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75)
2023(3133)
2022(2481)
2021(2104)
2020(1740)
2019(3814)
2018(3472)
2017(6899)
2016(3598)
2015(3814)
2014(3544)
2013(3517)
2012(3191)
2011(2904)
2010(2707)
2009(2433)
2008(2330)
2007(2024)
2006(1701)
2005(1475)
作者
(10299)
(8742)
(8664)
(8342)
(5418)
(4243)
(3909)
(3393)
(3203)
(3085)
(3015)
(2912)
(2715)
(2700)
(2655)
(2625)
(2584)
(2564)
(2548)
(2423)
(2106)
(2099)
(2086)
(2017)
(1977)
(1894)
(1879)
(1795)
(1783)
(1770)
学科
(17885)
经济(17840)
方法(10092)
管理(9928)
(9588)
数学(9340)
数学方法(9297)
(7210)
企业(7210)
(4485)
中国(4481)
(3937)
业经(3244)
(3077)
贸易(3077)
(2997)
(2979)
农业(2838)
地方(2812)
环境(2703)
(2423)
金融(2423)
产业(2366)
(2350)
财务(2348)
财务管理(2344)
技术(2323)
(2319)
企业财务(2278)
(2213)
机构
大学(54545)
学院(53143)
(25668)
经济(25340)
管理(20868)
理学(19071)
理学院(18878)
管理学(18548)
管理学院(18454)
研究(17115)
中国(11606)
(11527)
财经(10143)
(10107)
科学(9986)
经济学(9633)
(9417)
经济学院(8977)
(8730)
(8101)
中心(8087)
业大(7994)
财经大学(7824)
研究所(7563)
农业(7046)
(6948)
商学(6661)
商学院(6589)
(6345)
师范(6272)
基金
项目(41409)
科学(33881)
基金(32895)
(29313)
国家(29105)
研究(27877)
科学基金(25545)
社会(21243)
社会科(20361)
社会科学(20359)
基金项目(17321)
自然(16049)
自然科(15786)
自然科学(15785)
自然科学基金(15517)
(15038)
资助(13429)
教育(12905)
(12777)
国家社会(10188)
(9879)
编号(9437)
重点(9127)
教育部(8844)
(8455)
人文(8424)
(8349)
科研(8272)
创新(7969)
大学(7750)
期刊
(21250)
经济(21250)
研究(14571)
学报(10031)
科学(8780)
(8003)
大学(7737)
学学(7386)
(7253)
中国(7119)
管理(6601)
财经(5224)
农业(5145)
经济研究(4784)
(4584)
统计(3971)
(3683)
金融(3683)
(3679)
业经(3297)
决策(3256)
技术(3233)
问题(3085)
商业(2825)
(2712)
(2692)
技术经济(2600)
(2566)
业大(2535)
农业大学(2231)
共检索到677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晓冬  方向明  
掌握老年人福利状况的变化趋势与特点对提高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CLHLS),采用分层增长曲线模型检验了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年龄效应及队列差异。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主观福利与年龄的关系呈"U"型曲线分布,老年人在逐渐"失去"躯体健康以及社会与家庭角色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第二,老年人主观福利存在明显的队列差异,出生队列处于动乱与饥荒时期的老年人精神健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更低,且随年龄变化的速度更快。第三,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年龄效应存在性别与城乡差异,随着年岁的增加,老年人主观福利的性别与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最后,积极的生活方式、与家人同住的居住模式、子女代际支持、社会经济支持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均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主观福利。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樊毅  白容华  李旷奇  
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分析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影响机理,并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检验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养老金收入增加在提升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同时,还能缩小其主观福利差距。养老金收入增加对女性、低龄和低收入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影响更大,相对剥夺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鉴于此,应以公平、适度为目标,缩小养老金收入差距,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艳艳   王鹏飞   魏翔  
文章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年)》中2019年的微观数据为样本,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法实证分析了老年人休闲时间配置模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休闲时间配置模式可以分为一般休闲型、自我休闲型、家庭友好型和运动时尚型4种类型。其中,运动时尚型和自我休闲型休闲模式可以显著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家庭友好型和一般休闲型休闲模式并未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在克服了内生性和稳健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时尚型休闲模式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而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提升。此外,还对不同性别、居住地、收入与婚姻状态的群体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文娟  Marcus W.Feldman  杜鹏  
文章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利用混合效应的多层线性模型对1899~1908、1909~1918和1919~1928年3个出生队列的中国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这一过程中的年龄、队列效应以及内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同时存在于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在死亡前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具有趋同性,与日历年龄相比,尚余存活时间与生活自理能力变化之间的关联更为密切。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存在显著的队列差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童年经历、健康行为以及生活环境对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影响显著,也是造成队列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郑晓冬  方向明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新农保"与老年人福利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对提高农村居民养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1年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滞后项估计、工具变量法和断点回归法实证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并利用路径分析方法检验了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新农保能够显著降低参保老年人的抑郁程度并提高生活满意度,且对女性、低龄和留守老人的主观福利促进作用更加明显;(2)不同养老金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仅领取基础养老金并不能显著提高参保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而当养老金水平超过基础养老金时,新农保的主观福利效应才开始显现,且参保时间越晚,养老金的作用越弱;(3)在影响机制方面,新农保的主观福利效应主要来源于三条途径,分别是绝对收入效应、相对收入效应与时间分配效应。其中,相对收入效应发挥了主要作用。即在当前阶段,新农保改善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物质层面的经济支持,而是精神层面的信心与保障。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飞  刘建颖  刘宣宣  
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关注"三农"政策的经济绩效,更需要关注目标群体的主观感受。鉴于此,本文基于个体效用函数,构建解释"新农保"政策影响主观效用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2011—2015年三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模糊RD模型和RD-DID模型考察"新农保"政策与农村老年人主观效用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领取"新农保"养老金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且经验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两种方法保持稳健。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方法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新农保"养老金能够有效降低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强度并增加其消费水平,但其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主要渠道仅与劳动供给强度降低有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晓冬  方向明  
老年人居住模式与主观福利的关系是家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以代际居住距离为切入点,考察"亲子同住"、"分而不离"以及"既分又离"等居住模式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差异,同时进行影响异质性及影响路径的讨论与检验。研究发现:代际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人抑郁程度呈正"U"型关系,与生活满意度呈倒"U"型关系,"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状况更具优势,尤其是女性、年龄相对较低和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从影响途径看,"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主要通过增加子女的经济支持、改善代际关系以及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水平,从而促进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其中,代际关系的改善是"分而不离"居住模式提升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的主要原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文娟  李念  
基于中国老龄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利用混合效应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1899~1908、1909~1918及1919~1928年3个出生队列的高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衰退过程。研究发现,高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持续降低,在临终前会出现加速衰退趋势。3个队列人群的认知能力衰退轨迹存在显著的队列差异,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高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衰退进程不断延迟,较晚的出生队列的认知能力优于较早的出生队列。但是,对老年人临终前的认知能力变化的分析发现,较晚出生的队列人群临终前处于认知能力缺损状态的时间更长。此外,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存在强烈的异质性,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健康状态及活跃的行为方式的老年人在认知能力上的表现更佳。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傅贻忙  周建军  孙倩倩  李文君  
基于我国房地产和城镇化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考量多元城镇化、门槛效应对房地产库存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对房地产库存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资本城镇化对房地产库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城镇化对房地产库存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随着技术城镇化跨越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应门槛值,其对房地产库存的影响由显著到不显著再到非常显著,由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也转变为较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骆为祥  李建新  
用2002、2005、200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考察了年龄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自评。年岁的上升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对于老年人来说,年龄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作用超过了负向作用,因此,老人的年龄越大,生活满意度评价越积极。进一步考察了年龄积极作用三个可能的来源,包括年龄成熟效应、同期群正效应、存活效应,发现年龄的积极作用主要是由年龄的成熟效应引致的。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莹  
本文以1995~2005年沪市和深市全部A股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股市账面-市值比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从有限套利的角度对账面-市值比效应进行了解释。本文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账面-市值比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对股票收益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从有限套利角度考虑的套利风险因素、套利成本因素对账面市值比效应有着较强的解释能力,从而支持账面-市值比效应是因为偏误定价所造成的观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鑫  杨红燕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标准有序Logistic模型,检验分析了比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的影响。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其关键在于比较,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比效应是解释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时间比较对不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心理不健康、多子女、家庭经济地位高、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更大;生活保障、社会公平等宏观制度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影响显著。据此提出,推进老年人继续教育、再就业等工作,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加大民生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政策倾斜与人文关怀重点关注弱势老年人群体;重点推进生活保障、社会公平等宏观制度建设。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肖挺  
诸多制造企业在其业务服务化过程中出现了绩效上的下滑,这被称为服务化"悖论"。本文从服务化与产品创新投入的协同性角度加以解读,分析两类创新在价值创造中可能出现的互补性功能,同时进一步将服务化细分为产品导向模式以及客户导向模式,并就两类商业模式与产品创新投入的协同性在绩效创造中作用进行论证。研究指出服务化与产品创新投入之间的互补性为企业绩效带来了更长时段的红利,但会以牺牲下一年的收益为代价。与之相反的是,无论是孤立的进行服务化还是产品创新投入都能为企业带来绩效上的推动,但在更长的时段内则难以为继,势必伤及企业的价值。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婷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血检数据构建老年人生理年龄测量,并检验其有效性。相对于问卷调查中常用的其他健康测量,生理年龄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1)能全面体现个人的生理健康,是多个维度健康和死亡风险的显著预测指标。(2)能很好地反映中年和年轻年老人潜在的健康风险差异。(3)比起主观健康测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回答基准点不同而产生的偏误。(4)在测量模型的假设下,利用生理年龄可以直接消除日历年龄对健康测量的影响。此外,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生理年龄差异的最稳定因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婷  张闫龙  
准确理解老年人重要健康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估计养老医疗负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以往基于横截面或单个出生队列数据的研究,由于无法控制出生队列效应,可能造成对趋势估计的偏差。文章利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的多重队列纵向追踪数据(CLHLS(1998~2011)),用生长曲线模型考察老年人的自我评估健康水平,日常活动功能,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认知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这些健康指标的变化和群体差异均与队列效应紧密相关:(1)在没有控制队列效应下,可能会对估计的年龄趋势产生偏差;(2)健康指标曲线在不同队列之间有区别;(3)在同一出生队列下,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4)这种差异在ADL和心理健康水平这两项指标中随着队列的不同而改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