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81)
- 2023(19720)
- 2022(16824)
- 2021(15688)
- 2020(13300)
- 2019(29944)
- 2018(29411)
- 2017(56354)
- 2016(30408)
- 2015(33974)
- 2014(33020)
- 2013(32406)
- 2012(29510)
- 2011(26337)
- 2010(26320)
- 2009(24327)
- 2008(22796)
- 2007(19828)
- 2006(17220)
- 2005(14765)
- 学科
- 济(114931)
- 经济(114801)
- 管理(88406)
- 业(86415)
- 企(70835)
- 企业(70835)
- 方法(52844)
- 数学(46045)
- 数学方法(45428)
- 农(34743)
- 中国(34613)
- 财(31478)
- 融(28618)
- 金融(28614)
- 银(27203)
- 银行(27129)
- 业经(26862)
- 学(26588)
- 地方(26103)
- 行(26097)
- 农业(23842)
- 制(23065)
- 环境(22621)
- 贸(21361)
- 贸易(21347)
- 技术(21226)
- 易(20744)
- 务(20296)
- 财务(20222)
- 财务管理(20180)
- 机构
- 大学(415230)
- 学院(414757)
- 管理(163685)
- 济(162884)
- 经济(159465)
- 理学(142644)
- 理学院(141034)
- 研究(139033)
- 管理学(138339)
- 管理学院(137615)
- 中国(107265)
- 科学(88742)
- 京(87865)
- 农(74090)
- 财(73572)
- 所(69035)
- 业大(66889)
- 中心(65664)
- 研究所(63733)
- 江(59768)
- 财经(59762)
- 农业(58030)
- 北京(54649)
- 经(54605)
- 范(53497)
- 师范(52839)
- 院(50875)
- 经济学(49369)
- 州(49018)
- 财经大学(44758)
- 基金
- 项目(296166)
- 科学(231860)
- 基金(215134)
- 研究(210271)
- 家(190551)
- 国家(188770)
- 科学基金(161453)
- 社会(133047)
- 社会科(126118)
- 社会科学(126081)
- 省(116127)
- 基金项目(114603)
- 自然(107187)
- 自然科(104679)
- 自然科学(104648)
- 自然科学基金(102756)
- 划(98141)
- 教育(95798)
- 资助(87801)
- 编号(84139)
- 重点(66681)
- 成果(66021)
- 部(63900)
- 发(63252)
- 创(62958)
- 创新(58896)
- 课题(57594)
- 科研(57322)
- 国家社会(55169)
- 计划(55066)
- 期刊
- 济(171004)
- 经济(171004)
- 研究(114964)
- 中国(79051)
- 学报(72745)
- 农(67152)
- 科学(64348)
- 管理(58479)
- 财(55818)
- 大学(54625)
- 学学(52010)
- 农业(45465)
- 融(44375)
- 金融(44375)
- 教育(41527)
- 技术(34654)
- 业经(29408)
- 财经(28294)
- 经济研究(27265)
- 经(24286)
- 业(23736)
- 问题(22468)
- 科技(21960)
- 版(21073)
- 图书(20186)
- 资源(19417)
- 业大(19294)
- 理论(19074)
- 技术经济(18894)
- 商业(17784)
共检索到598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洋洋 赵振斌 李小永 张予倩 张戬 李佳乐
生态移民的新环境融入对实现移民安置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陕南商洛、安康和汉中三市的三个移民安置点作为案例地,利用半结构化访谈对196位就近安置生态移民进行调查,通过质性分析和QCA(定性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将移民老家依恋和新家地方融入/疏离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表明:移民融入新环境是一个老家—新家互动的建构家的过程,就近安置使得这种互动过程更加显著;与其他移民类型相比,就近安置使得老家与新家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全面性的特点,包括老家认同、功能性依赖和社会支持;就近安置所存在的老家与新家联系的复杂性成为移民对新环境产生疏离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议,除了解决移民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应允许移民进行老家与新家的互动,并对互动做进一步的政策性安排,以便逐步实现移民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新环境融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馨蕊 翟绍果 王云涛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频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陕西省计划在2011~2020年的10年期间,从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县计划搬迁240万人。此次搬迁涉及的居民占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规模超过三峡库区移民总数,搬迁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投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元,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陕西省政府的规划要求,金融支持成为秦巴山区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的重中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冰涛 李松柏
利用问卷法对陕西秦巴山区5个县的生态贫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生态贫民"生计资本、教育与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计困境显著,生计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出发,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了可持续生计系统构建方案,以从根本上推动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的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乔亚玲 刘政鸿 王钰莹 张枭将 郝文芳
【目的】调查陕南秦巴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分析药用植物区系特征,以探明该区药用植物的分布规律。【方法】利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于2013年7-9月在位于秦巴山区的洋县,采用样方调查法,结合资料查阅,共选择了36个样地,对研究区药用植物资源分布进行调查,并对药用植物区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陕南秦巴山区药用植物共有104科268属361种,其中药用裸子植物5科6属7种,药用被子植物92科254属344种,药用蕨类植物7科8属10种。研究区内含2~5属的科、含1属的科和含1种的属的药用植物数量多,且所占比例较高。秦巴山区药用植物科、属分别存在9种分布区类型6个变型和13种分布区类型9个变型。...
关键词:
秦巴山区 药用植物 地理分布 区系研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苏冰涛 李松柏
本文借助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计范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潜力降低、生计资本脆弱,生计功能弱化、可持续生计能力与生计范式转变呈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由于生计资本的限制,生计范式转变受到制约。鉴于此,建议政府应增强对"生态贫民"的赔偿与补偿力度,从"生态贫民"的可持续生计潜力与生计资本出发,构建符合实际的生计转变范式,推动"生态贫民"实现脱贫致富。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薛彩霞 姚顺波 李桦
根据环境情感和技能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理,运用秦巴山区498户茶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计数模型分析了环境情感和技能对农户减少污染行为和改善环境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社会参照规范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无论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都对农户改善环境行为影响显著,但仅有积极情感对农户减少污染行为有显著影响;环境技能中的策略知识和行动能力都对农户减少污染行为有显著影响,但只有行动能力对农户改善环境行为影响显著。(2)积极情感在行动能力与农户改善环境行为的关系中具有强化作用,消极情感在行动能力与农户减少污染行为的关系中具有强化作用。(3)社会参照规范在行动能力与农户改善环境行为的关系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社会参照规范在环境情感与农户减少污染行为的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但环境情感的类型不同调节方向不同。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卢毅
生态补偿是欠发达山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政府主导模式不可持续、市场主导模式有待健全,提出四川秦巴山区应采用政府与市场结合、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可持续生态补偿模式,设计补偿原则、方式和标准;针对四川秦巴山区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提出协调共建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通过建立区际横向补偿机制、完善资源产地补偿机制、强化生产企业环境责任、实行补偿清单式管理等举措,推动实施可持续的生态补偿。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天然气 模式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乃英 郭彩玲 惠振德 马占元
根据历史文献与作者对陕南秦巴山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地考察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本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质量优良;二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大;三是资源开发、用水用电优越。据此,全区已建成了大、中、小工矿企业85家,乡镇及个体厂矿100余家,开发利用矿产40余种,其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但由于人们认识及工作中的失误,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粗放式开发、采富弃贫,回收率低。②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针对以上问题,进而探讨了矿业持续发展方略,同时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矿业;建立集约型生态经济矿区;强化“废物”资源化系统工程建设;依法治矿,依法管...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永 黄文典 张陵蕾 李嘉 脱友才
针对受水资源开发影响的四川秦巴山区河流生态补偿体系中,现有的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模式、补偿支付制度及补偿激励政策的问题,探讨了秦巴山区河流生态补偿体系的构建。根据秦巴山区河流生态体系的特点,提出了4种生态补偿原则;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及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分析,确定了生态补偿的主客体;采用Vague集相似度量方法,构建了相应的补偿标准;针对不同的生态补偿内容和补偿主客体,建立了3种补偿模式;设计了激励政策系统框架;并提出了生态补偿度评价方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耀 唐亚 杨金燕 黄成敏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秦巴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四川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对四川秦巴山区有限的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该区域还是典型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经济矛盾体"。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的片面认识、区域分割和缺乏系统规划等是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关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探民 杜双田 周雷
秦巴山区历史上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野生珍稀动植物较多。但自 1 8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增殖 ,乱垦滥伐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秦巴山区生态重建 ,恢复植被是前提 ,重点是生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恢复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基础 ,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天然生物种质“基因库”的作用 ;山川兼治是重要途径 ,山川结合 ,综合治理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生态重建的有力保证。秦巴山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 ,分别提出了“林 -草 -牧”、“粮 -果 -牧”和高效
关键词:
秦巴山区 历史变迁 生态建设 模式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成受明 王若冰 陈春华
四川秦巴山区是我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在国家扶贫攻坚政策背景下,对四川秦巴山区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归纳国内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四川秦巴山区人居环境评价的原则、指标以及评价方法。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居住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大方面提出了26个单项指标,在区县层面对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和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对比评价,得出四川秦巴山区人居环境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居住建设和社会经济因素得分较低,生态环境因素得分较高。评价结论可以为四川秦巴山区后续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贫困地区人居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AHP 人居环境 评价体系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成受明 李宸强 陈春华
秦巴山区被列为我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在我国"十三五"精准扶贫工作的背景下,对四川秦巴山区城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非线性科学分形理论以及GIS相关软件的运用,对四川秦巴山区城镇体系的城市首位度、规模等级分形特征、空间向心性分形、均衡性分形、关联性分形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四川秦巴山区城镇体系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但是首位城市不突出、城镇体系呈现扁平,以通川区为中心的集聚性显著,城镇空间分布结构不紧凑,交通网络发育度亟待提高。以上结论可以为四川秦巴山区城镇规划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和引导对策,为同类型地区城镇体系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翔
清中期,玉米作为一种新粮食作物,在秦巴山区的引进和广泛种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玉米以其环境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等优点,吸引了更多外来移民来此垦种,使秦巴山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打破了这一地区的封闭状态。但因人口过度增长所产生的粮食压力,又使秦巴山区遭到破坏性开垦,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艳秋 郭家秀 杨丹妮 尹华强
四川秦巴山区属国家生态保护区和限制开发区,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主要是初级加工为主的资源开发型产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区域内未实现互联互通,服务能力不足。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程度不够,尚不能满足四川秦巴山区走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需求。结合四川秦巴山区特有的条件,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提出的连片开发、整体扶贫、精准扶贫的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以全球视野、创新思维提出了"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以工业化发展促进信息化进程,同步推进工业化发展与信息化发展,努力构建两化融合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走工业绿色化、信息智能化的低碳发展道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