而同时期效率存在非效率情况的地区更少。根据共同前沿模型的特点,我们还发现各地区存在着全局效率小于跨期效率,跨期效率小于同时期效率的情况。根据上述的效率数据,本文还计算了共同前沿Malmquist-Luenberger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计算结果表明效率高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也较高,但是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数值都较小;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分解,发现技术进步较为明显,技术效率有待提高。最后,本文选取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各种因素,应用动态面板数据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有着正向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经济结构重型化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起着正向作用,城镇化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作用为正,但是不显著。
关键词:
共同前沿模型 碳排放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杨 刘华辰 赵峥
随着中国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开始备受瞩目。北京、上海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有责任在创新和绿色发展领域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本文基于OECD在2016年9月提出的考虑环境因素调整的全要素生产率(EAMFP)概念,使用北京、上海1996—2015年数据,对京沪两地的EAMFP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北京地区EAMFP对于剔除污染后的经济增长贡献度为41.27%,略高于上海地区的40.58%,说明京沪两地在绿色创新发展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
关键词:
EAMFP 自然资本 环境污染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丽峰
利用我国30个地区1995~2010年的GDP、资本、劳动力、能源和碳排放的数据,运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碳生产率模型,对我国30个地区、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全国的全要素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最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江春 张沛 袁庆禄
文章借助83个国家1996~2011年数据,并基于拓展的"处理效应"模型将资本账户开放可能引致金融冲击这一因素纳入资本账户开放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检验模型,重点考察了资本账户开放对一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整体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虽然资本账户开放增加了经济体出现系统性银行危机的概率,进而对一国加总的生产效率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但是资本账户开放会更多地通过改善国内金融市场上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总体而言,在考虑金融危机因素的情况下资本账户开放影响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净效应显著为正,以Kaopen指数衡量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每增加1个单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高约0. 638%。在我国传统的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形下,进一步扩大资本账户开放对实现从资源投入转变为生产率提高的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炜 范洪敏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考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阶段特点、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1%,增长来源主要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差异较大,而区域表现出一定的趋同。1998-2012年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无变化,两个地区虽技术水平变化增长0.3%,但技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滕泽伟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其次是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最低。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不同极化特征和“俱乐部收敛”趋势。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表现为正向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显著促进了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的研究对于识别不同区域之间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差异,实现服务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嘉雯 陈华超 徐强
文章基于总量和分类别(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能源消费以及对应的碳排放,使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1980—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与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生产率的提高对减少碳排放逐渐产生正向影响,滞后3期对碳排放有促进作用,滞后4期才能对碳排放产生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从短期来看,生产率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碳排放的增加仍然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柱康 张俊飚 程琳琳 何可
为了解碳排放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本研究利用2006—2015年中国水稻主产区23个省(市、自治区)水稻面板数据,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和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省域差异,并深入剖析根源。结果表明:1)中国考虑碳排放的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呈先增后降的阶段性特征,且整体处于恶化状态,仅少数省份实现了增长;2)整体增长动力来源由技术效率改善向前沿技术进步转变,而实现增长的省份主要得益于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双重作用;3)水稻生产"高碳""低碳"省份呈现明显的南北—东西"T"字型交叉分布格局;4)整体水稻TFP_C及其分解指数增长得益于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的推动,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受灾率的制约;5)高低碳群组间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财政支农力度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在"低碳"省份得到更好发挥。
关键词:
碳排放 水稻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瑾 曹梦楠
利用我国工业1990—2015年间的统计数据,根据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种技术路径,引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出反映技术变化的技术进步指标(TC)及技术效率指标(EC),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能源价格、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在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间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且从长期来看,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可为工业能耗的降低起到正向作用,技术进步则在短期和长期内可达到促进行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赢结果,而规模效率对于降低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