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39)
2023(19939)
2022(17016)
2021(15879)
2020(13331)
2019(29991)
2018(29668)
2017(56502)
2016(30579)
2015(34277)
2014(33771)
2013(32778)
2012(30033)
2011(26918)
2010(27072)
2009(25450)
2008(23927)
2007(21221)
2006(18726)
2005(16465)
作者
(85170)
(70733)
(70296)
(66886)
(44870)
(33937)
(31942)
(27351)
(26909)
(25276)
(24165)
(23808)
(22537)
(22308)
(21787)
(21721)
(21021)
(20898)
(20362)
(20148)
(17484)
(17361)
(17018)
(16220)
(15888)
(15793)
(15670)
(15595)
(14250)
(13983)
学科
(111662)
经济(111505)
管理(92412)
(88454)
(74172)
企业(74172)
方法(46368)
数学(39199)
数学方法(38685)
中国(36913)
(33833)
(33505)
(29329)
金融(29320)
(28636)
银行(28584)
业经(28335)
(28204)
(27463)
地方(26869)
(24446)
农业(23128)
技术(23018)
理论(21602)
(21399)
财务(21316)
财务管理(21276)
企业财务(20161)
(19630)
贸易(19610)
机构
学院(415514)
大学(415200)
管理(161716)
(161440)
经济(157674)
理学(139083)
研究(138046)
理学院(137518)
管理学(135078)
管理学院(134315)
中国(108813)
(88172)
科学(84843)
(78814)
(68218)
(67318)
中心(64926)
(63359)
研究所(61778)
财经(61711)
业大(61402)
(55901)
(55805)
师范(55260)
北京(55233)
农业(52365)
(51394)
(50765)
经济学(48538)
财经大学(45823)
基金
项目(283453)
科学(223075)
研究(211416)
基金(203196)
(176033)
国家(174492)
科学基金(150486)
社会(132305)
社会科(125189)
社会科学(125159)
(113811)
基金项目(107880)
教育(97461)
自然(96472)
自然科(94211)
自然科学(94186)
(94027)
自然科学基金(92454)
编号(87423)
资助(82045)
成果(71496)
重点(63372)
(61947)
(61539)
课题(60890)
(60808)
创新(57337)
(54298)
项目编号(53878)
国家社会(53778)
期刊
(180929)
经济(180929)
研究(124173)
中国(90361)
学报(64745)
(62068)
(61746)
管理(60825)
科学(59360)
教育(53103)
大学(49632)
(47695)
金融(47695)
学学(46411)
农业(41639)
技术(37116)
业经(30739)
财经(29869)
经济研究(27996)
(25608)
问题(22785)
科技(21979)
图书(21911)
(21614)
理论(19919)
(19754)
技术经济(19167)
现代(18440)
(18308)
论坛(18308)
共检索到627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湘云  韦施威  刘兆庆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将会迅速带动社会资源高效配置和经济聚变效应。从群体动力学视角探究科技创新群体与金融创新群体的耦合机制;以广东省为例,运用序参量功效函数与耦合协调度函数定量分析两类创新群体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广东省两类创新群体耦合状况不断改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最后提出建立信息共享与交叉学习机制、政府协调机制以及宏观环境保障机制等对策措施,以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效协同,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立健全科技金融体系和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战略。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胡国晖  郑萌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两者的紧密结合往往会带来经济的高度繁荣和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引擎。本文通过对耦合理论、方法及其应用领域的分析比较,认为松散耦合理论在研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互动方面是适用且有效的,继而分析了两者之间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中观层面的匹配机制以及宏观层面的协同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三种运作模式,即科技产业园融资模式、科技金融机构模式、补贴资金市场化运作模式,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跃  廖晓东  胡海鹏  康捷  
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供需主体模型基础上,重点从企业的核心地位、高校转化规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市场交易活跃程度、转化平台精准对接、中介服务机构支撑等方面分析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现状、对接机制、转化机制以及存在的瓶颈问题,并从扩大有效供给、刺激有效需求和优化供需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伟  李红艳  王莉亚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间的相互作用,把握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机理,构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子系统耦合度模型与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基于2013—2017年河南省六大产业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发展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具有一定普适性,可为河南省或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方法与决策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耿成轩  周晨  吴泽民  
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构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力与融资环境仿真系统,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产业创新能力与融资生态的耦合演进阶段,并探索不同创新情景对融资环境耦合协调阶段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力与融资环境长期处于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状态,系统仿真结果预测将于2019年跨入高度协调。(2)创新能力的增量改变对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正向改善作用,创新资源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情境依赖性决定了政府在对资金量总体供给进行适度引导的同时应避免陷入"政府干预陷阱"。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非  蒲惠荧  龙云凤  
对广东省2000—2017年的科技金融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动态分析,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各地区创新效率进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深入分析影响创新效率变化及地区差异的因素。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受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技术进步缓慢影响,广东省各区域平均创新效率呈现下降趋势,科技金融投入对产出的影响未达到技术有效状态;(2)随着科技金融投入增加,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水平不断提高,对科技金融资源的使用与配置处于技术有效状态,科技金融投入逐渐达到规模经济最优;(3)粤东西北地区由于科技金融投入不足导致科技创新效率较低,与珠三角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建议广东省政府在今后制定科技金融政策时重视平衡地区差距,引入市场化机制,发挥珠三角对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创新的辐射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程鹏  唐子来  杨犇  
优化组织各类发展要素在多尺度科技创新空间的有序集聚与耦合协调,对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总结了科技创新空间发展在区位、要素、功能、形态和环境五个维度的特征,据此提出科技创新空间发展的“E-LEFF”分析框架,指出科技创新空间多个维度之间形成耦合协调关系有赖于外部环境尤其是空间治理的积极调控,其内在机制包含要素耦合、空间耦合和时间耦合三个方面。分析发现,上海科技创新空间发展具有五个维度的普遍特征,但在要素耦合方面还存在“缺失”与“错配”现象,仍需要着力促进多尺度空间耦合、兼顾“培育”与“提质”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耦合。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焦妍妍  郭彬  优瑞池  
基于"互联网+"视角,建立耦合协调模型研究各省2013—2017年"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金融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系统的协同发展趋势,并通过面板随机效应模型探寻科技、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东部省市各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高于中西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也更为显著。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鹏  赵捷  
区域创新环境对产业集群升级具有重要影响,现有的理论和模型并不能有效地解释这些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相关文献也缺乏把区域创新环境和产业集群升级两者结合起来的实证研究。本文利用2007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经济、社会数据,结合产业集群升级理论和区域创新环境理论,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经济计量方法,对区域创新环境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由创新基础环境、创新技术环境和创新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组成的区域创新环境中,创新技术环境在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霍远  朱陆露  
自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到"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开始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已成为区域知识经济稳健发展的"两翼"。将"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视为一个多层次彼此促进、互动协同的系统,通过构建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上对其2005-2015年间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各系统均脱离低水平耦合的"重灾区",但耦合协调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时序上,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程度随时间波动缓慢上升;空间上,"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呈现出三级阶梯式协调发展格局。因此,提出加强各省"技术供给侧改革"、"金融供给侧改革"以及双向的梯度推移等建议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人民银行党校干部进修班调研组  张子君  陶君道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产业结构理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形成"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时,这个国家或地区便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本世纪初,广东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便形成了9.2∶46.5∶44.3的比例,跨入了理论上公认的后工业化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经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兰筱琳  黄茂兴  
科技创新走廊是科技创新要素及产业集聚的新型空间组织方式。本文以尚处于规划期的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为例,采用计量模型对走廊辐射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耦合协调程度,为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为中国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林  李雨田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机理,然后构建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以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不佳,60%以上省份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以东北-西南为脊背的"中线隆起、两侧塌陷"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失衡现象更为严重;失衡的原因具有省际差异。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不能仅单纯地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更重要的是创新金融与科技耦合互动的方式和路径,提高两者的融合质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戴志敏  余志伟  郭露  
本文分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状况,为两者实现协调发展提供建议。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状况及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σ收敛系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收敛趋势、空间关联以及空间集聚状况。研究表明:从2011—2019年全国整体及省域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水平均有所提升,但省域间差距明显且科技创新严重滞后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也有所提升但在省域间仍存在较大差异且未表现出收敛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效应。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邓彦  马千芸  黄青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成为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突破口,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广东省在推动科技金融结合方面,积极尝试,创新手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文章通过分析广东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科技金融业务、服务体系、法规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广东省科技金融创新的一些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