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37)
- 2023(17494)
- 2022(14628)
- 2021(13560)
- 2020(11413)
- 2019(25822)
- 2018(25519)
- 2017(49783)
- 2016(27040)
- 2015(29670)
- 2014(29442)
- 2013(28523)
- 2012(25545)
- 2011(22710)
- 2010(22117)
- 2009(19980)
- 2008(19107)
- 2007(16280)
- 2006(13809)
- 2005(11526)
- 学科
- 济(102325)
- 经济(102210)
- 管理(74960)
- 业(71801)
- 企(58954)
- 企业(58954)
- 方法(49327)
- 数学(43332)
- 数学方法(42770)
- 农(29232)
- 中国(28052)
- 财(25774)
- 业经(23827)
- 学(22771)
- 地方(19899)
- 农业(19620)
- 贸(18682)
- 贸易(18675)
- 易(18152)
- 制(17483)
- 务(16760)
- 技术(16699)
- 财务(16682)
- 理论(16656)
- 财务管理(16652)
- 环境(16156)
- 企业财务(15766)
- 和(15630)
- 银(14257)
- 银行(14190)
- 机构
- 大学(369989)
- 学院(368547)
- 管理(146885)
- 济(143281)
- 经济(140338)
- 理学(129445)
- 理学院(128034)
- 管理学(125514)
- 管理学院(124875)
- 研究(121014)
- 中国(86735)
- 科学(78463)
- 京(77181)
- 农(65601)
- 财(62430)
- 业大(60920)
- 所(60056)
- 研究所(55696)
- 中心(55093)
- 农业(51912)
- 财经(51883)
- 江(50924)
- 范(47933)
- 经(47510)
- 北京(47473)
- 师范(47346)
- 院(44185)
- 经济学(43338)
- 州(41481)
- 经济学院(39392)
- 基金
- 项目(268796)
- 科学(210724)
- 基金(195693)
- 研究(190399)
- 家(173221)
- 国家(171809)
- 科学基金(147334)
- 社会(120609)
- 社会科(114267)
- 社会科学(114237)
- 省(105204)
- 基金项目(104576)
- 自然(98140)
- 自然科(95913)
- 自然科学(95886)
- 自然科学基金(94140)
- 划(89137)
- 教育(87679)
- 资助(79500)
- 编号(76504)
- 重点(60385)
- 成果(59644)
- 部(58287)
- 发(56805)
- 创(56074)
- 创新(52385)
- 科研(52188)
- 课题(52088)
- 计划(50197)
- 国家社会(50081)
- 期刊
- 济(144368)
- 经济(144368)
- 研究(100458)
- 学报(65687)
- 中国(62305)
- 农(59260)
- 科学(58021)
- 管理(50884)
- 大学(49353)
- 学学(46890)
- 财(46281)
- 农业(40844)
- 教育(37659)
- 技术(30859)
- 融(26144)
- 金融(26144)
- 业经(25708)
- 财经(24134)
- 经济研究(23889)
- 经(20658)
- 业(20626)
- 问题(19646)
- 科技(19205)
- 版(18896)
- 图书(17803)
- 业大(17760)
- 技术经济(16540)
- 商业(16532)
- 理论(16359)
- 资源(16195)
共检索到504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婷 李科宏
如何激活二次人口红利,是当前中国经济应对老龄化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微观层面的人口时间配置和人口收入配置为出发点,从企业生产供给视角构建一个以人口为中心的经济运行体系。理论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分别基于消费结构、劳动力占比和储蓄倾向三类效应路径影响人口红利。基于中国20002014年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抑制经济增长,对人口红利产生负向影响;(2)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红利影响依赖于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人均资本存量、储蓄投资转化率、城市化率、二三产业占比和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据此
关键词:
老龄化 人口红利 供给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婷 李科宏
如何激活二次人口红利,是当前中国经济应对老龄化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微观层面的人口时间配置和人口收入配置为出发点,从企业生产供给视角构建一个以人口为中心的经济运行体系。理论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分别基于消费结构、劳动力占比和储蓄倾向三类效应路径影响人口红利。基于中国2000~2014年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抑制经济增长,对人口红利产生负向影响;(2)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红利影响依赖于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人均资本存量、储蓄投资转化率、城市化率、二三产业占比和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据此,文章从激励教育发展、资本积累、城镇化战略、产业转型和政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五个方面,提出了降低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红利抑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老龄化 人口红利 供给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辉 韦吉飞
人口红利揭示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老龄化将越来越严重。由于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大,人口红利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即将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人口负债。因此,正视中国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问题,是一件迫在眉睫且十分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
人口红利 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老龄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颖 邓博文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老龄化的双向进程,即预期寿命以及抚养比两个角度考察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控制了抚养比与人均收入的交互效应,使用从1960年起已经进入老龄化的1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运用多种估计方法考察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结论表明,预期寿命和人均收入、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且这种关系受老年抚养比与人均收入增长之间交互相应的影响。人均收入增长越快,老龄抚养比上升对储蓄的负面影响则越大,这显示在收入增长较快的经济体中,老年抚养比下降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颖 邓博文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老龄化的双向进程,即预期寿命以及抚养比两个角度考察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控制了抚养比与人均收入的交互效应,使用从1960年起已经进入老龄化的1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运用多种估计方法考察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结论表明,预期寿命和人均收入、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且这种关系受老年抚养比与人均收入增长之间交互相应的影响。人均收入增长越快,老龄抚养比上升对储蓄的负面影响则越大,这显示在收入增长较快的经济体中,老年抚养比下降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效应比在收入增长较慢的经济体中更大。少儿抚养比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有待未来研究进一步的考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娟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耿志祥 孙祁祥
延迟退休是否会带来二次人口红利一直存在观点上的分歧。本文通过构建拓展的世代交叠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延迟退休对储蓄率、资本积累和产出等经济变量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延迟退休对总产出的影响取决于理性行为人降低储蓄引致产出下降效应与劳动力供给增加引致产出增加效应之间的强弱。数值模拟表明,延迟退休过程中的预期寿命增加可以产生二次人口红利,延迟退休年龄5年(10年),产生二次人口红利所需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幅度不超过5.5岁(8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红利的角度而言,把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指标
关键词:
延迟退休 预期寿命 二次人口红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耿志祥 孙祁祥
延迟退休是否会带来二次人口红利一直存在观点上的分歧。本文通过构建拓展的世代交叠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延迟退休对储蓄率、资本积累和产出等经济变量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延迟退休对总产出的影响取决于理性行为人降低储蓄引致产出下降效应与劳动力供给增加引致产出增加效应之间的强弱。数值模拟表明,延迟退休过程中的预期寿命增加可以产生二次人口红利,延迟退休年龄5年(10年),产生二次人口红利所需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幅度不超过5.5岁(8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红利的角度而言,把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延迟退休 预期寿命 二次人口红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东民
西方"印度因人口红利将超越中国"说,无限夸大老龄化问题,将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最终变成了"人口红利"。文章评论这一思潮依据的若干西方研究,分析得出中国经济增长27%由人口红利贡献的国内研究存在严重瑕疵。分析指出,因"未富先老"中国老龄化效应必远弱于西方。迄今西方老龄化与增生失业而非劳动力短缺相伴随,这是经济转型期我国应真正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从多方面看,随经济规模扩大,我国人口问题滞后效应明显进入充分展现期,人口政策如转向鼓励增加人口,将会是一次重大失误。
关键词:
人口红利 老龄化 人口增长滞后效应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赵立卫
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且对相关权威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本文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老龄化趋势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之间存在"倒U"关系。其成因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使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部分产业、职业内更富职业经验的劳动者群体扩大,同时家庭和个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提高等,但上述因素的正向作用受到人类生命周期规律和一些负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存在"老龄化红利"。我国当前业已进入"老龄化红利"期,要充分利用和延长"老龄化红利",必须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完善面向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继续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发展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及体育事业,积极优化生育政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华
该文引入美国、日本人口老龄化和服务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从供给和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劳动力供给、第二次人口红利挖掘和资本由工业部门转移流入等三个影响中国服务业供给的作用机制,解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服务业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的调整转变作用。该文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增强老年人口服务业供给能力,化解养老服务业供不应求矛盾,推动服务业走向依靠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驱动新阶段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服务业 供给 需求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剑
全球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同样严峻,中国政府已经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了从理论层面厘清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分别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老年抚养比提高1个百分点,会使GDP显著降低0.23个百分点,即一个国家的老年抚养比的提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结合联合国有关中国的人口预测数据来分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于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少年抚养比的逐年递减和老年抚养比的逐年递增将导致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建议制定配套政策鼓励生育、延迟退休年龄等,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朱超 王戎
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趋势,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伴随老龄化人口健康状况下降,这将进一步恶化劳动供给问题。利用微观和宏观数据从健康角度解读中国劳动供给问题,探寻如何缓解老龄化趋势下劳动供给压力。研究发现:在微观家庭层面,健康冲击会降低个体劳动参与率,减少劳动时间。非稳定型单位的职工更容易遭受健康冲击而增大其退出劳动市场的概率。当受到健康冲击时,男性比女性、农村比城市劳动者劳动参与率降幅更大。在宏观省份层面,不良健康状况在规模上通过规模企业数量的减少导致该地区就业率的降低,在质量上通过挤出教育资本投入降低劳动者学历水平。地方政府应积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注重劳动者健康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稳定型单位职工和男性劳动者,更应切实维护其生命健康权益。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韩保庆 王胜今
文章在萨缪尔森的分析框架下建立了一个两期多商品的跨期迭代模型来研究人口老龄化通过需求侧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认为,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跨期迭代,人口老龄化会使得消费相对增加,净出口减少。受消费者消费偏好和无套利均衡的制约,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净出口减少使得进口商品种类增加、出口商品种类减少以及劳动力工资相对上升,而劳动力工资相对上升使得实际汇率升值。为了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文章使用1980~2019年93个国家或地区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老年抚养比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抚养比上升会使得实际汇率升值,中介效应回归结果表明老年抚养比上升会使得净出口减少,净出口的减少会使得实际汇率升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