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13)
- 2023(9472)
- 2022(8102)
- 2021(7209)
- 2020(6334)
- 2019(14382)
- 2018(13948)
- 2017(26413)
- 2016(15034)
- 2015(16614)
- 2014(16583)
- 2013(16436)
- 2012(15385)
- 2011(13891)
- 2010(13879)
- 2009(12869)
- 2008(12885)
- 2007(11734)
- 2006(9935)
- 2005(8639)
- 学科
- 济(60204)
- 经济(60143)
- 业(40717)
- 管理(40283)
- 企(31883)
- 企业(31883)
- 方法(30827)
- 数学(27772)
- 数学方法(27549)
- 农(17393)
- 财(15855)
- 学(15835)
- 中国(14248)
- 贸(13322)
- 贸易(13321)
- 易(12958)
- 业经(12506)
- 农业(11778)
- 地方(11167)
- 制(10072)
- 务(10022)
- 财务(10009)
- 财务管理(9983)
- 环境(9516)
- 企业财务(9438)
- 技术(9169)
- 和(8983)
- 银(8697)
- 银行(8624)
- 融(8289)
- 机构
- 大学(222817)
- 学院(221468)
- 济(88010)
- 经济(86298)
- 管理(81508)
- 研究(77548)
- 理学(71612)
- 理学院(70738)
- 管理学(69391)
- 管理学院(69004)
- 中国(55683)
- 科学(53907)
- 农(53825)
- 京(46461)
- 业大(43497)
- 农业(43427)
- 所(42431)
- 研究所(39477)
- 财(37584)
- 中心(35369)
- 江(32657)
- 财经(30982)
- 农业大学(29046)
- 北京(28426)
- 经(28180)
- 范(27501)
- 经济学(27353)
- 院(27053)
- 师范(27036)
- 州(25779)
- 基金
- 项目(156838)
- 科学(120492)
- 基金(113315)
- 家(103588)
- 研究(102980)
- 国家(102748)
- 科学基金(85197)
- 社会(64790)
- 省(62774)
- 社会科(61395)
- 社会科学(61370)
- 基金项目(61122)
- 自然(58888)
- 自然科(57529)
- 自然科学(57502)
- 自然科学基金(56522)
- 划(53655)
- 教育(47255)
- 资助(45817)
- 编号(39589)
- 重点(36184)
- 部(33676)
- 发(33567)
- 计划(33293)
- 创(32697)
- 科研(31627)
- 成果(30793)
- 创新(30701)
- 科技(30226)
- 业(29068)
- 期刊
- 济(87588)
- 经济(87588)
- 研究(55696)
- 学报(49849)
- 农(47616)
- 科学(40330)
- 中国(37848)
- 大学(35287)
- 学学(34008)
- 农业(31892)
- 财(29283)
- 管理(25487)
- 业(17725)
- 教育(17154)
- 融(16426)
- 金融(16426)
- 技术(16415)
- 财经(15148)
- 业经(14984)
- 经济研究(14938)
- 业大(14174)
- 版(13712)
- 经(12962)
- 问题(12411)
- 农业大学(11945)
- 科技(11849)
- 技术经济(11167)
- 商业(10727)
- 资源(10260)
- 贸(10221)
共检索到3056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戴希刚 施雪萍 包满珠
【目的】建立羽衣甘蓝小孢子胚植株再生体系,完善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为高效稳定地获得羽衣甘蓝双单倍体植株奠定基础。【方法】以名古屋-红、白珊瑚、红鸥、白舞、桃舞、帝王-桃红、P3、X18和X35等9个基因型羽衣甘蓝为试验材料,研究基因型、培养基、琼脂质量分数、低温处理、胚龄和激素对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状体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9个基因型羽衣甘蓝的小孢子胚植株成苗率差异很大,其中‘红鸥’的胚状体成苗率最高,达到88.6%;附加质量分数1.0%琼脂的MS培养基最适合植株再生;低温处理对胚状体的再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不明显;25~30d胚龄胚状体的再生能力较强。附加1.5mg/L 6-BA和0....
关键词:
羽衣甘蓝 小孢子胚 植株再生 基因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莹莹 张恩慧 许忠民 杨安平 程永安 程慧 程芳芳
【目的】探讨甘蓝小孢子胚状体诱导不定芽的适宜生根转接高度及添加烯效唑对再生植株生长的影响,寻找胚状体芽生根和再生植株生长发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奠定基础。【方法】以"绿球66"甘蓝游离小孢子为材料,诱导分化出不定芽,根据芽高度不同分为≥1.0~<2.0cm(小芽)和≥2.0~
关键词:
甘蓝 小孢子 不定芽 生根 再生植株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红梅 张蜀宁 于旭红 郑金双
以抱子甘蓝和羽衣甘蓝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抱子甘蓝的核型公式为2n=2x=18=10+8sm(2SAT),其中第3、4、5、6、8对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1、2、7、9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第7对染色体具有随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L+6M2+10M1;核型分类为2A型,属于基本对称型。羽衣甘蓝的核型公式为,2n=2x=18=10m+8sm,其中第3、4、6、7、8对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1、2、5、9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未观察到随体染色体;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8M2+10M1;核型分类为2A型,属于基本对称型。
关键词:
抱子甘蓝 羽衣甘蓝 染色体 核型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祁魏峥 颉建明 郁继华 康俊根
对108个甘蓝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计算出胚率,分析表型与出胚难易的关系。经流式细胞仪对其再生植株进行倍性鉴定,计算自然加倍率。以流式细胞仪的结果为基准对再生植株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周围叶绿体数目,保卫细胞长、宽以及周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圆球、早熟、春甘蓝3个特性的甘蓝品种易出胚,而扁球、中熟、晚熟以及越冬甘蓝不易出胚;再生植株的自然加倍率会因基因型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不同倍性的再生植株叶片保卫细胞周围叶绿体平均个数所得规律为:单倍体6~9个,二倍体9~12个,四倍体12~23个,且随着倍性的增加,叶绿体个数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保卫细胞长度变化范围为:单倍体18~23μm,二倍体25~3...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新鹏 徐宗大 刘林馨 夏甜甜 李晓艳
为了在转录后水平上探索microRNAs(miRNAs)对羽衣甘蓝红色系叶片形成的调控作用,以红和白色系的羽衣甘蓝品种‘紫鸽’‘白鸽’为研究试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其紫红(Bo-P)和白色(Bo-W)心叶进行了小RNA(sR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77个保守miRNAs和33个新miRNAs在Bo-P和Bo-W文库中差异表达;2)基于miRNAs的差异表达和相应靶基因的注释结果,筛选出2个可能与红色系叶片中花青苷生物合成有关的DEMs(miR828和miR858-3);3)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其中2次结果显示miR828在紫红和白色心叶中表达量的差异倍数均很大。基于上述结果,初步确定miR828和miR858-3(特别是miR828)在转录后水平对羽衣甘蓝叶片红色系表型的形成起到关键调控作用,该结果将为今后深入揭示羽衣甘蓝叶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新视角。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悦梅 任杰 山溪 戴忠良 张振超
【目的】探究羽衣甘蓝裂叶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BoLMI基因对裂叶形成的作用。【方法】以裂叶羽衣甘蓝DH系为试验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成功获取基因完整的cDNA序列,将其命名为BoLMI。【结果】序列分析发现,BoLMI基因全长531 个碱基对,共编码176个氨基酸,其蛋白分子量为20 789.35 Da,理论等电点为7.24。根据Pfam保守结构域分析,BoLMI蛋白包含homeobox保守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羽衣甘蓝的BoLMI基因与甘蓝型油菜以及结球甘蓝的BoLMI基因同属于一个分支,亲缘关系较近。BoLMI蛋白是位于细胞核内的可溶性蛋白,包含1个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序列。qRT-PCR分析表明,BoLMI基因在裂叶羽衣甘蓝的幼苗期表达水平较高,在莲座期表达水平较低;在羽衣甘蓝莲座期,裂叶品种不同部位叶片BoLMI基因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圆叶品种,其中在第1片叶的表达量最高。裂叶品种和圆叶品种不同叶片BoLMI基因的表达量差异显著。【结论】推测BoLMI基因在羽衣甘蓝裂叶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为加速羽衣甘蓝叶形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羽衣甘蓝 BoLMI基因 克隆 表达分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悦 任洪杰 翟笑雨 徐启江
以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野生型及其在选育过程中发现的2种花瓣数量变化的突变体品种为试材,通过RACE方法克隆了AGL6基因的同源基因,命名为BoaAGL6,并用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BoaAGL6在3种不同花型的羽衣甘蓝各类花器官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克隆的BoaAGL6基因长999 bp(GenBank登录号为KC984301),开放阅读框长759 bp,编码252个氨基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oaAGL6基因属于AGL6–like进化系;半定量RT–PCR和实时定量RT–PCR结果表明,BoaAGL6基因具有较宽泛的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勇斌 张恩慧 李殿荣 肖怀娟 许忠民 程永安
【目的】探索一种能将有限的DH株快速扩繁的植株再生技术,扩大DH株数量以提高育种效率。【方法】以甘蓝小孢子胚状体不定芽叶片为试材,MS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BA(1.0,2.0,3.0,4.0mg/L)和NAA(0.05,0.1,0.2,0.4mg/L),筛选出最优质量浓度组合;在6-BA和NAA最优质量浓度组合上,继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GA3(0.5,1.0,1.5,2.0mg/L),比较筛选小孢子不定芽叶片的最佳再生方法。最后,在MS+6-BA 2.0mg/L+NAA 0.1mg/L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研究不同生长日龄DH株叶片的诱导效果。【结果】在MS+6-BA 2.0...
关键词:
甘蓝 DH株系 叶片 植株再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岫云 张凤兰 徐家炳 余阳俊 张德双 孙日飞
以大白菜小孢子植株再生能力不同的材料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方法,研究了小孢子植株再生能力的遗传特性。大白菜小孢子植株再生能力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式,主要受核基因控制,基因作用以加性效应为主,高植株再生能力由隐性基因控制,狭义遗传力为70.6%。
关键词:
大白菜 小孢子培养 植株再生 遗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芳芳 张恩慧 杨安平 程永安 许忠民 董韩 霍柳青
【目的】比较甘蓝单倍体植株(H植株)茎生叶及其愈伤组织的秋碱处理时间及愈伤组织大小对再生植株加倍效果的影响,筛选加倍效果最佳的秋碱处理时间与合适的外植体,为扩大甘蓝小孢子双单倍体植株(DH株)群体及提高甘蓝小孢子培养效率奠定基础。【方法】以3个甘蓝H植株(H10-23,H10-3和H10-5)的茎生叶为试材,用2.0mg/L秋碱溶液浸泡处理H植株叶片外植体及其愈伤组织以获得再生DH植株,设置15,30和60h3个处理时间,比较分析秋碱处理叶片外植体和愈伤组织的时间对加倍效果的影响;同时用2.0mg/L秋碱溶液处理大(直径≥1cm)、中(1cm>直径≥0.5cm)、小(直径<0.5cm)3种类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恩慧 程芳芳 杨安平 程永安 许忠民 马青山
【目的】研究甘蓝小孢子供体植株的株龄、栽培环境以及环境温度对胚产量的影响,为提高甘蓝小孢子胚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12个甘蓝品种为试材,从露地栽培的成株与半成株,栽培于温室与露地的同一品种成株及温室栽培采用24,28,32℃处理的甘蓝成株上采摘花蕾,分析其游离小孢子的胚产量,比较3种因素对甘蓝小孢子诱导出胚的影响。【结果】甘蓝半成株花蕾品质优于成株,其花蕾小孢子胚产量为16.8~30.3胚/蕾,高出成株9.6~18.7胚/蕾;温室栽培有利于甘蓝植株生长,其胚产量为3.27~33.84胚/蕾,比露地栽培高0.69~15.16胚/蕾;温室最高气温28℃处理有利于甘蓝小孢子诱导出胚,胚产量最高,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祝朋芳 张健 房霞 王兴
【目的】探寻羽衣甘蓝材料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利用国外羽衣甘蓝商业品种和自主选育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5份羽衣甘蓝材料,包括7个切花、17个地被和1个食用类型,分别测定24个营养性状和11个生殖性状,按照数值、二元和多态性状特征进行编码和赋值,应用UPGMA聚类法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营养性状的UPGMA聚类结果,当欧氏遗传距离为9.87时,25份材料被聚类为2大类群,叶型为圆叶、皱叶、裂叶的24份材料聚为一类,叶型为裂皱叶的1份材料单独聚为另一类群;当欧氏遗传距离为7.20时,25份材料被聚类为3大类群,叶型为圆叶的11份材料聚为第1类群,皱叶与裂叶的13份材料聚为第2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怀名 杜广岑 贾翠莹 谭学文 王贤
以花蕾为外植体,离体繁殖羽衣甘蓝(Brassicaoleraceavar.acephalaf.tricolorHort.)8个杂种一代材料。培养基为(mg/L):MS+BA1~2+NAA0.1~0.2+IAA0.5+(或不加)GA30.3+3%蔗糖。平均18%~67%的接种花蕾产生不定芽;约有30%的不定芽发育成完整植物。培养物的严重褐化和再生植物的普遍玻璃质化是影响植株成活的主要因素。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和青霉素,并给以强光照射,可提高植株成活率。
关键词:
羽衣甘蓝,离体繁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明亮 唐章林 刘子瑜
本文分析比较了遗传来源不同的8对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黄籽和黑籽羽衣甘蓝成熟种子种皮中的叶绿素、类黄酮、花色素、黑色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黑籽种皮的叶绿素、类黄酮、花色素、黑色素含量均高于相应的黄籽,黄籽与黑籽种子色泽的差异与种皮中类黄酮、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含量不同有关,这与甘蓝型油菜的表现相同,而叶绿素含量却与甘蓝型油菜相反。
关键词:
羽衣甘蓝 种皮特性 色素成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亚玲 幸宏伟 郭宁 韩硕 宗梅 刘凡 王桂香
观赏羽衣甘蓝作为秋冬季节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抗寒性直接影响其推广和应用。为了阐明羽衣甘蓝响应低温的生理特性,揭示抗寒机理,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生物技术课题组选配的优良F1杂种作为研究试材,分析不同低温处理下叶片电导率变化和半致死温度,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羽衣甘蓝叶片电导率在-5℃以下迅速升高,-10℃左右达到最大值;半致死温度为-10.3~-13.7℃,红色类型低于白色类型,羽叶和圆叶低于皱叶类型。上述研究结果与观赏羽衣甘蓝田间抗寒表现一致。低温处理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响应特性表明,不同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除了可溶性糖在-10℃含量最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