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69)
- 2023(14484)
- 2022(12624)
- 2021(11885)
- 2020(9906)
- 2019(22936)
- 2018(22664)
- 2017(43451)
- 2016(23578)
- 2015(26620)
- 2014(26219)
- 2013(26173)
- 2012(24138)
- 2011(22003)
- 2010(21782)
- 2009(19989)
- 2008(19386)
- 2007(16697)
- 2006(14767)
- 2005(13168)
- 学科
- 济(97192)
- 经济(97080)
- 管理(68011)
- 业(62424)
- 企(50880)
- 企业(50880)
- 方法(45745)
- 数学(40211)
- 数学方法(39813)
- 中国(27616)
- 农(26011)
- 财(23651)
- 学(20744)
- 业经(20665)
- 贸(19141)
- 贸易(19129)
- 环境(18958)
- 易(18634)
- 地方(18558)
- 制(17625)
- 农业(17161)
- 和(15303)
- 银(14928)
- 银行(14882)
- 划(14850)
- 理论(14815)
- 技术(14761)
- 务(14293)
- 行(14279)
- 财务(14227)
- 机构
- 大学(338748)
- 学院(333928)
- 济(140054)
- 经济(137303)
- 管理(133661)
- 理学(116348)
- 研究(115176)
- 理学院(115072)
- 管理学(113260)
- 管理学院(112671)
- 中国(86722)
- 京(72400)
- 科学(70463)
- 财(61867)
- 所(57197)
- 农(53908)
- 研究所(52541)
- 中心(52189)
- 财经(50473)
- 业大(50002)
- 江(47335)
- 经(46127)
- 北京(46111)
- 范(44333)
- 师范(43952)
- 经济学(42991)
- 农业(42296)
- 院(41547)
- 经济学院(38943)
- 州(38173)
- 基金
- 项目(232363)
- 科学(183743)
- 基金(171177)
- 研究(169679)
- 家(149573)
- 国家(148367)
- 科学基金(127357)
- 社会(109035)
- 社会科(103494)
- 社会科学(103465)
- 基金项目(90934)
- 省(87891)
- 自然(82247)
- 自然科(80347)
- 自然科学(80328)
- 自然科学基金(78904)
- 教育(77244)
- 划(74778)
- 资助(70542)
- 编号(67525)
- 成果(54742)
- 部(52491)
- 重点(51919)
- 发(49312)
- 创(47987)
- 课题(46168)
- 国家社会(45714)
- 教育部(45191)
- 创新(44846)
- 科研(44357)
- 期刊
- 济(147742)
- 经济(147742)
- 研究(100837)
- 中国(61989)
- 学报(53659)
- 科学(49722)
- 农(48247)
- 管理(47449)
- 财(44943)
- 大学(40678)
- 学学(37961)
- 教育(36349)
- 农业(33837)
- 融(27871)
- 金融(27871)
- 技术(27202)
- 财经(24528)
- 经济研究(24465)
- 业经(22671)
- 经(21023)
- 问题(19636)
- 图书(19549)
- 业(17918)
- 贸(16328)
- 技术经济(16325)
- 理论(16271)
- 科技(15975)
- 资源(15424)
- 版(14983)
- 世界(14691)
共检索到4855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汪克亮 杨宝臣 杨力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能源利用的环境影响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框架。运用2000年~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总数和能源消费为投入指标,各省份GDP、CO2和SO2排放量为好和坏的产出指标,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BC2-DEA模型,测算包含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分析比较全国整体、各省份和三大地区的能效差异;给出2000年~2007年中国省际能源利用效率的4类模式,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各省份、三大地区的能源效率差异显著,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对提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四军 张庚
文章运用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将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的"工业三废"排放量加入生产函数,利用全国各省市2002-2013年的面板数据,测度出我国八大经济区域考虑环境效应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进一步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地区逐步降低的特点;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能源消费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博 张文忠 余建辉
论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资源型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进行分解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多数资源型城市处于非效率状态,不同类别城市间效率差异明显,并且这种差异并未随时间明显改善;第二,按区域分组,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差异的主因,其中,中部区域组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第三,按规划综合分类分组,各群组内部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因,其中,成熟型组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第四,按资源类型分组,各群组内部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因,其中,煤炭类组内差异与综合类组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最为重要的前两位因素。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涛
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要素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计算中,并由污染气体排放量这一指标来体现环境要素的影响,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29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能源效率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各省份、区域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显著;总体看来,区域能源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的贡献较少。
关键词:
环境效应 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 DEA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姗姗 屈小娥
以2003-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选取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年末从业人员数和能源消费为投入指标,行业总产值、SO2排放量为好和坏的产出指标,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考虑环境效应的制造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并运用Tobit模型研究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制造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但远低于不考虑环境污染时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技术进步是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分行业看,重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显著高于轻工业行业,且行业内部差异显著;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率...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屈小娥
基于已有研究不考虑环境污染或者仅以单一污染物作为环境污染的代理变量估计全要素生产率的不足,本文采用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法将五种主要污染物合成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基于SBM模型处理非期望产出的合理性和优点,测算了1996~2009年我国各省市区考虑环境约束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省域全要素生产效率低下,这反映了我国经济粗放增长的现实;八大经济区环境约束下的TFP差异显著,样本考察期内,南部沿海的环境TFP最高,大西北居第二,北部沿海居第三,后面依次为东部沿海、长江中游、东北综合、黄河中游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各区域环境TFP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近年来我国实行的环境管制政策措施对...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兵 张技辉 张华
本文运用基于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对影响环境约束下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在样本期间整体处于持续下滑状态,其中西部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大;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广东、辽宁、上海、北京、天津和海南6省市均在生产边界上,而云南、新疆、河北和贵州具有低水平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人均GRP、外商直接投资、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能源结构、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以及能源价格都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因此,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均衡地区经济发展,弱化当...
关键词:
环境约束 方向性距离函数 全要素能源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汤杰新 唐德才 吉中会
文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2003-2013年中国环境规制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结果发现:2003年中国环境规制有效省市在布局上表现出较强的东部、西部"双边效应",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有效省市逐渐转为无效,直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环境规制又重新变为有效,而东部沿海一直处于有效状态;从2003-2013年,中国环境规制效率在数量上表现出一定的"两极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规制有效省份越来越多,"两极效应"又逐渐减弱;由变异系数检测中国环境规制效率区域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差异程度仍然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优智 张珍珍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规制措施,旨在通过这些政策来倒逼能源效率提升,从而缓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压力。以2004—2017年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值的影响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使用超效率模型测算出中国各省份2004—2017年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平均值为0.71,能源效率值偏低,且区域差异很大。(2)通过ML指数分解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率可知,相对于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所以技术创新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显著。(3)通过静态面板估计与动态系统差分法面板估计可知环境规制强度与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呈"U"型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优智 张珍珍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规制措施,旨在通过这些政策来倒逼能源效率提升,从而缓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压力。以2004—2017年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值的影响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使用超效率模型测算出中国各省份2004—2017年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平均值为0.71,能源效率值偏低,且区域差异很大。(2)通过ML指数分解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率可知,相对于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所以技术创新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显著。(3)通过静态面板估计与动态系统差分法面板估计可知环境规制强度与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呈"U"型关系。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刘剑锋
本论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中国28个省份,从2002年到2013年期间全要素能源效率,然后通过联立能源效率影响因素方程研究经济结构和金融发展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经济总量中工业产值比例增加会导致能源效率降低,农业产值比例降低会导致能源效率降低。同时金融发展对能源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考虑到中国工业企业能源效率偏低,以及金融机构信息甄别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的不足等现实情况,论文探讨了经济结构、金融发展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随机前沿分析 全要素能源效率 金融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桂元 曹秀芬 宋马林
在界定全要素电力能源效率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环境因素的非径向全要素电力能源效率DEA模型。利用相关数据,从省际、区域两个层面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力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只有14个省区的电力能源效率是有效的,且这些省区不存在电力节能潜力;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的平均电力能源效率最高,西部地区的该均值最低;我国省际电力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距,且4大区域的电力能源效率存在一定的梯度差距;对省区进行投入、产出调整,可使全国的电力消费量缩减6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屈小娥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实证测算了1990~2006年全国30个省份全要素能源效率及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指数。基本结论是: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一直处于效率前沿面上,中西部地区均远离前沿面。2000年之前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2000年后收敛趋势减弱。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能源价格提高对全国及三大地区能源效率改进有积极作用,工业化水平提高对全国及东、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改进有促进作用,对中部有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颖 齐亚伟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科学测度国内各省际间的能源利用效率状况。本文利用SML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水平变化指数,计算了在保持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变情况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表明,国内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增长趋势,这种增长同技术进步呈正相关关系;且对比分析在约束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保持排放量不变两种情况,可以发现前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年均增长率明显优于后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李传武 李红波
以长三角地区作为案例地,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评价体系,运用SBM模型定量测度2000—2016年考虑环境效应的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水平,基于ESDA模型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镇化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揭示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演化驱动因素及异质性。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0.5679,0.5913]要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0.5849,0.6141],城镇化效率东—西方向上递减,南—北方向上呈倒"U"字型格局。②2000—2016年长三角城镇化效率全局表现空间集聚分异特征;局部上城镇化效率H-H集聚区分布在苏锡沪,并不断向杭州演化,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浙江舟山、台州和安徽安庆、池州。③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及市场化程度可有效解释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格局演化,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效率影响在江苏扬泰、安徽铜池表现更为强烈,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沪苏杭的城镇化效率影响具有局部优势,而科技水平对浙江舟台地区存在较弱的驱动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