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47)
2023(5167)
2022(3522)
2021(3144)
2020(2513)
2019(5190)
2018(5301)
2017(9554)
2016(5614)
2015(6456)
2014(6483)
2013(5919)
2012(5246)
2011(4642)
2010(4440)
2009(4092)
2008(4099)
2007(3716)
2006(3417)
2005(3255)
作者
(19151)
(16075)
(15921)
(15219)
(10196)
(7672)
(7203)
(6400)
(6086)
(5673)
(5448)
(5406)
(5368)
(5340)
(5235)
(4991)
(4959)
(4897)
(4597)
(4541)
(4156)
(4070)
(3980)
(3693)
(3633)
(3599)
(3591)
(3550)
(3449)
(3437)
学科
(20672)
经济(20648)
管理(14444)
(14047)
(10326)
企业(10326)
(8905)
中国(8086)
业经(7010)
(6771)
农业(5831)
方法(5828)
(4808)
地方(4773)
数学(4687)
数学方法(4630)
发展(4277)
(4272)
产业(4249)
(4044)
(3964)
技术(3790)
信息(3758)
总论(3566)
(3531)
信息产业(3530)
(3461)
贸易(3457)
(3358)
理论(3211)
机构
学院(80433)
大学(79808)
研究(32816)
(29116)
经济(28501)
管理(25807)
(25242)
科学(24286)
中国(23714)
理学(22350)
理学院(22015)
管理学(21383)
管理学院(21266)
农业(20479)
(18717)
(17685)
业大(17633)
研究所(17483)
中心(14179)
(13364)
农业大学(12670)
(12269)
(11845)
(11769)
(11486)
(11463)
技术(11316)
科学院(11076)
(10560)
北京(10504)
基金
项目(57951)
科学(45200)
基金(42025)
(39526)
国家(39226)
研究(37698)
科学基金(32183)
(24104)
社会(23167)
自然(22498)
基金项目(22126)
自然科(22028)
自然科学(22022)
社会科(21826)
社会科学(21821)
自然科学基金(21630)
(20266)
教育(16701)
资助(15806)
编号(14298)
重点(14013)
(13376)
计划(12933)
(12362)
(11998)
科技(11946)
创新(11671)
(11570)
(11569)
科研(11542)
期刊
(33905)
经济(33905)
(24757)
学报(21110)
研究(20976)
中国(19202)
科学(17571)
农业(16828)
大学(14682)
学学(14125)
管理(10115)
(9225)
(9044)
教育(8198)
业经(6682)
业大(6604)
(6405)
金融(6405)
技术(6260)
农业大学(5756)
(5642)
经济研究(5427)
问题(5001)
科技(4966)
财经(4739)
中国农业(4552)
(4093)
世界(3992)
林业(3959)
现代(3806)
共检索到1218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通  梁旭方  庄武元  蔡文静  张焱鹏  
为探究翘嘴鳜(Sinipercachuatsi)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hosphoenolpyruvatecarboxykinase,PEPCK)及鲜味受体(taste receptor type 1 member 1, T1R1)基因DNA甲基化在其转食人工饲料中的作用,实验检测了易驯食(可转食人工饲料)及不易驯食翘嘴鳜(只接受活鱼)的脑、肝脏和尾鳍中pck1和t1r1基因的表达及启动子区域CpG岛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 pck1基因主要在肝脏中表达(P<0.05),且组织表达水平与DNA甲基化水平密切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在易驯食组肝脏中的pck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不易驯食组(P<0.05)。t1r1基因主要在脑中表达(P0.05);在易驯食组脑t1r1表达量显著低于不易驯食组(P0.05)。研究表明,pck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可能通过调控pck1基因的表达,促进翘嘴鳜转食人工饲料;而t1r1基因的甲基化可能不是调控其表达以促进翘嘴鳜转食的主要方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勤  柴志欣  王吉坤  王会  钟金城  
为了探究骨骼肌α肌动蛋白1(ACTA1)基因在肌肉和脂肪等6个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及mRNA表达水平,以类乌齐牦牛、麦洼牦牛为研究对象,成功克隆了牦牛ACTA1基因启动子区序列,且采用重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检测ACTA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模式,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CTA1基因在臀大肌、心脏、肾脏、肺脏、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牦牛ACTA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及第一外显子区部分序列总长为1 028 bp;BSP法分析发现肌肉组织DNA甲基化水平最低,脂肪组织甲基化率最高,其中,类乌齐牦牛臀大肌、心脏、肾脏、肺脏、肝脏和脂肪的甲基化概率分别为6.25%,6.88%,20.00%,16.25%,26.25%,29.38%,麦洼牦牛臀大肌、心脏、肾脏、肺脏、肝脏和脂肪的甲基化概率分别为5.00%,7.50%,18.13%,20.00%,26.25%,28.75%;ACTA1基因mRNA表达量在肾脏、肺脏、肝脏和脂肪均极显著低于臀大肌(P<0.01),且显著低于心脏(P<0.05),类乌齐牦牛和麦洼牦牛心脏mRNA表达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类乌齐牦牛肺脏组织甲基化率显著低于麦洼牦牛(P0.05),各组织甲基化水平与ACTA1基因mRNA表达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797,P=0.002)。结果表明,ACTA1基因DNA甲基化模式对肌肉发育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可为牦牛遗传育种表观遗传标记提供部分数据支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尚慧文  刘志刚  朱华平  高风英  可小丽  卢迈新  
为了探讨罗非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变化,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技术(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析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及其杂交种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的皮肤、肌肉和鳃等11种组织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采用16对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带型分析结果显示: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及其亲本在不同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存在组织特异性,相同组织不同亲、子代罗非鱼间的甲基化程度亦不同;橙色莫桑比克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芙蕊  韩若冰  郭梦雅  赵洵武  李和平  
为探究COL1A1基因表达的Ⅰ型胶原蛋白α1链在组成生物体结构和骨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以梅花鹿茸生长过程的小鞍子(前期)、二杠(中期)和三杈茸(后期)3个典型时期鹿茸顶端组织及其茸皮、间充质、前软骨和软骨4个组织层为试验材料,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技术),从时空角度研究鹿茸生长过程中顶端不同组织COL1A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模式及其相互间DNA甲基化差异。结果显示:1)COL1A1基因在前、中、后期的茸皮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9.73±0.92)%、(7.60±0.69)%和(3.73±0.23)%;间充质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3.20±0.40)%、(1.33±0.23)%和(1.60±0.69)%;前软骨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4.67±0.83)%、(2.53±0.46)%和(2.67±0.23)%;软骨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5.60±0.40)%、(2.80±0.40)%和(2.27±0.61)%。2)COL1A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区域共有25个CG位点,在17个CG位点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3)对COL1A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差异分析发现,相同时期中,茸皮组织甲基化率最高,间充质组织甲基化率最低;相同组织中,中期比前期显著下调;CG位点的比较中,前期与中期的CG位点差异程度较大。综上,COL1A1基因在快速生长期,以及在间充质组织、前软骨组织、软骨组织中对鹿茸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DNA甲基化水平上探究梅花鹿鹿茸不同组织的时空表观遗传差异,为鹿茸快速生长与骨化机制的研究,以及哺乳动物组织再生和器官修复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邹家明  何珊  梁旭方  朱强胜  
为研究中枢神经对营养物的直接感知及外周组织的间接感知,以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为试验对象,通过脑室注射和饲料缺乏方式探索组氨酸或缬氨酸对翘嘴鳜摄食的影响。脑室注射试验中,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试验组注射组氨酸或缬氨酸或同时注射一般性调控阻遏蛋白激酶2(general control non-derepressible-2,GCN2)的抑制剂GCN2iB,检测注射后1 h和4 h翘嘴鳜的摄食量变化。饲料缺乏试验中,对照组投喂氨基酸完全饲料,试验组投喂组氨酸或缬氨酸缺乏饲料,检测翘嘴鳜的摄食量、GCN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食欲基因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组氨酸或缬氨酸均显著降低了翘嘴鳜的摄食量;同时注射GCN2iB和组氨酸可使翘嘴鳜的摄食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投喂缺乏组氨酸或缬氨酸的饲料,翘嘴鳜的摄食量显著减少,且GCN2信号通路下游激活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al factor 4,atf4)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下丘脑中食欲因子神经肽Y基因(neuropeptide Y,npy)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刺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 protein,agrp)、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可卡因-苯丙胺转录调节肽(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cart)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综上所述,组氨酸和缬氨酸通过脑室注射和饲料缺乏的方式均可抑制翘嘴鳜摄食,且翘嘴鳜摄食行为的变化与GCN2信号通路有关,饲料缺乏组氨酸或缬氨酸可能是通过下调促食欲因子npy基因的表达起到抑食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昔辉  桂意云  张荣华  李海碧  韦金菊  周会  杨荣仲  张小秋  李杨瑞  
为分析河八王及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遗传模式变化,以河八王及其后代F_1和BC_1为材料,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分析亲本及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遗传模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母本‘GT05-3256’的MSAP比率是59.6%,父本‘GXN1’则是60.5%,其杂交种F_1的MSAP比率是56.4%~59.0%,均低于双亲;BC_1的母本‘YC94-46’的MSAP比率是59.4%,父本‘T6-3’则是59.0%,BC_1MSAP比率是56.9%~69.8%,整体平均为62.8%,平均值高于双亲。BC_1世代总甲基化水平略高于F_1世代水平。F_1和BC_1基因组CCGG位点发生甲基化的方式整体上以内部胞嘧啶双链甲基化为主。在F_1和BC_1中均检测到70种甲基化类型,并进一步分为A、B、C、D和E等5大类,其中A类是亲本向杂交种的甲基化遗传类型;B类是去甲基化类型,表示杂交种相应于其亲本的甲基化减弱;C类是过或超甲基化类型,表示杂交种相应于其亲本的甲基化增强;D类是次甲基化类型,杂交后代甲基化水平比双亲均要低;E类为不定类型。结果显示,B、C、D、E是杂交种的甲基化变异类型;F_1的甲基化遗传类型(A类)比例明显低于BC_1,但变异类型B、C、D、E高于BC_1;杂交形成F_1和BC_1过程中,基因组DNA普遍发生了超甲基化修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潘亚雄  陶晋升  张宇  周俊  潘佳琳  唐昭阳  樊轶为  胡名广  李慧菊  黄鑫  褚武英  张建社  
镉(Cd)是一种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重金属,其生物半衰期长,不易降解,水体中即使很低浓度镉也能对鱼类造成较大损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共激活因子1(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co-activator-1,pgc1)是一种转录共激活因子,其通过激活PPARγ等转录因子活性而参与一系列基因表达调控,在生物能量代谢、线粒体生物合成、抗氧化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阐明鳜(Siniperca chuatsi) pgc1基因序列特征、组织表达及重金属镉胁迫对其昼夜节律性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对鳜pgc1α、pgc1β基因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序列特征、组织表达以及水体镉暴露下鳜脑组织中pgc1α和pgc1β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鳜pgc1α和pgc1β启动子中存在NF-E2、IRF1等能量代谢相关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pgc1β启动子上存在节律转录因子KLF9结合位点。鳜pgc1α、pgc1β基因都包含完整的LXXLL基序和RRM结构域,与斑马鱼(Danio rerio) pgc1α和pgc1β基因同源性分别为51.6%和59.7%,与人类基因同源性分别为41.5%和28.4%,序列保守性较低。鳜pgc1α和pgc1β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均在脑、肾脏、心脏中特异性表达。自然条件下,鳜脑组织中pgc1α和pgc1β表达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均为昼高夜低的表达趋势,其基因表达峰值相位分别为ZT 7.07 h和ZT 8.25 h。重金属镉胁迫导致鳜脑组织pgc1α和pgc1β基因表达昼夜差异减小,振幅下降,基因表达峰值相位分别提前至ZT3.71h和ZT 5.65 h,表明水体镉暴露对鳜脑组织pgc1α、pgc1β基因昼夜节律性表达具有显著的扰乱作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梁旭方  
鳜鱼驯食人工饲料原理与技术梁旭方(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库渔业研究所,武汉430073)鳜鱼是我国一种经济价值极高且很有发展前途的淡水养殖对象,由于它终生以活鱼虾为食,拒食人工饲料,因而限制了其养殖规模的发展。1989-1992年在刘建康研究员指导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曼曼  高泽霞  冯兵  罗双双  曹文怡  周小云  
为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基因在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之间的表达差异及其与DNA甲基化的相关性,克隆二倍体、四倍体泥鳅的CDS序列和启动子序列,并分别采用qRT-PCR和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BSP)分析IGFBP-1在二倍体、四倍体泥鳅中的表达水平及启动子区和第一外显子区的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泥鳅的IGFBP-1基因CDS序列长789bp,编码262个氨基酸,二倍体、四倍体泥鳅间有5bp的差异,但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在二倍体、四倍体中分别克隆得到2 341bp和2 331bp的启动子序列,倍性间的序列相似度达99%,启动子序列中包含典型元件TATA-box,以及SP1、CREB、C/EBP、POU2F2、GATA-2/3/4和SRY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泥鳅的IGFBP-1基因主要在肝脏中表达,且四倍体泥鳅肝脏中IGFBP-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二倍体(P<0.01)。四倍体泥鳅IGFBP-1基因启动子及第一外显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均比二倍体低,其中四倍体肝脏中的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二倍体(P<0.01)。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IGFBP-1基因主要表达的肝脏组织中,其mRNA表达水平与DNA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启动子区较高的甲基化可能抑制了二倍体泥鳅IGFBP-1基因的表达。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武辉  孙成飞  董浚健  杨超  胡婕  田园园  叶星  
本研究利用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和研究了2—30日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仔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及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1)℃条件下,0~4日龄仔鱼消化道初步分化,为内源性营养期。4~6日龄仔鱼消化道逐渐分化形成食道、胃和肠,胃和肠黏膜褶形成,肝胰脏细胞团出现,仔鱼具备基本摄食能力,进入混合性营养期;10~16日仔鱼消化道和消化腺结构分明,胃、幽门盲囊、肠道紧密排列,肝脏和胰脏独立,进入外源性营养期。此阶段后可逐步转食人工配合饲料;20~30日仔鱼胃腺发达,胃和肠道出现次级黏膜褶,幽门盲囊黏膜褶显着增多、增长,肝脏逐渐出现脂肪积累区,胰脏可见酶原分泌颗粒,肝胰脏组织结构近似成鱼。扫描电镜显示,30日仔鱼胃部内表皮具有丰富的网状黏膜褶,胃小凹间分布着密集的分泌孔;幽门盲囊和肠道内表面结构相似,无固定形态的黏膜褶上布满黏液细胞和分泌孔。20日龄后仔鱼具备转食人工配合饲料的能力。此外,在仔鱼开口和转食人工配合饲料过程中,部分死亡个体的胃肠组织表现出腔体扩大或皱缩,内表皮无成型的黏膜褶或黏膜层脱落,胃和肠道组织损伤。本研究可为大口黑鲈仔鱼开口和转食人工配合饲料条件的优化提供组织学基础资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华平  卢迈新  黄樟翰  高风英  可小丽  刘志刚  李庆勇  刘玉姣  
以经过连续多代抗寒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为实验材料,采用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析方法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了低温适应对罗非鱼DNA序列中CCG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选用的1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检测到849个位点。耐寒品系检测到的位点数为411个,对照组为438个,其中发生甲基化的位点数分别为72和104个,总甲基化率分别为17.52%和23.74%;全甲基化位点分别为37个和65个,全甲基化率分别为9.00%和14.84%;半甲基化位点分别为35个和39个,半甲基化率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荣庆  路福泉  丁海  
以平均体全长2.35cm,平均体重0.127g的核鲈鱼苗为驯化对象,采取从活饵、部分人工饵料到全部人工饵料的驯化过程,经118天的驯化.出塘时平均体全长7.54cm,平均体重2.47g,成活率82.5%。其体重-体民回归方程为:W=0.0772L~(1.9001)。而投喂活饵的对照他的试验鱼其体重-体长回归方程为:W=0.0090L~(3.294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小鹏   姚晓丽   郑佳   赵金良  
为探究配合饲料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肠道组织结构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养殖8周的活饵组和饲料组翘嘴鳜肠道组织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并比较了免疫酶活性和炎性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饲料组前、中、后肠绒毛长度分别比活饵组降低了57.41%、47.95%和35.13%,隐窝深度分别比活饵组上升了33.68%、57.19%和95.18%,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分别比活饵组降低了68.35%、67.86%和64.67%,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活饵组增加了62.72%、100.05%和85.10%。饲料组前、中、后肠的SOD、CAT和LYS活性与补体C3和lgM含量均低于活饵组,但差异不显著。饲料组前肠、后肠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活饵组;前、中肠IL-10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活饵组;前、中、后肠IL-4、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活饵组。结果表明,与活饵组相比,翘嘴鳜配合饲料投喂组肠道组织结构发生了改变,免疫功能下调,肠道健康受到不利影响。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炎璐  陈超  陈建国  翟介明  
为探讨石斑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amplificationpolymorphism,MSAP)技术检测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及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杂交F_1与亲本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基因组DNA属于甲基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_1的DNA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0.62%、59.38%和55.78%,DNA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1.37%、30.67%和29.27%,DNA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9.25%、28.71%和26.51%;杂交F_1的DNA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均低于双亲,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任春  文华  黄凤  蒋明  吴凡  刘伟  田娟  杨长庚  吴金平  
采用维生素B1(VB1)含量为0.08(对照组)、0.57、1.13、2.09、4.11和8.09 mg/kg的6种纯化饲料,分别饲养初始体质量为(64.4±1.5)g的吉富罗非鱼12周,研究VB1对其生长性能、部分血清生化指标、肝脏VB1蓄积量及转酮醇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确定其对饲料VB1的需要量。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VB1含量增加,吉富罗非鱼增重率先呈线性增加后趋于稳定,当饲料中VB1含量为1.13、2.09、4.11、8.09 mg/kg时增重率达最大。吉富罗非鱼肝脏VB1含量随着饲料VB1含量增加不断增大,当增加到2.09 mg/kg后趋于稳定。饲料中缺乏VB1显著提高血清丙酮酸含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