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10)
- 2023(9502)
- 2022(8023)
- 2021(7563)
- 2020(6077)
- 2019(13965)
- 2018(14108)
- 2017(26217)
- 2016(14334)
- 2015(15794)
- 2014(15520)
- 2013(14626)
- 2012(13197)
- 2011(11813)
- 2010(11977)
- 2009(11360)
- 2008(10827)
- 2007(9476)
- 2006(8687)
- 2005(7432)
- 学科
- 济(52249)
- 经济(52179)
- 业(38182)
- 管理(34756)
- 企(28646)
- 企业(28646)
- 农(28530)
- 农业(19174)
- 地方(17997)
- 中国(17226)
- 业经(16992)
- 方法(15368)
- 制(14732)
- 财(14414)
- 数学(11926)
- 数学方法(11753)
- 发(10846)
- 体(10053)
- 发展(9154)
- 理论(9144)
- 展(9141)
- 策(8996)
- 学(8804)
- 银(8592)
- 银行(8590)
- 贸(8569)
- 贸易(8563)
- 农业经济(8283)
- 行(8251)
- 教育(8248)
- 机构
- 学院(184623)
- 大学(177538)
- 济(69810)
- 管理(68520)
- 经济(67973)
- 研究(62404)
- 理学(58122)
- 理学院(57378)
- 管理学(56352)
- 管理学院(55965)
- 中国(47885)
- 京(37827)
- 科学(36920)
- 江(35148)
- 财(34021)
- 农(31889)
- 所(29894)
- 中心(29403)
- 范(29164)
- 师范(28953)
- 研究所(26765)
- 财经(25351)
- 业大(25130)
- 州(24750)
- 农业(23331)
- 院(22829)
- 师范大学(22791)
- 经(22661)
- 北京(22496)
- 省(22006)
- 基金
- 项目(120516)
- 研究(95657)
- 科学(95097)
- 基金(83911)
- 家(70995)
- 国家(70204)
- 科学基金(60861)
- 社会(60508)
- 社会科(56821)
- 社会科学(56809)
- 省(51044)
- 基金项目(44803)
- 教育(43979)
- 编号(42607)
- 划(40510)
- 自然(36294)
- 自然科(35335)
- 自然科学(35329)
- 成果(35110)
- 自然科学基金(34645)
- 资助(32032)
- 课题(29946)
- 发(28170)
- 重点(27109)
- 年(25824)
- 部(25512)
- 创(25093)
- 性(24757)
- 项目编号(24151)
- 规划(23803)
共检索到2925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文峰 姜佳将
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理论转向和实践逻辑均非常注重乡村的文化取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以余姚市梁弄镇革命老区为例,对乡村振兴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认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反哺并重,通过传承将记忆转变为技艺,通过反哺提升乡村现代化,是老区代际文化传承的破题之道,通过乡风建设、乡智培训和乡愁重构等实现能力再造,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经验借鉴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传承 文化反哺 革命老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晓园 徐威威 朱天义
本文基于资源行动观,以革命老区江西瑞金红色产业为例,依据“资源情境—行动—结果”的分析框架,探讨革命老区地方政府在资源情境约束下,发展乡村产业的行为逻辑。研究发现:(1)政府行动目标及采取的行动策略受资源情境约束,即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资源情境不同,地方政府资源行动也不同。(2)随着乡村产业从形成、发展到产业集聚,再到数字化转型各时序阶段演进,资源情境分别创造偶发机会、制度机会、战略机会和技术机会等,通过产业发展信念中介变量影响资源行动,使其行动策略呈现资源依赖、资源拼凑、资源编排、资源协奏的演变。(3)地方政府突破资源情境约束,促进产业发展的行动逻辑为:一是干预产业发展的边界因产业发展阶段而异,产业形成阶段以政府主导为主,产业发展阶段政府主导地位需弱化,产业集聚阶段以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产业转型阶段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二是政府可基于产业发展阶段确定资源情境的创建重点,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三是及时准确地捕捉机会窗口,不断增强产业发展信念,并实施相应的行动策略。本研究探究地方政府促进乡村优特色产业发展行为背后的逻辑,丰富了政府与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责任与边界研究,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吕进鹏 贾晋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见证了中国各族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着全国各族人民认同中国共产党的牢固根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民族成分多元的革命老区,而且有别于一般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乡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民族特质显著、发展依赖政策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掘丰厚的红色资源和革命元素。具体到实践,亟待在审视均衡性治理与国家化整合、政策衔接与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深入探析历史牵绊与现实挑战,把握政策联动、社会巨变、生态治理、文化集成的“后发”优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乡村振兴行动的开展,需要加快产业融合振兴,积极培育“红色产业+民族特色产业”;就地盘活党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发挥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浸润功能,防止返贫文化惯性并防范民俗异化;有效推进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扭转民主治理的“少-边-穷”困局。
关键词:
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黄建红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革命老区如何从光荣历史中汲取动力,实现从脱贫攻坚时期的外源式发展向乡村振兴时期的内源式发展有效转变?本文基于衡山县乡村振兴实践,采用内源式发展的理论架构,按照毛泽东在衡山县考察农民运动时的调研路线展开调研,对衡山县白果镇、福田铺乡、开云镇世上村的乡村振兴实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红色火种内生动力引擎的驱动下,这片革命老区正焕发出蓬勃生机。本文由此提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红三角”内源式发展模式:第一,资源内生。以红色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启动乡村振兴经济引擎。第二,价值认同。以红色基因培育乡村人才,启动乡村振兴智力引擎。第三,村庄动员。以红色文化涵养乡风文明,启动乡村振兴精神引擎。“红三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的长效机制。衡山县的乡村振兴实践为革命老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模板与实践经验。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陶孟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中理应发挥好先锋作用。本文基于浙江地区实际,阐述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五个着力点,继而分析了当前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四个瓶颈问题,结合近几年各地涉农金融机构的业务实践及最新的金融创新趋势,提出了五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并列举了典型案例,最后提出了五条政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 服务模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姚林香 卢光熙
本文基于2005-2020年县级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在省界毗邻县的乡村振兴效应。结果表明:第一,省界毗邻县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但在研究期内明显提高;第二,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有力提升了试点县乡村振兴水平,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三,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力资本提升三条路径提升试点县乡村振兴水平;第四,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乡村振兴效应不会因试点县处于偏远地区、距离中心城市较远而变弱,这种效应在一类和二类革命老区样本中更强。因此,政府不仅要在省界毗邻地区扩大振兴规划试点范围,还需制定差异化的振兴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加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畅通振兴规划助力乡村振兴的渠道,增强省界毗邻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驱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世杰 刘明 刘洋
通过探究农民画教育机制的内在逻辑,厘清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之间的交互关系,对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积极现实意义。遗憾的是,当前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着乡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导致乡村文化发展滞后和教育功能欠缺的现实问题。基于此,以农民画与乡村教育为例,梳理乡村文化教育传承的时代背景、演变过程、表现形式及价值意义,提出加强制度保障、更新文化观念、发展文化产业、释放文化潜力的乡村文化教育传承发展路径,构建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化融通的内容体系,进而推动乡村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传承 农民画 乡村教育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金林 王群
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然而,解放以后长期以来因其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落后的经济基础使其经济与社会发展受到制约,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促进我国革命老区农村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在调研分析湖北革命老区乡镇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禀赋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湖北革命老区乡镇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及其发展对策。
关键词:
革命老区 乡镇经济 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蒋艺芝
一直以来,农业作为整个社会的生命基底,让中国人的乡土记忆隽永而绵长。然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受工业化、信息化以及经济利益主导的冲击,区域乡村地区的发展处于落后的弱势地位,长时期呈现出低端输出和被动改造的状态。在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区域乡村社会的图景必然会发生改变。而在此基础之上,民族区域的文化传承教育又是促进和复兴乡村文化的基础,也是走向区域乡村文化兴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文章以湘南瑶族文化传承为研究点,来辐射在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式。此外,关注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区域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区域乡村学校教育的走向,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邹金珠
文章以福建省将乐县具体实践为例,探究老区苏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策略和可行性路径,为推动老区苏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党振华 毛文彬 李剑勇
文章结合临海乡村旅游业实际,论述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金融机构如何运用各方面的资金来助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及企业农户如何通过建立金融服务平台,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进行融资,对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向前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旅游业 金融支持 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本刊记者
本刊讯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3月20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大会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革命老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决策部署,回顾总结中国老促会第六届理事会所做工作,研究提出新发展阶段中国老促会的重点工作,选举产生中国老促会第七届理事会,动员全体会员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贡献力量。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张勇,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戚建国上将等特邀专家,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副司长王心同等有关负责同志出席。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婉颖 杨军
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是乡村战略的重要资源和动力源泉;乡村振兴是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目标。当前,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面临过度开发、侵权、知识产权权属不明等方面的纠纷,需要从法治上予以保障。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法治保障,一是乡土法治文化资源与国家规范成文法互补共融是动力源泉,国家规范成文法需要乡土法治文化资源的补充,优秀的乡土法治文化资源对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有重要作用;二是严格国家规范成文法实施是重要保障,法律实施阶段最需要规范、完善的实施细则,加强法律之间协调性以防止机械司法;三是用法治守护传承人权利是重要内容,明确传承人知识产权权利人主体地位,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让对传承人权利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四是开发过程中重视传承创新农村文化资源的历史担当是重要前提,制定明确统一的开发规划,加强知识产权建设,优化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准入与审批制度,完善农村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五是法治教育和宣传工作是重要环节,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引导民众正确处理权利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孔德议 陈佑成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重大战略之一。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关系到农村产业融合的人才建设,关系到农民增收的实现。文章力图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人力资本与农民增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以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PVAR模型,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及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农村产业融合及人力资本构成农民增收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都对农民增收产生显著影响,且人力资本影响效应更大。农民增收及人力资本对农村产业融合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结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复合型人才及加强宣传引导工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洪良 周建华
生态产业化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生态产业化带动乡村振兴。以浙江湖州为例,梳理湖州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演变与特征,揭示了生态产业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研究表明,乡村生态产业化沿着生态资源治理与保护阶段、农家乐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升级演进;通过生态资源治理与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等多种方式促进乡村生态资源的累积,形成以自然生态资源、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和田园综合体带动的四种乡村生态产业化模式。湖州乡村生态产业化的形成主要是政府行为、生态资源、区位条件、农民生态意识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