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10)
- 2023(4851)
- 2022(4250)
- 2021(3978)
- 2020(3317)
- 2019(6916)
- 2018(6945)
- 2017(12707)
- 2016(7010)
- 2015(7402)
- 2014(7004)
- 2013(6569)
- 2012(5629)
- 2011(5207)
- 2010(5429)
- 2009(5496)
- 2008(5026)
- 2007(4475)
- 2006(4219)
- 2005(3819)
- 学科
- 济(22356)
- 经济(22325)
- 管理(17854)
- 业(15259)
- 企(12369)
- 企业(12369)
- 农(8377)
- 方法(7801)
- 中国(6857)
- 业经(6653)
- 理论(6028)
- 地方(5805)
- 农业(5707)
- 财(5587)
- 制(5463)
- 数学(5142)
- 数学方法(5012)
- 学(4622)
- 贸(4573)
- 贸易(4567)
- 易(4407)
- 教育(4268)
- 银(4186)
- 银行(4182)
- 行(4037)
- 环境(3901)
- 和(3521)
- 教学(3519)
- 融(3405)
- 金融(3403)
- 机构
- 学院(90244)
- 大学(85339)
- 管理(32518)
- 济(29429)
- 经济(28547)
- 研究(27320)
- 理学(26977)
- 理学院(26649)
- 管理学(26050)
- 管理学院(25865)
- 中国(21723)
- 京(17692)
- 科学(17194)
- 财(16143)
- 江(15788)
- 范(15523)
- 师范(15391)
- 中心(13823)
- 州(13136)
- 所(12784)
- 财经(12214)
- 师范大学(12033)
- 农(11908)
- 研究所(11330)
- 北京(11098)
- 经(10770)
- 技术(10713)
- 业大(10560)
- 职业(10357)
- 游(10236)
- 基金
- 项目(56208)
- 科学(44278)
- 研究(44096)
- 基金(38921)
- 家(32907)
- 国家(32578)
- 科学基金(28381)
- 社会(27491)
- 社会科(25961)
- 社会科学(25959)
- 省(24196)
- 教育(20941)
- 基金项目(20664)
- 编号(19504)
- 划(19237)
- 自然(17396)
- 自然科(16976)
- 自然科学(16972)
- 自然科学基金(16644)
- 资助(16231)
- 成果(15631)
- 课题(13878)
- 发(13250)
- 年(12799)
- 重点(12594)
- 项目编号(11716)
- 创(11664)
- 规划(11261)
- 部(11054)
- 性(10908)
共检索到140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京传
近年来,考古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取得快速发展,但其研究却十分薄弱。本文在融合考古学与旅游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考古旅游的概念与范畴,并分析了考古与旅游的互动机制;同时对我国考古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架构了以资源保护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我国考古旅游利益机制。基于考古旅游伦理主体利益的实现,文章提出了以文化资源观、文化保护观、文化认同观为内容的我国考古旅游伦理基本框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金璐 艾少伟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体验、空间体验与文化认同相关性不强,且不同因子对文化认同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活动设计展示与历史文化氛围对游客认知认同的形成作用显著。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活动设计展示及导游讲解方式与内容是激发游客情感认同的关键。旅游地性价比、纪念品历史特色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游客享受度、愉悦度情感体验程度对游客知觉认同影响显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地性价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度与独特度的情感体验程度是影响游客行为认同的关键因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宾 韩方芳 马晓林
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的政府规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规制存在着规制主体职责履行缺位、规制法律法规缺失、规制监督力度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政府规制理念偏差的原因,又有政府规制体制不健全的因素,还与现有的规制体系缺少社会参与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中完善政府规制的主要路径:树立正确的政府规制理念,健全政府规制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规制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和监督力度。
关键词: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旅游开发 政府规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力 赵益超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园"属性意味着文物古迹资源可以通过"适度开发"的手段转化为被游客"感知"甚至"消费"的旅游吸引物。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依照其遗址本体可以划分为宫殿型、墓葬型、遗迹型、洞穴型、瓷窑型和复合型等6种,而遗址本体的特征决定了考古遗址的旅游转化过程以及公园对遗址的阐释方式。利用最邻近分析法测算后发现,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在空间分布上呈凝聚型,且分布区域与我国人口集中区域重合,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潜力。并进一步提出,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发展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园所处的地理区位环境及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小波
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多达1200余处,三峡文物的保护和抢救性发掘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文物工程。目前,135米蓄水区的文物考古成果已经全面验收。众多的考古成果不仅为认识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三峡旅游开发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以考古学新证据揭示三峡文化的深层结构,提出了考古成果向旅游产品的转化途径,对新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三峡 文物 旅游产品 转化途径 遗产廊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宾 韩方芳 马晓林
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的政府规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规制存在着规制主体职责履行缺位、规制法律法规缺失、规制监督力度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政府规制理念偏差的原因,又有政府规制体制不健全的因素,还与现有的规制体系缺少社会参与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中完善政府规制的主要路径:树立正确的政府规制理念,健全政府规制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规制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和监督力度。
关键词: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旅游开发 政府规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瑞霞 张震宇 鲁鹏 周昆叔 张瑞云
"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机会,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考古研究越来越倚重数字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数字环境考古"概念也顺应而出。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重要策源地,也是夏、商时期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受到考古与环境考古研究的高度重视。文章从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叩响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之大门,为今后数字环境考古研究的广泛与深度开展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
环境考古 数字技术 黄河中下游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环境考古学具有以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和以考古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两大学科基础。分别由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常常处于脱节状态。史前聚落具备的"自然"、"人文"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联接环境考古两大研究体系的桥梁,并成为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相同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但是,以社会人类学为基础的聚落考古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其以复原史前社会形态为最终目标。与此不同,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并以史前人地关系及其演化为最终目标。尽管如此,交叉学科特征明显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需要包括地学、考古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婧文
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是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文化的内涵主要涉及考古理论与遗迹遗物的内容层面,发掘、研究、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层面以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考古人物的人文精神等层面,具有公共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公众对考古文化认知存在偏差,现有阐释与传播方式也有诸多问题,加强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具有现实必要性。提升博物馆公共考古教育能力、树立科学的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理念及方法、搭建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的阐释与传播渠道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效能,促进社会共建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体系,共享考古文化成果。
关键词:
公共考古 考古文化 阐释与传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倪金生
以山东莒县沭河上游流域地区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大汶口、龙山和岳石文化时期遗址空间结构及其与环境特征的关系分析,建立了基于GIS的沭河上游考古遗址预测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较为精确地分析得出遗址分布与地形高度、河流分布等因子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山东莒县沭河上游流域地区遗址点分布在高程较低和坡度低于3°的地方,说明遗址点多选择在较为适宜农业活动的地方;在遗址选择朝向上,整个研究区域的朝向分布比较均衡,但以西、西南、东和东南为主;史前人类的居住地主要沿支流分布,而远离干流,以避免洪水灾害的危害;随着时间的推进,遗址点所处位置的高程和坡度逐渐增高增大,距离河流的各种距离总体上也呈增加的趋势,这与人类克服环境限制能力的提高有关系。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白彬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楚国城址、矿冶、作坊遗址与大量具有楚文化因素的墓葬、器物及文字材料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不仅可证史之误、补史之阙,也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了楚文化研究的转型与发展。在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出土材料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于科技手段,目前学术界在至少以下几方面形成了讨论的热点,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第一,楚系青铜器的年代与分期、器用制
关键词:
楚文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立新
从考古学的能指与所指、语境、话语主体以及文本与交流四个方面,大致可体现中国考古学话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物质性和实在性使中国考古学家们更乐意相信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尽可能回避对不确性程度高的能指意义的讨论。此举使考古学经常不得不降低其人文目标。尽管通常它所声称的目标是研究古人的社会与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在研究实践中所实际做到的却并不算多,目前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和重点仍停留在年代学和文化谱系这样的学科基础问题的层面。当前的学科管理模式,为考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考古学的成果出版和评价体系以及人材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复制、延续并强化这一话语传统的角色。
关键词:
中国 考古学 话语实践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立超 陆杨 郭雨 殷亚方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前沿热点。本文首先对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行概述,从古DNA的保存和降解、获取以及数据处理和序列分析3方面归纳木材古DNA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古DNA因高度降解、含量极低和化学损伤特征导致其难于提取和信息解译的难题。然后总结木材分子考古在解读先民认知与利用森林资源方式、复原历史时期地域性森林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重建古代树木应对气候和生境变化的微进化反应等方面的主要应用。最后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优先开展的工作:1)建立考古木材标本库及其DNA信息数据库;2)研究不同时空维度下木材古DNA损伤及变化规律;3)构建稳定高效的木材古DNA提取及序列信息解译技术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木材分子考古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木材学和考古学领域的应用,为木质文物的用材树种识别、保护利用以及重建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环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瑞
作为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古村镇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结构,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旅游价值。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