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27)
- 2023(18300)
- 2022(15660)
- 2021(14737)
- 2020(12238)
- 2019(27630)
- 2018(27542)
- 2017(52862)
- 2016(28687)
- 2015(32058)
- 2014(31789)
- 2013(30996)
- 2012(28419)
- 2011(25569)
- 2010(25698)
- 2009(24054)
- 2008(22751)
- 2007(20255)
- 2006(17937)
- 2005(15693)
- 学科
- 济(109240)
- 经济(109038)
- 业(83046)
- 管理(77328)
- 企(61758)
- 企业(61758)
- 农(49763)
- 方法(46260)
- 数学(38898)
- 数学方法(38401)
- 中国(34426)
- 农业(33223)
- 财(30075)
- 业经(29238)
- 融(28679)
- 金融(28670)
- 银(27704)
- 银行(27652)
- 行(26603)
- 制(25676)
- 学(24949)
- 地方(24357)
- 理论(20778)
- 贸(19230)
- 贸易(19215)
- 务(18964)
- 财务(18883)
- 财务管理(18848)
- 易(18723)
- 体(18230)
- 机构
- 学院(396392)
- 大学(393591)
- 济(155184)
- 管理(152716)
- 经济(151718)
- 研究(133712)
- 理学(132287)
- 理学院(130834)
- 管理学(128402)
- 管理学院(127705)
- 中国(104778)
- 科学(83975)
- 京(82883)
- 农(81634)
- 财(72268)
- 所(67606)
- 业大(64956)
- 农业(63252)
- 中心(63155)
- 研究所(61649)
- 江(58912)
- 财经(57607)
- 范(52648)
- 经(52487)
- 师范(52077)
- 北京(51580)
- 州(47919)
- 院(47806)
- 经济学(45940)
- 财经大学(42739)
- 基金
- 项目(271867)
- 科学(212825)
- 研究(200349)
- 基金(195468)
- 家(170660)
- 国家(169138)
- 科学基金(144468)
- 社会(125758)
- 社会科(118254)
- 社会科学(118220)
- 省(108138)
- 基金项目(103635)
- 自然(93344)
- 教育(91700)
- 自然科(91166)
- 自然科学(91144)
- 划(90080)
- 自然科学基金(89491)
- 编号(83202)
- 资助(79804)
- 成果(67772)
- 重点(60866)
- 部(59678)
- 发(58571)
- 课题(57115)
- 创(56714)
- 创新(52830)
- 科研(51994)
- 国家社会(50973)
- 教育部(50666)
- 期刊
- 济(173328)
- 经济(173328)
- 研究(115000)
- 农(80344)
- 中国(80281)
- 学报(66828)
- 科学(59638)
- 财(54550)
- 农业(54025)
- 管理(52479)
- 大学(50784)
- 学学(48109)
- 融(47248)
- 金融(47248)
- 教育(46528)
- 业经(32837)
- 技术(32782)
- 财经(27471)
- 经济研究(26214)
- 业(26178)
- 经(23490)
- 问题(23042)
- 版(20990)
- 科技(19103)
- 图书(19020)
- 理论(18636)
- 业大(18110)
- 技术经济(17613)
- 现代(17519)
- 实践(17056)
共检索到586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侦 黄小兵 包力
本文在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对不同群体的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总体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但具有较强的融入意愿。新生代、男性、未婚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更高,收入、消费、休闲参与、社会交往以及制度质量均与农民工社会融合显著正相关,在所有的因素中,制度质量、收入水平和社会交往是最重要的三类因素。性别、教育、收入、消费、休闲和制度质量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大于老一代,而教育、消费和务工年限对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群体异质性 农民工 社会融合比较研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良敏 刘国顺 丁士军
本文基于2017年课题组在湖北和广东4个城市调查的进城农民工数据,从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三个维度选取衡量指标,采用熵值法计算样本农民工社会融合水平,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失业风险、异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失业风险对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合具有显著负效应,高社会融合水平者比低社会融合水平者对失业风险的反应更为强烈;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进城农民工对失业风险的反应强于建筑业的进城农民工;积累型人力资本相比初始型人力资本更有利于进城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可用型社会资本比可及型社会资本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龚文海
基于对1980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通过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从农民工分层分化即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差异,以及异质性要素对城市融入程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差异和分化导致了其在城市融入程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务工目的、交际网络、流动模式、职业、收入水平等异质性要素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具有影响;务工年限及其差异对其城市融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建议农民工城市融入政策措施的制订应该考虑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
关键词:
农民工 异质性 城市融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申晓梅
不同农民工群体在市民化程度、职业分布、就业方式、收入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决定了他们参保愿望和能力的差别,很难用一种制度或一个模式将所有农民工都覆盖进来。必须视其异质性特征,遵循分层分类考虑,循序渐进扩展,预留缺口对接原则建立并完善适合农民工特色的保障制度,变"要我参保,为我要参保。"拓展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制度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农民工 异质性 分类保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玉萍 郭郡郡
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收入分布和性别、城市规模及代际三个群体维度,实证分析了农民工不同层次教育回报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伴随收入分位的变化,不同层次的教育表现出不同的收益变化趋势,收入分位越高,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回报越高,初中和高中/中专学历的回报越低。在不同收入分位上,女性的教育回报均高于男性;当收入分位较低时,中小城市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回报分别高于大城市和老一代农民工,但随着收入分位的提高,则后者的教育回报先后实现反超。教育对不同农民工群体收入差距具有不同影响,不同性别农民工教育回报的差异较小;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大城市农民工有更好的教育回报;教育的禀赋优势,尤其是更丰裕的高等教育禀赋,则是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超越老一代农民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农民工 教育回报 异质性 收入差距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郭庆
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具有连续性和过程性特征,其就业质量的提升不是农民工初到城市务工就直接形成的,而是在逐渐适应和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新的城市文化、获得相关权利和地位、建构异质型的社会关系等社会融合行为逐步实现的。文章利用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考察了社会融合因素对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融合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最显著,解释力最强,政治融合、互动融合的解释力依次递减,最后基于社会融合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融合 农民工 就业质量 多元回归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郭庆
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具有连续性和过程性特征,其就业质量的提升不是农民工初到城市务工就直接形成的,而是在逐渐适应和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新的城市文化、获得相关权利和地位、建构异质型的社会关系等社会融合行为逐步实现的。文章利用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考察了社会融合因素对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融合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最显著,解释力最强,政治融合、互动融合的解释力依次递减,最后基于社会融合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融合 农民工 就业质量 多元回归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学涛 张丽娟 张广胜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但并未真正融入到城市实现城镇化。本文基于2014年农民工调研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运用迭代式3SLS方法分析不同假设条件下农民工就业稳定与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无论是在有限理性假设条件下还是在完全理性假设条件下,就业稳定显著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同时社会融合也显著促进农民工的就业稳定;完全理性会放大社会融合对农民工就业稳定的影响;衡量有限理性的变量对农民工就业稳定产生负向的影响,但对社会融合产生正向的影响。就业稳定和社会融合对高端职业和购买房屋农民工的影响大于对低端职业和租赁房屋农民工的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学涛 张丽娟 张广胜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但并未真正融入到城市实现城镇化。本文基于2014年农民工调研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运用迭代式3SLS方法分析不同假设条件下农民工就业稳定与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无论是在有限理性假设条件下还是在完全理性假设条件下,就业稳定显著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同时社会融合也显著促进农民工的就业稳定;完全理性会放大社会融合对农民工就业稳定的影响;衡量有限理性的变量对农民工就业稳定产生负向的影响,但对社会融合产生正向的影响。就业稳定和社会融合对高端职业和购买房屋农民工的影响大于对低端职业和租赁房屋农民工的影响。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申罡
以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为研究视角,概述了我国农民工群体现状,分析了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初步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模型。认为公共图书馆应以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入为使命,向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逐步消除弱势群体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的障碍。同时,提出公共图书馆应采取构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泛在服务网络、举办培训、讲座与文化活动、加强社会合作,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等举措,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葛晓萍 袁丙澍
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市化是一个适应和融合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互动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融入城市进程。要充分利用单位、社区、专门的社会工作组织等多种社会资源,增加他们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互动,促进他们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社会互动 融入城市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宋艳 苏子逢 孙典
本文从农民工群体与企业利益抗争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入手,通过决策树和序贯博弈理论与数值仿真的方法,探讨了农民工群体依法维权的相对成本与企业失信的相对违法成本在不同的系统参数下对于农民工利益抗争过程中的策略选择的影响,并探究不同系统参数下农民工群体的均衡策略,提出均衡状态下,系统参数之间应满足的条件关系表达式。研究表明:依法维权的成本过高虽然对农民工群体的策略选择有影响,但并不是导致农民工群体更倾向于选择亲群体性行为的根本原因。提高企业失信违法成本并不会有效的避免农民工群体利益受损,减少农民工群体选择亲群体性行为。亲群体性行为其真正的原因在于体制内维权困难。政府应该减少依法维权的成本,同时应尽量减少群众的"闹大"意识,加强群众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石智雷 朱明宝
文章利用2013年武汉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就业区域稳定性对农民工增强自身"城市人"的身份认同感和务工城市长居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就业职业稳定率不具有此效应;同时,就业区域稳定性和就业职业稳定率能有效帮助农民工了解和掌握当地语言,但在增进与城里人的关系上则失去了作用;签订劳动合同对增强农民工长居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不管是人力资本存量高还是存量低的农民工,就业区域稳定性对他们的社会融合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农民工影响程度更大;而就业职业稳定性对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农民工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人力资本存量较...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就业稳定性 农民工 社会融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高 金万富 王宇渠 周春山
基于2017年珠三角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处于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四类农民工家庭的社区选择与社会融合。结果表明:(1)珠三角农民工的社区选择有工厂宿舍区、城中村、老街区、保障房社区和商品房社区5种类型,其中以选择城中村为主,五类社区选择比例最高的农民工家庭分别是未育夫妻家庭、夫妻与未婚子女家庭、未婚者与父母家庭、空巢家庭;(2)居住在老街区的农民工整体社会融合最高,其次是商品房社区、保障房社区、城中村、工厂宿舍区;(3)老街区的文化和心理融合最高,商品房社区的经济融合较高,保障房社区的心理融合较高,工厂宿舍区和城中村的经济、心理融合较低,社交融合在五类社区中的差异较小。最后,提出以社区为单位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策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小兵 黄静波
在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状况以及消费行为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总体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但具有较强的融入意愿,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明显促进作用。分类研究发现,消费行为仅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显著积极影响,而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男性农民工的作用强于女性农民工;理性型消费行为能够提高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而冲动型消费行为却会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但是节俭型和炫耀型消费行为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消费行为 群体异质性 农民工 社会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