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11)
2023(7516)
2022(6387)
2021(5966)
2020(5048)
2019(11549)
2018(11318)
2017(20933)
2016(11401)
2015(12942)
2014(12522)
2013(12431)
2012(11647)
2011(10834)
2010(10778)
2009(10036)
2008(9910)
2007(8567)
2006(7803)
2005(7272)
作者
(32532)
(27071)
(27026)
(25812)
(16924)
(12972)
(12266)
(10452)
(10320)
(9530)
(9313)
(9170)
(8601)
(8461)
(8458)
(8394)
(8131)
(7758)
(7756)
(7728)
(6841)
(6539)
(6388)
(6085)
(6066)
(6004)
(5895)
(5853)
(5466)
(5409)
学科
(51755)
经济(51702)
管理(32628)
(27655)
方法(24050)
数学(22096)
数学方法(21889)
(21190)
企业(21190)
中国(16757)
(13613)
环境(13499)
(11763)
贸易(11752)
(11717)
(11536)
(10022)
(9538)
业经(9391)
(9065)
(8619)
银行(8601)
农业(8594)
(8369)
地方(8342)
(7663)
金融(7663)
(7581)
(6904)
(6878)
机构
大学(167376)
学院(163012)
(79277)
经济(78096)
管理(62302)
研究(61364)
理学(53574)
理学院(52994)
管理学(52314)
管理学院(52026)
中国(48867)
(35937)
科学(34524)
(34132)
(30171)
中心(27992)
财经(27562)
研究所(27544)
(26948)
经济学(26040)
(25325)
(23694)
经济学院(23538)
北京(23254)
业大(22877)
(21728)
(21256)
农业(21135)
师范(21077)
财经大学(20611)
基金
项目(109486)
科学(88057)
基金(83738)
研究(79659)
(73534)
国家(73010)
科学基金(62531)
社会(55127)
社会科(52593)
社会科学(52575)
基金项目(43425)
(38945)
自然(38528)
自然科(37670)
自然科学(37660)
自然科学基金(37048)
教育(36012)
资助(34840)
(33926)
编号(29070)
(26245)
重点(25017)
国家社会(24909)
成果(24054)
(23932)
中国(23410)
教育部(22830)
(22550)
人文(21668)
创新(21356)
期刊
(82426)
经济(82426)
研究(52342)
中国(34050)
(25272)
学报(25007)
科学(24229)
(23588)
管理(22648)
大学(19500)
学学(18097)
农业(16229)
(16096)
金融(16096)
教育(16082)
经济研究(14631)
财经(14228)
技术(12583)
(12423)
(11568)
问题(11455)
业经(10747)
世界(10292)
国际(10109)
(9773)
统计(8943)
技术经济(8574)
图书(8518)
资源(8373)
(7857)
共检索到2509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桂元  曹秀芬  宋马林  
在界定全要素电力能源效率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环境因素的非径向全要素电力能源效率DEA模型。利用相关数据,从省际、区域两个层面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力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只有14个省区的电力能源效率是有效的,且这些省区不存在电力节能潜力;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的平均电力能源效率最高,西部地区的该均值最低;我国省际电力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距,且4大区域的电力能源效率存在一定的梯度差距;对省区进行投入、产出调整,可使全国的电力消费量缩减6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邓英芝  
电力系统的环境效率变化直接影响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文章采用基于松弛变量的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模型(slack based measure-network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BM-NDEA)研究30个省级行政区域(未包括港澳台和西藏)电力系统环境效率变动情况。通过对运算结果的分析发现:由于考虑了发电部门和输配部门间的竞争合作关系,SBM-NDEA模型结果的区分度更高,比传统模型更适用于电力系统效率评价;是否将上网电量作为输入对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加强对中西部电力输出地区的转移支付,有利于实现电力系统的调度优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至文  
本文应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和非导向的SBM模型对25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2011~2013年期间的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价,利用Malmquist指数模型计算出这些企业在此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对17家火电企业和8家水电企业的环境绩效和规模报酬等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火电企业的环境绩效高于水电企业,但规模报酬低于火电企业;另外,水电企业比火电企业表现出更大幅度的横向绩效差异和纵向生产率波动。最后,对改善中国电力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提出了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文君  邹树梁  陈甲华  
文章基于Metafrontier生产函数模型,采用中国31个省市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电力产业区域技术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利用托宾模型分析了电力产业区域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电力产业区域技术效率具有40%左右的改进空间,且东、中、西地区的电力产业技术效率呈收敛趋势。相比而言,东部和西部地区电力产业技术效率高于中部。此外,工业比重、技术进步、开放程度等因素对电力产业区域技术效率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规模对电力产业区域技术效率具有负面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伯强  
本文利用宏观经济学的方法提出一个长期电力需求模型以分析影响中国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如预期的一样 ,当各种因素受市场力量的进一步约束时 ,影响需求的各项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经济改革以后更加稳定也更为显著。一个误差修正模型为预测中国电力总需求的短期波动提供了适合的框架。 1 978年经济改革以后 ,需求的GDP弹性估计为 0 .8左右 ,低于改革前 (1 978年以前 )。结果表明 ,虽然GDP仍是影响电力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但电力需求与中国的结构变化及效率改进是负相关的。这意味着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来说 ,GDP的高速增长并不总是伴随着高的电力需求 ,并解释了为什么 1 998年经济增长率为 ...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汪克亮  杨宝臣  杨力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能源利用的环境影响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框架。运用2000年~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总数和能源消费为投入指标,各省份GDP、CO2和SO2排放量为好和坏的产出指标,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BC2-DEA模型,测算包含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分析比较全国整体、各省份和三大地区的能效差异;给出2000年~2007年中国省际能源利用效率的4类模式,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各省份、三大地区的能源效率差异显著,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对提高...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黄薇  
本文首次把环境等外生因素纳入中国保险业效率研究的框架中,通过构建多阶段DEA模型,重新测算了中国保险机构1999-2006年共284个样本数据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研究发现,外部环境等因素对效率估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保险业整体效率水平较调整前出现了明显下降,而且效率损失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无效,说明中国保险业整体效率改进应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随着保险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有保险机构因依靠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其效率水平被严重高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涂正革  刘磊珂  
如何在提高技术效率的同时,降低工业的资源环境负荷,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多赢,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采用SBM模型,利用线性规划技术,对1998-2008年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工业的环境效率展开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总体上,在资源环境约束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全国SBM环境效率微降;从静态观察,地区尤其是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协调性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从动态观察,沿海与中部地区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性变化不大,而东北与西部地区均出现了阶段性下降。究其原因:经济结构重型化、工业企业规模过大制约SBM环境效率的提高;生活水平提高、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则有利于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保积良  
基于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数据,采用DEA、ESDA-GIS、Panel data model三阶段分析方法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整体水平较低,21个省(市、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低于0.65,2005—2014年绩效未有明显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由东向西递减态势;2005—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数,具有空间集聚特征;高—高型区域主要位于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低—低型区域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人口密度、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具有正影响,电力自足率呈负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具有"U"型曲线特征,并且影响因素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同一影响因素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的作用效果不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超  向思徽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要求,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在区域间碳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重新计算电力行业碳排放,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19年中国电力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空间面板分析和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均用电量和产业结构均对电力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存在“以邻为壑”现象,电力碳排放的空间聚集效应正在减弱。因此,控制电力碳排放,应考虑周边省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侯建朝  史丹  
电力行业CO_2排放占中国总CO_2排放的比重很大,从电力行业角度研究CO_2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CO_2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不仅考虑电力生产活动对电力行业CO_2排放变化的影响,而且考虑电力输配、国际贸易和终端消费活动的影响,利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把电力行业CO_2排放变化分解为10种驱动因素,并对典型时期和每一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2年,中国电力行业CO_2排放量增长了27.66亿吨,对电力行业CO_2排放增长起促进作用的因素为人均GDP、产业结构、人口总量、输配电损失量、燃料结构、居民生活电耗强度和电力净出口量,其贡献度分别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保积良  
基于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数据,采用DEA、ESDA-GIS、Panel data model三阶段分析方法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整体水平较低,21个省(市、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低于0.65,2005—2014年绩效未有明显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由东向西递减态势;2005—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数,具有空间集聚特征;高—高型区域主要位于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超  向思徽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要求,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在区域间碳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重新计算电力行业碳排放,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19年中国电力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空间面板分析和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均用电量和产业结构均对电力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存在“以邻为壑”现象,电力碳排放的空间聚集效应正在减弱。因此,控制电力碳排放,应考虑周边省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博  张文忠  余建辉  
论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资源型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进行分解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多数资源型城市处于非效率状态,不同类别城市间效率差异明显,并且这种差异并未随时间明显改善;第二,按区域分组,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差异的主因,其中,中部区域组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第三,按规划综合分类分组,各群组内部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因,其中,成熟型组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第四,按资源类型分组,各群组内部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因,其中,煤炭类组内差异与综合类组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最为重要的前两位因素。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慧媛  吴开尧  
本文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中国区域经济的环境技术效率,使用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测算了区域经济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产出没有出现环境无效率,而由能源投入和污染排放所产生的无效率值合计为0.2202,约占到环境无效率总量的71.82%;东部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始终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纯技术进步仍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最大贡献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