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11)
- 2023(15141)
- 2022(13041)
- 2021(12139)
- 2020(9965)
- 2019(23027)
- 2018(22818)
- 2017(43656)
- 2016(23462)
- 2015(25967)
- 2014(25620)
- 2013(25189)
- 2012(23106)
- 2011(20806)
- 2010(20647)
- 2009(18735)
- 2008(17884)
- 2007(15668)
- 2006(13656)
- 2005(11777)
- 学科
- 济(91178)
- 经济(91076)
- 管理(70010)
- 业(65876)
- 企(56496)
- 企业(56496)
- 方法(39378)
- 数学(33255)
- 数学方法(32849)
- 中国(26404)
- 农(22889)
- 业经(21409)
- 财(21001)
- 学(20890)
- 技术(20188)
- 地方(19812)
- 理论(16776)
- 制(16211)
- 贸(16193)
- 贸易(16181)
- 农业(15662)
- 易(15660)
- 和(14911)
- 环境(14669)
- 技术管理(13508)
- 划(13466)
- 务(13132)
- 银(13110)
- 财务(13070)
- 银行(13056)
- 机构
- 大学(328338)
- 学院(325850)
- 管理(131329)
- 济(125784)
- 经济(122823)
- 理学(114452)
- 理学院(113130)
- 管理学(111165)
- 管理学院(110592)
- 研究(109964)
- 中国(78919)
- 科学(70583)
- 京(70172)
- 财(54848)
- 所(54285)
- 农(52916)
- 业大(50121)
- 研究所(49995)
- 中心(49551)
- 江(46974)
- 财经(44671)
- 范(44247)
- 师范(43779)
- 北京(43772)
- 农业(41601)
- 院(40883)
- 经(40758)
- 州(38498)
- 经济学(36939)
- 技术(35626)
- 基金
- 项目(232379)
- 科学(184012)
- 基金(168814)
- 研究(168319)
- 家(148410)
- 国家(147214)
- 科学基金(127080)
- 社会(105824)
- 社会科(100159)
- 社会科学(100133)
- 省(91673)
- 基金项目(90581)
- 自然(84469)
- 自然科(82598)
- 自然科学(82575)
- 自然科学基金(81119)
- 划(77709)
- 教育(77060)
- 资助(67847)
- 编号(67803)
- 成果(54202)
- 重点(52224)
- 创(52078)
- 部(50264)
- 发(49650)
- 创新(47970)
- 课题(47196)
- 科研(44266)
- 国家社会(43112)
- 教育部(42950)
- 期刊
- 济(135254)
- 经济(135254)
- 研究(93992)
- 中国(62464)
- 学报(53409)
- 科学(49593)
- 管理(48872)
- 农(47194)
- 大学(39972)
- 教育(39688)
- 财(39121)
- 学学(37458)
- 农业(33051)
- 技术(28279)
- 融(24396)
- 金融(24396)
- 业经(22709)
- 经济研究(21328)
- 财经(20683)
- 问题(18605)
- 图书(18547)
- 科技(18260)
- 经(17724)
- 业(17310)
- 技术经济(15679)
- 理论(15249)
- 现代(14931)
- 版(14747)
- 实践(14061)
- 践(14061)
共检索到4671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中瑞 樊杰 孙勇
基于合作专利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群内和跨群双视角出发,对成渝城市群内以及跨城市群专利合作网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合作专利总量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合作创新"中部塌陷区"较为明显。(2)群内已经形成以成都、重庆为核心,以绵阳、宜宾为次核心的非均衡合作创新网络,创新联系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双核独大现象突出,次级城市数量较少;网络小世界性质较为明显,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稳定,但网络密度较小,发育仍不完善。(3)跨群专利合作路径主要分为东北、东南和东部3个方向,现已形成以成渝城市群为顶点,以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为主要合作对象的放射状合作创新网络;网络核心-边缘结构较为显著,但网络密度不断减小,跨群专利合作网络整体特性明显弱于群内专利合作网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准 钟玉琪 张凡
文章基于2006—2021年城市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群内和跨群两个层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专利总量空间分布的“马太效应”显著,呈现低值区域包围中高值区域的“中心-外围”空间形态,区域内“一强众弱”特征明显。(2)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网络已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稳定“三角形”格局,但创新网络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武汉、长沙、南昌在整体网络中作为重要的创新枢纽有显著的资源辐射作用。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具有较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但城市间协同创新水平总体较低,尚未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3)从跨群视角看,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现已构成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中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城市为主要合作对象的放射状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随着跨群网络节点增多,网络密度波动较为明显,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稳定性整体弱于群内专利合作创新网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文丽 杨鑫垚
以正在发育的成渝城市群和中国最为成熟的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间创新联系为切入点,以城市间联合专利为分析变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创新网络总体特征、节点网络地位以及子群关系3个层面审视比较两大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组织以及节点网络关系,并对成渝城市群的创新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文丽 杨鑫垚
以正在发育的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间百度指数和联合专利为变量构建城市网络,并从创新产出、投入、环境三方面对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利用象限图法对二者间的相关性及其时空变化做出分析。随后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相关阻碍因素进行识别,最后从优化节点关系以及整合网络内部资源等方面为该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孙芹 杜梅 李玉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史磊 鲍涵 曹贤忠 王胜鹏 吕磊
文章基于2010—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数字技术专利数据,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等方法,比较分析了三大城市群数字技术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三大城市群数字技术创新网络在主体和城市层面上均呈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结构趋于松散的共性特征,而在主体关联方面则呈现内向化特征,依赖组织间的“隶属关系”。(2)三大城市群数字技术创新网络具有区域分异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网络的合作尺度和主体合作模式等方面。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以全国范围的合作为主,珠三角城市群以本地合作为主;主体合作模式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的国有企业在塑造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三角城市群中民营企业的创新关联作用更强,而珠三角城市群则以本地民营企业合作为主,同时外部高校与本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早期阶段也发挥了关键作用。(3)数字技术可以有效突破地理距离的限制,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是数字技术合作网络的重要推手。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邓宏兵 庞元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增长极,创新活动由单一合作向网络化创新发展。研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合作数据构建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对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演化进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创新网络的规模持续扩张,创新联系增长迅速,创新网络结构从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双核心”结构发展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核心”结构;QAP回归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邻近性对创新网络表现出抑制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邓宏兵 庞元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增长极,创新活动由单一合作向网络化创新发展。研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合作数据构建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对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演化进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创新网络的规模持续扩张,创新联系增长迅速,创新网络结构从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双核心”结构发展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核心”结构;QAP回归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邻近性对创新网络表现出抑制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斌 万栗江 罗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分工的进一步推进,城市网络已然成为区域创新研究的重要视角。本文以成渝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以该区域内16个地级市间联合专利为分析变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该地区近10年来的创新网络,并借助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凝聚子群分析、网络密度等指标方法对该网络组织框架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1)网络密度不断提升,形成了以成都为绝对核心,重庆、宜宾、绵阳等多次中心的网络结构;(2)节点城市间网络地位相差较为悬殊,创新资源、创新能力相差较大;(3)内部子群数量逐渐减少,成员间合作模式日益成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拉昌 孟国力 黄茹 孙飞翔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协同创新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授权专利合作,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联系,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2000—2005年)、增强发展阶段(2005—2010年)和扩展与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5年)。从空间发展角度来看,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中心,在网络中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京津冀城市群逐步形成"双核+多节点"的创新网络格局。围绕主要城市的创新,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形成一些小组团创新网络结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邢华 张常明
创新网络是城市群建设的主要支撑。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不断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开始浮现,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奠定了基础。以京津冀13个城市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数据库的专利合作申请数为基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3个阶段的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对比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以及网络密度等指标,以考察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及其演进过程。研究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已经逐步形成;(2)北京处于创新网络核心地位;(3)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不高,仍在发育中。
关键词:
城市群 创新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京津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建军 姚兰 王静松 张爽 汪世豪
企业作为市场敏感度更高的经济主体,推动着要素资源在城市群地区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群企业网络。文章以上市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的跨区域关联作为城市群流空间网络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R语言、社会网络分析等手段,对2005—2020年成渝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刻画,结果发现:(1)与重庆和成都的两个核心城市空间邻近性长期主导着成渝城市群企业流空间格局及其演变,但有效次核心城市仅出现在成都周边的德阳市,城际企业流的多向交叉关联驱动成渝地区中部“塌陷”现象逐步缓解,北部、南部的边缘化“窘境”有所改善;(2)2010年后,位于非中心城市的上市公司其分支机构倾向从重庆转向成都,致使成都的结构性网络权力强度“超车”重庆,且不断压缩重庆的经济腹地;(3)虽然各城市的企业中心性位次有所变动,但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对其他城市派生出的企业分支机构的获取及控制权力始终具有优势,成都企业的跨区域分布更为活跃;(4)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根据资本逐利需要不断重构其企业流网络,驱动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由“单核主导”向“双核鼎立”、再向“多核均衡”演化,同时核心层与次核心层节点城市数量增多,边缘层节点城市数量减少,符合空间自组织规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悦 马静 李雪燕
城市网络化是城市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创新网络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并结合Ucinet、Arc GIS软件,分析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时空演化,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演化驱动机制。结果发现:①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日益提高,城市间创新联系显著加强;②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从早期单核心演变成中期以北京为核心、天津和石家庄为重要支点的“1+2”空间模式,再到中后期的“多中心、多层次”创新格局;③QAP非参数实证分析表明,地理邻近、制度邻近正向促进创新合作,而知识邻近对创新合作具有负向作用,经济邻近与认知邻近仅在早期对创新合作有显著正向驱动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刘欢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阻碍了创新要素的传递,网络中心势不高,集中程度低,网络凝聚力不强;根据网络节点中心度数发现,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半轮轴型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中结构洞数目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呈现,核心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由块模型得出8大子群,子群特征呈现多样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瑾宇 张娟
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研究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现状,分析网络中优势主体充当的角色,本文收集2018~2022年兰西城市群联合申请专利,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产学研网络和城际关系网络两个维度,研究了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内、外部产学研网络和城际关系网络的结构洞与中间人。兰西城市群协同创新产学研网络整体松散、韧性不足。以兰州大学和青海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占据着结构洞的位置并积极充当中间人,促进了城际关系的产生;网络内部缺少创新能力较强的核心企业,技术市场能力较弱,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更趋于与外部主体开展合作;兰州与西宁控制着城际关系网络,并通过充当守门人和代理人与城市群外部城市建立合作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