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30)
- 2023(13980)
- 2022(11882)
- 2021(11044)
- 2020(9077)
- 2019(20868)
- 2018(20969)
- 2017(39961)
- 2016(21996)
- 2015(24858)
- 2014(25114)
- 2013(24873)
- 2012(23210)
- 2011(20990)
- 2010(21166)
- 2009(19329)
- 2008(18826)
- 2007(16599)
- 2006(14846)
- 2005(13494)
- 学科
- 济(91889)
- 经济(91784)
- 管理(60783)
- 业(58187)
- 企(47890)
- 企业(47890)
- 方法(36067)
- 数学(29713)
- 数学方法(29352)
- 中国(28285)
- 农(25533)
- 地方(25351)
- 业经(23039)
- 财(20022)
- 学(19597)
- 农业(17301)
- 制(16969)
- 理论(16038)
- 和(15773)
- 贸(15725)
- 贸易(15708)
- 银(15577)
- 银行(15535)
- 易(15132)
- 行(14957)
- 环境(14783)
- 技术(14588)
- 融(14519)
- 金融(14517)
- 教育(14303)
- 机构
- 大学(308483)
- 学院(307909)
- 管理(121020)
- 济(119327)
- 经济(116448)
- 研究(106803)
- 理学(103217)
- 理学院(101995)
- 管理学(100295)
- 管理学院(99722)
- 中国(80510)
- 京(67893)
- 科学(66201)
- 财(55318)
- 所(53867)
- 农(49324)
- 中心(48801)
- 研究所(48676)
- 江(47717)
- 业大(44609)
- 范(44529)
- 师范(44153)
- 北京(43772)
- 财经(43137)
- 州(39399)
- 经(38992)
- 院(38907)
- 农业(38084)
- 师范大学(35522)
- 经济学(34325)
- 基金
- 项目(205150)
- 科学(160615)
- 研究(154185)
- 基金(145476)
- 家(125653)
- 国家(124454)
- 科学基金(106588)
- 社会(95105)
- 社会科(89943)
- 社会科学(89923)
- 省(81458)
- 基金项目(77322)
- 教育(70584)
- 划(68269)
- 自然(68006)
- 自然科(66361)
- 自然科学(66348)
- 自然科学基金(65118)
- 编号(64737)
- 资助(59533)
- 成果(53909)
- 发(47598)
- 重点(45794)
- 课题(45252)
- 部(44450)
- 创(42478)
- 项目编号(39624)
- 创新(39445)
- 科研(38468)
- 发展(38247)
- 期刊
- 济(141191)
- 经济(141191)
- 研究(97142)
- 中国(65864)
- 学报(47236)
- 农(46253)
- 管理(46202)
- 科学(44163)
- 教育(43230)
- 财(40357)
- 大学(35863)
- 学学(33008)
- 农业(32135)
- 融(30255)
- 金融(30255)
- 技术(27561)
- 业经(24639)
- 经济研究(21407)
- 图书(20925)
- 财经(20487)
- 问题(18256)
- 经(17431)
- 业(16349)
- 理论(15766)
- 科技(15221)
- 技术经济(14738)
- 实践(14621)
- 践(14621)
- 书馆(14569)
- 图书馆(14569)
共检索到474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白彬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楚国城址、矿冶、作坊遗址与大量具有楚文化因素的墓葬、器物及文字材料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不仅可证史之误、补史之阙,也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了楚文化研究的转型与发展。在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出土材料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于科技手段,目前学术界在至少以下几方面形成了讨论的热点,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第一,楚系青铜器的年代与分期、器用制
关键词:
楚文化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彬徽
在楚文化的研究中,要特别重视考古资料与古文字材料的准确解读、阐释。例如,201 2年在湖北宜昌万福垴西周遗址内出土了有"楚季宝钟"铭文的青铜甬钟,还出土有青铜鼎以及数量较多的陶器。据"楚季宝钟"铭文可知,该钟为楚国国君宗族"楚季"的遗物,这是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但对其年代、性质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在楚国中心区域内所见西周中期
关键词:
考古资料 楚文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安强
讨论了中国科技考古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考古三大刊近十年(1995-2005)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并进行了文献综述。综合分析认为近十年我国科技考古事业发展较快,文献数量一路攀升;但虽有篇数的“量”变,却缺乏“质”的飞跃,所以现阶段我国科技考古事业仍然处在所谓的“发展后期”;分析预测在2005年之后有望步入“快速发展期”。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索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规律是一种有益尝试,但方法需要改进,即要结合被统计的文献内容,更要关注被统计之外的科技考古动态,以期尽量客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丹
童年考古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是仅有四十余年发展历史的研究领域。在考古学的女性研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童年研究的推动下,儿童从考古学的边缘转变为研究的中心。童年考古学为多学科视角的童年研究增添了考古学的维度,并且带来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和观念上的更新。童年考古学认为,儿童既受到社会文化的作用、成人的影响,也为社会做出贡献、带来文化创新。童年考古学是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儿童的新视角,能够促进包括儿童教育者在内的所有成人创设有利于儿童生长的物质文化。这需要反思成人为儿童构建的物质文化,认识儿童自身对物质文化的创造,最终实现儿童和成人对物质文化的共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力 赵益超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园"属性意味着文物古迹资源可以通过"适度开发"的手段转化为被游客"感知"甚至"消费"的旅游吸引物。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依照其遗址本体可以划分为宫殿型、墓葬型、遗迹型、洞穴型、瓷窑型和复合型等6种,而遗址本体的特征决定了考古遗址的旅游转化过程以及公园对遗址的阐释方式。利用最邻近分析法测算后发现,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在空间分布上呈凝聚型,且分布区域与我国人口集中区域重合,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潜力。并进一步提出,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发展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园所处的地理区位环境及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魏存成
解放后、尤其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下,我国高句丽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主要集中于都城、山城、墓葬及出土的遗物几方面。通过这些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探讨高句丽的社会历史、文化特点及其与周邻地区、尤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关键词:
高句丽考古 发现研究 城址 墓葬 遗物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金花
本文以考古资料为主,考察唐宋时期明州制瓷业的发展特点,探讨唐宋时期明州制瓷业的发展水平,分析影响唐宋时期明州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重新认识明州制瓷业在越窑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唐宋时期明州制瓷业经历了从初期、发展、繁荣到衰落的演变过程,形成了上林湖和东钱湖两个制瓷中心。晚唐、五代、北宋中期的明州秘色瓷代表了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明州经济的发展、优良的制瓷环境、便利的运输条件、高超的工艺以及强烈的社会偏好,促进了明州制瓷业发展。北方青瓷发展和南方新瓷的崛起以及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明州制瓷业逐渐丧失竞争力,开始走向衰落。
关键词:
明州 制瓷业 秘色瓷 兴衰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芳
宁夏秦汉时期进入中国的统一版图,成为统一国家的有效组成部分。两汉时期,境内主要设置北地、安定两郡,分别管辖南北区域,加之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开发农业,促使这里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宁夏境内考古发掘和清理了200余座两汉时期的墓葬,大多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而且出土了大量陶、釉陶、铜、铁和金等各类质地精美的文物,从考古学视角来看,为全面认识两汉时期宁夏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实物证据。
关键词:
宁夏 两汉时期 考古资料 社会经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立超 陆杨 郭雨 殷亚方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前沿热点。本文首先对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行概述,从古DNA的保存和降解、获取以及数据处理和序列分析3方面归纳木材古DNA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古DNA因高度降解、含量极低和化学损伤特征导致其难于提取和信息解译的难题。然后总结木材分子考古在解读先民认知与利用森林资源方式、复原历史时期地域性森林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重建古代树木应对气候和生境变化的微进化反应等方面的主要应用。最后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优先开展的工作:1)建立考古木材标本库及其DNA信息数据库;2)研究不同时空维度下木材古DNA损伤及变化规律;3)构建稳定高效的木材古DNA提取及序列信息解译技术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木材分子考古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木材学和考古学领域的应用,为木质文物的用材树种识别、保护利用以及重建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环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婧文
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是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文化的内涵主要涉及考古理论与遗迹遗物的内容层面,发掘、研究、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层面以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考古人物的人文精神等层面,具有公共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公众对考古文化认知存在偏差,现有阐释与传播方式也有诸多问题,加强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具有现实必要性。提升博物馆公共考古教育能力、树立科学的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理念及方法、搭建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的阐释与传播渠道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效能,促进社会共建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体系,共享考古文化成果。
关键词:
公共考古 考古文化 阐释与传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瑞明 朱宏斌
从考古资料来看 ,日本弥生文化时代主导农具的发展流变 ,大致经历了由石制农具到木质农具、再由木石农具到铁制农具的发展过程 ,探本索源 ,不难发现其与大陆工具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着深刻渊源关系 ,从侧面揭示出这一时期中日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基本态势与日本农业发展的一般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金璐 艾少伟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体验、空间体验与文化认同相关性不强,且不同因子对文化认同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活动设计展示与历史文化氛围对游客认知认同的形成作用显著。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活动设计展示及导游讲解方式与内容是激发游客情感认同的关键。旅游地性价比、纪念品历史特色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游客享受度、愉悦度情感体验程度对游客知觉认同影响显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地性价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度与独特度的情感体验程度是影响游客行为认同的关键因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京传
近年来,考古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取得快速发展,但其研究却十分薄弱。本文在融合考古学与旅游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考古旅游的概念与范畴,并分析了考古与旅游的互动机制;同时对我国考古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架构了以资源保护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我国考古旅游利益机制。基于考古旅游伦理主体利益的实现,文章提出了以文化资源观、文化保护观、文化认同观为内容的我国考古旅游伦理基本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