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09)
- 2023(10800)
- 2022(8130)
- 2021(6899)
- 2020(5160)
- 2019(11259)
- 2018(10864)
- 2017(19319)
- 2016(10929)
- 2015(12256)
- 2014(12042)
- 2013(11218)
- 2012(10044)
- 2011(9113)
- 2010(9107)
- 2009(8173)
- 2008(7826)
- 2007(7222)
- 2006(6210)
- 2005(5525)
- 学科
- 济(39995)
- 经济(39949)
- 管理(28710)
- 业(26971)
- 企(20467)
- 企业(20467)
- 业经(15186)
- 农(14800)
- 中国(13014)
- 方法(12539)
- 数学(10414)
- 农业(10310)
- 数学方法(10256)
- 产业(9884)
- 理论(9806)
- 财(9745)
- 信息(9247)
- 制(9144)
- 学(9092)
- 教育(8893)
- 总论(8757)
- 信息产业(8668)
- 地方(7775)
- 教学(7733)
- 体(7589)
- 银(7454)
- 银行(7421)
- 行(7166)
- 贸(7117)
- 贸易(7115)
- 机构
- 学院(152786)
- 大学(148731)
- 济(54650)
- 经济(53248)
- 管理(53057)
- 研究(51886)
- 理学(45556)
- 理学院(44987)
- 管理学(44077)
- 管理学院(43785)
- 中国(37226)
- 科学(32745)
- 京(31460)
- 农(29410)
- 财(25767)
- 所(25526)
- 业大(24780)
- 江(24519)
- 中心(23852)
- 研究所(23423)
- 农业(23077)
- 范(22894)
- 师范(22594)
- 技术(20959)
- 财经(20173)
- 院(19539)
- 北京(19370)
- 州(19280)
- 经(18283)
- 师范大学(17610)
- 基金
- 项目(106490)
- 科学(82666)
- 研究(82552)
- 基金(72807)
- 家(63976)
- 国家(63311)
- 科学基金(53352)
- 社会(50849)
- 社会科(47989)
- 社会科学(47976)
- 省(45101)
- 教育(39417)
- 基金项目(37661)
- 划(36890)
- 编号(35769)
- 自然(31481)
- 自然科(30706)
- 自然科学(30696)
- 自然科学基金(30138)
- 成果(29652)
- 资助(27417)
- 课题(26096)
- 重点(24668)
- 发(24175)
- 创(23274)
- 年(22141)
- 部(21913)
- 项目编号(21495)
- 创新(21493)
- 国家社会(21295)
共检索到228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吉万年 陆彩兰
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是顺应数字化时代的需要,对于实现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全民性、老年人数字技能应用需求的多样性、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的持续性、老年人数字技能应用的安全性具有较强的价值意蕴。当前,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提升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但仍然面临着来自政府、企业、社区与家庭、老年人自身等多因素的困扰。对此,需要转变老年群体观念,培育内在数字需求;重视多元主体帮扶,筑牢家庭反哺纽带;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适老化数字产品供给;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营造和谐数字生态环境,从而促使老年群体尽快融入数字社会。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胡雅萍 王秋云 何菊香
文章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收集20名老人数据,利用Nvivo 11三级编码技术构建老年群体数字素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分析各项主范畴对老年群体数字素养的内在关联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老年群体数字素养受主观意识、使用经验、社会交往、统计学特征、数字化支持和数字生态等因素影响;可以通过数字知识技能和数字态度共同作用,从内生驱动和外部推拉两个维度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剑锋 畅立丹 许倩婷 念潮旭
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逻辑起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双师型”队伍的根本基础;但是,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特征不明、主体不强、总量不足、保障不力的困境。应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指引,结合职普融通、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强化技术师范院校建设、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参与培养、采用项目制或委托制针对性培养等方式提升职教师资培养的量和质,实现学历培养产教双能、岗位培训全程贯通、服务地方常态练兵,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国际交流,改革职教师资招生制度、资格技能认证制度、标准建设制度等,系统推进职教师资培养水平,服务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玲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化趋势、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向精准、高效,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契机。目前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据获取难度大、信息茧房阻碍大、数字治理保障难等现实困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健全推进数字思政的体制机制、树立适合数字思政的教学理念、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搭建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学平台等途径实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玲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化趋势、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向精准、高效,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契机。目前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据获取难度大、信息茧房阻碍大、数字治理保障难等现实困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健全推进数字思政的体制机制、树立适合数字思政的教学理念、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搭建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学平台等途径实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林才 王建林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产业学院已成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然而,相较于普通本科高校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其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当前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存在的现实困境,建议在定位上突出适应性、在内容上凸显教育性、在机制中强调融合性、在治理中突破限制性,从而破解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 现代产业学院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郭丽萍
我国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提供了基准。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具有时代性、职业性和特殊性的特征,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是:职业技术与数字技术简单类同化,数字意识强但是行动力低;数字技术知技储备单一化,数字化学业评价实践不均衡;数字化发展内驱力不足,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欠缺。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具有“四重”诉求:时代诉求——要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框架诉求——要以职业教育特殊性为聚向靶标;技术诉求——要探索基于体系的迭代升级;实践诉求——要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知,强化“数字认知―职业技能”的数字意识链路;优化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环境,紧密“数据平台—数字生态”的数字适应链条;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评价,健全“数据评价—专业发展”的数字教研支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杰
培养大量科技领军人才、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是全面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工匠精神关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功培养。高职院校要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前提下,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从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产业行业共同进步的角度挖掘工匠精神培育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摸清当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原因,并从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校园文化等方面寻求促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案与路径。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鹏飞 姜良杰 曹敏 唐少清
国家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发展,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高质量就业问题是当前的社会焦点和理论热点。作为一种既不同于标准雇佣又有别于传统非正规就业的市场雇佣模式,新就业形态在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在梳理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新就业形态的就业趋势、潜在的“机会窗口”以及相关文件的政策含义,系统阐释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意蕴,剖析了从业者面临的灵活雇佣背后的权益保障困境、“技能需求—技能形成”冲突中的职业发展风险以及技术控制下的“工作自主性悖论”,进而从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平台的规范化治理、劳动者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提升从业者工作频繁变动中的社会保障性、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发展性和平台环境的规范性,为政府制定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就业的政策提供借鉴。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廖海 沈阳 曹哲
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不完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职业教育发展潜力挖掘不够等问题。对此,要切实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构建优质公平的职业教育体系新格局;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深化职业教育纵深改革,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育强国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鹤婷 吴峥
数字时代教育数字化成为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中虚拟仿真技术以独特的优势,为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面对数字时代高职财经类虚拟仿真建设的主观需求偏颇、片面技术依赖、人才培养支撑不足、运行机制效益不高等问题,提出以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新目标、新理念为引领,聚焦实训教学中的“三高三难”问题,创新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推动实训课程体系重构,强化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深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共用、共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轶舫
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为“点亮”农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持续动力。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乡风文明的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于城市,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着基层政府行动逻辑出现偏差、传统规范日渐式微、乡村文化载体作用欠缺等现实困境,因而需要明确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村规民约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以文化嵌入作为重要抓手等实践路径,进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建明
数字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承担着赋能建设数字乡村的职责。从数字通识教育、专业数字化技能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科教融汇四个维度可以明晰职业教育赋能农民数字素养的作用机制。针对职业教育赋能农民数字素养的现实困境,应从强化数字通识教育、专业转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
关键词:
数字乡村 职业教育 数字素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季平
农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赋能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数字化思维人才等重要价值,目前农村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农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教师数字化素养有待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驱动学习模式尚未形成等困境,需要通过不断加快农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提升农村师生共同体的数字化素养、积极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
农村教育 价值意蕴 路径选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德文 许金波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但就业质量和就业后的发展却受到职业素养的严重制约。当前高职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存在认识不统一、载体不到位、教育队伍不合拍等困境。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有引领力的培养方案、开发有鲜活力的素养课程、创设有感染力的教育载体、搭建有凝聚力的校企平台和打造有执行力的育人队伍等途径,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