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67)
- 2023(20243)
- 2022(17337)
- 2021(16133)
- 2020(13561)
- 2019(30977)
- 2018(30483)
- 2017(57428)
- 2016(31192)
- 2015(35095)
- 2014(34738)
- 2013(34448)
- 2012(31741)
- 2011(28930)
- 2010(28982)
- 2009(26631)
- 2008(25911)
- 2007(22743)
- 2006(20151)
- 2005(18081)
- 学科
- 济(141905)
- 经济(141758)
- 管理(88727)
- 业(81247)
- 企(66225)
- 企业(66225)
- 方法(61089)
- 数学(53820)
- 数学方法(53137)
- 中国(36993)
- 农(34723)
- 财(32002)
- 地方(30007)
- 业经(29132)
- 学(28903)
- 贸(24415)
- 贸易(24398)
- 制(24126)
- 易(23634)
- 农业(23462)
- 环境(20779)
- 理论(20609)
- 银(20057)
- 和(20028)
- 银行(20001)
- 融(19967)
- 金融(19964)
- 务(19145)
- 行(19130)
- 财务(19066)
- 机构
- 大学(449326)
- 学院(445037)
- 济(188567)
- 经济(184781)
- 管理(173412)
- 研究(154784)
- 理学(150090)
- 理学院(148410)
- 管理学(145636)
- 管理学院(144839)
- 中国(117083)
- 京(96046)
- 科学(94374)
- 财(84972)
- 所(77404)
- 农(71319)
- 研究所(70484)
- 中心(70482)
- 财经(68227)
- 业大(65436)
- 江(65237)
- 经(62119)
- 北京(60988)
- 范(58898)
- 经济学(58431)
- 师范(58348)
- 院(56277)
- 农业(55686)
- 经济学院(52547)
- 州(52297)
- 基金
- 项目(304102)
- 科学(239996)
- 基金(222820)
- 研究(220330)
- 家(195241)
- 国家(193697)
- 科学基金(166166)
- 社会(141317)
- 社会科(134107)
- 社会科学(134069)
- 基金项目(116735)
- 省(116074)
- 自然(107636)
- 自然科(105159)
- 自然科学(105133)
- 自然科学基金(103234)
- 教育(101423)
- 划(98731)
- 资助(93020)
- 编号(88163)
- 成果(71561)
- 重点(68569)
- 部(67690)
- 发(64969)
- 创(62296)
- 课题(60854)
- 国家社会(59398)
- 创新(58298)
- 教育部(58242)
- 科研(58216)
- 期刊
- 济(205945)
- 经济(205945)
- 研究(134524)
- 中国(85355)
- 学报(71034)
- 科学(65220)
- 管理(64197)
- 财(63916)
- 农(63694)
- 大学(54248)
- 学学(50768)
- 教育(48160)
- 农业(43898)
- 融(39796)
- 金融(39796)
- 技术(39434)
- 经济研究(34101)
- 财经(33800)
- 业经(30883)
- 经(29087)
- 问题(26556)
- 图书(23945)
- 统计(23249)
- 业(23205)
- 技术经济(22793)
- 贸(22212)
- 策(20619)
- 理论(20610)
- 科技(20171)
- 版(20168)
共检索到663970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良举 陈甬军
使用中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检验基础设施与集聚经济在中国城市生产率差异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城市非农就业密度对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城市非农就业密度超过门槛值时,其对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偏效应显著为正;但在忽略基础设施因素的情形下,这一门槛值更高,表明基础设施对集聚经济的实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集聚经济效应在大城市更明显。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就业密度 集聚经济 生产率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白万平 吕政 刘丽萍
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角度,分别应用SDM模型和GTWR模型,实证分析FDI、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就全国而言,FDI和交通基础条件对制造业集聚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在地区间有明显差异,FDI对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较弱;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存在典型的空间非线性递减效应,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略低于东中部地区。因此,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外资配套能力建设,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促进中国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破解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先锋 陈琳 吴伟东
本文以2003~2013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人力资本流动与集聚进一步影响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更加有利于大城市TFP的提升;(2)融入人力资本分层集聚及其与交通基础设施的交互作用同样促进作用显著,并且有利于大城市TFP的提升,而不利于中小城市的TFP的提升;(3)经济越发达,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4)信息化水平与交通基础设施替代作用明显,中小城市的替代作用更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侯志强
本文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协同作用的基础上,以中国30个省域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以铁路和公路为交通基础设施变量,并将公路分为三级分别构建其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从全国看,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占总效应比重的3/4左右。(3)不同地区、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空间差异:ModelⅠ中,公路在三个地区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铁路在中、西部正效应显著但在东部不显著;ModelⅡ中,西部的高速公路、东部和西部的一级公路、东部和中部的二级公路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而东部和中部的高速公路表现为不显著的负效应;且三个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对该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均明显大于直接效应。(4)同时验证了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投入等六个变量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协同影响,发现这些要素作用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和区域差异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生龙 郑世林
现有的文献大多证明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围绕基础设施跨区域溢出效应的问题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利用中国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相邻省份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本地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是显著为正的;(2)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相邻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远远超过跨区域的溢出效应;(3)铁路基础设施与公路基础设施相比,公路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更加明显,而铁路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更加显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落后地区基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鹏
基于2000—2013年东、中、西部(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时间、空间效应。结果表明:2000—2007年基础设施投资对西部区域、中部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东部有阻碍作用但不显著;2008—2013年对中部有显著阻碍作用,对东部区域、西部区域有阻碍作用但不显著;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数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银娥 孙琼
根据熵值法对2008—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广义矩法(SYS-GMM)着重探讨了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基础设施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集聚在中等发展水平区,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非均衡特征;2民间资本、产业结构及技术进步对基础设施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政府财政支出则不利于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提升。为此,文章建议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入市场竞争、完善政府监督及宏观调控职能和提升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促进各地基础设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修岩
文章采用2001-2007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一个地区的就业密度和公共基础设施对其非农劳动生产率都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但在忽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情况下,集聚经济的估计值明显偏高了。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韩庆潇 查华超 杨晨
本文运用曼奎斯特指数对我国制造业子行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基于2003-2012年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整个制造业及按不同要素密集度划分的制造业中产业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制造业总体来看,产业集聚水平的增加可有效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按要素密集度划分的制造业中只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集聚能有效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创新效率 曼奎斯特指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妍 赵蕾 薛俭
基于1997-2013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SYS-GMM和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城市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分布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中倒"U"曲线中的上升阶段,但部分地区存在过度或集中投资的现象;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到: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在前期冲击效应波动较大,但长期影响趋于稳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泉午 廖勇海
文章采用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了公路和铁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区域物流规模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公路密度增加显著提升了物流规模,铁路密度的影响没有公路显著。通过东中西部地区比较分析,发现铁路密度增加对东部地区产生正向作用,对中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公路密度增加对东中西部地区产生正向作用。物流规模的扩张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部门。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物流规模 空间面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光南 杨子晖
在通过面板单位根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检验了制度、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了制度对基础设施产出弹性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制度和基础设施都与经济增长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为正,其产出弹性受制度环境影响;制度因素不仅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同时还通过影响基础设施产出从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制度因素中,"政府规模"和"使用稳健货币的权利"对基础设施产出影响显著为正;"对信贷、劳动力和商业的管制"对基础设施产出影响显著为负;而"法律结构和产权保护"则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显著的正效应。最后,本文提出了当前我国为应对金融危...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制度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董洪超 蒋伏心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根据冰山成本原理,将经济系统中流通领域的时间和运输成本定义为"交通-物流"成本,建立以交通基础设施作为解释变量,区域市场一体化为被解释变量的分析框架,在研究中通过引入动态面板模型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对中国大陆2001-2016年的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内河航道以及代表性商品的市场分割构建模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的区域市场仍存在显著的分割现象,各地区间的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②中国从国家层面规划了多个城市群,这从政策上推动了这些区域的市场一体化进程,城市群可以实现更高程度的市场一体化;③通过建设更有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来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时,东部地区应遵循"铁路优先,公路次之"的原则,即优先建设高铁网络,然后建设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内河航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渡预算,而中西部地区则应遵循"铁路公路齐头并进"的原则,中西部铁路和公路对区域市场一体化边际效用较高,内河航道及其他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则可以预算让渡。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光南 陈广汉
在采用最新面板单位根检验技术验证数据的平稳性基础上,本文通过24个国家1982~1997年面板数据截面和时期双固定效应模型的研究发现,制度质量较高的国家,政府基础设施投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较高;上期基础设施支出、就业率和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使政府更倾向于制定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而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和政府规模较高的国家,政府税收收入中的基础设施投入比重相对较低;政府主要根据国内经济特征而不是根据对外经济贸易状况制定基础设施投入政策。本文的分析方法和跨国经验研究对中国基础设施地区差异分析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决定因素 制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钟熙维 周银斌
考察了通信基础设施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初步探讨分析了通信基础设施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途径,并据此提出了假设:通信基础设施促进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但是对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影响不确定,受到其他因素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通信基础设施确实有效促进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结果为通信基础设施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表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以及城乡人力资本差距是影响通信基础设施农村居民收入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本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这种分析。因此,在平衡城乡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且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投入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的情况下,通信基...
关键词:
通信基础设施 城乡收入差距 面板数据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推荐搜索
区域城镇化差异对FDI空间集聚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GMM估计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
交通基础设施、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支出--基于281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技术创新吗——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均衡发展——基于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耦合测度及动态效应分析——基于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广义矩法估计
金融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基于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的估计
交通基础设施、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