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99)
- 2023(11153)
- 2022(9519)
- 2021(8919)
- 2020(7932)
- 2019(18380)
- 2018(18311)
- 2017(35711)
- 2016(19146)
- 2015(21273)
- 2014(21087)
- 2013(20535)
- 2012(18920)
- 2011(16582)
- 2010(16368)
- 2009(15075)
- 2008(14885)
- 2007(13257)
- 2006(11038)
- 2005(9698)
- 学科
- 济(78190)
- 经济(78101)
- 业(52250)
- 管理(52114)
- 企(42060)
- 企业(42060)
- 方法(40676)
- 数学(36676)
- 数学方法(36229)
- 农(21332)
- 财(20280)
- 中国(19653)
- 学(15579)
- 业经(15331)
- 贸(14284)
- 贸易(14281)
- 农业(14186)
- 易(13924)
- 务(13028)
- 财务(12984)
- 财务管理(12951)
- 制(12940)
- 地方(12835)
- 企业财务(12277)
- 和(11361)
- 理论(11312)
- 银(11071)
- 融(11044)
- 金融(11041)
- 银行(11038)
- 机构
- 大学(264161)
- 学院(262511)
- 济(109723)
- 经济(107619)
- 管理(104410)
- 理学(91212)
- 理学院(90271)
- 管理学(88521)
- 管理学院(88038)
- 研究(83940)
- 中国(63168)
- 京(54057)
- 科学(51806)
- 财(48998)
- 农(43669)
- 所(41165)
- 中心(40969)
- 财经(40230)
- 业大(40122)
- 研究所(37803)
- 江(37724)
- 经(36734)
- 经济学(34651)
- 农业(34517)
- 范(33301)
- 北京(33156)
- 师范(32919)
- 经济学院(31543)
- 财经大学(30194)
- 院(30038)
- 基金
- 项目(183317)
- 科学(144892)
- 基金(135088)
- 研究(131832)
- 家(118451)
- 国家(117176)
- 科学基金(100947)
- 社会(84518)
- 社会科(80120)
- 社会科学(80095)
- 基金项目(71646)
- 省(71020)
- 自然(66104)
- 自然科(64632)
- 自然科学(64608)
- 自然科学基金(63444)
- 教育(61358)
- 划(60141)
- 资助(55720)
- 编号(53605)
- 成果(42786)
- 部(41130)
- 重点(41082)
- 发(38391)
- 创(38180)
- 科研(36185)
- 创新(35703)
- 教育部(35571)
- 国家社会(35552)
- 课题(35367)
共检索到369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洪友 余锦亮 杜亦譞
多代直系家庭成员之间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是我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特征,因而老年人在家庭照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章利用2010年、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并实证分析了老年父母的隔代照料及料理家务活动对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年父母的隔代照料显著提高了子女的劳动供给,其中男性劳动参与率提高了6.3%,女性提高了14.3%,并且女性的工作时间增加幅度远大于男性。此外,隔代照料对农村居民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大于城市居民,而对城市居民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上,公共服务不均
关键词:
老龄化 隔代照料 家务料理 劳动供给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洪友 余锦亮 杜亦譞
多代直系家庭成员之间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是我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特征,因而老年人在家庭照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章利用2010年、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并实证分析了老年父母的隔代照料及料理家务活动对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年父母的隔代照料显著提高了子女的劳动供给,其中男性劳动参与率提高了6.3%,女性提高了14.3%,并且女性的工作时间增加幅度远大于男性。此外,隔代照料对农村居民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大于城市居民,而对城市居民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上,公共服务不均等以及就业能力和工作性质的差距是异质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文章从老年人影响青年人劳动力供给的角度,验证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女性为何有条件更加“勤劳”。
关键词:
老龄化 隔代照料 家务料理 劳动供给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文章从家庭照料与女性劳动参与的矛盾出发,在新古典家庭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生命历程视角,考察与父母同住的居住方式对我国城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以及对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城镇女性影响的异质性及其产生机制。研究发现,与父母同住对城镇已婚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参与产生不同影响:对年轻已婚女性来说,与父母同住会对其劳动参与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同住父母分担了儿童看护的责任;但随着女性年龄增长,与父母同住对其劳动参与的影响将变为消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女性养老照料负担的增加。因此,在社会照料资源缺失和传统性别观念规范下,与老年父母同住作为一种家庭策略,对女性劳动参与不仅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体现出生命阶段的差异性。
关键词:
父母同住 劳动参与 家庭照料 生命历程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春琦 李立
本文以家庭劳动力供给为研究视角,在双薪生命周期模型的框架下,利用CFPS的数据识别出家庭劳动力供给自身消费平滑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妻子的工资收入冲击,家庭劳动力供给带来的消费平滑效应更加突出,而对于丈夫的工资收入冲击,往往需要借助家庭资产积累等渠道多管齐下,才能进行更为有效的消费保险平滑。针对不同年龄组而言,30~47岁这个年龄段的夫妻具备更强的劳动力供给自身消费平滑的效应,财富的平滑效应对处于48~60岁之间中老年夫妻的家庭更为突出,而20~29岁的年轻夫妻是国内消费大军中的"弱势群体"。此外,我们还发现税收冲击对不同类型家庭劳动力供给消费平滑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高收入群体没有显著提高自身消费倾向,而低收入群体也没有受到所得税改革再分配效应的刺激,只能更多地依靠金融市场与亲友借贷去维持消费平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志宏 夏咏荷 张莉
文章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低龄老年父母家庭的代际支持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发现如下特点:(1)在代际经济支持上,子女给父母钱的比例和数量均超过老年父母给他们钱的比例和数量,独生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的代际经济支持比多子女更加均衡;(2)在家务代际支持上,独生子女及老年父母对对方的支持都比多子女多,但独生子女及老年父母间的交换更加均衡;(3)在精神慰藉方面,独生子女老年父母感到子女亲近的比例高于多子女老年父母;(4)独生子女内部,在经济和精神支持上,独生子和独生女间都没有显著差异,但代际劳务支持上有显著差异;(5)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家庭代际支持受独生子女状况和代际关系的显著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熊江尧 张安全 杨继瑞
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供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理论上,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存在两种相反的假设,分别是减少劳动供给以提供老年照料和增加劳动供给以应对经济压力。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老年照料对已婚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发现,已婚的非独生子女在提供老年照料服务时,丈夫和妻子的劳动时间都会显著下降,呈现出合作的特征;而已婚独生子女在提供老年照料服务时,妻子的劳动时间会下降,丈夫的劳动时间有所增加,呈现出分工的特征。最后,本文针对上述实证结果提供了合理的经济解释,并认为应该通过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制定支持性的财税政策来减轻成年子女的养老负担。
关键词:
老年照料 劳动供给 已婚子女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周世军 李清瑶 崔立志
通常认为,父母学历越高,子女受教育水平越高,但现实考察并非总是如此。为何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呈现迥异特征?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婚配学历的男高女低特征决定了母亲更多地承担了教育子女和操持家务的职责,计量回归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母亲学历对子女教育的较大影响;(2)随着母亲学历水平提升,母亲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大幅上升,母亲学历对于子女教育的边际贡献降低;(3)相对于其他家庭,父母学历的"门当户对"有助于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其父母对子女教育的代际影响更为明显。基于上述发现,论文最后对高学历家庭出现低学历子女现象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父母学历 子女教育 人力资本代际传递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吴卫星 王睿 赵梦露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微观层面来说,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能使居民获得稳定的收入和福利保障,从而可能对家庭投资决策产生影响。本文使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Probit模型,研究了劳动合同以及不同类型的劳动合同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结果发现,长期劳动合同能够显著促进家庭金融市场参与。机制分析表明,拥有长期劳动合同的居民保险覆盖较高,使得居民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方面的保障更加充分,从而降低家庭的背景风险,促进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异质性分析发现,长期劳动合同显著促进了低学历家庭和城镇家庭的金融市场参与,同时促进了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金融市场参与。本文的分析为保险市场差异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范红丽 辛宝英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0~2015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方法,定量研究农村妇女从事家庭老年照料对其非农就业的阻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在缓解这一阻碍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研究发现,从事家庭老年照料对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有负向影响,这一负面作用随着妇女从事老年照料强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对30~52岁妇女和贫困家庭妇女非农就业的阻碍作用更为明显;此外,从事家庭老年照料也会影响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结构,限制其成为自我创业者;但是,养老院等养老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可获得性有利于缓解这一阻碍作用。本文的研究意味着现阶段农村仍然存在大量女性劳动力因为照料老人而从事农业劳动,养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能够释放这些劳动力,支持农村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老年照料 非农就业 农村妇女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梁银鹤 禹思恬 董志勇
本文采用家庭层面的微观面板数据,研究了家庭房产财富变动对于个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家户层面无限期投资决策的理论模型和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实证结果表明:房产财富的增加会降低户主的劳动供给,而对租户没有显著影响,且结果稳健。另外,异质性分析发现,房产财富变动对于女性劳动供给行为有更大影响。并且,相对于大学以上人群,房产财富变动对于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影响更大。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信贷约束效应,而不完全是财富效应。
关键词:
房产财富 劳动供给 工具变量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安驰 樊士德
该文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Probit模型与OLS模型实证分析了在不同收入水平下,劳动力流动对全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的全样本看,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在7000元左右与26000元左右存在两个阶段"门槛",当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低于7000元左右时,劳动力流出将会显著地提高农村家庭进行教育投入的概率与投入力度;而当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介于二者之间时,劳动力流出将会减少农村家庭进行人力资本投入的概率,但有人力资本投资的家庭仍会显著提高家庭人力资本投入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人力资本投入 农村家庭收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樊士德 江克忠
文章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全国和不同地区、地貌农村家庭的减贫效应。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的全样本看,劳动力流动既改善了农村家庭绝对收入状况,又降低了陷入贫困的相对概率;但从分地区实证结果看,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动对降低家庭贫困发生概率的效果更为显著,并在提升家庭绝对收入上呈现边际效率递减特征,而欠发达地区的边际贡献更高。从家庭所在地村庄特征来看,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灾害频发区及丘陵地区、高山和高原地区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贫困发生概率更高,而周围有高污染企业、矿产资源及属于平原区或渔村的农村家庭则相对富裕,陷入贫困的概率更低。此外,家庭特征、户主特征对贫困的发生概率均有较大影响。家庭所在地、整个家庭及户主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在地区和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贫困 减贫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冷智花 付畅俭 许先普
在人地关系调整大背景下,"谁来种地"的现实命题备受关注,土地的权利设置及制度约束固然重要,然而经营主体认识才是土地经营方式决定的第一重要变量。本文运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既有承包制度设计框架下解析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家庭一般性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家庭收入结构和劳动力内部分工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地区土地流转体现为"富农"行动特征,低收入家庭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成为约束条件,决定着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目标。由此得到的政策含义为:土地流转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和非农业劳动参与的结果,农业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土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土地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
关键词:
土地流转决策 农村收入差距 家庭收入结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昊 李强
利用2013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健康资本模型"和"社会支持理论"提出研究假说,分别从情景记忆得分、精神状态得分和抑郁状况得分三个角度探析了子女照料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子女照料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照料强度的增加而有所变化且对女性和中西部的农村失能老年人影响更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子女照料可以通过增加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和进行身体锻炼的机会以及提高对子女的满意度来改善其精神健康。因此,有效利用以子女为主的家庭养老资源,构建以家庭照料为基础的多元供给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水平,助推"健康老龄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新华 江河
子女照料与家庭负债对已婚女性的就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在Becker家庭决策模型基础上,建立资产负债约束下已婚女性"子女照料—闲暇—就业"效用最大化决策模型,利用2016年CFPS数据分析发现:子女照料对已婚女性就业概率及周工作时间存在负向影响,且家庭的银行负债对子女照料与已婚女性就业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因此,在鼓励女性生育的政策背景下,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子女照料负担与家庭负债约束,制定更加有效的已婚女性就业保障政策。
关键词:
子女数量 家庭负债 已婚女性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家庭劳动力流出对低龄老年人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角色代偿意识与家庭照料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CGSS2012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家庭特征与旅游消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微观分析
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
人口年龄结构与我国家庭消费行为——基于CFPS2016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教育背景与我国家庭股票市场参与——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父母外出务工与留守子女辍学——基于CHNS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
互联网对家庭消费影响的结构性差异——基于CFPS2018微观数据的分析
农村5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家庭经济状况分析——基于2010年对全国5县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