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03)
2023(11080)
2022(9693)
2021(9240)
2020(7704)
2019(17772)
2018(17914)
2017(34354)
2016(18931)
2015(21296)
2014(21586)
2013(20996)
2012(19059)
2011(17037)
2010(16833)
2009(15197)
2008(14654)
2007(12685)
2006(10859)
2005(9245)
作者
(54639)
(45071)
(44734)
(42625)
(28672)
(21614)
(20370)
(17977)
(17210)
(16097)
(15610)
(15063)
(14235)
(14122)
(13873)
(13808)
(13523)
(13491)
(12801)
(12667)
(11323)
(10962)
(10849)
(10365)
(10116)
(10057)
(9967)
(9821)
(9056)
(8987)
学科
(69775)
经济(69672)
管理(52652)
(48429)
(40057)
企业(40057)
方法(33301)
数学(28702)
数学方法(28375)
中国(19984)
(19423)
(17493)
(17479)
业经(15338)
地方(14996)
(13738)
理论(13271)
农业(12874)
(11859)
(11417)
贸易(11413)
教育(11098)
环境(11065)
(11036)
技术(11024)
(10934)
财务(10864)
财务管理(10844)
(10672)
银行(10630)
机构
大学(262986)
学院(260695)
管理(105280)
(97596)
经济(95251)
理学(91774)
理学院(90703)
管理学(89086)
管理学院(88619)
研究(87635)
中国(62884)
(56637)
科学(56338)
(44278)
(44159)
(43539)
业大(41112)
研究所(40700)
中心(39366)
(37067)
财经(35895)
(35725)
北京(35708)
师范(35355)
农业(34243)
(32671)
(31923)
(30353)
技术(28897)
师范大学(28662)
基金
项目(185825)
科学(145425)
研究(135720)
基金(133818)
(116937)
国家(115948)
科学基金(99291)
社会(83505)
社会科(78846)
社会科学(78826)
(72969)
基金项目(71863)
自然(65625)
自然科(64091)
自然科学(64077)
自然科学基金(62878)
教育(62480)
(61691)
编号(56335)
资助(54858)
成果(45659)
重点(41097)
(40431)
(38825)
课题(38751)
(38295)
创新(35630)
科研(35627)
项目编号(34655)
教育部(34439)
期刊
(103938)
经济(103938)
研究(76127)
中国(49042)
学报(44000)
科学(40565)
(39229)
管理(37108)
大学(32768)
教育(32466)
(31974)
学学(30760)
农业(27535)
技术(22377)
(19117)
金融(19117)
业经(17681)
财经(16443)
经济研究(16161)
图书(15191)
(13884)
问题(13521)
(13481)
科技(13322)
理论(13152)
(12503)
实践(12303)
(12303)
技术经济(11737)
业大(11605)
共检索到370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含伟  
目前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群体多样性日趋明显,城市管理与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亟须对老年流动人口的群体差异进行研究。文章使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6个大城市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老年流动人口群体异地生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长期居住愿望和社会融入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城"型比"乡—城"型老年流动人口异地生活感知更好;"主动型"比"被动型"老年流动人口的生活感知更好;流动距离越长,生理和心理健康越差,但市内跨区(县)的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愿望最低,而省内跨市的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愿望最强;收入水平对老年流动人口生理和心理健康影响不显著,但会显著影响其长期居住愿望和社会融入;"社交型"比"宅居型"老年流动人口异地生活感知更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老有所为是提升其异地生活感受的有效途径;女性比男性老年流动人口有更好的异地适应性,健康自我感知和长期居住愿望均优于男性;学历较高、年龄较轻、配偶健在的老年流动人口有更好的异地生活感知。最后,文章提出改善老年流动人口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菲  张展新  
关于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问题,过去已有大量文献,但研究重点是农民工。这里把外来市民纳入观察视野,利用2008年"迁移和流动劳动力与中国大城市发展"调查数据,分析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发现:在工资收入上,不同户籍身份劳动者之间没有净差异;在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与上,本市居民、外来市民和农民工参与的可能性依次递减。这意味着,工资收入已经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决定,而社会保险参与依然与户籍身份有关。不过,这种关联方式已经从过去的城乡户籍身份歧视转向本地/非本地权益差异。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郑研辉  郝晓宁  
目的:分析老年流动人口就医流向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升流动老人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利用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及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老人就医流向选择存在不均衡性,选择不理会或自行买药的比例最高,其次依次是本地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个体诊所。除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个体特质外,家庭月均收入、是否独自流动、社会交往以及参保情况对流动老人就医流向选择作用明显。结论:应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引导合理就医、完善流动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等途径,优化流动老人就医流向,促进健康服务均等化,提升流动老人健康水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范娟娟  
本文调查了在京非务工经商型的老年流动人口的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方面的状况。结果显示,老年流动人口流入北京后,其语言经历了再社会化的过程,普通话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但老年流动人口普通话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仍有一定难度,家庭方言代际传承也出现危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宁欣  
唐代长安流动人口中的举选人群体——唐代长安流动人口试析之一宁欣一、问题的提出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以及当时世界的最大都市之一,以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越地位,恢宏而井然的城坊,容纳和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士民、商贾、僧道、使节,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庆洁  乔观民  
通过对闵行区的流动人口闲暇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具有闲暇时间短、闲暇活动单一、闲暇空间以住户内为主的特点。流动人口闲暇三个特点主要是由于流动人口低收入水平造成的。同时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等差异也影响了他们的闲暇活动的时间、内容和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劳动执法监管力度,稳步推进"加班"双倍工资制;以社区为单位,积极引导流动人口参与健康向上的闲暇活动;加大流动人口聚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为流动人口闲暇活动提供硬件条件;加强对流动人口聚住区的自发休闲活动场所的监管和扶持,促进社会和谐等公共政策措施来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杨超  张征宇  
当前流动人口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已成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公平对待流动人口,缩小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就业质量的差距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就业收益、环境、保障和感受四个维度构建了劳动者层面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对城城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者、乡城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者的就业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和差异分解。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的劳动者就业质量显著低于本地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差距较大且逐年增大。城城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差距较小。(2)就业质量的组间差距主要来源于就业环境、保障和感受,就业收益的差异并不显著。(3)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差异主要是由中等就业质量人群的差异引起的。(4)人力资本是导致劳动者就业质量组间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但也有着明显的地区户籍分隔和城乡户籍分隔因素。文章的研究为流动人口政策制度提供了实证经验,也可为流动人口政策的评估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芳芝  李超  
文章基于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实施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组群工资差异分解技术,研究流动人口的性别收入差异在雇主和雇员之间是否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性别收入差异在雇员内部比雇主内部更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但是在两个群体中特征效应的贡献都较小,系数效应是导致性别收入差异的主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艾小青  昌佳琦  李国正  
伴随出口乏力、投资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发展转向消费驱动模式。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研究,较少关注高达2.4亿流动人口群体。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综合运用分位点法、OLS回归和IV工具变量法,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对消费具有正向效应,具有长期定居意愿的流动人口家庭消费比其他群体高41.5%;随着收入阶层的上升,定居意愿对家庭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大,结合区域或转户视角,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户籍改革、增加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等措施提高流动人口收入水平和定居意愿,进而促进中国流动人口整体消费水平。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力南  
利用国家计生委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可知,东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流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存在很大差异,为剖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采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分别分析了东部地区和非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东部和非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劳动参与的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流入地为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其劳动参与主要受性别、出生年份、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子女情况、家庭收入以及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等因素影响,老家是否有老人需赡养不显著;而流入地为非东部地区除了户口性质这一变量对该地区流动人口劳动参与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均有显著影响,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受教育程度、婚...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媛媛   邹月晴   宋扬  
本文通过构建2013—2018年72个城区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的异地中考门槛指数,描述了我国异地中考改革推进的基本态势和区域差异。实证研究发现,城市的异地中考门槛越高,流动人口子女在临近中考时留守的概率越高,且该影响在低技能家庭中更为明显。同时,随着子女年级上升,异地中考门槛对父母迁移决策的影响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本文的结果并不是流动人口样本自选择的结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朱宝树  崔传义  陈友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全成  张倩  
文章使用依据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分析个体因素、流迁因素、医疗卫生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当前老年流动人口以低龄为主,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受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医保参保状况、日均锻炼时间、收入水平、经济来源及多种流迁因素的影响,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对此,应优化改造老年流动人口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社区健康卫生服务质量,加快落实医疗费用跨省异地报销机制,针对健康风险突出的老年流动人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特别关注和政策倾斜,合理规划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充分挖掘老年流动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潜力,强化对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