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
- 2023(140)
- 2022(122)
- 2021(113)
- 2020(110)
- 2019(234)
- 2018(231)
- 2017(527)
- 2016(286)
- 2015(321)
- 2014(292)
- 2013(253)
- 2012(268)
- 2011(247)
- 2010(206)
- 2009(179)
- 2008(175)
- 2007(170)
- 2006(125)
- 2005(119)
- 学科
- 济(1521)
- 经济(1521)
- 方法(846)
- 数学(834)
- 数学方法(831)
- 中国(555)
- 学(452)
- 动(394)
- 管理(308)
- 贸(292)
- 贸易(292)
- 易(291)
- 物(266)
- 植(256)
- 植物(256)
- 劳(253)
- 劳动(252)
- 农(244)
- 业(240)
- 水产(207)
- 关系(197)
- 植物学(175)
- 产品(172)
- 市场(172)
- 波(168)
- 波动(168)
- 经济波动(168)
- 融(163)
- 金融(162)
- 出(159)
- 机构
- 大学(3839)
- 学院(3655)
- 济(1921)
- 经济(1907)
- 研究(1571)
- 中国(1232)
- 管理(1133)
- 科学(1061)
- 理学(1020)
- 理学院(1008)
- 管理学(990)
- 管理学院(982)
- 所(891)
- 研究所(847)
- 经济学(769)
- 经济学院(713)
- 农(705)
- 京(682)
- 财(680)
- 中心(630)
- 院(622)
- 农业(619)
- 财经(599)
- 经(565)
- 洋(535)
- 研究院(530)
- 海洋(529)
- 室(504)
- 江(487)
- 实验(485)
共检索到5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梦梦 杨丽 徐肖莹 张玮 王丽卿
颤藻目蓝藻是世界广泛分布的藻类,也是正处于藻类分类学修订中的一大类群。根据形态特征,在2014年夏季上海黄浦江水体采集的藻类样品中,确定了中国蓝藻的一个新纪录属——盖丝藻属(Geitlerinema)和新纪录种——群动盖丝藻(Geitlerinema ionicum),对该属和该种的分类学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另外,参考KOMAREK和ANAGNOSTIDIS分类体系,对我国与该属相关的蓝藻种类进行了重新归类组合,发现尖头颤藻(Osicllatoria acutissima)、两栖颤藻(O.amphi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聪 张曼 吕绪聪 高云霓 董静 周传江 李学军
藻类是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直接反映池塘生态健康水平,影响养殖产量与品质。2019年开展河南省全省范围内养殖池塘藻类调查过程中,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西关村图登农场的养殖池塘中,采集并鉴定了硅藻的中国新记录种-德国舟形藻(Navicula germanopolonica Witkowski&Lange-Bertalot)。藻类样品经离心、酸化、灼烧和洗涤得到硅藻外壳标本,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分析其形态和结构特征,参照Lange-Bertalot等建立的分类系统,并与国内外水域发现的相似属种比较后,将其鉴定为中国新纪录种-德国舟形藻。该物种主要鉴定特征是壳面为椭圆披针形,中央区明显,近壳缝端略膨大呈珠状,远壳缝端呈钩状,中部线纹呈辐射状且末端略汇聚。本文还分析了该物种的生境特征。该种的发现丰富了我国硅藻种类多样性,为该属种类的世界地理分布提供新资料。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艾克拜尔·依米提 尤庆敏 阿力马斯·克力木 吕海英
报道了采自新疆北疆地区湿地的鼓藻类新疆新纪录植物7个分类单位,包括4种3变种,隶属于1纲2目2科5个属,分别为双星藻目中带鼓藻科的柱胞鼓藻属(Cylindrocystis)的柱胞鼓藻Cylindrocystis brebissonii Meneghini和梭形鼓藻属(Netrium)的指状梭形鼓藻Netrium digitus(Ehrenberg)Itzigson&Rothe;鼓藻目鼓藻科的新月藻属(Closterium)的微小新月藻角状变种Closterium parvulum var.cornutum
关键词:
新疆 湿地 中带鼓藻科 鼓藻科 新纪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鸿明
一片草原上生活着一群聪明的牧人,他们各自勤奋地工作,增加着自己的牛羊。随着畜群不断扩大,终于达到了这片草原可以承受的极限,每再增加一头牛羊,都会给草原带来损害。但每个牧人的聪明都足以使他明白,如果他再增加一头牛羊,由此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莲 周小玉 赵良杰 刘其根
基于千岛湖2009-2010年春夏硅藻不占优势,蓝藻和绿藻发生相互演替的现象,选取千岛湖两种优势蓝藻和两种优势绿藻进行室内生态实验来比较氮磷比对于蓝藻和绿藻生长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室内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磷比(原子比:N/P=76.77、N/P=307.06、N/P=153.53、N/P=15.35、N/P=3.84)的培养液,研究氮磷比变化对两种蓝藻(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sp.)和两种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影...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蓥钰 吕绪聪 董静 高云霓 张景晓 李学军 秦祥朝 高肖飞 张曼
底栖硅藻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由于其对环境具有敏感性,可用做水体生态系统的指征生物,因此底栖硅藻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尤为重要。本研究于乌梁素海的底栖硅藻调查中发现了中国曲丝藻属新记录种—温泉曲丝藻(Achnanthidium thermalis Rabenhorst)。结合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该种具备曲丝藻属基本特征,又因其具有中央区两侧线纹不对称,仅一侧线纹延伸至壳缘的特征,我们将其鉴定为温泉曲丝藻。进一步分析电子显微镜下该种特征,发现其具有典型的双列线纹,而曲丝藻属的常见种类线纹特征通常为单列线纹。依照分类依据,将其鉴定为温泉曲丝藻。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马清扬 王元 李传步 范培莉 周俊芳 房文红
通过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蓝藻水华的发生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体内及其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蓝藻水华以蓝藻门的浮丝藻(Planktothrix sp.)和拉氏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为优势种。总体来看,蓝藻池中的群落丰富度高于对照池,微生物多样性低于对照池。蓝藻池和对照池中伊乐藻中的细菌种类很少,而底泥中的细菌种类很丰富。基于门水平下的菌群分类,在蓝藻池水中优势菌群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对照池水中则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中华绒螯蟹鳃中均以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但在物种相对丰度上存在差异;中华绒螯蟹肠道均以拟杆菌门、柔膜菌门(Tenericutes)、变形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基于属水平下的菌群分类,蓝藻池池水的优势菌群为浮丝藻属(Planktothrix)、CL500-29_marine_group属和hgcI_clade属,对照池池水中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Candidatus_Aquiluna属和hgcI_clade属为优势菌属。中华绒螯蟹鳃中优势属为Ilumatobacter属,且蓝藻池中Ilumatobacter属生物相对丰度更高;中华绒螯蟹肠道样品中Candidatus_Bacilloplasma属和Prolixiibacter属生物相对丰度较高。基于NMDS分析,中华绒螯蟹肠道的菌群结构较为稳定,样本层级聚类分析的结果也映证了这一点。研究结果表明,蓝藻水华的发生会影响养殖环境和中华绒螯蟹肠道及鳃的菌群结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印霞 饶本强 汪志聪 秦红杰 张浪 李敦海
巢湖西半湖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夏季蓝藻水华主要集聚于湖滨带。因此选择西半湖藻华易堆积的区域,并监测在风力驱使下蓝藻水华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湖滨带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湖滨带水华生物量的分布容易受到风向和天气的影响;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Mn)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湖滨带水体中微囊藻(Microcystis)的生物量几乎占据水体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95%以上,而且越靠近湖岸带微囊藻的生物量所占的比例越大。据此,可以选择湖滨带水华易聚集区作为蓝藻水华尤其是微囊藻去除的重点区域,以有效地削减蓝藻水华污染,从而为巢湖水生态系统的修...
关键词:
巢湖 蓝藻 浮游植物 微囊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士群 严少华 王震宇 宋伟 刘海琴 张建秋 黄建萍
针对太湖蓝藻打捞后难以处理并造成严重二次污染的问题,采用厌氧发酵方法研究了蓝藻发酵产生沼气的相关参数、发酵产物的成分、藻毒素降解特点;同时评估了太湖蓝藻无害化处理以及作为生物质能源、肥料的资源化利用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接种适量活性污泥后太湖蓝藻在厌氧状态下产生沼气达0.56 L/g左右,比甲烷速率达189.73 L/kg.d,调节碳氮比可以大幅度提高蓝藻产气量和比产甲烷速率。蓝藻发酵产生沼气的CH4含量虽然处于动态变化,但平均含量较禽畜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的甲烷含量高,太湖蓝藻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质能源材料。蓝藻藻毒素自然存降解极慢,但采用厌氧发酵后,藻毒素迅速降解。蓝藻发酵后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雪玲 佐藤実 山口敏康 竹内昌昭
蓝藻T .thiebautii从日本三陆沿岸采回后 ,于室内培养 ,在生长对数期对藻体的总脂质及脂肪酸 ,总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产生于细胞外的多糖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TLC、GLC、HPLC等分析 ,其中蛋白质占藻体干重的 30 .6 % ,胡萝卜素、软油脂酸、谷氨酸等含量也较高 ,产生于细胞外的多糖构成单糖为半乳糖、葡萄糖、鼠李糖、脱氧核糖、木糖、甘露糖 ,并含有硫酸基、葡萄糖醛酸、丙酮酸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钰铃 陈明曦 刘德富 李靖
【目的】蓝藻水华暴发后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水体透明度降低,某些藻类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破坏水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水环境恶化的表征之一。探讨氮磷营养、水温和光照等环境条件对蓝藻水华生消的综合影响,可以为河湖蓝藻水华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构建物理模型,采用L9(34)正交试验,模拟研究氮磷营养、水温和光照等因素复合作用下,单一铜绿微囊藻水华生消的过程。【结果】在正交试验中,当磷营养为0.8 mg/L、氮营养为3.6 mg/L、水温为29~30℃、光照强度为3300~3400 lx时,水华暴发强烈,此时藻类比增长率为1.129;营养盐含量随藻类生长和水华暴发逐渐降低...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罗晓清 王培睿 张战成 吴小俊
该文采用PredRNN技术设计了蓝藻时空序列预测系统综合实验,可为湖泊蓝藻治理提供有效参考。实验利用Python语言,在PredRNN算法基础上,构建蓝藻时空序列预测系统。整个实验方案包括蓝藻图像预处理、时空特征提取、时空特征学习、时空预测网络参数优化、模型性能定量评价、模型性能定性评价和蓝藻预测结果彩色化等阶段,并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了PredRNN算法用于蓝藻时空序列预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该实验方案的设计,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Python编程技能,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计算机视觉课程教学理论至实践的延伸,强化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促进计算机视觉课程的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传林 万成炎 吴生桂 丁庆秋 潘磊
从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供水水质、人类及其它动物的健康风险、水域生态景观等方面分析了蓝藻水华的危害。对蓝藻水华形成的内在因素(高温适应的一系列特殊的生化调控机制或特性、三套色素系统——低光补偿机制、奢侈消费机制、固氮——营养补偿机制、休眠——回避不良条件机制、产生天然毒素来抑制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机制)和环境因素(物理,如温度、光照、扰动及混合和水的滞留时间等;化学,如主要营养盐、微量营养元素、溶解无机碳、溶解有机碳和盐度等;生物因子,如牧食、微生物作用和与较高等动植物的共生等)进行了分析。并对蓝藻水华的生态控制(微生物控藻、大型水生植物抑藻、水生动物控藻如经典生物操纵、非经典生物操纵和罗非鱼控藻)...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成因 生态控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聚涛 杨永生 高俊峰 姜加虎
根据MODIS影像和实地监测叶绿素a浓度数据,采用太湖蓝藻水华分级评估方法,对2004~2008年太湖不同类型蓝藻水华类型进行评估并统计分析,探求太湖蓝藻水华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以期为太湖蓝藻水华预防和预警提供支持。结果表明:(1)2004~2008年,全湖共发生蓝藻水华414次,以小型蓝藻水华为主,发生333次,占总次数的80.43%;随着蓝藻水华级别的增加,发生次数逐渐减少;(2)空间上,蓝藻水华主要发生在太湖的北部和西部区域,并且蓝藻水华发生级别由高到低基本上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3)年际变化上,蓝藻水华发生次数呈逐渐增加趋势,蓝藻水华级别较高、次数较多的年份主要集中于2006年和2...
关键词:
蓝藻水华分级 特征 时空变化 太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吉 宫相忠 高伟 罗伟 夏云捷 张红霞
应用pH漂移技术和pH电极法并结合相关抑制剂对萱藻丝状体无机碳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并探索了不同浓度CO_2对萱藻丝状体碳酸酐酶(CA)的影响。结果显示,(1)萱藻丝状体pH补偿点为9.21,CO_2补偿点为0.74μmol/L。抑制剂乙酰唑胺(AZ,acetazolamide)对萱藻丝状体pH补偿点无显著影响,作用的前3个小时对无机碳的利用量无抑制作用。抑制剂乙氧苯丙噻唑磺胺(EZ,ethoxyzolamide)和钒酸盐(Van)使萱藻丝状体的pH补偿点均下降到8.82,2种抑制剂作用的前3个小时对无机碳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