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1347)
- 2022(1231)
- 2021(1216)
- 2020(1054)
- 2019(2245)
- 2018(2187)
- 2017(4146)
- 2016(2430)
- 2015(2552)
- 2014(2621)
- 2013(2660)
- 2012(2478)
- 2011(2459)
- 2010(2616)
- 2009(2735)
- 2008(2799)
- 2007(2741)
- 2006(2608)
- 2005(2349)
- 2004(2196)
- 学科
- 济(10834)
- 经济(10827)
- 管理(5329)
- 业(4658)
- 理论(4289)
- 方法(4021)
- 学(3863)
- 企(3856)
- 企业(3856)
- 农(3245)
- 业经(3209)
- 农业(2553)
- 地方(2473)
- 经济理论(2462)
- 中国(2325)
- 教育(2261)
- 和(1861)
- 制(1814)
- 旅(1798)
- 游(1746)
- 旅游(1723)
- 财(1685)
- 数学(1602)
- 数学方法(1574)
- 农业经济(1550)
- 环境(1522)
- 发(1520)
- 策(1467)
- 体(1372)
- 融(1366)
- 机构
- 学院(43698)
- 大学(43338)
- 研究(14575)
- 管理(13072)
- 济(12185)
- 经济(11794)
- 科学(10536)
- 中国(10522)
- 理学(10284)
- 范(10219)
- 师范(10142)
- 理学院(10072)
- 管理学(9821)
- 管理学院(9720)
- 京(9598)
- 游(9440)
- 旅(9424)
- 旅游(9316)
- 师范大学(8293)
- 所(7774)
- 财(7649)
- 江(7569)
- 研究所(7015)
- 州(6518)
- 北京(6416)
- 系(6403)
- 财经(6008)
- 中心(5866)
- 农(5625)
- 经(5212)
共检索到677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武道房
本文对庄子《逍遥游》的主题重新进行释读。司马迁评价庄子之学"其要归本归于老子之言",历来解庄者,对此阐发不明。《逍遥游》作为《庄子》首篇,开宗明义,实为"明道""颂道"之作,这个"道"即为老子之道。通过考察老子与巫史传统的关系,可以对老子的道论作出新的理解。老子之"道"实际上是从上古时期的"上帝""皇天"等宗教神衹转化而来的一种抽象存在,它虽已不再是人格神,但仍然作为造物主,成为产生和支配宇宙万有的决定性力量。《逍遥游》三节内容,从文脉上看,似全为庄子对惠子的"布道"之言。第一节,通过写小大之辨和万物的有待性,庄子意在描述道体的无大无小及其绝待性、永恒性;第二节,庄子意在说明"证道""见道"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追求;第三节以瓠、樗为喻,庄子说明道之大用在于实现人生的自由和逍遥。总之,《逍遥游》并非如传统所说仅是一种心灵无待的自由境界,而是围绕老子宗教性的终极之道而展开的象喻化的文学说明。
关键词:
老子 道论 庄子 惠子 逍遥游 造物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燕 李德民
庄子《逍遥游》中的"游"对天地万物而言,既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又是一种运动的方式,而"逍遥"则是"游"的一种极致境界。这种境界的达成以归"一"为标志,"一"就是道家哲学中自然而然的本质存在—"道"。对物而言,"游"的本身就是"逍遥"或无所谓"逍遥";对人而言,必须凭借一定的条件和修养工夫才能达此境界。这个凭借的条件就是"知",这个修养工夫就是"觉"。借"知"以进"觉"的过程并非有意为之,而是通过自然无为的"化"。这样,一个世俗中的常人就可以通过大其心、觉其知、无为自化的方式,沿着"逝—远—反"的途径去接近"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境界 达成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严学锋
公司成立31年、经历数次控制权之争,而持股远不足1%的王石一直担任万科的最高领导。喜欢爬山游学的王石给人的感觉是很逍遥。"门口的野蛮人"来袭。2015年7月,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两次举牌万科,持股达10%,逼近第一大股东央企华润股份的14.89%:万科董事长王石、总裁郁亮由是拜访了华润高层商量对策。这已不是万科第一次遭遇"门口的野蛮人"("不怀好意"的收购者)。1994年,以王
关键词:
王石 万科 门口的野蛮人 公司治理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攸欣
庄子《至人无己·逍遥游》篇所述"至人无己"境界,是中国文化中体道体验的杰出表达,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以往对于该篇的解读似未充分阐发庄子的本意与重心,因此作出新的阐释,并就《庄子》内篇其他体道陈述予以简要辨析。体道体验是精神境界高超的个体共同具有的巅峰体验。关于此种体验,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均有所研究,各种描述大都是有根据的,但不够充分准确,作者以不同文化中之体道体验为根据,对其共通性特征作出较为完整扼要的描述、概括,并探讨其根源。
关键词:
庄子 至人无己 体道体验 共通特征 根源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雪雁
《庄子·内篇》名篇方式非常独特,三字题突破了线性结构的意义稳定性,实现了立体结构的意义流变性。断读方式的多样性与意义侧重点的多变性显现了意义结构的立体性和多层性。《庄子》解读因此歧见纷呈,然而歧见并不意味言说的矛盾,反而昭示意义自身的多重性。歧见以多层意见叠加的方式指向《庄子》本义。《庄子·内篇》这种独特的结构和意义关系,正是《庄子》特有的"卮言"式言说方式的体现,也是庄子语用观的实践成果。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勇健
徐复观是从心学的角度来解读庄子的,所以他特别注重"心斋"概念,但心学诠释范式并不是"以庄解庄"的自然结果,而是"以儒解庄"造成的。新儒家的立场,造成了徐复观对庄子的误读。《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是寻找"心体"的一次努力,但庄子哲学的"心"在作用层,而不在本体层,心斋并不是要去寻找本心或真心,而是刳心、无心。《中国艺术精神》借用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概念来解读心斋之心,也是不成立的。为了开出庄子思想的艺术哲学维度,较之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或许更为适用。总体上看,庄子哲学显然并不是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谭维智
以儒家为主导的学校道德教育传统非常重视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道德知识传授,庄子持有与儒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并不能作为道德存在的根据,知识也不能被应用于道德的领域,知识不仅无益于道德问题的解决,在道德教育中进行道德知识教化对道德的养成还是有害的,人的道德所依赖的并不是"已知"而是"未知",因此必须将其从道德的领域予以彻底的清除,同时要彻底改变人的知识论的道德思维方式。
关键词:
知识 道德教育 价值 庄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小波 赵夏
孔子、庄子是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 ,同时也是中国旅游思想理论的创立者。孔子游历诸侯 ,在漫长的旅途中形成了山水比德的旅游思想 ,庄子则在心游的空间里驰骋自己逍遥的心灵。他们的旅游境界各有千秋 ;君子三道和安贫乐道 ;礼乐社会和至德之世 ;尽善尽美和无言之美分别是孔子、庄子旅游中的人生感悟、社会关怀以及美学追求。
关键词:
孔子 庄子 比德之旅 心游之路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晟
庄子心学是道教心性论的核心义理。清中叶浙江高道闵一得立足于庄子"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以其独树一帜的"顿悟顿修"式内丹心性论阐释蕴含其间的道教真精神。其本然还虚之内涵与真行还虚之原则,可为当代社会公民人格培育、中国文化建设与道教社会化提供理论助力。
关键词:
闵一得 顿悟顿修 道教真精神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畅
对于"卮言",《庄子》用墨要多于"寓言"和"重言",后人诠释,亦莫衷一是。"卮言"是否等同于"天倪"?"和以天倪"还是"合于天倪"?"卮言"是否是合道之言?"卮言"与"化声"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魏晋以来,未得确解。"卮言"异于"天倪",将二者视为同构关系,混为一谈,始于成玄英将"和以天倪"释为"合于天倪",后人忽略,沿循至今。此外,"卮言"也不是可以量化坐实的语言层面上的"言",而是一种整体的言说形式与思维方式,其意涵和特征有六个方面,其中"前后不一、矛盾悖论"和"当道不让、涉道必辩"这两个特征,更是把
关键词:
“卮言” 和以天倪 化声 整体思维方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泽宇
随着海外汉学的持续发展,中国典籍的普及度和应用率随之攀升。道家元典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庄子》的传入,加速了日本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进程,并催生出林罗山、荻生徂徕等一批优秀的汉学大家,为道家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日本“老庄”思想的通识性读物,福永光司的《庄子内篇读本》为道家思想在日本的通俗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该书对中国之前的注庄作品进行了较全面的继承,并引入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研究方法,摆脱以往中国学者宥于个人情识所错致的“以儒解庄”“以佛解庄”等思想路径,呈现出资料详实、逻辑谨严的著述特点。福永光司的汉学功底深厚,考释全以中国文化视角切入文本,还间接打破了地域间的恒常价值,弥合了中日两国存在的文化分野。因此,该书不仅对日本读者了解《庄子》思想具有普及意义,对于中国道家及庄学研究者而言,亦有相应的借鉴功用。
关键词:
《庄子内篇读本》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玉国
面对认知和表达,人类总是存在着欲说还休和难以沉默的两难与窘境。在西方,有不可言说的言说之"上帝问题"和康德作为认知界限的"物自体"问题。而在东方,有难以界定的佛教中的"空"和中国文化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含"无")等概念。这是具有共性意义和价值的世界问题。老子之道,不可言说,但老子"论"道,通过隐喻、象征、疑似性词语和"正言若反"的句式表达,既达到了言道之目的,又给体道者(悟道/践道)指明了方向。有"言说"兼"实践",这是老子对世界问题的有益探索,特别是其"正言若反"的表达范式,是老子对世界类似问题做尝试性回答的积极贡献。
关键词:
论道 老子 言说方式
[期刊] 求索
[作者]
伍龙
《庄子》一书提出"听之以气",强调以气的姿态完成听的行为,并认为此乃听的最高境界。书中同时提出了"无视无听""听乎无声",对此看法进一步予以确认。《庄子》这种对"听"的看待与《老子》契合,呈现出道家对"听"的独到见解。《文子》也对"听"的不同境界予以阐述,认为"以神听者"乃是听的至高境界。"气"与"神"虽有分别,但亦有相通,两者都期望实现听者与听之对象的交融合一。
关键词:
道家 听思想 主客合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