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63)
- 2023(4007)
- 2022(3280)
- 2021(3004)
- 2020(2389)
- 2019(5243)
- 2018(5564)
- 2017(9950)
- 2016(5863)
- 2015(6694)
- 2014(6974)
- 2013(6496)
- 2012(6085)
- 2011(5516)
- 2010(5656)
- 2009(5227)
- 2008(5026)
- 2007(4728)
- 2006(4110)
- 2005(3785)
- 学科
- 济(17012)
- 经济(16967)
- 管理(13569)
- 业(10878)
- 企(8439)
- 企业(8439)
- 中国(6718)
- 农(6533)
- 制(6398)
- 学(6002)
- 体(5784)
- 财(4956)
- 理论(4853)
- 融(4789)
- 金融(4782)
- 银(4678)
- 银行(4659)
- 教育(4614)
- 行(4542)
- 业经(4526)
- 地方(4480)
- 农业(4104)
- 方法(4049)
- 体制(3456)
- 和(3262)
- 教学(3084)
- 度(2922)
- 制度(2921)
- 数学(2827)
- 发(2804)
- 机构
- 大学(78185)
- 学院(77935)
- 研究(30732)
- 济(26285)
- 经济(25429)
- 管理(24745)
- 中国(23237)
- 理学(20218)
- 理学院(19899)
- 管理学(19428)
- 管理学院(19266)
- 科学(19233)
- 京(17719)
- 所(16415)
- 农(16312)
- 研究所(14821)
- 财(14192)
- 中心(13783)
- 江(13624)
- 农业(12869)
- 范(12595)
- 师范(12422)
- 业大(12174)
- 院(11438)
- 北京(11343)
- 技术(11034)
- 州(10536)
- 财经(10312)
- 省(10011)
- 师范大学(9885)
- 基金
- 项目(49346)
- 研究(37831)
- 科学(37287)
- 基金(32951)
- 家(29303)
- 国家(29018)
- 科学基金(23213)
- 社会(21751)
- 社会科(20299)
- 社会科学(20294)
- 省(20030)
- 教育(18090)
- 划(17248)
- 编号(16784)
- 基金项目(16637)
- 成果(15444)
- 自然(14107)
- 自然科(13734)
- 自然科学(13728)
- 自然科学基金(13460)
- 资助(13322)
- 课题(12792)
- 重点(11419)
- 发(10893)
- 体(10691)
- 年(10616)
- 部(10500)
- 项目编号(10093)
- 创(9999)
- 性(9932)
共检索到130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红 刘超
老清华史学虽历时不长,但其进程异常繁覆。清华学校时期,梁启超等人就已将新史学初步引入清华;至罗家伦时期,清华史学近代化提速,尤其是"科学的中国近代史"茁壮成长;随后,在蒋廷黻治下,清华史学日臻极盛,其中中国近代史、日俄史研究均冠居全国,形成了强大的头等学者群,其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硕果累累、驰誉国际。蒋去后,雷海宗继续引领清华史学稳健成长。但在抗战结束后急遽的历史鼎革中,清华史学也随环境的嬗变而明显衰退。"校史"与"国史"息息相关,老清华学术是近代中国的产物,而老清华史学又是老清华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衰嬗变的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
关键词:
清华史学 梁启超 罗家伦 蒋廷黻 雷海宗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锋
发轫于20世纪初的"史界革命"是近代中国史学史乃至文化史的一个里程碑。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的史学转型始于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梁启超在著作中号召建立新史学,对中国旧史学大张挞伐,论证史学的重要性,并引入进化论,倡导"史界革命"。但是,两部著作却明显带有较强的政治意味,存在难以逃避的主观性,并陷入社会进化史观的误区,这导致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带有缺憾。然而,20年后,当梁启超淡出政界,潜心治学之后,其史学观发生变化,对传统史学评价变得客观,并对早年的新史学思想做了若干反思与修正。这种转变在客观上体现出学者的政治主张对其学术思想与价值取向的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兵权 陈国庆
梁启超受严复和法国、日本等国启蒙思想家启发,深刻意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他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致力于对国民的思想启蒙,并由此形成以新民说为主体的启蒙思想。他强调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将中国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新国民的目的。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不仅具有政治实践意义,而且显示出重要而长久的历史价值。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夏国祥
梁启超经济思想新论夏国祥迄今为止,学术界一般认为,梁启超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的功绩主要在于对西方经济学说的传播,而其对经济学的理论范畴未作深入探讨,有关经济议论多似是而非,瑜不掩暇。笔者认为,梁启超对经济理论虽然罕有建树,但在19、20世纪之交的中...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宇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主张维新救国,变革图强,深受国人敬仰,梁启超的一生与我国图书馆事业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探索者,为形成"中国特色图书馆学思想体系",创建中国图书馆学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理论对当代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仍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梁启超 图书馆 渊源 藏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高力克
在梁启超倡言的"道德革命"中,自由被归为普世公理和西方立国之本。但梁氏以团体自由和心灵自由为其旨的自由观,显然与自由主义之个人本位的权利自由观大异其趣。虽然梁氏具有强烈的亲英主义倾向,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而充其量只是一个近似韦伯式的民族自由主义者,而且其民族自由主义随着北美之旅而很快为国家主义和开明专制主义所取代。梁氏之儒家、道家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杂糅的自由观,是启蒙时代东西文明激荡的一朵思想浪花。
关键词:
梁启超 自由 传统 社会达尔文主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琴
在消费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的消费思想愈显其合理性:他反对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重视精神文化消费;提倡简单、朴素、恬静的生活消费,却又不单调乏味,拥有丰富多彩的闲暇消费;正确地看待节俭与消费的辩证关系,适度消费。
关键词:
精神消费 简单生活 闲暇 趣味 节俭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旭青 赵俊玲
梁启超是开启近现代目录学研究一代风气的启蒙人物,他对导读书目的研究分成了西学书目与国学书目两大类型,并形成宣传西学与推崇国学两个明显的历史分期。梁启超开启的导读书目范式更加强调对读者、读物、读书法等的关注,带有突出的读者服务意识。梁启超的导读书目根植于中国目录学传统,开创了解题兼导读的新型书目,导读的范围兼涉中西,体现出明显的致用属性。
关键词:
梁启超 导读书目 导读思想 目录学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园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浪潮的迭代推进,我国传统史学不断与外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结合,研究路径由此推陈出新,最能代表20年代史学学科化的新史学“研究法”著作莫过于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和何炳松编译的《历史研究法》。系统比较三本史著中蕴藏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价值论,既能窥见20年代新史学史家对文明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鲁滨逊“新史学”等史学理念的批判发展,也能察觉出传统史学回归融通的趋势,发现史家在新与旧、中与西,求真与致用,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平衡,建立系统完整的史学理论所作的尝试,从而站在史学近代化的整体的发展历程中,加深对20年代这一承前启后时期的认识。
关键词:
梁启超 何炳松 史学研究方法 新史学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傅荣贤
揭示《西学书目表》学、政、教三分体系视野中的"西学"范围和层次及其与梁启超维新改良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以梁启超的学术思想为参考背景,结合与《西学书目表》相关书目之比较,分析学、政、教三分体系的具体内涵、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改良动机。学、政、教的三分体系构拟了"西学"相对完整的图像,"见诸实事"的西政既包括"夷技"(用),也包括庶政(体),而它们皆"出于学"。这就为"一切政"奠定了学理基础,也超越了体用二分话语以及"中体西用"的洋务派文化战略模式,从而最终论证了庶政的合法性,并为制度层面上的变法维新提供了目录学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杨翔宇
梁启超构建的文献学体系较为科学而系统,其将文献学分为传统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观念对后世文献学家影响颇深。梁氏认为,传统文献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文献的学问"和"德性的学问"统一于国学之中,"文献的学问"即为"德性的学问"。梁氏强调,现代文献学为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科学方法相融合的产物。但梁氏认为中国传统学术无"学"的观念则有待进一步商榷。
关键词:
梁启超 传统文献学 现代文献学 体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田
在如今的中国,每时每刻都有年轻的人们带着简单的行李,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希冀,揣着薄薄的火车票踏上远行的列车,沿途风景新鲜而陌生,一如他们尚未展开的人生。车票的这头是日益凋敝的乡土社会,而另一头则是需要大量劳工来支撑竞争优势的企业,它们正敞开大门迎接这些城镇化的孩子。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学桃
梁启超认为,人们对"所有权"的追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私有制度构成一切文明之源泉。对于土地所有权而言,他从农村土地的非独占特性、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以及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强调土地私有产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梁启超强调私有产权尤其是土地私有产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实质是要通过保护与发展私有产权来促进经济发展。梁启超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之目的,对近代土地所有权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对于现今"新土改"亦具有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