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19)
- 2023(11539)
- 2022(9562)
- 2021(8585)
- 2020(7124)
- 2019(15852)
- 2018(15199)
- 2017(27835)
- 2016(15599)
- 2015(17068)
- 2014(16835)
- 2013(16234)
- 2012(15093)
- 2011(13554)
- 2010(13514)
- 2009(12508)
- 2008(12132)
- 2007(10892)
- 2006(9551)
- 2005(8750)
- 学科
- 济(58265)
- 经济(58159)
- 管理(45229)
- 业(40879)
- 企(32940)
- 企业(32940)
- 方法(24299)
- 数学(21273)
- 数学方法(21012)
- 财(17803)
- 中国(17330)
- 农(17310)
- 制(16548)
- 学(15694)
- 业经(13409)
- 体(13019)
- 贸(11800)
- 贸易(11791)
- 易(11483)
- 农业(11112)
- 地方(10997)
- 银(10888)
- 银行(10825)
- 融(10602)
- 金融(10595)
- 行(10385)
- 务(10373)
- 财务(10342)
- 财务管理(10316)
- 企业财务(9888)
- 机构
- 大学(224710)
- 学院(222193)
- 济(87981)
- 经济(86188)
- 研究(82620)
- 管理(79935)
- 理学(69366)
- 理学院(68493)
- 管理学(67059)
- 管理学院(66680)
- 中国(60925)
- 科学(54187)
- 农(51013)
- 京(48667)
- 所(43920)
- 财(41322)
- 业大(41114)
- 农业(40824)
- 研究所(40388)
- 中心(36745)
- 江(33765)
- 财经(32472)
- 院(30380)
- 北京(30325)
- 经(29575)
- 范(28082)
- 师范(27554)
- 经济学(27279)
- 省(27211)
- 农业大学(26773)
- 基金
- 项目(156915)
- 科学(121910)
- 基金(114190)
- 研究(105868)
- 家(104925)
- 国家(104087)
- 科学基金(86510)
- 社会(67609)
- 社会科(64000)
- 社会科学(63986)
- 省(61408)
- 基金项目(60015)
- 自然(58517)
- 自然科(57177)
- 自然科学(57151)
- 自然科学基金(56172)
- 划(53039)
- 教育(48612)
- 资助(46183)
- 编号(40095)
- 重点(36564)
- 部(34151)
- 发(33231)
- 创(32599)
- 成果(32195)
- 计划(31908)
- 科研(30859)
- 创新(30675)
- 课题(29371)
- 国家社会(28750)
共检索到3298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关正翾 娜尔克孜 朱亚琼 郑伟 刘岳含 艾丽菲热
本研究综合分析了群体密度和混播群落结构对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的种子产量、质量和种子产量构成等性状的影响。将播量作为群体密度控制因素,将混播方式(同行混播、异行混播)和混播比例作为群落结构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随着播量的增加,种子产量呈增加趋势,各混播处理种子产量均小于单播处理,但发芽势有所提升;随着箭筈豌豆混播比例的增加,种子产量和种子发芽势均呈增加趋势,混播方式(同行、异行混播)对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较小。2)群体密度和群落结构主要通过影响箭筈豌豆分枝数和结荚数来影响其种子产量;而荚长、每荚籽粒数、发芽率等生物学性状变化较小。3)燕麦(Avena sativa)在混播系统中处于强竞争者的地位,提高箭筈豌豆混播比例和采用异行混播有利于增加其竞争率,也有利于提高种子产量。因此,在冷凉地区进行箭筈豌豆种子生产,其播量应高于120 kg·hm–2为宜;为了提高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防止倒伏,可采用箭筈豌豆混播比例高于75%+异行混播方式进行种子田建设。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杰 巩林 连露 崔国文 尹航 张亚玲 付佳琦
在青海省低海拔地区的民和县和高海拔地区的湟中县,每隔50~100m分别设置1 740、1 854、1 960、2 080、2 190和2 614、2 668、2 715、2 784、2 918m共10个样地,研究海拔高度和混播比例(9∶1、8∶2、7∶3、6∶4、5∶5)对燕麦(Ar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产草量及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燕麦、箭筈豌豆单播干草产量表现为低海拔地区平均值高于高海拔地区;除海拔1 854、1 960、2 080、2 190m外,在同一海拔高度下均表现为混播牧草干草产量最大,燕麦单播次之,箭筈豌豆单播最小;在所有处理中,海拔1 960m处的5∶5混播组合牧草干草产量最高,为12.87t·hm-2,较同一海拔燕麦单播干草产量显著提高了60.88%(P<0.05)。在牧草品质方面,牧草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随海拔升高呈无规律性变化,但在同一海拔高度下,随着箭筈豌豆混播比例的增大,牧草粗蛋白含量呈增加趋势;燕麦、箭筈豌豆单播及混播牧草的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低海拔地区平均值高于高海拔地区,而牧草的NDF、ADF含量表现为低海拔地区平均值低于高海拔地区。经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各个海拔高度的最佳种植方式均为混播,最佳混播组合为8∶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宁 严玛丽 邵兰军 周立非 陈泽鹏 黄浩 曾繁东 林建委 郭俊杰 王维
为探究不同群体特征对烤烟生育期光合生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云烟87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来构建不同烤烟群体,分别在烟株移栽后各生育时期完成光合生产相关指标测定及对烤后烟叶进行经济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烤烟大田期缩短,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叶面积系数(LAI)、光合势(LAD)降低,净同化率(NAR)、作物生长率(CGR)在现蕾-成熟期显著提高,16 500株/hm2种植密度下成熟期烟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降低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烟株中部干物质积累量、NAR、群体平均叶倾角(MLIA)、烟叶均价、中上等烟比例和中部烟比例,但会降低LAI、LAD、CGR、消光系数(K)...
关键词:
烤烟 播期 密度 光合生产 经济性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继兵 刘志 孔凡信 辛宗绪 吴宏生
【目的】种植方式结合种植密度是提高旱作区作物光能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高粱冠层结构的影响,为进一步挖掘辽西半干旱区高粱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2017年以酿造型高粱品种辽杂1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方式,设60 cm等行距种植(P1)和80 cm+40 cm宽窄行种植(P2),裂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75 000株/hm2(D1)、105 000株/hm~2(D2)、135 000株/hm~2(D3)、165 000株/hm2(D4),3次重复。通过测定分析高粱群体植株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地上部生物量,探究不同处理组合对高粱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2年间同一种植方式下,高粱籽粒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D3>D2>D4>D1。2年平均产量,P2D2处理较P1D2处理增产5.02%,P2D3处理较P1D3处理增产6.96%,P2D1处理较P1D1处理减产0.27%,2017年P2D4处理较P1D4处理减产2.55%,所有处理组合中以P2D3处理产量最高,2年平均产量为10 267.14 kg·hm~(-2)。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叶向值呈增大趋势,茎粗、茎粗系数、单株叶面积、茎叶夹角、透光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呈减小趋势。在D2和D3处理下,P2处理较P1处理在茎粗系数、群体叶面积指数、透光率、SPAD值、净光合速率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2年平均茎粗系数,P2D2处理较P1D2处理增加2.80%,P2D3处理较P1D3处理增加9.29%。。2年平均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净光合速率,P2D2处理较P1D2处理分别增加3.17%和16.33%,P2D3处理较P1D3处理分别增加7.27%和17.57%。开花期和乳熟期,2年平均冠层底部透光率,P2D2处理较P1D2处理分别增加22.55%和15.81%,P2D3处理较P1D3处理分别增加37.45%和102.09%,冠层中部透光率P2D2处理较P1D2处理分别增加38.72%和8.16%,P2D3处理较P1D3处理分别增加56.59%和93.60%。开花期和乳熟期,2年平均SPAD值,P2D2处理较P1D2处理分别增加6.46%和5.41%,P2D3处理较P1D3处理分别增加8.75%和5.46%。在D2和D3处理下,2年间P2处理上层叶片相对挺直,叶面积较小,可以改善中下层叶片受光条件,下层叶片相对平展,叶面积较大,可以减少漏光损失,提高光能利用率。【结论】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提升高粱产量的关键。适宜种植密度下,宽窄行种植较等行距种植可有效改善冠层透光率,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扩大光合面积,提高叶片尤其是中下层叶片光合性能,是实现作物群体结构和植株个体功能协同增益和产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密度 种植方式 高粱 冠层结构 产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永政 梁燕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菜豆种子产量与栽培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以菜豆种子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达极显著水平,且拟合较好;各栽培因子对菜豆种子产量的影响为:栽培密度>氮>钾>磷;栽培密度与氮、磷和钾的交互效应在0.1水平显著。最后对回归模型进行了仿真优化,提出了菜豆种子生产优化组合方案:栽培密度19.508~21.313万株/hm2;施氮量292.664~324.128kg/hm2;施磷量93.938~144.023kg/hm2,施钾量437.400~492.300kg/hm2。
关键词:
菜豆 栽培密度 施肥水平 通用旋转设计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顾米嫦 舒泽兵 蒲甜 杨文钰 王小春
以西北灌区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登海618,耐荫、抗倒大豆品种吉育44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玉米密度(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与大豆密度(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对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群体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密度为10.5万株/hm2产量最高,较9、12万株/hm2密度分别提高23.44%和10.56%,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14.15t/hm2。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21万株/hm2的组合下群体产量达到最高64.98 t/hm2,较最低处理(玉米密度9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增产11.97 t/hm2,较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增产3.49 t/hm2。由回归方程拟合得出玉米密度为10.96万株/hm2,大豆密度为21.00万株/hm2时,群体产量取得极大值为63.57 t/hm2。玉米、大豆密度分别为10.5、15万株/hm2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2.23%、饲草分级指数(GI)达最大值36.52,与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相比,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39个百分点,GI提高了22.55%,带状间作模式下的ADF含量、NDF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与同密度的净作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处理的生物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1、2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8900,0.8723,故筛选出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高产优质密度组合为: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其次是玉米密度8.25万株/hm2+大豆密度18万株/hm2可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黎松松 于辉 王宁欣 夏树淼 朱亚琼 陈雪 郑伟
为评估混播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对燕麦(Avena sativa)草地减氮增效的贡献度,于2019年在新疆昭苏盆地进行了以施氮水平(不施氮N0;低氮N20,20 g·m~(-2);高氮N40,40 g·m~(-2))和混播比例(禾豆比:100:0、75:25、50:50、25:75和0:100)为控制条件的双因素田间试验,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氮产量以及种间竞争格局进行分析,从氮产量的角度评估了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减氮潜力。结果表明:1)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燕麦氮产量和总氮产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2)在N_0下,箭筈豌豆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均大于燕麦,是强竞争者,而在N_(20)和N_(40)下,燕麦成为强竞争者;随着禾豆比的减小,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呈增加趋势;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与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和燕麦氮产量呈负相关关系。3)相较于单播燕麦,混播箭筈豌豆可以代替33.65%~45.15%的氮肥;在N_0下,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贡献值为0.45~1.28 g·m-~2,在N_(40)下,混播促进效果为3.75 g·m~(-2);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为3.71 g·m~(-2)。因此,昭苏地区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草地可以实现减氮增产,种间竞争格局的变化对混播优势及减氮增效贡献影响较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扶摇 张程 王春梅 侯扶江 南志标
为研究不同比例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日粮对绵羊消化代谢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试验选用12只体况良好、体重为(30±1) kg的6月龄杂交代公羊,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不同箭筈豌豆添加水平的日粮。两组饲粮中,大麦(Hordeum vulgare)∶箭筈豌豆比例分别为8∶2和6∶4。预饲期为15 d,正式饲喂实验为6 d,试验羊转入代谢笼内采用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2组间干物质采食量及营养物质消化率差异均不显著(P <0.05)。综上可知,箭筈豌豆添加比例为20%和40%的日粮饲喂绵羊在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基本相同。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苟蓉 游明鸿 刘金平 雷雄 季晓菲
根据川西高原栽培草地建设的生产技术需求,设播种量相同的5个播种方式(撒播、行距20或30 cm的同行或间行条播),建植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播草地,通过测定单株性状及生物量结构、鲜草和干草产量、干草营养成分和能量产量,研究播种方式对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对燕麦和箭筈豌豆的株高和分蘖数均有显著影响(P 消化能(DE)>可消化养分总量(TDN)>总能(GE),对草地能量产量影响表现为DE> ME> TDN> GE。20 cm同行条播草地干草产量和能量产量最大,适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乔玉强 曹承富 杜世州 赵竹 蔡海涛 李玮 陈欢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近年来淮北地区主导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晚播小麦群体的总茎数变化一致,呈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除返青期外,总茎数均以基本苗525万/hm2(以D525表示,下同)处理最大;晚播小麦的籽粒产量以D450最高,为8 823.3 kg/hm2,但不同密度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穗数升高,穗粒数降低,千粒质量变化不明显;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的变化与不同密度处理表现趋同,即亦呈单峰变化趋势...
关键词:
晚播小麦 氮肥运筹 密度 总茎数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丽平 胡焕焕 李瑞奇 李慧玲 常春丽 李雁鸣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基本上最高,20 cm等宽行次之,16.7 cm+16.7 cm+26.7cm三密一稀种植样式最低。4种种植密度下的群体总茎数以高密度最大,随密度降低群体总茎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以中密度的较高,过大或过小密度的较低。即密度为300万/hm2或420万/hm2基本苗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密度为180万/hm2或540万/hm...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永鹏 南丽丽 于闯 付双军
以甘肃省主栽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甘肃荒漠灌区播种量(12,16,20和24kg·hm-2)和行距配置[3种等行距10、15和20cm,2种宽窄行距6行×10cm(窄)+40cm(宽)和6行×10cm(窄)+30cm(宽)]对其干草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行距处理中,20cm行距的苜蓿干草产量显著高于15、10cm和两种宽窄行距(P<0.05);不同的播种量处理中,播种量为16kg·hm-2的苜蓿年总干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丁婷婷 王晓瑜 聂斌 张伟珍 段廷玉
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是重要的牧草和绿肥,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价值。小扁豆刺盘孢炭疽病(Colletotrichum lentis)是影响箭筈豌豆生长的新病害。本研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从植物生长、根瘤形成、病程相关酶以及其他抗病相关物质方面,探究了炭疽病对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anjian No.3’)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病菌侵染植物后,单独接种病原菌处理与对照相比,两种水解酶活性分别提高33.09%、10.74%,木质素和茉莉酸浓度分别提高26.77%、70.34%。接种根瘤菌的条件下接种病原菌使过氧化物酶等抗病相关酶活性提高36.69%。此外,与对照处理相比病害可导致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降低26.90%~40.00%(P <0.05)。因此,炭疽病造成箭筈豌豆抗病相关系统严重受损,从而直接影响到箭筈豌豆的产量及品质,应高度关注该病害的发生,加快防控技术研发。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郭佩 张程 王春梅 于卓 侯扶江 南志标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将12只体重相近、体况良好、6月龄的杂交公羊,随机分为两个处理,每个处理6只羊,分别饲喂两种饲粮[单一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饲粮和高丹草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合饲粮],分析了以高丹草饲粮为基础添加一定比例箭筈豌豆(高丹草∶箭筈豌豆=2∶1)对牧草表观消化率以及家畜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高丹草+箭筈豌豆饲喂羔羊时干物质采食量、中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消化率显著高于高丹草组(P 0.05)。说明高丹草与箭筈豌豆组合改善饲粮的适口性,提高了饲草的表观消化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佳蕾 郭峰 杨佃卿 孟静静 杨莎 王兴语 陶寿祥 李新国 万书波
【目的】在超高产地力条件下,研究单粒精播对花生个体发育与群体结构的影响,探讨超高产花生理想株型和合理群体构建,进一步挖掘花生的高产潜力。【方法】以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2号(HY22)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平度古岘镇、莒南板泉镇、冠县梁堂乡和宁阳葛石镇设置4块春花生超高产试验点,每个试验点安排单粒精播(SS)和双粒穴播(DS)2种种植方式。分别于开花期、结荚期、饱果期和成熟期对各试验点不同播种方式的花生进行植株性状考察,于成熟期对单株结果数、幼果数、秕果数、饱果数、双仁果数和经济系数等进行考察,收获时组织专家进行实收测产。【结果】(1)各试验点单粒精播花生的荚果平均产量比双粒穴播高13.92%,单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