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29)
- 2023(14774)
- 2022(12408)
- 2021(11315)
- 2020(9379)
- 2019(21116)
- 2018(20721)
- 2017(39590)
- 2016(21695)
- 2015(23672)
- 2014(23216)
- 2013(23091)
- 2012(21043)
- 2011(18663)
- 2010(18597)
- 2009(17637)
- 2008(17572)
- 2007(15590)
- 2006(13937)
- 2005(12708)
- 学科
- 济(92557)
- 经济(92410)
- 业(88810)
- 企(79836)
- 企业(79836)
- 管理(79055)
- 方法(36166)
- 业经(31344)
- 财(31131)
- 农(30876)
- 数学(27881)
- 数学方法(27686)
- 中国(24013)
- 制(22275)
- 务(22060)
- 财务(22042)
- 财务管理(22018)
- 农业(22000)
- 企业财务(20874)
- 地方(20128)
- 技术(18357)
- 划(17161)
- 体(16718)
- 环境(15902)
- 和(15574)
- 策(15109)
- 贸(15072)
- 贸易(15064)
- 理论(14833)
- 易(14545)
- 机构
- 学院(309008)
- 大学(303523)
- 济(128435)
- 经济(125798)
- 管理(122006)
- 理学(104803)
- 理学院(103606)
- 管理学(102236)
- 管理学院(101647)
- 研究(101503)
- 中国(79045)
- 京(64467)
- 科学(62533)
- 财(61335)
- 农(58002)
- 所(50705)
- 业大(48529)
- 江(48479)
- 财经(48202)
- 中心(47024)
- 研究所(45674)
- 农业(45653)
- 经(43728)
- 北京(39594)
- 州(39303)
- 经济学(38614)
- 院(37153)
- 范(36982)
- 师范(36545)
- 财经大学(35410)
- 基金
- 项目(208344)
- 科学(165683)
- 基金(153590)
- 研究(148631)
- 家(134548)
- 国家(133353)
- 科学基金(116067)
- 社会(97950)
- 社会科(92860)
- 社会科学(92832)
- 基金项目(83204)
- 省(82453)
- 自然(76257)
- 自然科(74509)
- 自然科学(74484)
- 自然科学基金(73176)
- 划(68656)
- 教育(65815)
- 资助(60152)
- 编号(57725)
- 重点(46564)
- 创(46355)
- 部(45068)
- 发(44952)
- 成果(44279)
- 业(43580)
- 创新(42672)
- 制(42418)
- 国家社会(41019)
- 课题(39854)
- 期刊
- 济(149010)
- 经济(149010)
- 研究(89006)
- 中国(60677)
- 农(53937)
- 财(51283)
- 管理(48553)
- 学报(47798)
- 科学(46017)
- 农业(36358)
- 大学(36334)
- 学学(34980)
- 融(27916)
- 金融(27916)
- 业经(26627)
- 技术(26005)
- 财经(24186)
- 教育(22739)
- 经济研究(22057)
- 业(21695)
- 问题(21163)
- 经(20800)
- 现代(16395)
- 技术经济(16378)
- 版(15341)
- 资源(15301)
- 财会(14966)
- 科技(14752)
- 商业(14393)
- 贸(14052)
共检索到461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学伟 张志斌 陈龙 冯斌 马晓敏 吴志祥 柴姣 董建红
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空间格局优化与多元有效管治是促进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以兰州市为例,基于1990—2020年微观企业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兰州市污染企业呈现出“中心—近郊—远郊—开发区/新区”的郊区化过程;热点区域以河谷内部为主、河谷外部为辅,表现为“分散式外围郊区迁移、远离核心敏感区迁移、集中式功能区迁移”的演变特征。(2)从类型异质性看,废气污染型企业逐步向城市下风向迁移且呈现河谷内外分异的特征;废水污染型企业远离边界地区的集聚趋势更加明显且具有靠近河流分布的特征;固废污染型企业围绕人口集中地、独立工矿区等聚集。(3)从规模异质性看,较大规模污染企业始终以中心城区为主核心并在兰州新区孕育了次核心;中等规模污染企业由以城关组团和红古组团为主体逐渐向各区县中心城区迁移;较小规模污染企业在以城关组团、安宁组团和永登组团为中心的基础上,陆续向交通干道、产业园区以及各区县中心城区集聚。(4)从影响机制看,整体、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污染企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对传统区位、地域特征、环境外部性、设施多样性等维度的变量存在空间异质性和尺度差异性特征,多元因素交织形成了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区位选择的复杂性机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宝 高峰 姬贵林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文献分析,借鉴国际上通用的指标体系制定方法和研究框架,结合实际构建了兰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西部主要城市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分析,揭示了兰州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症结并提出了有效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
典型重工业 企业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海龙 石培基 刘海猛 陈雪 魏伟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使得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等以资源、能源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构建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分别从工业行业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视角来分析兰州市工业行业CO2排放状况和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07~2011年,兰州市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很大,并确定未来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重点行业。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业行业CO2减排对策建议,为兰州市以及同类型城市发展低碳工业提供...
关键词:
碳排放 重工业城市 碳强度竞争力 兰州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少福 杨太保
通过对近十年来兰州市噪声监测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得出了近十年来兰州市噪声源构成、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和城区各区噪声的污染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原因。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监管、城市规划、技术、声环境网络化建设和宣传教育等方面探讨了针对噪声污染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兰州市 噪声污染 分析 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灿 刘平 赵鑫
研究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株洲市近十年的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了株洲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计量模型,然后用origin软件对其进行曲线模拟。结果发现二者的关系出现了四种情况:倒U型关系、同步关系、U型关系和反N型关系,文中对这四种关系分别作出了解释。研究表明,大部分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指标与人均GDP的关系曲线呈现倒U型,这主要是近年来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断扩大的环保投资以及环保技术升级的共同结果。同时,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大部分水污染指标随着经济的增长有恶化或是波动的趋势,这就要求株洲市政府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世杰 姚天祥 杨文新
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相互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从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关联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产业结构演变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兰州市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化发展历程提出了兰州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相互协调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市化 兰州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常跟应
区位分析是理解区域工业集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近年来在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新区域主义"等学说的推动下,区位分析重新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基于企业调研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建国后各个阶段兰州工业企业的建立与区位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区位条件与兰州工业企业的建立紧密关联,但影响工业企业建立的主要区位要素是变化的,且区位要素同其他社会经济要素特别是与政策要素共同决定了兰州工业发展。区位分析是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但区位分析应置于"特定背景"之中,把地方特征、外部联系和宏观结构性力量结合起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志斌 师安隆
以兰州城市开发区为例,在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划分的基础上,分别从城市形态、新城建设、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分异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兰州城市开发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城市的合理规划和有序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开发区 城市空间结构 发展演化 兰州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春玲 付雨鑫
公共性、外部性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城市大气环境保护中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从而对地方政府提出了制度要求。但现实情况表明,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弱化了地方政府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能力。因此,建立政府为主体、市场补充、社会参与的多中心制度供给,破解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瓶颈。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治理困境 政府治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敏 杨晓洁
发展创业企业有增加就业、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创业企业的发展对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尤为重要。文章以兰州市为例,对创业企业的发展态势及不同产业的创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以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创业企业对兰州市GDP的贡献,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创业企业 产业分析 发展分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竟虎
依据V-I-S模型,以兰州市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亚像元分解,以获取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区统计、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植被覆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进行测度,为定量评价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更精确的研究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录仓 史凯文 梁珍
城市脆弱性是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城市体系脆弱性不仅能够加深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城市兰州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四个方面构建该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指标评价体系。结果显示:2006—2015年,兰州市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与自然资源脆弱性指数变化呈波状起伏,但总体趋于下降趋势;城市经济脆弱性指数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但对城市整体脆弱性的贡献度逐年上升;城市社会脆弱性呈缓降趋势;
关键词:
城市脆弱性 评价指标体系 兰州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录仓 史凯文 梁珍
城市脆弱性是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城市体系脆弱性不仅能够加深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城市兰州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四个方面构建该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指标评价体系。结果显示:2006—2015年,兰州市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与自然资源脆弱性指数变化呈波状起伏,但总体趋于下降趋势;城市经济脆弱性指数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但对城市整体脆弱性的贡献度逐年上升;城市社会脆弱性呈缓降趋势;综合脆弱性指数不断下降,抗脆弱性能力不断增强。当前城市脆弱性正从生态环境主导型脆弱性向经济主导型脆弱性转变。较低的经济水平制约着交通、人口、资源开发、人居环境等的健康发展,使城市社会发展受到掣肘。因此在追求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民生,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城市脆弱性 评价指标体系 兰州市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周一虹 周畅
我国政府环境履责审计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大部分研究停留于理论层面,结合实际环境治理问题、采用适当的环境审计方法对政府环境履责审计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在目前的会计、审计框架下,采用环境重置成本法对环境治理的价值进行计量,进而评价政府环境治理投入的绩效,是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根据环境重置成本法的计量模型和方法,得出兰州市2013年至2015年规划的大气治理的环境价值为2 123.5亿元。根据2014年兰州市实际发生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本与环境价值比较,取得兰州市2014年大气三项主要污染物治理审计绩效分析:SO2实际治理效果高于应有效果;NO2治理并未达到应有效果;PM10治理达到应有效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梓洋 石培基 石晶 张学斌 刘玥
【目的】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是贯穿城市化过程的关键的人地关系问题,而河谷城市由于扩展空间受限,其生态效应更加复杂,因此多角度探讨典型河谷城市空间扩展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尤为重要,同时可为相关学者提供较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以典型河谷城市兰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计算1995、2005、2015和2020年城市空间扩展规模、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以反映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研究区分为12184个网格,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法以及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从多角度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探讨了自然环境条件对河谷城市空间扩展生态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结果】(1)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扩展规模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城市扩展方向以西部和北部为主,城市扩展模式由组团水平扩展向跳跃式扩展转变。(2)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整体生态风险效应和热岛效应存在减弱趋势,但河谷谷地却有上升趋势,研究期末总体格局呈谷地高、四周低的特征。(3)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存在微弱提升,主要表现为河谷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且建成区部分区域由生态系统服务低值区向中值区转变。(4)城市扩展会对区域自然基底产生一定影响,而自然基底也影响着城市扩展的规模、方向与模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结论】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研究框架,发现在网格尺度上城市空间扩展对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影响较为显著,并对定量可视化研究城市演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为城市智慧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