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57)
- 2023(13809)
- 2022(12203)
- 2021(11604)
- 2020(9657)
- 2019(22350)
- 2018(22270)
- 2017(43269)
- 2016(23680)
- 2015(26526)
- 2014(26454)
- 2013(26081)
- 2012(24171)
- 2011(21629)
- 2010(21745)
- 2009(19697)
- 2008(19191)
- 2007(16722)
- 2006(14919)
- 2005(12986)
- 学科
- 济(90912)
- 经济(90813)
- 管理(67519)
- 业(63205)
- 企(52270)
- 企业(52270)
- 方法(39015)
- 数学(33569)
- 数学方法(33067)
- 农(26752)
- 中国(24716)
- 财(23430)
- 地方(23071)
- 业经(20831)
- 学(19416)
- 农业(17761)
- 制(16848)
- 贸(15902)
- 贸易(15893)
- 理论(15664)
- 策(15371)
- 易(15354)
- 和(14836)
- 环境(14769)
- 技术(14133)
- 务(13959)
- 划(13902)
- 财务(13890)
- 财务管理(13865)
- 企业财务(13056)
- 机构
- 大学(324985)
- 学院(324804)
- 管理(131191)
- 济(125334)
- 经济(122166)
- 理学(113260)
- 理学院(111909)
- 管理学(110008)
- 研究(109395)
- 管理学院(109381)
- 中国(80833)
- 京(70647)
- 科学(68065)
- 财(58514)
- 所(53843)
- 中心(50170)
- 农(50155)
- 研究所(48920)
- 江(48712)
- 业大(47406)
- 财经(46048)
- 范(45747)
- 师范(45413)
- 北京(44903)
- 经(41724)
- 院(40755)
- 州(39987)
- 农业(38860)
- 师范大学(36745)
- 经济学(35492)
- 基金
- 项目(223229)
- 科学(175344)
- 研究(166207)
- 基金(160166)
- 家(138507)
- 国家(137296)
- 科学基金(118405)
- 社会(102462)
- 社会科(96975)
- 社会科学(96950)
- 省(87246)
- 基金项目(86024)
- 自然(77355)
- 教育(76074)
- 自然科(75491)
- 自然科学(75474)
- 自然科学基金(74081)
- 划(73736)
- 编号(69961)
- 资助(65408)
- 成果(57081)
- 重点(49411)
- 部(48580)
- 课题(48014)
- 发(47893)
- 创(45709)
- 项目编号(42496)
- 创新(42454)
- 科研(41852)
- 教育部(41572)
- 期刊
- 济(141520)
- 经济(141520)
- 研究(97809)
- 中国(63332)
- 管理(47685)
- 学报(47588)
- 科学(45648)
- 农(45316)
- 财(43460)
- 教育(39834)
- 大学(36133)
- 学学(33602)
- 农业(31603)
- 技术(28807)
- 融(27786)
- 金融(27786)
- 业经(23692)
- 经济研究(21110)
- 图书(21103)
- 财经(20957)
- 问题(18776)
- 经(17772)
- 业(16132)
- 理论(16042)
- 资源(15935)
- 科技(15902)
- 现代(15641)
- 技术经济(15172)
- 实践(14889)
- 践(14889)
共检索到482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存颂 黄经南 刘奇志
快速城镇化给我国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副产品”——非正规空间。在诸多老旧社区中,由于历史、产权、管理体制等原因,被流动摊贩等就业人口临时占用的非正规公共空间更是广泛存在,并成为目前社区改造规划工作中的难点。文章总结了老旧社区非正规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此类公共空间治理的规划策略,即原址保留划定摊贩空间、分时段引导功能转换、社区柔性管理。最后,文章以武汉市六合社区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
非正规空间 复合功能 流动摊贩 社区改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袁满 严明瑞 朱俊青 单卓然 姜浩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随着绿色TOD模式研究的不断推进,学者们对轨道交通是否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展开了广泛探讨。该类研究主要以城市或区域等宏观尺度为对象,而忽略了轨道交通对沿线及站点等微观地区的影响。文章以武汉市6条轨道交通线路的站点为例,评估轨道交通对站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探讨TOD模式指标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TOD模式优化策略。结果发现,轨道交通对多数站点空气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不同站点间的影响差异较大。站点地区的工业用地占比、绿地与水域占比、土地混合度、容积率等因素与空气质量具有相关性。高水平的土地混合,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空气质量;开发集聚度越高,城市越紧凑,空气污染改善越明显;合理的交通接驳方式,减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可改善空气质量。因此,应通过高水平的土地混合、紧凑的空间形态、完善交通接驳等措施,优化轨道交通TOD建设,提升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
关键词:
轨道交通 TOD模式 站点 空气质量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蓓蓓 周舟 晏学丽
从城市发展阶段来看,由于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且存量用地挖潜成本较高,通过多中心、多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格局来实现人口疏导与区域的均质化发展,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但从现状来看,城市中心城区与新区间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完全联通,两者间公共服务水平尚有差距。同时,为达到均质化发展的目标,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由于发展的滞后性,新区地方性财政收入的重要依托仍为房地产,进而导致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蓓蓓 周舟 晏学丽
从城市发展阶段来看,由于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且存量用地挖潜成本较高,通过多中心、多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格局来实现人口疏导与区域的均质化发展,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但从现状来看,城市中心城区与新区间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完全联通,两者间公共服务水平尚有差距。同时,为达到均质化发展的目标,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由于发展的滞后性,新区地方性财政收入的重要依托仍为房地产,进而导致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佳雨 蔡秋阳 楚建群 杜雁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评估各街道的防灾能力、分布特征和疏散流距离成本,利用人口潜能模型和防灾避险疏散流模型的标准化差值,分析了武汉市中心城区各街道人口与绿地的分布状况及其空间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的人口潜能呈同心圆结构分布,以武汉市的老城区为中心,逐层降低;其绿地防灾避险疏散流分布无明显规律,各街道差异明显;武汉市整体的绿地防灾避险能力较弱,沿江街道的绿地防灾规划不合理,二环与三环线中间街道的人口潜能与防灾避险疏散流匹配较好。筛选出了绿地防灾避险功能有待提高的街区,分析了其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增加绿地面积、提升绿地防灾避险能力、完善防灾避险疏散通道三种策略。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郑爽 唐云 尚伟 安琪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已无法满足现代居民生活的需求,存在空间品质差,缺乏交往活动空间等诸多问题。以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武昌车辆厂社区操场空间为例,运用PSPL调研法对其进行调研与阐释,为同类型的空间改造提出适宜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PSPL调研法 老旧社区 公共空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李波 李琴 陈剑宇 徐宇甦
在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语境下,对老城区住宅社区适老化改造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武汉老城区,选取机关大院社区、高校校内社区、高层(历史地段)夹缝社区与老城区基础样本这4种社区代表类型,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深入访谈等方式,探索这些住宅社区在适老化改造中的差异性,并提出针对性的改造策略。研究发现:不同社区类型间在居室环境、社区环境、医护与商购环境等层面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并导致其适老化改造重点各有不同,具体为:(1)机关大院与高校校内社区:应在整体保留社区前提下,以社区居住环境提升与竖向交通改造为重点,打造适老化改造示范工程;(2)高层(历史地段)夹缝社区:应积极引导房地产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适老化改造进程,以功能置换与活化为突破口,通过社区整体改造与打包租赁等模式,尝试居家养老型社区到准养老机构的转换;(3)老城区基础样本:对于基础设施较好的老旧社区,可适当保留维系城市肌理与情感记忆;而对于其他社区,应采取适度适老化改造作为过渡,为后续拆迁还建预留余地与缓冲。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伟 熊伊茗
社区服务中心是典型的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人居空间,以优化社区服务品质和促进社区居民良性自治为出发点,基于"城市人"理论分析方法,探究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中心供给的匹配关系,以武汉市为例,采用社会调查、空间数据挖掘、回归分析等方法,基于"自存/共存"平衡原则,辨识供需双方满意度的共识区间,寻求最优服务半径范围和通行时间,通过制定合理的空间要素优化策略,提升"城市人"与"人居空间"的匹配度和社区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为社区服务中心的规划配置提供具有操作性的规划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伟 潘雪晴 谢波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家庭结构的变革,不断增长的社区养老需求与社区养老设施配置不够健全的矛盾日益凸显。文章借鉴“城市人”理论,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展开实证,运用社会调查、回归分析等方法,识别出老年人、设施提供者双方匹配的配置半径为:综合服务类和生活照料类设施为300~500m,文化休闲类设施为500~700m,提取出影响养老设施满意度的人居要素为道路密度、周边环境和设施质量,最终从“点、量、质”3方面提出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怡 周悦 李佳宸 彭静 徐晓艺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社区空间存在的关于人与环境之间不和谐的现状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韧性理念的相关研究,将韧性城市的概念付诸于社区空间,从社区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设计上实现韧性建设,以此提升社区空间应变力。结合武汉市后疫情环境下光谷青年城社区空间现状,从公共空间布局和环境构成出发,以多功能、灵活性的空间布置和模块化、应变性的设施设计实现社区应对环境冲击时的动态平衡,完成社区韧性构建。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活力单元,在发展建设中同样具有应对和抵御环境变化的重大责任,在后疫情环境下,构建韧性社区是对该类突发性灾变给社区空间带来的影响进行及时缓解和调整,以此保障社区系统的平衡状态。
关键词:
后疫情 韧性设计 社区 公共空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正洪 马啸宇 焦洪赞 陈伟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土地资源紧缺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域,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由于面积小、选址灵活,既能缓解因加快城市化进程而导致大型公园绿地不足的影响,也能促进对城市中心区域街头空地资源甚至是边角废地的合理利用。针对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中缺乏足够科学性的缺陷,本文提出数据导引下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运用大数据的方法对手机位置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采用两步移动搜寻法得到该区域居民对微型公共空间的需求情况,作为其选址的宏观依据,再通过"众规武汉"微信数据,作为公众需求意愿的修正,最后利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具体选址点进行适宜性分析,以之作为城市微型公共空间布局的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彭惠青 沈玥
伴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模式的转变和传统养老观念的变化,我国城市的独居老人数量日益增多,这些老人因独居的生活方式产生诸多问题,因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此,以武汉市Q社区的独居老人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分析独居老人生活现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工作(简称社工,下同)介入的角度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市独居老人 心理问题 社工介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泓怡 彭恺 邓丽婷
“生活圈”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覆盖居民的生活需求,体现居民的真实生活内容。在我国当前城市空间发展侧重“存量规划”的阶段,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无法较好体现居民的实际需求,存在种种问题。文章引入生活圈理念,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从居民需求角度构建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评价体系,并以武汉知音东苑社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微更新改造方案,旨在为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更新提供思路与方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雪娇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内涵在于从居民需求和体验出发,塑造居民生活服务圈,提供人性化的社区场所。提炼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趋势,并进一步从用途混合的视角下进行解读;结合典型标准规范文件中的主要措施,探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精细化规划的策略;应通过统筹考虑空间维度和时间序列的精细化布局和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的精细化管控来共同完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梦玄 周义
应用居住分异理论,通过搜集和挖掘武汉市分环线和分街道层面的保障房社区的居住人数的相关数据,综合运用全局分析指数和局部分析指数两类指标,对武汉市保障房社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采用不同层级的数据得到的结论整体一致,且街道级别的微观数据相比环线的中观数据能更加准确地测度武汉市保障房社区居住空间的隔离程度;武汉市保障房建设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居住空间隔离或分异,且空间分异程度呈现出先急剧攀升后缓慢增加的态势;武汉市保障房空间分布呈现出边缘化、规模化和集中化的特点。因此,应采用相应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推进混合居住模式,以此降低城市居住空间的隔离或分异程度,促进保障房社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保障房 空间分异 检验 形成机制 武汉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